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摇落蓟门城,万里相思对月明。人在蒹葭歌白苎,病中风雨望金茎。
秋高摇落蓟门城,万里相思对月明。人在蒹葭歌白苎,病中风雨望金茎。
关山尺素时堪寄,南北孤鸿暮不征。闻说子云能献赋,长杨羽猎古今名。
关山尺素时堪寄,南北孤鸿暮不征。闻说子云能献赋,长杨羽猎古今名。
宗臣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6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在荥(xíng)¹,是²所知³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注释:夕阳楼:旧郑州之名胜,始建于北魏,为中国唐宋八大名楼之一,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等齐名。¹荥阳: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一带。²是:指夕阳楼。³所知:所熟悉的人。⁴萧侍郎:即萧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花明¹柳暗²郎天愁³,上尽重(chóng)更上楼
译文:花明柳暗,忧愁郎着天时转。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注释:¹花明:九月繁花凋谢,菊花开放,特别鲜明。²柳暗:秋天柳色深绿,显得晦暗。³郎天愁:忧愁随着天时循环运转而来,秋天有秋愁。⁴重城:即“层楼”,指高高的城楼。⁵楼:指夕阳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yōu)悠。
译文: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郎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8-1199

yánglóu

shāngyǐn tángdài 

zàixíngyáng shìsuǒzhījīnsuìníngxiāoshìlángxíngyángzuò 

huāmíngliǔànràotiānchóu shàngjìnchóngchénggèngshànglóu 
wènhóng鸿xiàngchù zhīshēnshìyōuyōu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山近觉寒早,草堂¹(shuāng)气晴。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注释:¹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凋(diāo)¹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译文: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注释:¹树凋:树叶凋落。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果落见猿过,叶干¹闻鹿行。
译文: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注释:¹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素琴¹机虑(lǜ)²³,空伴夜泉清。
译文: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注释: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²机虑:犹思虑。³静:一作“息”。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歌德所说:“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歌德对话录》)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颈联便就眼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果落”、“ 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尾联抒写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4-625

zǎoqiūshān--wēntíngyún

shānjìnjuéhánzǎocǎotángshuāngqíng

shùdiāochuāngyǒuchímǎnshuǐshēng

guǒluòjiànyuánguògànwén鹿xíng

qínjìngkōngbànquánqīng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万里衡(héng)阳雁¹,今年又北归。双双瞻(zhān)²客上,一一背人³飞。
注释:¹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²瞻:往上。³背人:避开别人。背:避开,离开。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¹。系书²³浪语,愁寂故山
注释:¹稀:数量少。²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³元:一作“无”。⁴浪语:妄说;乱说。⁵愁寂:忧愁寂寞。寂:一作“绝”。⁶故山:喻家乡。⁷薇:草本植物。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¹雪违²胡地³,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wèi)影,高起洞庭群。
注释:¹欲:想要,希望。²违:离别。³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⁴楚云:楚天之云。⁵清渭:清清的渭河。⁶起:止,伏,落。此句指大雁从高处飞落洞庭湖。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塞北春阴¹²,江南日色³(xūn)。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注释:¹春阴:春季天阴时空中的阴气。²暮:晚,将尽。³日色:阳光。⁴曛:暮,昏暗。⁵伤弓:受过箭伤的鸟,听到拉弓开弦的声音也害怕。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杜甫自大历三年(768)正月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飘泊了两年多,写下九十多首诗,其中以《归雁》为题的诗写了四首。到了衡州,杜甫写《归雁二首》(翻宋本第二首题名为《再吟》),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guīyànèrshǒu

 tángdài 

wànhéngyángyàn jīnniányòuběiguī 
shuāngshuāngzhānshàng bèirénfēi 
yúnxiāng shābiān宿 
shūyuánlàng chóushānwēi 

xuěwéi xiānhuābiéchǔyún 
quèguòqīngwèiyǐng gāodòngtíngqún 
sàiběichūnyīn jiāngnánxūn 
shānggōngliúluò hángduànkānwén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士卒何¹草草²,筑城潼关道。
译文: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城关要道筑城。
注释:¹何:多么。²草草:疲劳不堪之貌。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¹
译文: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注释:¹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¹
译文:请问城关吏:你们重新修筑城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注释:¹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¹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yú)
译文:城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注释:¹要:同“邀”,邀请。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连云列战格¹,飞鸟不能逾(yú)
译文:“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注释: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¹
译文: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注释:¹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丈人¹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译文: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注释:¹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艰难¹²长戟(jǐ),万古用一夫。
译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注释:¹艰难:战事紧急之时。²奋:挥动。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哀哉桃林¹战,百万化为鱼。
译文:“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注释:¹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¹
译文: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注释:¹哥舒:即哥舒翰。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86-487 .

