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还梦,春光谁主?晴空觅个颠狂处。尤云殢雨,有时候,贴天飞,只恐怕,捉他不住。
杨花还梦,春光谁主?晴空觅个颠狂处。尤云殢雨,有时候,贴天飞,只恐怕,捉他不住。
丝长风细。画楼前,艳阳里。天涯亦有影双双,总是缠绵难得去。
丝长风细。画楼前,艳阳里。天涯亦有影双双,总是缠绵难得去。
浑牵系,时时愁对迷离树。
浑牵系,时时愁对迷离树。
柳如是

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 2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¹
译文:岸边的田野村落笼罩在茫茫暮色中,清澈的江流被霞光辉映得一片绚烂。
注释:¹斜晖:斜阳的余光。
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
径狭横枝度¹,帘²摇惊燕飞。
译文:狭窄的小径上不时有横出的树枝挡道,偶然掀起的轿帘惊起了低飞的春燕。
注释:¹横枝度:穿过横出的树枝。²帘:指轿帘。
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
落花承¹步履,流涧(jiàn)²行衣。
译文:下轿漫步在花瓣飘落的山径上,踏过涧石,流水中时常照出我的身影。
注释:¹承:踩。²写:此指映照。
何殊九枝盖,薄暮洞庭归。
何殊九枝盖¹,薄暮²洞庭³归。
译文:这一幕幕景象,宛如湘水神灵打着花灯车盖,在霭霭的暮色中从洞庭湖畔回来。
注释:¹九枝盖:指画有九花的车盖。九枝,指一干九枝的花灯。²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³洞庭:湖名,即洞庭湖,在溯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南及西纳湘、资、沅、澧(lǐ)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在岳阳城陵矶汇人长江;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

  此诗前六句实写暮色苍茫、水映余晖以及横枝、惊燕、落花和流水,可谓一片春意盎然;后两句写自己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华美的车驾回归洞庭一样。此诗视角独特,实写美妙之极,想象十分巧妙,且升华了诗的意境。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傍晚有傍晚的好处。此刻,岸边的田野村落,均为暮色苍茫所笼罩,显得既庄严又平和。再看那清澈的江流,碧蓝蓝的,被西沉的落日所笼罩,辉映得一片绚烂。此种景象,白天则未必能看得到了。起首两句,以袅袅“岸烟”、清清江流和红火火的“斜晖”,构成了一幅极美的春景;而且视野平远、色彩柔和,正适合诗人薄暮出游的悠然之情。

  “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便画到近景了,诗人大约是扶轿出游的。当一乘轻轿沿曲曲林径缓缓而行时,狭窄的小径上,时有绿嫩的树枝当轿而出,需要轿夫们小心翼翼披枝向前。时有这鲜翠的疏影绿意映入轿帘,别有一番情趣。山野上还有低飞的春燕,大约以为轿中无人吧,不时飞来窥视上一眼;但当轿帘一动,它们便又疾飞而去,狡黠得很,这都是诗人那左顾右盼、时时掀帘探看的情态。

  “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轿中赏景毕竟碍眼了些,诗人被那美好的暮景所吸引,于是出轿步行。悠然踏春,比轿中览观又多了几分乐趣:当你先走在桃红李白的路上,晚风吹过,便有翩翩落花飘坠脚前。它们竟是如此多情,仿佛要铺出一条缤纷的花路,以迎送诗人悠闲步履一般。接着来到清澄澄的水涧,当诗人蹒跚着踏过涧石时,流水中便照见自己衣衫飘拂的清影,如此逼真的情态,再高明的画手也勾勒不出来。“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两句,不仅绘景如画,且色彩浓淡相衬,将诗人披着一身晚霞,行经花径、水涧的缤纷、清丽之境,表现得轻灵、美妙之极。

  身历其境的诗人,自然更飘飘然了。于是便引出了结尾两句奇想“流涧写行衣,何殊九枝盖”。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早已闻名;在这样背景上“薄暮”归来,颇令人沉醉。但诗人的思致还要“浪漫”些,他读过《楚辞》,知道屈原《湘夫人》描绘过“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往”、“九疑缤其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神灵出没景象。而今,诗人却欣喜地感到,那缤纷的落花、照影的润水,伴送他衣衫飘拂的归来景象,宛然就与湘水神灵打着九枝车盖、从苍茫的洞庭湖畔归去无异。神幻的联想,把全诗带入了一个缥缈恍惚的奇境;而诗人,就这样消隐在春日薄暮的最后一片霞彩中。

