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发人,朝朝望游子。今日忽归来,饮水亦欢喜。
可怜白发人,朝朝望游子。今日忽归来,饮水亦欢喜。

yǐnxiǎoxiūsuǒxiéhuìquán--yuánzōngdào

liánbáiréncháocháowàngyóuzijīnguīláiyǐnshuǐhuān

袁宗道

袁宗道

(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风乍¹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²(yuān)(yāng)香径里,手挼(ruó)³红杏蕊。
译文: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注释:¹乍:忽然。²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³挼:揉搓。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斗鸭¹(lán)干独²倚,碧玉搔(sāo)³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释:¹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²独:一作“遍”。³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jīnmén ·fēngzhà

féngyán dài 

fēngzhà chuīzhòuchíchūnshuǐ xiányǐnyuānyāngxiāngjìng shǒuruóhóngxìngruǐ 
dòulángān sāotóuxiézhuì zhōngwàngjūnjúnzhì tóuwénquè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高斋(zhāi)¹每到思无穷²,门巷玲珑³野望通。
译文: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书斋,我就思绪无穷。书斋是如此的玲珑别致,旷野一览无余。
注释:¹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²思无穷:思绪无穷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³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⁴野望:眺望旷野。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片雨(yǔ)¹隔村²³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译文: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注释:¹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²隔村:村落挨着村落。³犹:仍然。⁴疏林:稀疏的林木。疏林惠风;稀松的树林,柔和的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药囊¹诗卷闲行后,香灺(xiè)²灯光静坐中。
译文: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济世、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注释:¹药囊:装药的囊袋。²香灺:指香烛灯芯的余烬。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译文:问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这样的无事之人又有几多?

  这首诗写唐叔良溪居,带写唐叔良人品,将人与景物紧密结合,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写溪居,次联为居中望见之景,颈联为居中主人,尾联绾合宾主。全诗脉络明晰,淡淡写来,虽无惊人之笔,然轻巧细致,中间二联,尤为凝练,得韦应物诗真趣。

  首联写溪居。“高斋”谓此中乃高人所住,“每到”一词,可知诗人乃唐氏好友,常来常往,过从甚密;亦可见此诗非一时之作,而是长期观察、品味、意溪居所得,故下文写景,亦是经过了严密筛选。因为“门巷玲珑野望通”,所以“思无穷”。此居虽有门有巷道,却玲珑剔透、精致小巧,即在门巷之内,亦可望见四野风情,此乃由“思无穷”三字引发。“门巷玲珑”,形容建筑之精巧细致;“野望通”,表明在庭院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借景的妙处,所以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

  颔联即由“野望通”而下,写望中所见。因“野望通”,所以“片雨隔村犹夕照”,由溪居望去,隔村的夕照,四边美景,尽收在唐宅之中。“疏林映望已秋风”,则构成了一幅和谐宁穆的画面。这二句措词疏淡,微含薄凉,亦未尝无暖色调,但终可望不可即,此正是元季江南士夫之心境,其身也疏懒,其心也淡泊,于世事也无望、于将来也漠然唯微雨、远村、夕阳、疏林、秋望,最合其心境,故最堪为伴。上联既言“每到思无穷”,则此联之景,必非溪居所望全景,诗人但摄取与我会心者而已。

  颈联由景及人。“药囊诗卷闲行后”,在此疏淡背景上,所见之人(唐氏),亦复萧散自放。不能为良相,则求为良医,不能以文章用世,则求以诗自遣。此亦闲散中无聊之举。“香灺灯光静坐中”,写唐叔良悠闲怡然的生活。

  尾联赞唐叔良,也是自己向往脱离尘世的感慨。此唐氏为人之大节,亦诗人所深企慕者。故尾联乃问,“只今”乱世,江海之上,“如君无事几人同?”“几人同”,可见其人不多,然亦未尝没有,故尾联一问,既赞主人,又隐然自道,为绾合宾主之笔。其实,有此一笔,则可见诗人与主人实为同志者,而中四句之景之人,亦诗人胸中所有之景,心中向慕之人。

