峻极惟崧高,尝闻吉甫诵。石今者何为,势若与之共。
峻极惟崧高,尝闻吉甫诵。石今者何为,势若与之共。
偶来试春衣,暂尔解尘鞚。登原路屡回,入门树争滃。
偶来试春衣,暂尔解尘鞚。登原路屡回,入门树争滃。
叠处譬为山,呀然忽成洞。横陈类涅槃,分峙譬翁仲。
叠处譬为山,呀然忽成洞。横陈类涅槃,分峙譬翁仲。
啾啾猿度悲,贴贴鸟飞恐。跃治祥金流,黝垩圣铁冻。
啾啾猿度悲,贴贴鸟飞恐。跃治祥金流,黝垩圣铁冻。
化工孰燃炉,气机潜理综。一整还一欹,谁迎复谁送。
化工孰燃炉,气机潜理综。一整还一欹,谁迎复谁送。
阳山划中开,虎阜凛旁从。灵壁岂同侪,岐阳真异种。
阳山划中开,虎阜凛旁从。灵壁岂同侪,岐阳真异种。
仰窥天阙低,侧压坤维重。蹲猊怒将齧,奔马猛难控。
仰窥天阙低,侧压坤维重。蹲猊怒将齧,奔马猛难控。
有并若肩随,或分如斗讼。龙象整法筵,鼪鼯失家巷。
有并若肩随,或分如斗讼。龙象整法筵,鼪鼯失家巷。
凿须神禹功,炼待娲皇用。岩岩挹孟轲,侃侃立子贡。
凿须神禹功,炼待娲皇用。岩岩挹孟轲,侃侃立子贡。
洲边楼碎槌,江上城卧瓮。凭焉或言晋,砰尔倏霄宋。
洲边楼碎槌,江上城卧瓮。凭焉或言晋,砰尔倏霄宋。
五丁安能驱,百神互相奉。负戴赖鲲鲸,点化谢铅汞。
五丁安能驱,百神互相奉。负戴赖鲲鲸,点化谢铅汞。
支倾力已疲,任大材堪中。攫拿鬼亦惊,秀杰天所纵。
支倾力已疲,任大材堪中。攫拿鬼亦惊,秀杰天所纵。
好事来重寻,佳句时一讽。宁能辞脚茧,且得愈头痛。
好事来重寻,佳句时一讽。宁能辞脚茧,且得愈头痛。
秦禅偶遗吴,汉封当始雍。扛非九鼎雄,富比八珍供。
秦禅偶遗吴,汉封当始雍。扛非九鼎雄,富比八珍供。
咄叱起老羝,搏拊来仪凤。太湖隐见微,远山朝挹众。
咄叱起老羝,搏拊来仪凤。太湖隐见微,远山朝挹众。
沈船露危樯,败屋横折栋。苔古积成衣,藤枯倒穿缝。
沈船露危樯,败屋横折栋。苔古积成衣,藤枯倒穿缝。
赑屃下倒悬,嵌空旁或拥。凌兢步难移,瑟缩心屡动。
赑屃下倒悬,嵌空旁或拥。凌兢步难移,瑟缩心屡动。
幔亭危冠颠,梵宇巧补空。举酒欲浩歌,援琴时一弄。
幔亭危冠颠,梵宇巧补空。举酒欲浩歌,援琴时一弄。
云生殿阁浮,风发钟磬䃔。上帝关九重,下界市一閧。
云生殿阁浮,风发钟磬䃔。上帝关九重,下界市一閧。
目中无全吴,胸次有云梦。便当结幽庐,采撷当月俸。
目中无全吴,胸次有云梦。便当结幽庐,采撷当月俸。