  此诗前六句为实景:暮色苍茫、水映余晖以及横枝、惊燕、落花和流水,可谓一片春意盎然。最后两句为虚写: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华美的车驾回归洞庭一样。这既是写美景,更是表达他的由衷喜悦,流露着他对春景的热爱。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07月:463
2、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春江花月夜:春景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08月:12-14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译文:兰花不当户生长,宁愿是闲庭幽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译文:旧日被霜摧露欺,曾经的红颜已未老先衰。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谬接瑶华霜,结根君王池。
译文:一度错接在瑶华琼霜上,在君王的池塘边结根。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译文: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白白承受了清风吹沐。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译文:如果有余芳可佩于身,愿一起度过岁月。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¹
译文:袖中揣着赵国制造的匕首,是从徐夫人家买的。
注释:¹徐夫人:古代铸剑名家,姓徐名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译文:霜雪刀刃幽闭在玉匣中,经历了燕国又经历秦国。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译文:谋划的事情没有着落,沦落在旅途的沙尘之中。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译文:想把这柄匕首送给你,让它与你同急共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译文:荆轲去后,壮士多被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译文:在易水边高声痛哭,易水也为我扬起滔天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译文:凿井就要深到泉水,扬帆就要帮助人渡河,我就希望能辅佐帝王。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译文:廉正的人重义,骏马不需要加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译文:人生贵在相知,何必谈什么金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译文:轻慢时世,鄙视功业,并非是我胸无谋略。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译文:戏谑放荡看视万古贤人,以为那不过是儿童闹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译文:从事产业多费心,我胸怀长策匡辅君主。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译文:现在寒风凛冽,我没有住所,哪里去获得周瑜赠送给孙策的南宅呢?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译文:上当年所酿之新酒来驱风寒,霜雪染鬓两边雪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蜀主思孔明¹,晋家望安石²
译文:蜀主刘备思念诸葛亮,晋家皇帝盼望谢安石,都希望有个能臣匡辅自己。
注释:¹孔明:诸葛亮。²安石:谢安。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译文:现在的人列五鼎而食,谈笑间千金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译文:伏虎身上落满胡尘,游海滨听渔歌唱晚。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译文:苏秦穿着破烂的毛裘,妻子嫂子都感觉羞愧,冯谖将长剑托交亲人。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译文:夫子你秉承家义,群公也难以与你为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译文:别用遥远处的西江水,空口许诺给快要渴死的东海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译文:有朝一日我青云直上,会用黄金来回报主人的。
李白这组诗共三首,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尤其的“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两句表达了李白的择友理念:人与人之间贵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钱交往,不以贫贱富贵作为择友的标准。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寂寞书斋(zhāi)里,终朝独尔思¹
译文:独自一人寂寞的坐在书斋里,日日夜夜地思念着你。
注释:¹尔思:思念你。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更寻嘉树¹传,不忘角弓诗。
译文:翻箱倒柜寻找你的文章,时时把你的诗篇吟诵。
注释:¹嘉树:佳树,美树。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短褐(hè)¹寻霜入,还丹²日月迟。
译文:寒冷的寻霜侵入我的短袄,还丹仙药迟迟不能炼成。
注释:¹褐: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服。²还丹:道家合九转丹与朱砂再次提炼而成的仙丹,据称服后可以即刻成仙。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未因¹乘兴去,空有鹿门期²
译文:不能乘兴离开长安,隐居鹿门的期许已然落空。
注释:¹未因:无由,无从。²鹿门期:《后汉书》载,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还。后遂以鹿门泛指隐居之所。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

  此诗对浪迹江东的李白表达了深深的思念。杜甫曾随李白漫游一两年,对李白很是倾慕折服,感情很深厚,一旦分离,关山阻隔,难免不时相思。在冬日寒冷又冷清的书斋环境里,这种相思的寂寞更加悠长深广。这首诗就是这种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梁园等地的相会相处,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友情,李白与杜甫之间从此不再是独立的存在,中国文坛也因此可以大声地对“文人相轻”说“不”。一年多的同游论诗,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了解,也让他们日后的思念变得更加真实。李白固然是追求的仙人一样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不可能忘却尘世,忘却他的朋友,他的问候化为文字的固然不多,但是已经无尽地表达了他的思念,君不见江水日夜东流,何曾停息!杜甫把心紧紧地贴向了现实,也把思念深深地化为了无尽的问候,不管李白日后遭到了如何的不幸,他依旧把问候捎给西寻。李杜的相互理解导重,既承接了先唐人文的精粹,又给后世文人树以巨大的榜样,于是,有了白居易与元稹的兄弟般的情谊,韩愈与孟郊的知心推重,欧阳修对王安石、苏轼的奖掖,等等。于是,这种问候传承了一种永久的、普遍的力量,在朋友之间洋溢,也在陌生人中荡漾。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2
3、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5年第7期:36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瘦筇(qióng)¹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yàn)²城阙(què),不见春小吹到。徽茫越峤(qiáo)³,但半沍(hù)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zhào)
译文:江面平,雪早晴,风已小,我住着竹杖像被人呼唤着登临吴山。在其上近处楼台亭阁都披上了银装,笼罩在浓重的寒色之中,尚不见半点桃红柳绿的痕迹。远处的山峦一半罩在云雾之中,一半被白雪覆盖,山上的草木也都不见了。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五福降中天》。¹筇:竹杖。²酽寒:犹严寒。³越峤:泛指江浙一带的山峦。⁴沍:同“冱”,冻结。⁵晋时棹:指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世说新语》载:晋王徽之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忆戴逵,遂乘舟访之,至门而返二或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¹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²天际绕。
译文:故人稀少的清寒,让我想起了多少往事!寂寞孤独,朝朝暮暮,我吟梅花自遣怀。我将花插于帽上,向着吴山山头,仰天长啸。忽然地看见远方斜阳,霞光映照雪山明丽发光。
注释:¹第一峰:指吴山,在今浙江杭州。²玉龙:指雪。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上片写江南雪景。“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开头二句写登临的兴致和原因。“如唤”二字下得好,表现出词人的逸兴豪情。“江平雪晴风小,”说明正是登临观雪景的好时机。“湿粉楼台,酿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这三句写登临所见的近景。“微茫”三句,是登临所见远景。这一带峰峦相属,有瑞石山、宝月山、峨嵋山、浅山、金地山等。“为问”二句,由景入情,忽然怀念起友人来了。作者化用王徽之雪夜访友这个典故。王子猷访戴是因雪景兴之所之,又同在越地,因此词人化用这个典故,表达期待友人来访,或趁雪后去拜访友人,都很贴切。借用这一典故,一方面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切,同时它又表现了词人登临观雪霁时的逸兴豪情,很有些疏狂豪放的意态。

