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诸藏殖,海广百川归。材蓄廊庙器,文张锦绣机。
山深诸藏殖,海广百川归。材蓄廊庙器,文张锦绣机。
鱼龙将远化,凫鹤漫齐飞。为爱贤名久,人间万事非。
鱼龙将远化,凫鹤漫齐飞。为爱贤名久,人间万事非。

chūnèr--fāngxiào

shānshēnzhūcángzhíhǎi广guǎngbǎichuānguīcáilángmiàowénzhāngjǐnxiù

lóngjiāngyuǎnhuàmànfēiwèiàixiánmíngjiǔrénjiānwànshìfēi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浮杯¹万里过沧溟(míng)²,遍礼³名山适性灵
译文: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
注释:智藏:可能是唐宪宗元和元年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¹浮杯:相传南朝宋有一位高僧,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神力卓绝,常以木杯渡水,人以杯度呼之。后世人们常以杯度比喻船渡。这里就是以杯比喻大海里漂泊的船只。²沧溟:海水弥漫貌,常用来指浩渺无际,水色深绿的大海。³遍礼:指走遍名山,以礼求法。唐代日本僧人来中国,多数是在佛教名山习法。⁴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深夜降龙¹潭水黑,新适放鹤²野田青。
译文: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
注释:¹降龙:借用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这里是比喻战胜重大困难和邪恶势力。²放鹤:《世说新语·言语》:支公(道林)好鹤。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有懊丧意,林曰:既其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放之飞去。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身无彼我¹那怀土²,心会真如³不读经。
译文: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
注释:¹无彼我:即佛家“无我”的意思,这是佛教根本的思想之一,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体的存在。彼我:主观和客观。²怀土:怀念故乡。³真如:佛家语。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等来表达事物的真相,总不免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来作形容。《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将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为问中华¹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xīn)²
译文: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注释:¹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这里指中国。²宁馨:晋宋时俗语,犹今天的“这样”、“如此”的意思。馨,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这首诗描写了智藏僧人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了其高深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诗的首联写智藏乘舟漂流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华;颔联写智藏高深的佛法修为和与物同体的大悲精神;颈联写大师的修行境界,对于自我与国土都不再执着;尾联称赞了僧人的“雄猛”。全诗运用大量佛学典故,语言含蓄,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日本与中国相距万里,中有大海间隔,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中古时期,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需要付出的勇气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诗人并没有叙写智藏来华的艰苦情状,以及惊涛骇浪的渡海场面,而是说“浮杯万里过沧溟”。“浮杯”一典,使万里沧溟似乎瞬间而过,原有的长时间的颠簸之苦化作了乘龙御风般的轻快,原有的波涛汹涌的担惊受怕化作了腾云驾雾般的缥缈神奇。智藏不远万里而来中国,目的是“适性灵”,即学习佛法,修养心性。中国的名山他都游遍了,名寺高僧也都访遍了,这期间该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该踏过了多少崎岖坎坷,却都被诗人一笔轻轻带过,而智藏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和虔心向佛的苦行精神却跃然纸上。

  天道酬勤,他终于学到了高深的法力,就像高僧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都变黑了;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就像高僧支遁那样,在新秋的青青田野上把鹤放飞了。另外,佛经认为,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所以常常以毒蛇、毒龙、恶龙来比喻人的种种妄念,而以“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其心。“放鹤”一句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以及放鹤的典故,生动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既然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了;都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了,就不必再读经书了。“身无彼我”,即泯灭是非人我界限,无人相、无我相、人我平等。主体和客体,人和我,日本和大唐,故土和他乡,在清净自性上是本无区别的,区别只在于人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心安即是家”。“真如”代表了永恒不变的真心,即佛性。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既然已经证悟真如自性,就不必再读经书。从赠诗的角度来看,此二句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

  而智藏的苦修精神和佛学造诣,的确是值得中华人物学习的。试想,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学问僧何其多也,其成就不过是“艺业稍成”(《旧唐书·日本传》),或者是“学得中州语”(张籍《赠东海僧》)。而智藏,不但超过了他的同胞,并且超过了唐朝当时的一般学者。这要付出极大艰辛和努力,付出的坚定信念和坚毅精神。怨不得诗人在最后两句中极力赞美:“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诗人要问一问中华大地那些求道学佛的人们,有几个能够达到智藏的境界。诗人形容智藏为“雄猛”,不畏艰险视万里沧溟如履平地,为雄;遍礼名山顿根妙悟,为猛。

参考资料:
1、 姜子夫主编.禅诗精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01::52-53

zèngběnsēngzhìcáng--liú

bēiwànguòcāngmíngbiànmíngshānshìxìnglíngshēnjiànglóngtánshuǐhēi

xīnqiūfàngtiánqīngshēn怀huáixīnhuìzhēnjīng

wèiwènzhōnghuáxuédàozhěrénxióngměngníngxīn

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
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
译文:每当来到边界的时候就感到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美好,在野外乡民的家中尝到了新产的梨子。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
译文:甜酸的味道中还带有中原的乡土味,所令人遗憾的是无法看到在春天里开放的梨花。

chángběi--tiānmín

měidàoniántóugǎnhuáxīnchángdàorénjiā

gānsuānshàngdàizhōngyuánwèichángduànchūnfēngjiànhuā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东风¹作意吹杨柳,绿到芜(wú)²第几桥?
译文: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杨柳,这满眼的翠绿该是蔓延到当年话别的芜城亭桥了吧?
注释:¹东风:春风。²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译文:想要攀折一枝赠与你,以寄相思之意,隔江对岸突然飘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是一首怀友诗。陈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与作者称得上知音。正当初春时节,五万复苏,柳枝新绿。作者见柳树而思好友,所以写下这首抒情之作。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