tóngguān

 tángdài 

shìcǎocǎo zhùchéngtóngguāndào 
chéngtiě xiǎochéngwànzhàng 
jièwèntóngguān xiūguānháibèi 
yàoxiàxíng wéizhǐshān 
liányúnlièzhàn fēiniǎonéng 
láidànshǒu yōu西 
zhàngrénshìyàochù zhǎixiáróngdānchē 
jiānnánfèncháng wànyòng 
āizāitáolínzhàn bǎiwànhuàwéi 
qǐngzhǔfángguānjiàng shènxuéshū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¹囚北庭²,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³。单扉(fēi)低小,白间尺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cuì):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ōu)历澜¹⁰,时则为土气;乍晴¹¹暴热,风道四塞¹²,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cuàn)¹³,助长炎虐¹⁴,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¹⁵,陈陈逼人¹⁶,时则为米气;骈(pián)肩杂遝(tà)¹⁷,腥臊¹⁸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qīng)(hùn)¹⁹、或毁尸²⁰、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²¹气。叠是数气²²,当侵沴²³,鲜不为厉²⁴。而予以孱(chán)²⁵,俯仰其间²⁶,於兹²⁷二年矣,幸而无恙²⁸,是殆有养致然²⁹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³⁰?孟子³¹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³²。”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³³!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译文: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注释:¹予:我,一作余。²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³寻:古时八尺为一寻。⁴单扉:单扇门。⁵白间:窗户。⁶污下:低下。⁷萃然:聚集的样子。⁸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⁹涂泥半朝:“朝”当作“潮”,意思是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¹⁰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¹¹乍晴:刚晴,初晴。¹²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¹³薪爨:烧柴做饭。¹⁴炎虐:炎热的暴虐。¹⁵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¹⁶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¹⁷骈肩杂遝: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¹⁸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¹⁹圊溷:厕所。²⁰毁尸:毁坏的尸体。²¹秽:肮脏。²²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²³侵沴:恶气侵人。沴:恶气。²⁴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²⁵孱弱:虚弱。²⁶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²⁷于兹:至今。²⁸无恙:没有生病。²⁹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³⁰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³¹孟子: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将孟子言行变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³²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³³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¹。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²
译文: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注释:¹“天地有正气”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杂然:纷繁,多样。²“下则为河岳”两句:是说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pèi)乎塞苍冥¹。皇路²当清夷³,含和吐明庭。
译文: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注释:¹“于人曰浩然”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²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³清夷:清平,太平。⁴吐:表露。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时穷¹²乃见³,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在晋董狐笔。
译文: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气节才能显露出来,他们的光辉形象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注释:¹时穷:最危急的时刻。²节:气节。³见:同“现”,表现,显露。⁴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⁵太史:史官。⁶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在秦张良椎¹,在汉苏武节²。为严将军头,为嵇(jī)侍中血。
译文:在秦朝有在博浪沙派刺客拿铁锥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在汉朝有出使匈奴被扣留却拒不投靠的苏武。战败被俘的严颜不惧斫头,嵇紹为保卫晋惠帝,血溅御衣而死。
注释:¹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²苏武节:《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十九年,始终贤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为张睢(suī)¹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²,清操厉冰雪³
译文:表现为张睢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注释:¹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²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白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³清操厉冰雪:是说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厉:严肃,严厉。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或为出师表¹,鬼神泣壮烈²。或为渡江楫(jí)³,慷慨吞胡羯(jié)
译文: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注释:¹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²鬼神泣壮烈:鬼神也被诸葛亮的壮烈精神感动得流泪。³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楫:船桨。⁴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或为击贼笏(hù)¹,逆竖²头破裂。是气³所磅(páng)(bó),凛烈万古存。
译文: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注释:¹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²逆竖:叛乱的贼子,指朱泚。³是气:这种“浩然之气”。⁴磅礴:充塞。⁵凛烈:庄严、令人敬畏的样子。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¹赖以尊。
译文: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注释:¹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铜柱,高入云天,称为天柱,又说天有人山为柱。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三纲实系命¹,道义为之根²。嗟(jiē)³予遘(gòu)阳九,隶也实不力
译文: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注释:¹三纲实系命:是说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²道义为之根:道义以正气为根本。³嗟:感叹词。⁴遘:遭逢,遇到。⁵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人用以指灾难年头,此指国势的危亡。⁶隶也实无力:是说我实在无力改变这种危亡的国势。隶:地位低的官吏,此为作者谦称。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楚囚缨(yīng)其冠¹,传(chuán)²送穷北³。鼎镬(huò)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译文: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注释:¹楚囚缨其冠:这里作者是说,自己被拘囚着,把从江南戴来的帽子的带系紧,表示虽为囚徒仍不忘宋朝。²传车:官办交通站的车辆。³穷北:极远的北方。⁴鼎镬甘如饴:身受鼎镬那样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表示不怕牺牲。鼎镬:大锅。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活活煮死。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阴房阗(tián)鬼火¹,春院閟(bì)天黑²。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³
译文: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一样的光亮出没。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注释:¹阴房阗鬼火: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一样的光亮出没。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阴房:见不到阳光的居处,此指囚房。阗:充满,填塞。²春院閟天黑: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閟:关闭。³“牛骥同一皂”两句:牛和骏马同槽,鸡和凤凰共处,比喻贤愚不分,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关在一起。骥:良马。皂:马槽。鸡栖:鸡窝。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一朝蒙雾露¹,分作沟中瘠(zì)²。如此再寒暑³,百沴(lì)自辟(bì)
译文: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注释:¹一朝蒙雾露:一旦受雾露风寒所侵。蒙:受。²分作沟中瘠:料到自己一定成为沟中的枯骨。瘠:通“胔”,腐烂的尸体。分:料,估量。沟中瘠:弃于沟中的枯骨。³如此再寒暑: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⁴百沴自辟易:各种致病的恶气都自行退避了。这是说没有生病。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嗟哉沮洳(rù)¹,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miù)²,阴阳不能贼³
译文: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注释:¹沮洳场:低下阴湿的地方。²缪巧:智谋,机巧。³贼:害。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顾此耿耿在¹,仰视浮云白²。悠悠我心悲,苍天曷³有极
译文: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注释:¹顾此耿耿在:只因心中充满正气。顾:但,表示意思有转折的连接词。此:指正气。耿耿:光明貌。²仰视浮云白: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³曷:何,哪。⁴极:尽头。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哲人日已远¹,典刑²在夙(sù)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注释:¹哲人日以远:古代的圣贤一天比一天远了。哲人:贤明杰出的人物,指上面列举的古人。²典刑:“刑”古同“型”。榜样,模范。³夙昔:从前,过去。⁴风檐展书读: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⁵古道照颜色: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面前。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尺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zhèng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qiúběitíng zuòshì shìguǎng广chǐ shēnxún dānfēixiǎo báijiānduǎnzhǎi xiàéryōuàn dāngxià zhūcuìrán lǎo dòngchuáng shíwéishuǐ bànzhāo zhēngòulán shíwéi zhàqíngbào fēngdàosāi shíwéi yányīnxīncuàn zhùzhǎngyánnüè shíwéihuǒ cāngdùn chénchénrén shíwéi piánjiān xīngsāohàngòu shíwéirén huòqīnghùn huòhuǐshī huòshǔ chū shíwéihuì diéshìshù dāngqīn xiǎnwéi érchánruò yǎngjiān èrnián xìngéryàng shìdàiyǒuyǎngzhìráněr ránānzhīsuǒyǎngzāi mèngyuē  shànyǎnghàoránzhī  yǒu yǒu  huànyān kuànghàoránzhě nǎitiānzhīzhèng zuòzhèngshǒu 

