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风初暖溪光紫,杨柳风轻吹不起。迢迢璧月背云飞,摇荡春云映春水。
睛风初暖溪光紫,杨柳风轻吹不起。迢迢璧月背云飞,摇荡春云映春水。
春水涵空倒碧天,金波微定影初圆。花趺红敛垂珠露,叶底苔平缀玉钱。
春水涵空倒碧天,金波微定影初圆。花趺红敛垂珠露,叶底苔平缀玉钱。
可怜月落留难住,可惜春光来复去。昨日梨花巳起风,何时柳絮还粘树。
可怜月落留难住,可惜春光来复去。昨日梨花巳起风,何时柳絮还粘树。
柳絮梨花早岁春,芳郊草软素光匀。绿窗竹叶飘鸾尾,白袷落英照锦鳞。
柳絮梨花早岁春,芳郊草软素光匀。绿窗竹叶飘鸾尾,白袷落英照锦鳞。
当时不解留春在,月落月生春易改。胡蝶香迷梦不成,碧桃花褪芳谁采。
当时不解留春在,月落月生春易改。胡蝶香迷梦不成,碧桃花褪芳谁采。
采芳踏月当年客,双鬓银丝欺素魄。婵娟不解古今愁,斜转空山荡轻碧。
采芳踏月当年客,双鬓银丝欺素魄。婵娟不解古今愁,斜转空山荡轻碧。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zhēn)(jīng)¹满眼山城路,征鸿²不为愁人住³。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译文: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
注释:¹榛荆:荆棘。²征鸿:即征雁。多指秋天南飞的大雁。³住:停歇。⁴长安:借指北京。⁵湿云:谓湿度大的云。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丝丝¹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译文: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注释:¹丝丝:谓细雨如丝。

  上片开篇便展现出一派荒芜之境,容若于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不见乡关。“榛荆满眼山城路”说的是行役途中所见,山城遥遥.满眼荒芜颓败之景,荆棘一样的植物在这城边的行军道上显得格外刺眼。忽然从远天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雁鸣,在丝丝雨声中.它们只顾前进,倏忽间就飞向远方去了,像那断雁前来,却不为愁人暂住片刻,那为何还有“鸿雁传书”的古语。上片集中了山城、荆棘、征鸿、湿云、冷雨这些意象,极力渲染出旅人的苦闷,想必不过是自己一厢愁情,更无处安放罢了。前路未知,雨还是丝丝缕缕,越加觉得寒冷,但归处又在哪里。

  下片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承转启合中纳兰表现出不凡的功力,把上片末句中“寒雨”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起来,自然道出“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的妙喻。俗话说:“睹物思人”。出门在外的行役之人、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纳兰此处也是如此,看到那断雁远征,奔赴远地而不知暂住。寒雨丝丝,想来自然成了悲秋之泪,凡所苦役沿途所遇景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浅浅诗意的惆怅。想到此处,不觉黯然泪下,发出“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叹。容若的抒情,是层层递进而又曲折婉转,最后也没有直说更深的愁是什么,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泉凌波编,纳兰容若词传 超值全彩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第292页

mán ·zhēnjīngmǎnyǎnshānchéng

lánxìng qīngdài 

zhēnjīngmǎnyǎnshānchéng zhēnghóng鸿wèichóurénzhù chùshìchángān shī湿yúnchuīhán 
xīnsuì yìngshìbēiqiūlèi lèixiàngzhōngduō guīshíyòunài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霜落邗(hán)¹积水清,寒星²无数傍(bàng)³船明。
译文: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注释:¹邗沟:又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嘉庆扬州府志》卷八:“运河,皆云古邗沟也。……左哀九年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²寒星:寒光闪闪的星。³傍:靠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gū)¹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译文: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注释:¹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月团¹新碾(niǎn)²(yuè)³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译文: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注释:¹月团:茶饼名。²新碾:即旋碾旋泡。³瀹:烹茶或泡茶。⁴花瓷:指茶碗。⁵楚词:即《楚辞》。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译文: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连卷¹(cí)(ní)²小西楼,逐雨追晴³意未休。
译文:望弯弯淡虹,像是挂在小西楼上似的,鹁鸠因彩虹出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注释:¹连卷:长而弯曲的样子。²雌霓:副虹,双虹中色彩浅淡的虹。³逐雨追晴:虹现可以预测晴雨。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安得万妆相向舞¹,酒酣(hān)聊把作缠头²
译文:怎样才能求得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锦帛赏给她们。
注释:¹万妆相向舞:无数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万:泛言其多。²缠头:指赠与歌舞者之锦帛或财物。