  此诗脉络明晰,诗中四句甚佳,其情趣自不待言,措词亦多可味,若颔联之“犹”“已”,颈联之“后”字,均见功力。“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前村有之后村犹有之,唯溪居上不见,然则“片雨”之“片”字亦得照应“已”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望,乃悟秋日已到,树木凋零。“后”字,将前之“闲行”又归结到“行”后之溪居中,不失题意。这些措词写来又声色不露,从容不迫,不作有意强调。综之全诗写景写人、遣词,皆是出于一种风神,读此诗,可想见彼人之神情,可推知彼时之士风。诗虽无惊人之笔,然确是典型的元季士人之笔。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选编、注评,元明诗三百首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3,第111页
2、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90-291页

tángshūliáng--zhāng

gāozhāiměidàoqióngménxiànglínglóngwàngtōng

piàncūnyóuzhàoshūlínyìngshuǐqiūfēng

yàonángshījuǎnxiánxínghòuxiāngxièdēngguāngjìngzuòzhōng

wèiwènzhǐjīnjiānghǎishàngjūnshìréntóng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娇鬟(huán)¹堆枕钗(chāi)横凤²,溶溶春水杨花梦³。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译文:美丽的环状发髻慵懒地披散在枕头上,凤钗斜斜地别在发髻上。沉沉地坠入春水荡漾,杨花飞舞的迷幻梦境中。红烛流着血色的红泪,翠屏上的画烟波浩渺泛着丝丝寒意。
注释:¹娇鬟:柔美的发髻,这里指头发。²钗横凤:即凤钗横。³杨花梦:春梦、美梦。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锦壶催画箭¹,玉佩天涯远²。和泪试严妆³,落梅飞晓霜。
译文:时光渐渐流逝,心上人远在天涯。清晨,我独自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见窗外梅花一片片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
注释:¹锦壶催画箭:喻指时光流逝。²玉佩天涯远:意思是佩玉之人(即思念之人、心上人)远在天涯。³严妆:浓丽整齐的装束。

  这是一首写怨妇思远之作的闺怨词。

  女主人公因相思坠入了恍惚迷离的梦境,在最后,她仍然“和泪试严妆”,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因为心中还有一份念想:她希望她的心上人能早日归来,让他看见她美丽的模样。只可惜她等来的却是音信杳无的绝望。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两句是写女主人公酣睡情态及甜蜜梦境——春水溶溶,魂梦悠扬。“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两句则是写午夜梦回所见的实景,与前句虚实映射、悲欢相衬。

  过片点明缘由,之所以梦醒再难入眠,苦捱更漏,原是分离已久,人在天涯啊;最后两句则是写天亮时情景,人在极度孤寂中和着泪水梳妆打扮,只有霜雾里飞落的片片梅花知我悲苦。该词用语洗炼,意蕴绵长,很能代表冯延巳词的特点。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山海经·大荒经》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ěr)¹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pín)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山海经·大荒经》
译文:西南海的外面,赤水的南边,流沙的西边,有一个人以两条青蛇为耳饰,乘着两条龙,名字叫夏后启。启三次上天做客,把天上的乐曲《九辩》和《九歌》带到了下界。在这高达两千仞的天穆之野上,启才得以有始演唱《九招》。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楚辞》
¹《九辩》与《九歌》²兮,夏康³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xiàng)。《楚辞》
译文:夏后启创制《九辩》《九歌》,恣意寻欢以致放纵堕落。他既不顾后果,也不图谋将来,结果五个儿子招致大患。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墨子》
启乃淫(yín)(yì)¹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xiàn)(qìng)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墨子》
译文:夏启纵乐放荡,在野外大肆吃喝,《万》舞的场面十分浩大,声音传到天上,天不把它当作法式。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
战舰(jiàn)排江口¹。正天²边、真王拜印³,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蛟风驰雨骤。叹闾(lǘ)、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¹⁰,尽累(léi)(léi)¹¹、锁系空仓后¹²。捽(zuó)¹³头去,敢¹⁴摇手¹⁵
译文:战船排列在大江岸旁,这正是朝廷授印诸王,龙形花纹铸在印把子上。他们要征发十万船夫,各州府急得尺驰雨骤一样。可叹里巷左边鸡飞狗耽塘。里正从前团催到后保,拴成串的壮丁都被锁进空粮仓。批住头发就捉去,谁敢摇手表示反抗。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纤夫:挽舟的船工。¹江口:长江口岸。²天:天子。³真王拜印:这里指清圣祖遭蛟王亲王等讨吴三桂事。⁴蛟螭蟠钮:谓亲王帅印的印钮雕刻作蟠龙形状。钮,印鼻。⁵棹:船桨。⁶风驰雨骤:谓征发令一下,各地拉壮丁服役,雷厉风行。⁷闾左:秦代居里门左侧的贫民。⁸骚然鸡狗:鸡狗不宁,骚,动乱不安。⁹里正:里长,唐制,百家为里,设里正一人。¹⁰前团催后保:层层逼迫之意。团:军队编制单位名。隋制,一团有二十队,团有偏将一人。保:旧时户籍编制单位。十家为一保。¹¹累累:一连串地。¹²锁系空仓后:把抓来的壮丁锁缚在空仓后面。¹³捽:揪住。¹⁴敢:不敢。¹⁵摇手:表示抗争。
稻花恰趁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稻花恰趁霜天秀¹。有丁男²、临歧³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qiáng)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¹⁰(jí)¹¹¹²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译文:稻子刚好在秋天把花扬,有位壮丁和生病的妻子诀别在公路口的草地上。妻子说:“这一去江河很多,你要拉纤绳百丈长江上浪涛堆白雪,成排的旄杆上夜风吼响。你能受得住土牛鞭打在脊背上?”壮丁说:“快到野祠请巫师,在后园的枫树下洒酒祭神求神,保佑我回家耕田种根。”
注释:¹秀:吐穗开花。²丁男:成年男子。³歧:岔路口。⁴诀绝:诀别。⁵三江:此指湖南岳阳之三江,为当时吴三桂军与清军争持之地。⁶百丈:用以牵船的篾缆。⁷樯:船上桅杆。⁸夜吼:夜晚的风在怒吼之意。⁹土牛:即春牛,古时泥塑之以迎春。¹⁰丛祠:破庙。¹¹亟倩:急请。¹²巫:古代妆神作舞以降神灵的巫婆。

