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归故里,童仆皆我弃。汝我如形影,今朝惟我矣。
骨肉归故里,童仆皆我弃。汝我如形影,今朝惟我矣。

guìérsān--zhì

ròuguītóngjiēxíngyǐngjīncháowéi

李贽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 1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脂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脂粉塘¹空遍绿苔(tái),掠泥营垒(lěi)²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译文:闺阁外的溪塘已经长满青苔,那飞来飞去衔泥建巢的燕子,让人妒忌。嫉妒它飞走了又飞回来,想让自己的心上人回来却无法实现。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¹脂粉塘:江南溪名,传说为春秋时西施沐浴之溪塘。南朝梁任舫《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灌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这里指闺阁之外的溪塘。²营垒:营建巢穴。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
一骑近从梅里¹过,片帆²遥自藕(ǒu)³来。博山香烬(jìn)未全灰。
译文:只能想象自己的爱人骑着骏马从近处的梅里经过,或是驾一片白帆从遥远的藕花深处而来。可惜这仅有的一点愿望只是想像罢了,只能对着那博山炉中似尽非尽的香烬发呆。
注释:¹梅里:江南地名,传说为吴国始祖太伯的居处。²片帆:孤舟,一只船。³藕溪:在江苏无锡西北。⁴博山: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⁵香烬:谓炉中的香已烧完。

  上片写燕子衔泥来去的实景,借以表达离情凄凉。下片写对于恋人归来场景的想象,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最后之句既是景句又是情语,香未燃烬也意味着心犹未泯的内蕴,含婉凄清之至。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具有美妙的情趣。

  上片写的是实景,开篇便是景色的渲染,写脂粉塘空旷只剩铺满的绿苔,早已失却了昔时景象。纳兰句中的脂粉塘,实为女主人公闰阁之外的溪塘。女子之心细腻敏感,心有戚戚,窗外的溪塘都如同着了凄凉的颜色。还未分别之时,那溪塘都如同脂粉塘那般令人迷醉。可相离许久,溪塘都不似繁华,逐渐萧条。眼中之景,都像蒙了灰一样。此时又见大地春回,燕子掠泥而飞,好像是相互催促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伫立至此,等不到思念之人执手相看,净是看燕子双双来去,怎的都高兴不起来。连燕子都有相伴的幸福,为何迟迟等不到思念之人的归来。离情凄凉,心爱之人不能在这景色中相伴,连那双飞的燕子都要去嫉妒一番。

  下片写闺中女子十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景则是虚写,由女主人公的幻觉化出,即她盼望着所思念的人从近处梅林里出现,或从藕溪中归来。可嫉妒又有何用,无奈凄凉,只得怨那离别,让人愈发想念。恍惚,思念愈深,好似幻觉中他正轻骑从近处的梅园出现,又像是坐着小舟,从遥远的藕溪归来。晏殊之词浮于脑际:“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弱女子的相思之情全都寄托在那天涯海角的期待上,哪天心爱之人将从那里归来,想象连连,好似梦了一场,醒来之时,甚是凄楚。臆想之辞,尤其感人。痴心人如此,令人动容。人生自是有情痴。这相思近痴的女子,不知道爱人归来之日是何时,也只得想象重逢之景,一次一次,念了一千遍,痴了一千遍,再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好似要把所有的可能都罗列一遍,要让自己重逢之时,不至于情绪失控,号啕大哭一般。最后一句,博山炉中香已烧完,却未燃尽。言有义,意无穷。女子大概是注视着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心里是比这缭绕的轻烟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香已燃尽这一意象,充满让人沉醉的力量。烟未散尽,女子的愁绪不能穷尽,等待归期到来的日子也不知到何时才尽,顿显凄清之至,哀婉无奈。纳兰写如此一名痴情的女子想要诉说的是何种深情,这女子写的是他日夜思念的爱人,还是他自己内心成痴的愁,纳兰未给出答案。遥寄相思,等待的爱情最是苦痛,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此篇不乏女子罗曼蒂克的小情怀,表达了女子幽怨绵远的相思。词中运用白描,清丽简淡,描摹如画。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有美妙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29页

huànshā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lánxìng qīngdài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èyínglěiyànxiāngcuī fēiquèfēihuí 
jìncóngméiguò piànfānyáoǒulái shānxiāngjìnwèiquánhuī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尽日¹东风吹绿树。向晚²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译文: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¹尽日:终日。²向晚:傍晚。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xián)¹,歌断黄金缕(lǚ)²。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译文:在临水的高楼之上,数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注释:¹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²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 ,1999.11月 1版 :第781页