yángshānshílián--wángào

jùnwéisōnggāochángwénsòngshíjīnzhěwèishìruòzhīgòng

ǒuláishìchūnzàněrjiěchénkòngdēngyuánhuíménshùzhēngwēng

diéchùwèishānyaránchéngdònghéngchénlèinièpánfēnzhìwēngzhòng

jiūjiūyuánbēitiētiēniǎofēikǒngyuèzhìxiángjīnliúyǒuèshèngtiědòng

huàgōngshúránqiánzōngzhěngháishuíyíngshuísòng

yángshānhuàzhōngkāilǐnpángcónglíngtóngcháiyángzhēnzhǒng

yǎngkuītiānquēkūnwéizhòngdūnjiāngnièbēnměngnánkòng

yǒubìngruòjiānsuíhuòfēndòusònglóngxiàngzhěngyánshēngshījiāxiàng

záoshéngōngliàndàihuángyòngyányánmèngkǎnkǎnzigòng

zhōubiānlóusuìchuíjiāngshàngchéngwèngpíngyānhuòyánjìnpēngěrshūxiāosòng

dīngānnéngbǎishénxiāngfèngdàilàikūnjīngdiǎnhuàxièqiāngǒng

zhīqīngrèncáikānzhōngjuéguǐjīngxiùjiétiānsuǒzòng

hǎoshìláizhòngxúnjiāshífěngníngnéngjiǎojiǎnqiětóutòng

qínchánǒuhànfēngdāngshǐyōngkángfēijiǔdǐngxióngzhēngōng

duōchìlǎoláifèngtàiyǐnjiànwēiyuǎnshāncháozhòng

shěnchuánwēiqiángbàihéngzhédòngtáichéngténgdào穿chuānfèng

xiàdàoxuánqiànkōngpánghuòyōnglíngjīngnánsuōxīndòng

màntíngwēiguāndiānfànqiǎokōngjiǔhàoyuánqínshínòng

yúnshēng殿diànfēngzhōngqìnghóngshàngguānjiǔzhòngxiàjièshìhòng

zhōngquánxiōngyǒuyúnmèng便biàndāngjiéyōucǎixiédāngyuèfèng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7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且维轻舸(gě)¹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²
译文:送别的酒喝了一遍又一遍,还没有把人送走,那就再喝一遍吧,兄弟情深,不忍分别。
注释:邓王二十弟从益:即李从镒,李煜同父异母的弟弟,封邓王。《五代史》、马令《南唐书》作“从益”,陆游《南唐书》《唐余纪传》作“从镒”,二者实为一人。牧宣城: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刺史。¹轻舸:快船,小船。²解携:分手,离别。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¹凝恨色高低。
译文:从益乘坐的船随波浪荡漾,那反射出来的波光就像无限的离愁别绪。
注释:¹乱山:群山。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君驰桧(guì)¹情何极,我凭阑干²日向西。
译文:极目远望,船已经被乱山遮住了,只能看到那高高低低的峰峦,直到太阳落山。
注释:¹桧楫:用桧树之木制作的船楫。桧木芳香,以示美好。²阑干:即栏杆。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zhǐ)¹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²
译文:好在弟弟去的宣城离金陵并不远,兄弟二人很快便能重逢,所以心里不必满怀悲伤。
注释:¹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周制以八吋为咫。²凄凄:哭泣悲哀的样子。

  诗中作者以兄长的身份对胞弟谆谆教诲,既有惜别之意,还有宽慰之语,表现出对弟弟的无限疼爱之情,足见手足情深。全诗用语含蓄,情感丰富,场面阔大,景物鲜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送别佳作。

  此诗写依依不舍之情和李煜对小弟弟的宽慰,而在宽慰之中,自然包含了委以重任的心意。首联以“且维”二字领起,说姑且把将行之舟系住吧,有一层祈请的意味在其中。而“别酒重倾”则见出送别的酒一遍又一遍地喝过,而人还是没有登舟,舟还是没有启行,就将这层祈请的意思化为了惜别的深情,再加上“更迟迟”的烘托,“惜解携”的说明,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了浓浓的送别气氛。次联转而写景,而景中含情。行舟而去的水流,波浪起伏,粼光闪烁,有如人内心波动的离别情感;两岸远山重重,林木秋色,深浅斑驳,渐渐远去,渐渐模糊,牵动着人送别的心绪。第三联就二人作分写,以见手足情深。弟弟将乘舟而去,去得越远,对京城的思念就越深;自己倚着栏杆向西眺望,目送轻舟驶向日落之地,消失在一片黄昏的水面之上,却无法带去自己的思念之情。二人一行一留,相互牵挂,离情似水,渐远渐生。第四联则将离别的伤感挽回,作宽慰之语。毕竟离开的是小弟弟,毕竟小弟弟此去所承担的是国家重任,出行之际,如果感情过于哀伤,既不利于弟弟的身心,也不利于职守的履行。因而说金陵与宣城虽然是两地,但有长江的贯连,往来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那就不必凄凄惶惶如同永别。

  诗中次联写景抒情,场面阔大而景物鲜明,写得生动形象而又深情脉脉。上句中的“浩浪”“荡漾”写水天宽阔,江流不息,送者想象行人将要乘轻舟沿江流而远去,伫立遥望,直至目光所不能及。本来这阳光下的满江波涛是映在送别者的眼中,却因为波光的闪动而用了一个“侵”字,仿佛这流水与波光直入人的怀抱,激起了离别忧伤,而忧伤就与这江水汇合一起,长流不息,与这波光一样,起伏荡漾。下句写山是“乱”,写秋色是“高低”,都已见出人的情绪,而特别用了一个“凝”字来刻画,就写出了离别情感的沉重。人的感情本是抽象之物,借助于景物来写,就有化抽象为具象的功能。这二句,一动一静,相互映照,以流水波光和乱山高低写离别的忧伤,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感情的形态,还写出了情绪的质感,可触摸,可掂量,故而动人。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88-91