  于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忆”的念头。折杨柳赠别是古来风俗,诗人循此古风,欲折一枝而赠与友人,以寄相忆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未足称奇。但本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隔江残笛雨潇潇”,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正当诗人动起相忆之念时,从长江的对岸,也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在此际出现,显得多么发人遐思!或许,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为大江所阻,但他们心气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诗人正在忆念自己,故虽然东风还只绿到芜城,杨柳还未出现于金陵,他也为了回报诗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长笛。若确是如此,诗人自该是激动万分了,但在末句中,却没有丝毫激动的情绪,只有一片惆怅的烟雾:毕竟这笛声是“残笛”,被潇潇的江天细雨吹打得零散不成乐章了,诗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惯吹的曲子,也听不分明笛声里有怎样的心曲包含着,他闻笛时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怅。

  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64页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凄凄切切¹,惨淡黄花节²。梦里砧(zhēn)³浑未歇,那更乱蛩(qióng)悲咽
译文: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注释:¹切切:哀怨、忧伤貌。²黄花节:指重阳节。黄花,菊花。³砧声:捣衣声。⁴蛩:指蟋蟀。⁵悲咽:悲伤呜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¹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chù)²添愁。
译文: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注释:¹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²触绪:触动心绪。

  纳兰写的这首词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这惨淡的深秋之时,一切都变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凉。那梦里的砧杵捣衣声还没停下来,又传来蟋蟀嘈杂的悲鸣声。你曾居住的楼空空荡荡,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淡凄绝,如今一起涌人眼帘,触动无限清愁。

  开篇便写到凄凄切切,道出内心悲凉,接着写道时节正逢黄花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这是纳兰又一首重阳佳作,借着重阳时节,抒写内心的情绪。在词中,纳兰永远是悲伤的。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纳兰用惨淡来形容黄花节,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或许,在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无限悲凉。

  而接下来这句,则让人联想到,纳兰是在想念什么故人。“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这里需要解释几个地方,“砧声”是指洗衣服的声音,古人洗衣服,总是将衣服捣一捣,加快衣服清洁的速度。捣衣时,会发出阵阵声响。“蛩”则是指的蟋蟀。词人在梦中听到捣衣的声音,声声慢慢,似有似无,悠远似乎又就在耳旁。捣衣的声音还没有停下,耳畔就又传来了蟋蟀的叫声,夜半时分,听起来让人内心都揪了起来。重阳深夜,午夜梦回,却是如此凄惶的情景。

  纳兰梦中梦到捣衣的人是谁,想来应该是个女子。但这名女子究竟是谁,会在纳兰的梦中以如此凄凉的形象出现?按照常理推算起来,这名女子应该是离纳兰而去,让纳兰无法再见到的女子。于是有人猜测,这是重阳佳节,纳兰思念故去的卢氏所写的悼亡词,也有人认为这是纳兰为沈宛而作的。但不管怎么样,这首词的确是写尽了凄凉之意。上片梦醒时分,顿觉离人不再,备感伤心。

  下阙,“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本于宋周邦彦《解连环》词: “燕子楼空,尘锁一床弦索”,点出悼亡之情,让内心潮水汩汩流出。燕子楼,在江苏徐州,唐时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曾居于此,张死后,盼盼仍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嫁。这里借指亡妻的居室。因为妻子已经亡故,所以言“燕子空楼”。因为亡故已久,所以日“尘生”,而床头的琴弦也早巳束之高阁,任其蒙尘抛残。

  末二句,“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一样晓风残月”,此句显然是化用柳永《雨霖铃》里的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晓风残月”,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且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皆凝于其中。然而词人在“晓风残月”前添了“一样”二字,就变“古语为吾语”了.送别之意尽去,而悼亡之音弥浓,颇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情。

  最后一句,“而今触绪添愁”,点明玉人已殒,睹物思人,触绪添愁的主旨,而词人本就相思无绪的心怀,此时也就愈益伤情彻骨,无法排遣了。

  这首怀念故人的词写在重阳夜,阁楼上,晓风残月,故人不再。独自倚靠栏杆,想着往日种种,纳兰写词,从来都是淡如清水,却能够让这水波荡漾而起时,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和心疼。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第165页

qīngpíngyuè ·qièqiè

lánxìng qīngdài 

qièqiè cǎndànhuánghuājié mèngzhēnshēnghúnwèixiē gèngluànqióngbēi 
chénshēngyànkōnglóu pāocánxiánsuǒchuángtóu yàngxiǎofēngcányuè érjīnchùtiānchóu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人有置¹(ōu)²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³。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译文:有个人将一个盆放在路边,(那人不小心)倒向一边,(盆)坠落在地上,盆已经摔破了。那人正准备离开,恰巧有个人也拿着盆经过这里,那人急忙抓住拿着盆(经过)的人,并且质问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盆?”于是夺过他手里的盆子,却把(自己刚刚摔破的)那个盆给他。集市上的人大多偏袒那个先摔破盆的人,拿着盆的人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最终蒙冤离开了。唉!先摔破盆的那个人如果见不到(拿着盆子的)人来,早就离开了。拿着盆子经过的人不幸碰到了他,竟然被迫拿他完好无损的盆子换了摔破了的盆子。事情的变化就是如此难以捉摸啊,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丧失掉了他们善良真诚的的本心啊!
注释:¹置:放置。²瓯:盆盂一类的瓦器。³败:打坏,打破。⁴适:适逢、恰好。⁵亟:急切。用法同“亟待解决”。⁶以:把。⁷右:偏袒。⁸不能直:指不能得到公正的解决。⁹向:如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