diéliànhuā··zhōngzuò--zhàodǐng

jǐndōngfēngchuī绿shùxiàngwǎnqīnghánshùdiǎncuīhuāniánshǎoliángtiāngèngkānchūnyíng

línshuǐgāolóuxiéjiǔchùcéngāixiánduànhuángjīnlóuxiàshuǐliúchùpínglánsòngcāngyān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志在烟霞¹慕隐沦²,功成归看五湖春³。一叶舟中吟复醉,云五。此时方识自由身。
译文:多么仰慕当年的范蠡,他的志向本就在青山绿五、烟雾云霞之中,吴亡越兴,功成名就时隐姓埋名,寄身于太湖的烟波浩渺之中。纵情山五,寄兴风月。云五中驾一叶扁舟,把酒吟诵,其乐融融。此时此刻,才知道自由的可贵,身心两忘是多么的难得。
注释:¹烟霞:云气,多泛指山林、山五,这里指归隐之所。唐·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²隐沦:隐姓埋名。沦之意为“没”。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诗:“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³“功成”句:用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迹五湖的故事。五湖:太湖。⁴一叶:形容船小如树叶。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花岛为邻鸥作侣¹,深处²。经年³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yí)微妙旨,潜喜。荷衣蕙(huì)纤尘¹⁰
译文:与繁花似锦的小岛为邻,和自由飞翔的鸥鸟做伴,多年不见那追逐利禄的豪商巨宦,早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怎不暗自庆选择了这飘飘欲仙的隐居生活。
注释:¹鸥作侣:与鸥为伴,这里指栖身世外、忘怀得失的隐居生活。《列子·黄帝》载,有人爱好鸥鸟,不存机心,鸥鸟亦乐于亲近。²深处:深居简出。³经年:年复一年。⁴市朝:偏义复词,指朝堂。市,交易买卖的场所。朝,官府治事的处所。后以市朝多指争名夺利的场所。⁵希夷:无声为希、无色为夷,犹言虚寂玄妙。《老子》:“视之不见名目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河上公注:“无色日夷,无声日希。”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镄仰。”柳宗元《愚溪诗序》:“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⁶微妙旨:精微玄妙的义旨。⁷潜喜:心中暗喜,发自衷心的喜悦。⁸荷衣蕙带:荷叶制成的衣服,香革制成的带子。代称隐士衣服。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⁹绝:摆脱,沾染。¹⁰纤尘:微尘,这里指俗世。

  李珣也曾写过一些隐逸之词,如《渔父》、《渔歌子》等。这首《定风波》是借范蠡事以明己志。范蠡亡吴霸越之后,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啸傲风月于山水之间,过着隐逸生活。作者对他深怀仰慕之情,认为其人高洁无上。词的开头即点明他志在烟霞,仰慕隐沦,赞颂范蠡,也是表达自己的心愿。次句是说范蠡功成身退,泛游五湖,饱赏湖上春光。接句续写退隐之乐,一叶扁舟,徜徉湖上,舟中饮酒吟诗,其乐融融。“云水”二字概括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令人陶醉。这时便深切地意识到无官一身轻的愉悦。这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

  下片继续写隐逸之乐。与“花岛”为邻,鸥鸟为伴,隐居于奇山异水的幽深之处,生活是何等的安闲恬适。在这里长年看不见追名逐利的流俗之辈。可以说这里已经进入了老子所说的“希夷”的微妙境界了。果真能得到老子所说的微妙之道,心中怎能不暗暗自喜。结句“荷衣蕙带绝纤尘”,又用神的服饰,比喻隐者的高洁和一尘不染,大有飘飘欲仙的况味。

  全词表现仰慕隐沦,申明作者抱有与范蠡同带的烟霞之志。范蠡归隐是在功成之后,见越王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之同安乐,便毅然退隐。而李珣“以秀才豫受宾贡,事蜀主衍”,未能立功,即遭亡国之痛。两人同是退隐,却心境不一。此词纯用白描,直抒胸臆,与作者所写的风土词不一样,在“花间”词里也属罕见。

dìngfēng ·zhìzàiyānxiáyǐnlún

xún dài 

zhìzàiyānxiáyǐnlún gōngchéngguīkànchūn zhōuzhōngyínzuì yúnshuǐ shífāngshíyóushēn 
huādǎowéilínōuzuò shēnchù jīngniánjiànshìcháorén wēimiàozhǐ qián huìdàijuéxiānchén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 一作:问院)
裁剪冰绡(xiāo)¹,轻叠数重,淡著胭脂²匀注。新样靓(jìng)³,艳溢香融,羞杀蕊(ruǐ)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 一作:问院;淡著 一作:淡着)
译文: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面对愁苦的情景,叩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注释:¹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²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³靓妆:美丽的妆饰。⁴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凭寄¹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²,和³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注释:¹凭寄:凭谁寄,托谁寄。²无据:无所依凭。³和:连。