sòngdèngwángèrshícóngxuānchéng

 dài 

qiěwéiqīnggèngchíchí biéjiǔchóngqīngjiěxié 
hàolàngqīnchóuguāngdàngyàng luànshānnínghèngāo 
jūnchíguìqíng pínglángānxiàng西 
zhǐchǐyānjiāngduō huái怀bàochóng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兵家¹事不期²,包羞忍耻³是男儿。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注释:¹兵家:一作“由来”。²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³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¹子弟多才俊²,卷土重来³未可知。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¹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²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³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7-4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jiāngtíng

 tángdài 

shèngbàibīngjiāshì bāoxiūrěnchǐshìnánér 
jiāngdōngduōcáijùn juǎnchóngláiwèizhī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故枥¹思疲马,故窠(kē)²思迷禽。
译文:用旧的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的马儿,迷路的鸟儿想念自己的巢穴。
注释:¹枥:马槽。²窠:昆虫、鸟兽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浮云蔽我乡,踯(zhí)(zhú)游子吟。
译文: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的游子还在痛苦徘徊。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cén)¹
译文: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的层云已渐渐积聚厚重的得挡住了东边的高山。
注释:¹岑:小而高的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lín)¹
译文: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注释:¹秋霖:秋天所下的大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译文:远行的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译文: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的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的忧思郁闷呢。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qīn)
译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¹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译文: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
注释:¹胡:为什么,何故。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未老霜绕鬓(bìn),非狂火烧心¹
译文: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是因为心中忧思太多。
注释:¹烧心:心急如焚;烦恼。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太行何难哉,北斗¹不可斟。
译文: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
注释:¹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夜静星河出,耿(gěng)¹²与参。
译文: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
注释:¹耿耿:明亮貌。²辰:同“晨”,清早。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佳人夐(xiòng)¹青天,尺素²重于金。
译文: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重于千金。
注释:¹夐:远。²尺素:这里指书信。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泬寥(liáo)¹群动²异,眇(miǎo)³诸境森。
译文: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随处可见。
注释:¹泬寥:指晴朗的天空。²群动:各种动物。³眇默:悠远;空寂。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苔衣¹上闲阶,蟋蟀催寒砧(zhēn)²
译文: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注释:¹苔衣:泛指苔蘚。²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立身¹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译文: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路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
注释:¹立身:立足;安身。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译文: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的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wǎng)¹古今。
译文: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的回去,离思忧愁的心情是不分古今的。
注释:¹罔:无,没有。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胡为不归欤(yú),辜负匣中琴。
译文: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腰下是何物,牵缠¹旷登寻²
译文:腰下的植物不知是和品种,总是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
注释:¹牵缠:纠缠。²登寻:登高寻觅。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译文: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的到来。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
楚水殊演漾(yàng)¹,名山窅²岖嵚(qīn)³
译文: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注释:¹演漾:水波荡漾。²窅:深远。³岖嵚:形容山势峻险。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客从洞庭来,婉娈(luán)潇湘深。
译文: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¹秋音。
译文: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的大雁只留下秋天的声音。
注释:¹遗:余,留。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译文: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的橘林正当茂盛。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引烛窥洞穴,凌波¹睥天琛²
译文: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的波涛好似天然的珍宝。
注释:¹凌波:奔腾的波浪;波涛。²天琛:天然出產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蒲荷¹影参差,凫(fú)鹤雏(chú)淋涔(cén)²
译文: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的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的浑身湿透。
注释:¹蒲荷:香蒲与荷的合称。²淋涔:水流滴貌。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浩歌¹惜芳杜,散发轻华簪(zān)
译文: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的挽起散发。
注释:¹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译文: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yuān)飞戾(lì)霄汉,蝼蚁制鳣(zhān)(xún)
译文: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的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的大鱼。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译文: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译文:君主虽然知道重视贤臣,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层城¹登云韶²,王府锵(qiāng)球琳³
译文:王宫中的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
注释:¹层城:指京师;王宫。²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³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译文: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¹直上九万里。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注释:¹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假令¹风歇时下来,犹能簸(bǒ)²沧溟³水。
译文: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注释:¹假令:假使,即使。²簸却:激起。³沧溟:大海。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世人见我恒¹殊调²,闻余³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译文: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注释:¹恒:常常。²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³余:我。⁴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¹犹能畏后生,丈夫²未可轻年少。
译文: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注释:¹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²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8-159

