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石榴花乱吐,满地绿阴亭午。午睡觉来时自语,悠扬魂梦,黯然情绪,蝴蝶过墙去。
庭下石榴花乱吐,满地绿阴亭午¹。午睡觉来时自语,悠扬魂梦,午(àn)然情绪,蝴蝶过墙去。
注释:¹亭午:正午。
(qīn)¹娇眼开仍,悄无人至还凝伫(zhù)。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zhù)²,不受些儿³暑。
注释:¹骎骎:形容眼光急迫不安。²苎:苎麻,多年生草本。³些儿:一点儿。
此词着意描绘夏景,抒写闺中人的生活情态。夏日亭午,如火的榴花和满地绿荫给庭院带来特异的气氛,使人如痴如醉。闺中人午睡刚醒,娇眼蒙眬,喃喃自语,情困意慵。一阵清风吹来,扇不摇而自凉。翠竹白苎亭亭玉立,摇曳多姿,丝毫没有感到暑意。作者工画,故以画家之笔,勾勒人物景象,确是词中有画。全词纤丽娟秀,妩媚多姿。

qīngàn··tíngxiàshíliúhuāluàn--wénzhēngmíng

tíngxiàshíliúhuāluànmǎn绿yīntíngshuìjuéláishíyōuyánghúnmèngànránqíngdiéguòqiáng

qīnqīnjiāoyǎnkāiréngqiāorénzhìháiníngzhùtuánshànyáofēngyíngyíngcuìzhúxiānxiānbáizhùshòuxiēérshǔ

注释

注释

亭午:正午。

骎骎:形容眼光急迫不安。

苎:苎麻,多年生草本。

些儿:一点儿。

文征明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卷地风抛(pāo)市井¹声,病夫危坐²³清明。
译文: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注释:¹市井:市街。²危坐:端坐。³了:了结,度过。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mèi)生。
译文: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第587--588页

qīngmíngèrjué ·èr

chén sòngdài 

juǎnfēngpāoshìjǐngshēng bìngwēizuòliǎoqīngmíng 
liánwǎnkànshōujìn yángliǔwēifēngbǎimèishēng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三十始一命¹,宦(huàn)²多欲阑³
译文: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
注释:¹一命:最低等的官职。周代的官秩为九命,一命最低。²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³阑:尽,残。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自怜¹无旧业²,不敢耻(chǐ)微官³
译文: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
注释:¹自怜:自伤;自我怜惜。²旧业:祖传家业。³微官:小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jiàn)¹怜樵(qiáo)²,山花醉药栏³
译文:涧水怜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
注释:¹涧水:指从高冠峪流过的溪水。²樵路:打柴人走的小路。³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只缘五斗米¹,辜(gū)负一渔竿²
译文: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注释:¹五斗米:指官俸。²渔竿:钓鱼的竹竿。此处作垂钓隐居的象征。

  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但失望归失望,因为家无产业,诗人还是不敢对这来之不易的小小官职有不屑之意。“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在这里,岑参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不那么感兴趣,从官职的卑微来说,本不屑为之;可是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前者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一种修辞手法——夸张,即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51-152 .

chūshòuguāngāoguāncǎotáng--céncān

sānshíshǐmìnghuànqíngduōlán

liánjiùgǎnchǐwēiguān

jiànshuǐtūnqiáoshānhuāzuìyàolán

zhǐyuándòu竿gān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人有置¹(ōu)²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³。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译文:有个人将一个盆放在路边,(那人不小心)倒向一边,(盆)坠落在地上,盆已经摔破了。那人正准备离开,恰巧有个人也拿着盆经过这里,那人急忙抓住拿着盆(经过)的人,并且质问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盆?”于是夺过他手里的盆子,却把(自己刚刚摔破的)那个盆给他。集市上的人大多偏袒那个先摔破盆的人,拿着盆的人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最终蒙冤离开了。唉!先摔破盆的那个人如果见不到(拿着盆子的)人来,早就离开了。拿着盆子经过的人不幸碰到了他,竟然被迫拿他完好无损的盆子换了摔破了的盆子。事情的变化就是如此难以捉摸啊,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丧失掉了他们善良真诚的的本心啊!
注释:¹置:放置。²瓯:盆盂一类的瓦器。³败:打坏,打破。⁴适:适逢、恰好。⁵亟:急切。用法同“亟待解决”。⁶以:把。⁷右:偏袒。⁸不能直:指不能得到公正的解决。⁹向:如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劝君莫惜金缕(lǚ)¹,劝君惜²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译文: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注释:¹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²惜:珍惜。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花开堪(kān)¹折直须²折,莫待³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译文: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³莫待:不要等到。

  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 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 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第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的意思是相反的,这就是重复中的一些变化,但是主要意思是不变的。“金缕衣”是非常贵重的衣物,却“劝君莫惜”,说明世间还 有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自明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青春是非常宝贵的,一旦逝去是再也回不来的。一再“劝君”,用规劝的语气,情真意切,有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0-1391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27

jīn

qiūniáng tángdài 

quànjūnjīn quànjūnshàoniánshí  (zuò  )
huākāikānzhézhízhé dàihuākōngzhézhī  (huākāizuò yǒuhuā )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¹何处?空翠渺(miǎo)烟霏。尘世²难逢一笑,况有紫萸(yú)³黄菊,堪(kān)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注释:¹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²尘世:即人生。³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chóu)佳节,须酩(mǐng)(dǐng)¹,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huī)。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译文: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的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¹酩酊:大醉貌。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人物,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似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宾客趁着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无须推辞,浪费美好光阴。“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一句,词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何苦对着落日余晖自伤自怜。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境顿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化用了春秋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幸免,所以无须太执着。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不失为大快人心。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448

shuǐdiàotóu··yǐnkuòzhīshānshī--zhū

jiāngshuǐjìnyúnyǐng鸿hóngyànnánfēixiéjiéchùkōngcuìmiǎoyānfēichénshìnánféngxiàokuàngyǒuhuángkānchāmǎntóuguīfēngjǐngjīncháoshìshēnshìrénfēi

chóujiājiémǐngdīngxiāngwéirénshēngshìxīnyuànxiéhuījǐnjīnláiwǎngduōshǎochūnhuāqiūyuègèngyǒuwēiwènniúshānz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