  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因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诗写雨后彩虹当空的绚丽景象,想象奇特,语气豪放,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诗的一、二句状景,雨过天晴,由于阳光的折射,西天出现长而弧曲的彩虹,变幻多姿,非常美丽,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西楼之上,仿佛诗人伸手就可摘下,极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逐”和“追”两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彩虹以活泼甚至顽皮的性格,生动、形象,简直把彩虹写活了。此时此景,诗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奋,突发奇想:如果能招来千万个美人一起歌舞,那该多好。在酒酣时,一定剪下这美丽的彩虹,赏赐给她们。缠头,指古代舞女绕缠头上作为妆饰的锦锻,后来将宴席上赏赐给歌舞者的罗锦之类的礼物称为缠头。诗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却是心情愉快的真实流露。在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胜收,又引发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怜可爱,锦上添花。其构思巧妙,手法新颖。

参考资料:
1、 及宝瑶,秦观《秋日三首》赏读[J],《阅读与鉴赏》,2007
2、 陈衍 .宋诗精华录 :巴蜀书社 ,1992 :348 .
3、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608-610 .

qiūsānshǒu

qínguān sòngdài 

shuāngluòhángōushuǐqīng hánxīngshùbàngchuánmíng 
shēnchù yǒurénjiāxiàoshēng 

yuètuánxīnniǎnyuèhuā yǐnérchǔ 
fēngdìngxiǎoxuānluò qīngchóngxiāngduìqiū 

liánjuǎnxiǎo西lóu zhúzhuīqíngwèixiū 
ānwànzhuāngxiāngxiàng jiǔhānliáozuòchántóu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tuó)¹,不知始²何名。病偻(lǚ)³,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其名¹⁰,亦自谓¹¹“橐驼”云¹²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注释:¹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²始:最初。³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⁴隆然:脊背突起的样子。⁵有类:有些像。⁶之:代词,指起外号这件事。⁷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⁸因:于是,就,副词。⁹舍:舍弃。¹⁰其名:他原来的名字。¹¹谓:称为。¹²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¹西。驼业²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³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¹⁰。他植者¹¹虽窥伺效慕¹²,莫¹³能如¹⁴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注释:¹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²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³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⁴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⁵或:或者。⁶移徙:指移植。徙,迁移。⁷硕茂:高大茂盛。⁸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⁹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¹⁰蕃:多。¹¹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¹²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¹³莫:没有谁,代词。¹⁴如:比得上,动词。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有问之¹,对曰:“橐驼²非能使木³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¹⁰¹¹¹²,其培¹³欲平,其土欲故¹⁴,其筑¹⁵欲密¹⁶。既然¹⁷¹⁸,勿动¹⁹勿虑²⁰,去²¹不复顾²²。其²³(shì)²⁴也若子²⁵,其置²⁶也若弃²⁷,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²⁸。故吾不害其长²⁹而已³⁰,非有能硕茂³¹之也;不抑耗其实³²而已,非有能早而蕃³³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³⁴而土易³⁵,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³⁶。苟³⁷有能反是者³⁸,则又爱之太恩³⁹,忧之太勤⁴⁰。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⁴¹,爪其肤⁴²⁴³⁴⁴其生枯⁴⁵,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⁴⁶,而木之性日以离⁴⁷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⁴⁸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注释:¹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²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³木:树。⁴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⁵天:指自然生长规律。⁶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⁷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⁸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⁹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¹⁰本:树根。¹¹欲:要。¹²舒:舒展。¹³培:培土。¹⁴故:旧。¹⁵筑:捣土。¹⁶密:结实。¹⁷既然:已经这样。¹⁸已:(做)完了。¹⁹勿动:不要再动它。²⁰勿虑:不要再担心它。²¹去:离开。²²顾:照看。²³其:如果,连词。²⁴莳:栽种。²⁵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²⁶置:放在一边。