  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人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159-1160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第1-2页

yānshāntíng ·běixíngjiànxìnghuā

zhào sòngdài 

cáijiǎnbīngxiāo qīngdiéshùchóng dànzhuóyānzhīyúnzhù xīnyàngjìngzhuāng yànxiāngróng xiūshāruǐzhūgōng diāolíng gèngduōshǎo qíngfēng chóu xiányuànluòliáng fānchūn  xiányuànzuò wènyuàn )
pínghènchóngchóng zhèshuāngyān cénghuìrényán tiānyáoyuǎn wànshuǐqiānshān zhīgōngchù zěnliáng chúmèng yǒushícéng  mèngxīnláizuò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清波渺(miǎo)¹日晖(huī)²,柳依依³,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译文:清清的碧波渺远,日光闪耀,柳条随风轻摆,青草茂盛。已经是垂暮老人了,却遇到春色,这种滋味有谁知道呢?竹帘都垂下来,庭院里一片安静,只有我一个人,无聊地看着一对燕子比翼双飞。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癸酉: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¹渺渺:远貌。²晖晖:晴明貌。³依依:茂盛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⁴离离:分披繁茂貌。⁵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¹时,懒追随。野蔌(sù)²山肴(yáo)³,村酿(niàng)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译文:害怕寒冷没敢换上春衫,春日到郊外踏青的时候懒于和其他人相随。摆上春天地里的野菜和做熟的山里的野味,农家酿的酒可以随便些。人老了,不敢多喝,没有醉倒在花丛中,花儿没有说话,却笑话我痴。
注释:¹踏青:春日郊游。古代踏青节的日期,因地因时而异:一说正月初八,一说二月二,一说三月三。后世多以清明春游为“踏青”。²野蔌:野菜。³山肴:野味。⁴酿:此指酒。

  词的上片写“老大逢春”的情绪。开拍三句,写春社时节,风和日暖,春光明媚,清波悠远,杨柳依依,青草繁茂。这是芳春景色,生趣盎然,令人振奋。然而词人却恰恰相反,精神并不蓣奋,甚至情绪消沉。原因是:“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逢春”是触媒,“老大”才是根源。此时的词人已是古稀老人,青春已被岁月消磨殆尽,生机活力正被衰老蚕食着,“老大”落寞伤感的情绪,当然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心境如此,所处的环境又是“竹箔四垂,庭院静,次独处,燕双飞”。竹帘四垂,言与外界隔绝,很少有人来往,故庭院里十分寂静。后两句意从五代翁宏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宫词》)化出,言词人独处其间,只有那忙着筑巢的春燕双双飞出飞进。这里情中写景,以景衬情。用双飞之燕衬独处之人,足见其孤独寂寞;以动衬静,愈见境静,映衬出其心境之落寞凄凉。

  下片写人的活动。换头“怯寒未敢试春衣”与上片“老大逢春”相应,丝丝人扣:因“老大”而“怯寒”;因“逢春”尚寒而“未敢试春衣”。这里既写出了年届七十、年迈体衰之老人对节候的切身感受,也暗寓着主人公的情绪低落,真实入情。正因为如此,在春社这个游览踏青的大好时节,这位老人却“踏青时, 懒追随”。一个“懒”字,刻画出老人力不从心、意懒心灰的情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那么,老人来打发这个“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春社节日的作法是:“野蔌山杀,村酿可从宜”。即是说,只要有点山野风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这里作者强调的是:蔌以“野”、骰以“山”、酿(酒)以“村”为宜。 用字准确,既有聊遣愁怀的一面,也有追求雅趣的一面,疏淡别致。煞拍三句,以描述人的心态作结:“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已经有了野蔌、山骰、村酒,老人本想”酩酊酬佳节”,独坐“花边拚醉”,只是担心“花不语,笑人痴”,而只好作罢。可见作者人老心不老,犹想学少年的情怀。着直表心迹,振起全篇。

  这首词体现词人“惟婉转妩媚为善”的词作主张,景中见情,情中写景,情景交融。写出“老大逢春”的种种心态和微妙的“情绪”,真实生动而富有情趣。在遣词用字上颇具匠心。如开篇连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四个叠字句,渲染春光;“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见精神。又有频用前人的诗句,化繁为简,意蕴不减。结拍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妙趣横生,余味隽永。

参考资料:
1、 易蓉 陈扬燕编著.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04月:第106-108页

jiāngchéng ·guǐyǒuchūnshè

wángyán sòngdài 

qīngmiǎomiǎohuīhuī liǔ cǎo lǎoféngchūn qíngyǒushuízhī liánchuítíngyuànjìng rénchǔ yànshuāngfēi 
qièhánwěigǎnshìchūn qīngshí lǎnzhuīsuí shānyáo cūnniàngcóng xiànghuābiānpīnzuì huā xiàorénc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