  词的上片概括强虏民夫拉纤的实况,下片抒写丁男病妇忍痛离别的情景,凄怆感人。全词一气贯注,笔力浑厚,开头“战舰排江口”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笼罩了全篇,这里所使用的是分镜头写法:一面写千万艘战舰排列在滔滔的江边渡口,另一面写远在天边的统治者正在派遣亲王出征的非凡场面。“真王拜印”是借用《史记》中韩信的典故。统治阶级对拜官授印,率兵出征当然是非常隆重的,但这种征服战争将给人民带来什么后果,词篇由此生发,逐层铺叙。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把笔锋紧扣主题,直写强拉船夫,“征发”二句,写朝廷命令各地郡县火速征集十万民夫,一场奴役人民的灾难,犹如急风骤雨洒向苦难的人间,弄得广大乡村鸡犬不宁,这里的“骚然鸡狗”前面还有“闾左”一词,可谓笔力重而用意深。在秦代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此处暗用了陈胜农民起义的故事。词中“叹闾左”三字,既点出了受压迫、被奴役的都是贫苦人民,又暗示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里正”句以下,紧接着写面目狰狞的地方官吏呵叱着逼迫大批劳苦农民拉纤,并把他们当作囚犯那样锁在空谷仓里。作者曾目睹官吏催逼租税的凶狠情景,在那种高压统治的环境下,被捉民夫连摇手也不敢,这不是夸张,而是悲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片“稻花”一句,承上接下而转入另一种境界,点明了时令季节:深秋霜天,田间稻花飘香。从上面强拉民夫的紧张、悲痛的气氛中,突然出现一幅乡村秋熟的自然景象,似乎用了闲笔,其实作者巧妙的笔法在于;意在言外。词人通过稻花霜天的物景透露出这样的意念,恰巧在这繁忙的秋收季节将来临的时刻,统治者不顾农事,强拉民夫这样不仅笔调清新而意脉不断,而且包含了作者对征服战争的愤慨和遭难者的同情。接着“有丁男”二句,既与上片相照应,又展现了丁男病妇在岔路旁草丛间诀别的凄惨情景“此去”三句承上铺叙“土牛”任意鞭打春牛,它都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活人的背却经不住皮鞭的抽打。凄惨的声音,如泣如诉,这是对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罪恶的血泪控诉,“好倚后园”四句,写丁男无力反抗,呼救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含着眼泪叮嘱病弱的妻子。词以“神佑我,归田亩”作结,使人感到更加真切、沉痛。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通篇运用直叙其事的白描手法,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幅封建统治阶级到处掳掠民夫、奴役人民的悲惨生活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因而诗篇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这首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风格沉雄的词中,可以窥见陈维崧反映现实的词篇中所放射出独有的艺术光彩。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江庆柏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6卷:清、近代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6:60-61
2、 何绵山著.古代诗词鉴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1:552-5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