²⁷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²⁸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²⁹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³⁰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³¹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³²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³³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³⁴根拳:树根蜷缩。³⁵土易:更换新土。³⁶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³⁷苟:如果,连词。³⁸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³⁹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⁴⁰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⁴¹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⁴²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⁴³以:表目的,连词,用来。⁴⁴验:检验,观察。⁴⁵生枯:活着还是枯死。⁴⁶疏密:指土的松与紧。⁴⁷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⁴⁸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理 一作:官理)
问者曰:“以子之¹²,移之³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¹⁰,而¹¹卒以祸¹²。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¹³促尔耕¹⁴,勖(xù)¹⁵尔植¹⁶,督¹⁷尔获¹⁸,早缫(sāo)而绪¹⁹,早织而缕²⁰,字²¹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²²。’鸣鼓而聚之²³,击木²⁴而召之。吾小人²⁵(chuò)(sūn)(yōng)²⁶²⁷劳吏者²⁸,且²⁹不得暇³⁰,又何以³¹蕃吾生³²而安吾性³³耶?故病且怠³⁴。若是³⁵,则与吾业者³⁶³⁷亦有类³⁸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注释:¹之:助词,的。²道:指种树的经验。³之:代词,指种树之“道”。⁴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⁵而已:罢了。⁶理:治理百姓。⁷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⁸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⁹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¹⁰焉:代词,同“之”。¹¹而:但,连词。¹²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¹³官命:官府的命令。¹⁴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¹⁵勖:勉励。¹⁶植:栽种。¹⁷督:督促。¹⁸获:收割。¹⁹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²⁰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²¹字:养育。²²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²³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²⁴木:这里指木梆。²⁵吾小人:我们小百姓。²⁶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²⁷以:来,连词。²⁸劳吏者:慰劳当差的。²⁹且:尚且。³⁰暇:空暇。³¹何以:以何,靠什么。³²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³³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³⁴病且怠:困苦又疲劳。病:困苦。怠:疲倦。³⁵若是:像这样。³⁶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³⁷其:大概,语气词。³⁸类:相似。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者曰:“嘻¹,不亦善夫²!吾问养树,得养人³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¹嘻:感叹词,表示高兴。²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³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⁴传:作传。⁵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⁶戒:鉴戒。

  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

  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参考资料:
1、 种树郭橐驼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2-6]
2、 王彬主编.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zhòngshùguōtuótuó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ōtuótuó zhīshǐmíng bìng lóngránxíng yǒulèituótuózhě xiāngrénhàozhī tuó  tuówénzhīyuē  shènshàn míngdàng  yīnshěmíng wèi tuótuó yún 

    xiāngyuēfēngxiāng zàichángān西 tuózhòngshù fánchángānháorénwéiguānyóumàiguǒzhě jiēzhēngyíngyǎng shìtuósuǒzhòngshù huò huó qiěshuòmào zǎoshífán zhízhěsuīkuīxiào néng  (háorénzuò háojiārén )

    yǒuwènzhī duìyuē  tuótuófēinéngshǐ使shòu寿qiě néngshùnzhītiān zhìxìngyāněr fánzhízhīxìng běnshū péipíng  zhù rán dòng  shìruò zhìruò tiānzhěquánérxìng hàizhǎngér fēiyǒunéngshuòmàozhī hàoshíér fēiyǒunéngzǎoérfánzhī zhízhěrán gēnquánér péizhī ruòguòyān gǒuyǒunéngfǎnshìzhě yòuàizhītàiēn yōuzhītàiqín dànshìér ér shènzhě zhǎoyànshēng yáoběnguānshū érzhīxìng suīyuēàizhī shíhàizhī suīyuēyōuzhī shíchóuzhī ruò yòunéngwéizāi  

    wènzhěyuē  zhīdào zhīguān   tuóyuē  zhīzhòngshùér  fēi ránxiāng jiànzhǎngrénzhěhàofánlìng ruòshènliányān érhuò dànláiéryuē  guānmìngěrgēng ěrzhí ěrhuō zǎosāoér zǎozhīér éryòuhái suìértún  míngérzhī érzhàozhī xiǎorénchuòsūnyōngláozhě qiěxiá yòufánshēngérānxìng bìngqiědài ruòshì zhěyǒulèi   (zuò guān )