tiānyǒuzhèng ránliúxíng 
xiàwéiyuè shàngwéixīng 
rényuēhàorán pèisāicāngmíng 
huángdāngqīng hánmíngtíng 
shíqióngjiénǎixiàn chuídānqīng 
zàitàishǐjiǎn zàijìndǒng 
zàiqínzhāngliángchuí zàihànjié 
wéiyánjiāngjūntóu wéishìzhōngxuè 
wéizhāngsuīyángchǐ齿 wéiyánchángshānshé 
huòwéiliáodōngmào qīngcāobīngxuě 
huòwéichūshībiǎo guǐshénzhuàngliè 
huòwéijiāng kāngkǎitūnjié 
huòwéizéi shùtóuliè 
shìsuǒpáng lǐnlièwàncún 
dāngguànyuè shēngānlùn 
wéilài tiānzhùlàizūn 
sāngāngshímìng dàowéizhīgēn 
jiēgòuyángjiǔ shí 
chǔqiúyīngguān zhuànchēsòngqióngběi 
dǐnghuògān qiúzhī 
yīnfángtiánguǐhuǒ chūnyuàntiānhēi 
niútóngzào fènghuángshí 
zhāoméng fènzuògōuzhōng 
zàihánshǔ bǎi 
jiēzāicháng wéiānguó 
yǒumiùqiǎo yīnyángnéngzéi 
gěnggěngzài yǎngshìyúnbái 
yōuyōuxīnbēi cāngtiānyǒu 
zhérényuǎn diǎnxíngzài 
fēngyánzhǎnshū dàozhào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