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宛春潮入,纷纷上客从。湖今荡白马,棹恐碍游龙。
宛宛春潮入,纷纷上客从。湖今荡白马,棹恐碍游龙。
折柳晴相媚,携尊日可重。君看千水外,已自长芙蓉。
折柳晴相媚,携尊日可重。君看千水外,已自长芙蓉。

báifànzhōusānshǒu--zōngchén

wǎnwǎnchūncháofēnfēnshàngcóngjīndàngbáizhàokǒngàiyóulóng

zhéliǔqíngxiāngmèixiézūnzhòngjūnkànqiānshuǐwàizhǎngróng

宗臣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6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白云升远岫(xiù)¹,摇曳(yè)²入晴空。
译文:白云从远山之中升起,摇摇曳曳飘到晴朗的天空中。
注释:¹远岫:远处的峰峦。²摇曳:飘荡。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势薄飞难定,天高色易穷。
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译文:我愿像白云一样随风远去,挣脱束缚,自在而终。
影收元气表,光灭太虚中。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
译文:云儿正在阳光照耀下慢慢散去,又被风儿吹碎了。

báiyúnxiàngkōngjǐn--jiāo

báiyúnshēngyuǎnxiùyáoqíngkōngchénghuàsuíshūjuǎnxīnrènshǐzhōng

xiāoréngdàijiāngduàngèngyīnfēngshìbáofēinándìngtiāngāoqióng

yǐngshōuyuánbiǎoguāngmiètàizhōngtǎngruòcónglóngháishīgōng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岁暮远为客¹,边隅(yú)还用兵。
译文: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注释:¹“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烟尘犯雪岭¹,鼓角动江城²
译文: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注释:¹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²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yīng)¹
译文:前方将士,尘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注释:¹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尘。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尘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尘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本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尘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326-328页

suì

 tángdài 

suìyuǎnwéi biānháiyòngbīng 
yānchénfànxuělǐng jiǎodòngjiāngchéng 
tiānliúxuè cháotíngshuíqǐngyīng 
shígǎnài zhuàngxīnjīng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译文: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秦王¹不可见,旦夕²成内热³
译文: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注释:¹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²旦夕:日日夜夜。³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¹(sù)
译文: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注释:¹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译文: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夜峰何离离¹,明月²落石底。
译文: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注释:¹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²明月:比喻唐宪宗。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pái)(huái)¹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译文: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注释:¹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不得与之¹游,歌成鬓(bìn)先改²
译文: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注释:¹之:代词,代指唐宪宗。²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4-1025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¹之皋(gāo)²
译文: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
注释:¹九江:这里指荆州一带。²皋:水边高地。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译文: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经过至我碣(jié)¹,心惆怅我东海。
译文: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注释:¹碣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chūxiàménxíng ·yàn

cáocāo liǎnghàn 

yúnxíng chāoyuèjiǔjiāngzhīgāo 
línguāntóng xīnhuái怀yóu zhīdāngcóng 
jīngguòzhìjiéshí xīnchóuchàngdōnghǎi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田登作郡(jùn)¹,自讳²其名,触³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chī)。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译文:田登作郡守的时候,非常忌讳别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必定(让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
注释:¹作郡:治理郡县。²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自己的名字。³触:触动,触怒。⁴榜笞:榜,通“搒”,捶击,捶打;笞,用竹板或荆条打。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上元¹放灯,许人入州治举观。吏人遂书²榜揭³曰:“本州依放火三日”。
译文: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田登允许人们前来举览观赏,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注释:¹上元:阴历正月十五。²书:书写。³榜揭:张贴告示,榜,告示;揭,高举,举,这里是张贴的意思。⁴于:在。⁵市:街头。⁶依:按照。⁷例:老习惯,旧例,惯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