    wènzhěyuē   shàn wènyǎngshù yǎngrénshù  zhuànshìwéiguānjiè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¹琴,锺(zhōng)子期听²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³,锺子期曰:“善哉而鼓琴,巍(wēi)太山。”少(shǎo)之间而志在流水¹⁰,锺子期又曰:“善哉而鼓琴,汤(shāng)汤而若流水¹¹。”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¹²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¹鼓:弹奏。²听:倾听。³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⁴曰:说。⁵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⁶巍巍:高。⁷而:语气词,相当于“啊”。⁸若 :像……一样。⁹少选:一会儿,不久。¹⁰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¹¹汤汤而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¹²绝 :断绝。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qín

shìchūnqiū xiānqín 

    qín zhōngtīngzhī fāngqínérzhìzàitàishān zhōngyuē  shànzāiqín wēiwēiruòtàishān  shǎoxuǎnzhījiānérzhìzàiliúshuǐ zhōngyòuyuē  shànzāiqín shāngshāngruòliúshuǐ  zhōng qínjuéxián zhōngshēnqín wéishìwéiqínzhě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译文: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祖国西部的河山。万里谪戍伊犁的我,有幸停驻此间。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yuán)¹斜马陇(lǒng)²低。
译文:三座三层巍然拱峙的城楼高阁,与秦地的笔直的树木遥相连接。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压低陇山的云烟。
注释:¹缭垣:指围墙。²陇云:陇山上面的云彩。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天山巉(chán)¹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译文:与嘉峪关摩肩并立的,是那峻峭挺拔的祁连山。看了使人入迷的,是那关外空阔无际的戈壁滩。
注释:¹巉削:形容山势险峻陡峭。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谁道崤(xiáo)¹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译文: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回头东看,崤函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注释:¹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嘉峪关在今甘肃酒泉地区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西端,建于明代洪武五年 (1372)。依山而筑,居高凭险,南枕祁连,北锁居延,为丝绸路上之重要关隘,东西交通之要冲。作者在出关之际,立马关前,放眼山川,俯仰千古,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了这组七言律诗。

  本诗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赞美雄关高险的气势。一、二两联是说: 高耸威严的雄关连接着西边的山河大地,关上的楼阁和秦地的树木遥遥相望,缭绕的城垣马低陇山的云烟。秦,指陕西省。陇,指甘肃省。这四句既写出嘉峪关接连东西交通的地理位置,也以巨大的空间幅度展示出它雄视关中大地,马低陇山云烟的气势。三、四两联是说: 登上关楼放眼河西大地,积雪皑皑的祁连群山好像擦着人的肩头挺向天外,辽阔无垠的大漠戈壁迎面扑来,使人感到迷茫。面对关山,作者不禁回首兴叹: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说崤函古关险要,可与嘉峪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一丸泥”罢了!崤函古关地处河南境内山谷狭道中,在古代战争中,用少数兵力即可扼守,因有“一丸泥”即可“东封函谷”的说法。(参见《后汉书·隗嚣传》) 这里是以抑崤函、扬嘉峪的的手法,在对比映衬中充分抒发出作者初次出塞,雄关眺览时的强烈感受,而非着意贬抑崤函。

  这首诗虽系诗人身处逆境,在贬谪途中所作,然写景寄怀,毫无衰飒、凄凉、感伤的情调。正如作者在西行前告别家人的诗中所吟咏:“出门一笑心莫哀,浩荡襟怀到处开。”由于他能以坦然自若的胸襟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所以当他面对苍莽雄峻的古塞雄关时,豪情慷慨,笔底生辉,给全诗带来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绝无天涯飘沦憔悴,自怜自艾的感伤情调。在律诗优美和谐的声律和整齐谨严的对仗中,寓目所感,意象飞动,境界壮美,夸张激扬,气势万千,见出一位卓越政治家从容不乱的气度风姿,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对祖国关山的赤子深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