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扣舷。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扣舷。
张居正

张居正

(1525—1582)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严嵩、徐阶均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嵩为首辅,倾心委之。隆庆元年引之入阁。阶致仕,居正与司礼监李芳谋,引拱入阁。同定封俺答事,北边遂得安宁。此后渐生嫌隙,神宗时与司礼监冯保谋,逐拱,遂为首辅。神宗即位时年幼,小有过失,慈圣太后即责云:“使张先生闻,奈何?”及帝渐长,心厌之。卒,谥文忠。未几弹劾者即纷起。次年,追夺官爵;又次年,籍没家产。天启间,始追复故官。有《张太岳集》、《太岳杂著》等。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红宿幽禽。禽幽宿红深。
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淡妆秋水鉴。鉴¹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注释:¹鉴:照。
回文为倒顺、回环可读的一种诗体,虽涉文字游戏,亦颇可见巧思,非娴熟于语言艺术、驾驭自如者则不能为。诗中之回文体,魏晋已有;引入词中,此首是创例。全词八句,上下句均成回文,全词亦可回读,比通常回文诗只能全首回读者更为精巧。

mánhuíwén--zhāngxiàoxiáng

zhǔliánhóngluànfēngfānfānfēngluànhóngliánzhǔshēnchù宿yōuqínqínyōu宿chùshēndànzhuāngqiūshuǐjiànjiànshuǐqiūzhuāngdànmíngyuèrénqíngqíngrényuèmíng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平山阑槛(jiàn)¹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²,别来³几度春风?
译文: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迷蒙。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它已经好几年了。
注释:¹平山阑槛:平山堂的栏槛。²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³别来:分别以来。作者曾离开扬州八年,此次是重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尊 通:樽)
文章太守¹,挥毫万字²,一饮千钟³。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尊 通:樽)
译文:你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千杯。年轻人,趁现在赶快行乐吧,你看我一把年纪了,都还不是照样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注释:¹文章太守:这里指刘敞。²挥毫万字: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³千钟:饮酒千杯。⁴直须:应当。⁵尊:通“樽”,酒杯。⁶衰翁:词人自称。此时作者已年逾五十。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

cháozhōngcuò ·sòngliúzhòngyuánchūshǒuwéiy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píngshānlánjiànqíngkōng shānyǒuzhōng shǒuzhòngtángqiánchuíliǔ biéláichūnfēng 
wénzhāngtàishǒu huīháowàn yǐnqiānzhōng xíngzhíniánshào zūnqiánkànshuāiwēng  (zūntōng zūn )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凡物皆有可观¹。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注释:¹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¹糟啜²(lí)³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译文: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注释:¹哺:吃。²啜:喝。³醨:米酒。⁴醉:使······醉。⁴饱:使······饱。⁶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夫所为求福而¹辞祸者²,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³人之情也哉?物有以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译文: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注释:¹“而”表并列,并且。²者:……的原因。³岂:难道。⁴情:心愿。⁵有以:可以用来。⁶盖:蒙蔽。⁷焉:哪里。⁸横:意外发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¹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²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³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译文: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注释:¹而:表承接,随后。²背:远离。³比:连续,常常。⁴登:五谷成熟。⁵苟全:大致完备。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qì)¹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²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³,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xié)园蔬,取池鱼,酿秫(shú)酒,瀹(yuè)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译文: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注释:¹葺: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²庶几:表推测,译为“或许”。³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⁴撷:摘下,取下。⁵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⁶瀹:煮。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优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超然”,提出“乐”字为主线。上面是从总的方面论述,下文是举例加以证明。“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这一段可分为三层:一、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优托喜的伏笔。二、生活初安。“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面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三、修台游乐。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干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四望法”,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方点明“超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且结句“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乐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7-173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278-1280

chāorántái

shì sòngdài 

    fánjiēyǒuguān gǒuyǒuguān jiēyǒu fēiguàiwěizhě 

    zāochuòjiēzuì guǒshūcǎo jiēbǎo tuīlèi ānwǎngér 

    suǒwéiqiúérhuòzhě érhuòbēi rénzhīsuǒqióng érzhīzhěyǒujìn měièzhībiànzhànzhōng érzhījiāoqián zhěchángshǎo érbēizhěchángduō shìwèiqiúhuòér qiúhuòér rénzhīqíngzāi yǒugàizhī yóuzhīnèi éryóuzhīwài fēiyǒuxiǎo nèiérguānzhī wèiyǒugāoqiězhě xiégāolín chángxuànluànfǎn zhōngzhīguāndòu yòuyānzhīshèngzhīsuǒzài shìměièhéngshēng éryōuchūyān āi 

    qiántángshǒujiāo西 shìzhōuzhīān érchēzhīláo diāoqiángzhīměi ércǎichuánzhī bèishānzhīguān érshìsāngzhī shǐzhìzhī suìdēng dàozéimǎn sòngchōngchì érzhāichúsuǒrán shí rénzhī chǔzhīnián érmàojiāfēng zhībáizhě fǎnhēi fēngzhīchún érmínānzhīzhuō shìzhìyuán jiétíng ānqiū gāozhī xiūbài wéigǒuquánzhī 

    éryuánzhīběi yīnchéngwéitáizhějiù shāoérxīnzhī shíxiāngdēnglǎn fàngzhìyān nánwàngěr chángshān chūyǐnxiàn ruòjìnruòyuǎn shùyǒuyǐnjūn érdōngshān qínrénáozhīsuǒcóngdùn 西wànglíng yǐnránchéngguō shīshàng huángōngzhīliè yóuyǒucúnzhě běiwéishuǐ kǎirántài huáiyīnzhīgōng érdiàozhōng táigāoérān shēnérmíng xiàliángérdōngwēn xuězhīzhāo fēngyuèzhī wèichángzài wèichángcóng xiéyuánshū chí niàngshújiǔ yuètuōérshízhī yuē  zāiyóu  

    fāngshìshí yóu shìzàinán wénérzhī qiěmíngtáiyuē chāorán  xiànzhīsuǒwǎngérzhě gàiyóuzhīwài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问君¹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²。杨柳乍(zhà)如丝³,故园春尽时。
译文: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圆过尽时。
注释:¹问君:词人自问。²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³乍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⁴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春归¹归不得,两桨松花²隔。旧事逐寒潮,啼(tí)(juān)³恨未消。
译文:圆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注释:¹春归:乘春而归家。²松花:松花江。³啼鹃: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子艮.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07:100-101页

mán··wènjūnshìqīngbié--lánxìng

wènjūnshìqīngbiéniánnéngtuányuányuèyángliǔzhàyuánchūnjǐnshí

chūnguīguīliǎngjiǎngsōnghuājiùshìzhúháncháojuānhènwèixiāo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译文:蜀地的茶叶寄到的时候只是惊讶于它的新鲜,用渭河水泡茶之后才觉得它的珍贵。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满瓯(ōu)¹似乳堪持玩,况²是春深酒渴人。
译文:杯子里满满的乳白色茶沫本来就值得把玩,何况是我这个暮春时节酒醉口渴的人呢?
注释:¹瓯:杯子。²况:何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