shàngyōng--bái

péngtóngfēngyáozhíshàngjiǔwàn

jiǎlìngfēngxiēshíxiàláiyóunéngquècāngmíngshuǐ

shìrénjiànhéngshūdiàowényánjiēlěngxiào

xuānyóunéngwèihòushēngzhàngwèiqīngniánshǎo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¹之邻人亡²羊,既³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又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又多歧(qí)路。”既反,问:又获¹⁰羊乎?”曰:又亡之矣。” 曰:又奚(xī)¹¹亡之?”曰:又歧路之中又有歧焉¹²,吾不知所之¹³,所以¹⁴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注释:¹杨子:对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的尊称。²亡:丢失。³既:不久。⁴率:率领,带领。⁵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⁶竖:小僮,小听差。⁷追者之众:一作:追之者众。众:众多。⁸歧:岔路,小道。⁹既反:已经回去。既:已经。反:通又返”,返回,回来,返还。¹⁰获:找到,得到。¹¹奚:怎么。这里指为什么。¹²焉:语气词。¹³之:到……去。¹⁴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杨子戚(qī)¹变容,不言者移时²,不笑者竟日³。门人怪之,请曰:又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译文: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注释:¹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²移时:多时,一段时间。³竟日:终日,整天。⁴怪:对 感到奇怪。⁵损:减少。⁶命:教导,告知。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弟子孟孙阳¹出,以告心都子²。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又昔有昆弟³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又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qiú),操舟鬻(yù),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nì),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译文: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注释:¹孟孙阳:杨朱的学生。²心都子:杨朱的学生。³昆弟:兄弟。⁴齐鲁:均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指今山东一带。⁵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⁶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⁷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⁸泅:浮水,游水。⁹鬻渡:渡船谋生。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心都子嘿(mò)¹而出。孟孙阳让²之曰:又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又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³。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译文: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注释:¹嘿然:默然。嘿:同又默”。²让:责备。³丧生:丧失本性。又生”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又生命”,而还要理解为又性”字,当又本性”讲。⁴归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⁵况:比喻。

  列子这篇寓言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从这个寓言引出另两个寓言,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三兄弟同学儒术领会却完全不同的寓言,另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的寓言,最后是心都子的评论。一些寓言选本,对这篇寓言往往只选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选从这个故事引出的后两个寓言故事,更不选最后的心都子的评论。但这种节选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只从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领会到,至少是很难领会到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让我们先来分析歧路亡羊故事本身。在这个故事中,杨子的邻居的羊逃跑了,已经有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还觉得人不够,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助去追,结果还是没有追到。为什么呢?因为岔路太多,岔路中间又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所以这么多人去追,还是追不到。杨子对这事感触很深,很长时间不言不笑,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杨子竟然没回答。

  从整篇寓言看,当时杨子没有回答学生们的疑问,是因为杨子对歧路亡羊一事,感触很深,一时难以对学生们解释清楚,需要采取譬喻的形式,特别是寓言这种高级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学生们明确无误地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寓意,这也就是杨子对歧路亡羊一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这篇寓言最后部分的心都子的一段话“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返一,为亡得丧。”表达了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大道以多歧亡羊”一句是对“歧路亡羊”故事本事的概括;“学者以多方丧生”既是对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故事的概括,又是对三兄弟学儒术领会完全不同故事的概括(这里“丧生”的“生”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生命”,而还要理解为“性”字,当“本性”讲,“丧”生也应当作“丧失本性”。理解前一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前一个“大道以多歧亡羊”故事是用以比喻“学者以多方丧生”的,意思是: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寓言中心都子的话“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曾被西晋人卢谌用为典故,写在他的《给司空刘琨书》中:“盖本同末异,杨失兴哀。”这两句话中“本同末异”是心都子的话“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的浓缩;“杨朱兴哀”是歧路亡羊故事本身中杨朱听说此事后心里难过,长时间不言不笑的心情概括,毫无疑问,这两句话是出自列子的这篇寓言。有的学者认为不是卢谌这两句话出自《列子》,而是伪作《列子》者,以卢谌的这两句话为素材,并根据这两句话伪造出歧路亡羊的寓言故事。乍一看,卢谌引用《列子》和伪作《列子》者根据卢谌的这两句话敷演成歧路亡羊寓言,两种可能都有。这两种可能互相矛盾。一种是真的,另一种就必定是假的,究竟哪一种是真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或当时古书已有比章(伪)作《列子》者用之也”,这是一种“想当然”“也许有”的说法,从古代的文献记载和传世文献看,歧路亡羊故事以及心都子的评论,均仅见于《列子》而不见于他书,如卢谌当时已有此事,也只能是《列子·说符》中记载了歧路亡羊故事和心都子的评论的这一章,但持《列子》伪书说者,却偏偏不甘心承认,说什么也许有别的古书有此章,伪作《列子》者引用了这个故事,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根据却硬要这样说,只不过是“遁辞知其所穷”罢了。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的。

  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如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说:“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清初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指出:“而诸儒之言,故为纠纷,徒俾歧路亡羊……一字不审,则入迷津。”

  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