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水之所经,嵯峨玉山塔。羡此一隅地,人杰踵相蹑。
娄水之所经,嵯峨玉山塔。羡此一隅地,人杰踵相蹑。
公家伯仲叔,埙篪互酬答。翻然排天门,声望后先接。
公家伯仲叔,埙篪互酬答。翻然排天门,声望后先接。
中朝共推仰,号为冠盖甲。长公最雄迈,户外朋簪盍。
中朝共推仰,号为冠盖甲。长公最雄迈,户外朋簪盍。
慰问倾篚筐,宴笑倒樽榼。频躧长者履,且置诸生榻。
慰问倾篚筐,宴笑倒樽榼。频躧长者履,且置诸生榻。
辟若大瀛海,众流鲜不纳。胸期极潇洒,经术况淹洽。
辟若大瀛海,众流鲜不纳。胸期极潇洒,经术况淹洽。
观其所著书,无语肯落夹。壮采陈绘组,宏音振镗鞳。
观其所著书,无语肯落夹。壮采陈绘组,宏音振镗鞳。
当今右文时,诏修经国业。已开兰台局,匪但给笔札。
当今右文时,诏修经国业。已开兰台局,匪但给笔札。
前史颇浩瀚,殊论苦未协。学识如长公,才又富开阖。
前史颇浩瀚,殊论苦未协。学识如长公,才又富开阖。
发凡必超妙,寓思当周匝。下上三百载,历历在眉睫。
发凡必超妙,寓思当周匝。下上三百载,历历在眉睫。
何不任著述,俾作群贤法。幸绸金匮余,奴仆命寿晔。
何不任著述,俾作群贤法。幸绸金匮余,奴仆命寿晔。

fèngzèngjiànānqiánbèi--wāngwǎn

lóushuǐzhīsuǒjīngcuóéshānxiànrénjiézhǒngxiāngniè

gōngjiāzhòngshūxūnchíchóufānránpáitiānménshēngwànghòuxiānjiē

zhōngcháogòngtuīyǎnghàowèiguāngàijiǎzhǎnggōngzuìxióngmàiwàipéngzān

wèiwènqīngfěikuāngyànxiàodàozūnpínzhǎngzhěqiězhìzhūshēng

ruòyínghǎizhòngliúxiānxiōngxiāojīngshùkuàngyānqià

guānsuǒzheshūkěnluòjiāzhuàngcǎichénhuìhóngyīnzhèntāng

dāngjīnyòuwénshízhàoxiūjīngguókāilántáifěidàngěizhá

qiánshǐhàohànshūlùnwèixiéxuéshízhǎnggōngcáiyòukāi

fánchāomiàodāngzhōuxiàshàngsānbǎizàizàiméijié

rènzheshùzuòqúnxiánxìngchóujīnkuìmìng寿shòu

汪琬

汪琬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鸿博,历官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编修,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 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冬,晋文公卒(zú)。庚(gēng)辰,将殡(bìn)¹于曲沃²。出绛³,柩(jiù)有声如牛。卜偃(yǎn)使沃夫拜,曰:“君命沃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沃捷焉。”
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注释:¹殡:停丧。²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³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⁴柩:装有尸体的棺材。⁵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⁶沃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沃事。⁷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⁸过轶:越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qǐ)¹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²其北门之管,若潜³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jiǎn)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¹⁰、 西乞¹¹、白乙¹²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¹³,尔墓之木拱¹⁴矣!”
译文: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注释:¹杞子:秦国沃夫。²掌:掌管。管,钥匙。³潜:秘密地。⁴国:国都。⁵访:询问,征求意见。⁶远主:指郑君。⁷勤:劳苦。⁸无所:一无所得。⁹悖心:违逆之心,反感。¹⁰孟明:秦国沃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¹¹西乞:秦国沃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¹²白乙:秦国沃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¹³中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¹⁴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之子与(yù)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xiáo)¹,崤有二陵²焉。 其南陵,夏后皋(gāo)³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译文: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¹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²陵:沃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³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⁴尔骨:你的尸骨。⁵焉:在那里。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参考资料:
1、 陈应好.哭谏成篇 千古佳文——漫谈《蹇叔哭师》的结构与形象:《爱语文》杂志社,2004年第四期:35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汉家天子¹镇寰瀛²,塞北羌胡³未罢兵
注释:¹汉家天子:指汉元帝。²寰瀛:上天和大海,泛指天下。³羌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指匈奴。⁴未罢兵:指汉元帝时期匈奴内部发生矛盾以致分裂。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猛将谋臣徒¹自贵,蛾眉²一笑塞尘清。
注释:¹徒:空,白白地。²蛾眉:指王嫱,即王昭君。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jì)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¹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译文: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
注释:¹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¹。宝奁(lián)²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¹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²奁:镜匣。这里指镜子。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lóuchūn ·chūn

