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肉屡来馈,寸心殊自怜。伤廉增我过,尚德贵君贤。
黍肉屡来馈,寸心殊自怜。伤廉增我过,尚德贵君贤。
握臂知身瘦,捐书待病痊。每怀徐孺子,衰世道能全。
握臂知身瘦,捐书待病痊。每怀徐孺子,衰世道能全。

tóngèr--fāngxiào

shǔròuláikuìcùnxīnshūliánshāngliánzēngguòshàngguìjūnxián

zhīshēnshòujuānshūdàibìngquánměi怀huáizishuāishìdàonéngquán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译文: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对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译文: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¹千秋雪²,门泊(bó)³东吴万里船
译文: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¹西岭:西岭雪山。²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³泊:停泊。⁴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⁵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将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jué

 tángdài 

liǎnghuángmíngcuìliǔ hángbáishàngqīngtiān 
chuānghán西lǐngqiānqiūxuě méndōngwànchuán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¹
译文: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注释:¹“五日”句:形容天气极度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译文: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回柏¹村闾(lǘ)²间,十室八九贫。
译文: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注释:¹回柏:遍柏。²村闾:村落、村庄。闾,里巷的大门,因以作里巷的代称。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北风利如剑,布絮(xù)不蔽身。
译文: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唯烧蒿(hāo)(jí)¹火,愁坐夜待晨。
译文: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注释:¹蒿棘: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棘,荆棘,多刺的灌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乃知大寒岁,农者¹尤苦辛²
译文: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注释:¹农者:种田的人。²苦辛:痛苦酸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¹我当²此日³,草堂掩门
译文: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注释:¹顾:可是。²当:值,在。³此日:指在酷寒的时候。⁴草堂:茅草盖的房子,旧时自称山野间的住所。⁵深:隐藏。⁶掩门:闭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
(hè)(qiú)¹覆絁(shī)²,坐卧有馀温。
译文: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注释:¹褐裘:布面的皮袍子。²絁被:绵绸被子。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lǒng)亩勤¹
译文: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注释:¹垄亩勤:种田的辛苦,垄亩,田亩,田间。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念彼¹²可愧,自问是何人³
译文: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注释:¹彼:指农民。²深:甚。³是何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无垅亩之勤,却凭什么过着优裕的生活。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柏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cūnhán

bái tángdài 

niánshíèryuè xuěfēnfēn 
zhúbǎijiēdòng kuàngmín 
huíguāncūnjiān shíshìjiǔpín 
běifēngjiàn shēn 
wéishāohāohuǒ chóuzuòdàichén 
nǎizhīhánsuì nóngzhěyóuxīn 
dāng cǎotángshēnyǎnmén 
qiúshībèi zuòyǒuwēn 
xìngmiǎndòng yòulǒngqín 
niànshēnkuì wènshìrén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案¹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注释:¹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丈夫生世会¹几时?安能²(dié)(xiè)³垂羽翼!
译文: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注释:¹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²安能:怎能。³蹀息: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译文: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译文: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¹床前戏²,看妇机中织。
译文: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注释:¹弄儿:逗小孩。²戏:玩耍。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¹
译文: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注释:¹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61-762页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狐冢(zhǒng)¹(huān)²³满路隅(yú),行人犹作御园⁵呼。
译文:宜春苑各个角落已经遍布坟墓和狐獾洞穴,但是过路人仍以东御园称呼这里。
注释:宜春苑:北宋皇家的御花园,位于北宋故都开封东二里,俗称“东御园”。旧宋门:是汴梁旧城东面的一个门,原名丽景门,金人占领后改名宾曜门。¹冢:坟墓。²獾:一种小野兽,善于掘土为穴。习惯在废墟、坟墓之中居住。³蹊:小路。⁴隅:角落。靠边的地方。⁵御园:皇帝的花园。
连昌尚有花临砌,断肠宜春寸草无。
连昌¹尚有花临砌²,断肠宜春寸草无。
译文:当年的连昌宫台阶旁还生长着几株残花,而这里却寸草不生让人思之肝肠寸断。
注释:¹连昌:即连昌宫,唐代宫殿名,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²砌:台阶。

  该诗的第一、二句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宜春苑的现状,第三、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河恢复无望的痛苦之情。诗人借景抒情,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

  “狐冢獾蹊满路隅”,首句实写诗人当时亲眼所见宜春苑的萧条荒凉景象,通过“狐冢”、“獾蹊”写出了昔日繁华无比的汴京皇家禁苑宜春苑今朝的残破荒凉,并以此寄托诗人对北宋政权覆灭的悲哀之情。

  “行人犹作御园呼”,次句以行人犹称此地为“御园”,说明昔日北宋故都的汉族百姓虽然生活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之下,但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故国。此句充满了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

  “连昌尚有花临砌”,第三句典出元稹《连昌宫词》,唐代经安史之乱之后,虽从此一蹶不振,但唐玄宗毕竟还能够有机会驾返连昌宫,凭吊昔日遗留下的一切。而赵宋王朝惨遭靖康之难之后,就一直苟安于江南,无心亦无力北伐中原。

  “断肠宜春寸草无”,第四句以宜春苑与第三句的连昌宫对比,连昌宫虽废而犹存,可是昔日的宜春苑是何等繁华,何等气派,而今满目凄凉,惟颓垣荒草而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更加使人伤心,令人肝肠寸断,这一对比含意颇为深远。在今昔的对比中,作者想到了当时统治者是怎样将国土拱手让给了金人,铸成空前国耻的。想到了赵宋朝廷南迁几十年之后,朝廷不仅丧失了收复失地的能力,就是现存的城池疆土,也岌岌可危,时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黍离之悲,又有对统治者的谴责。

  该诗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点明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外患的消除却是遥遥无期。

参考资料:
1、 (宋)范成大著,《范成大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28-29页
2、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540页
3、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41-4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