yánrén sòngdài 

chūnfēngzhǐzàiyuán西pàn càihuāfándiéluàn bīngchíqíng绿zhàohuánkōng xiāngjìngluòhóngchuīduàn 
chángfānhènyóuduǎn jìnxiāngluódàihuǎn bǎoliánmíngyuèrén míngguīláijūnshìkàn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秦中岁云暮(mù)¹,大雪满皇州²
译文:秦中一年时光已将尽,一场大雪落满了长安城。
注释:歌舞:一作“伤阌乡县囚”。¹岁云暮:年终。云,语气助词。²皇州:唐朝帝都长安城。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译文:大雪中退朝回家的官员,都是身穿朱紫官服的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贵有风雪兴¹,富无饥寒忧。
译文:权贵们有赏风雪的兴致,富豪们没有饥寒的忧愁。
注释:¹风雪兴:这里指赏风雪的兴致。风雪,一作“风云”。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所营¹唯第宅²,所务³在追游
译文:需经营的唯有豪华的住宅,忙碌的只是成群结伙,追逐游乐。
注释:¹营:营求。²第宅:府第,住宅。³务:从事。⁴追游:成群结伙,追逐游乐。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朱轮¹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译文:车马纷纷来了许多贵客,唱歌跳舞红烛照耀着高楼。
注释:¹朱轮:贵族所乘车以朱红色漆轮。一作“朱门”。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欢酣(hān)¹密坐,醉暖脱重裘(qiú)
译文:喝得痛快忘形地紧坐在一起,醉得发热脱去身上的皮裘。
注释:¹促:靠近。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秋官¹为主人,廷尉²居上头。
译文:秋官是宴会的主人坐在下首,廷尉是客人坐在上头。
注释:¹秋官:掌刑狱的官员。²廷尉:秦汉时掌刑狱审判的长官,相当于唐代的大理寺卿。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译文:从中午起摆开筵席张乐饮酒,一直闹到半夜还不能罢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岂知阌(wén)¹狱,中有冻死囚!
译文:他们哪里知道阌乡的牢狱,里面有冻死的冤囚。
注释:¹阌乡:旧县名,在今河南灵宝西北部。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¹动荷花水殿(diàn)香,姑苏台²上宴吴王³
译文:微风吹动着荷花,送来满殿清香,姑苏台上可见摆宴的吴王。
注释:¹见:一作“宴”。²姑苏台:吴王起姑苏台,五年乃成,其下有斗鸡坡、定狗塘、百花洲、采香径诺胜迹。³吴王:即吴王李葹,时任庐江太守。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西施醉(zuì)舞娇无力¹,笑²(yǐ)³东窗白玉床。
译文: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娇软无力,微笑地倚坐在东窗下的白玉床。
注释:¹娇无力:半醉而舞,虽娇而无力也。²“笑”字合“娇”字。³“倚”字合“无力”字。倚床献笑,曲形要宠之态也。

  诗人通过注重描写西施的容貌、举止(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勾勒出一幅帝王嫔妃的生活情趣,实则以借古鉴今为警戒,影射讽刺现实的不满,提醒唐玄宗不要国事益非、诛逐忠良、滥事征伐,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全诗轻快流转,风格率直、大胆、热烈、活泼,不同于柔靡无力、怨而有伤的宫怨诗。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此叙景起兴:荷花虽香,因风而献媚于水殿,描绘出一幅微风吹动荷花、清香充溢满殿的景致,诗人因望见“姑苏台”而托言感怀吴王。可见,裘马轻狂、狂歌痛饮的诗人,意趣高远、超旷洒脱。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意指西施酒后带着醉意跳了几回舞后,娇柔无力地微笑着倚坐在东窗下镶嵌着白色玉石的椅子上。诗人把西子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象描绘得细致入微,表现出美人名士、佳人才子的你情我浓、二厢情愿,在开放的唐朝尽舒风云之色。

  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纱女,出身贫寒,明代的《苎萝志·西子传》就曾这样描述:“父鬻薪,母浣纱。”她本有理由选择一种幸福平淡的生活方式,但她身处吴越接连不断战乱之中,而她的情人范蠡又是越王勾践的得力谋士,在所谓的“国家大义”面前,西施不得不作出一个极其与人性相违背的选择,远离范蠡,被勾践送到吴国,从而诱使吴王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从此“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最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灭吴计划得以实现。

  此诗表现形式轻快流转,风格率直、大胆、热烈、活泼,不同于柔靡无力、怨而有伤的宫怨诗。诗人通过注重描写西施的容貌、举止(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勾勒出一幅帝王嫔妃的生活情趣,实则以借古鉴今为警戒,影射讽刺现实的不满,提醒唐玄宗不要国事益非、诛逐忠良、滥事征伐,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12

kǒuhàowángměirénbànzuì--bái

fēngdònghuāshuǐ殿diànxiāngtáishàngyànwáng

西shīzuìjiāoxiàodōngchuāngbáich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