  下片主要抒情。“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三句,承接上片,写对友人的忆念。因听不到朋友亲切的笑语,惆怅之情萦绕于怀,竟至难以排遣,可见情谊之深厚。接着“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三句,进一步写思念之苦。梅花常于雪天开放,它是春天的使者。古代文人赞赏梅花的气节风骨,常常相携赏梅、咏梅。因此梅花又是友谊的媒介和见证。文人常以梅花为题寄托友情或离愁。南朝陆凯寄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姜夔《暗香》词云:“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吟得梅花但储”可能是从姜夔词境化出的。“俱恼”者,人与梅皆烦恼也。无知的梅花与人一样,也为离别而愁绪满怀,这同“红萼无言耿相忆”如出一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词人故作豪情,登高呼啸,以排遣因离愁所造成的郁闷。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云:“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将花插帽”盖脱胎于此。它紧承“吟得梅花俱恼”句,突然宕开一笔,由抑郁转向疏狂,拓展了词境。南宋初,金主完颜亮南侵,声称欲“立马吴山第一峰”。“第一峰”之名由此而得。词人登临吴山,便是身在第一峰头,正是金主完颜亮当年望尘莫及之处。这里特地点出“第一峰头”含有自夸豪壮的意味。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三句,将词人疏狂的意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情貌毕现。结尾二句,“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诗中“玉龙”喻雪神。后人常以玉龙喻雪,也借喻雪山。清代张四科《大雪宿盘豆驿》词云:“天际玉龙夭矫,一片荆山弄寒色。”即把玉龙比作雪山。“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点明了“望隔江霁雪”的词题。词人忽见斜阳穿破云层,洒下一片霞光,把远处的雪山映照得明丽动人。这幅雪山夕照图,境界阔大,色泽艳丽,气韵生动,恰又衬托了词人的逸兴豪情。以景语作结,词境更为蕴藉。

  总观全篇,由景人情,再由情人景。词以登临观雪景起笔,以雪山夕照收结,首尾一体,紧扣词题。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着重抒情,而景与情的转换过渡自然,又互相映照渗透,熔景与情于一炉。尤其下片“将花插帽”数句刻画词人疏狂豪放的形象,虎虎有生气,简直呼之欲出,更为词篇增色。较之一般触景伤怀的吟唱,风格意境迥然有别。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699
2、 马兴荣、朱惠国.梅影笛歌·风雅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407
3、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31

tiān··shānwàngjiāngxuě--è

shòuqiónghuàndēnglínjiāngpíngxuěqíngfēngxiǎo湿shīfěnlóutáiyànhánchéngquējiànchūnhóngchuīdàohuīmángyuèjiàodànbànyúngēnbànxiāoshācǎowèiwènōubiānérjīnyǒujìnshízhào

qīngchóufānqiǎnrénxiàoxiāngduōshǎoliáoliáocháocháoyínméihuānǎojiānghuāchāmàoxiàngfēngtóukōngzhǎngxiàozhǎnxiéyánglóngtiānrào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cu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jiǎn)¹其贤能,练核²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³,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miù)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jiān)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
译文: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考察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不重视选取人才的办法呢?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说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
注释:¹遴柬:选拔。²练核:精心考查。³守文之君:指第二代以下之帝王。《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索隐:“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为之主耳。”⁴谬举:指错误的荐举。曹植《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⁵左雄(?一138):字伯豪,东汉南郡涅阳(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北)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顺帝时,掌纳言,官尚书。《后汉书·左雄传》称其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称家),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帝从之。”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¹,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cān)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译文: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
注释:¹政体:此指施政的要领。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涂,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¹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²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xù)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涂,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³,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yàn)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译文: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却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责求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诚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话章句)上要勤奋,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像这样的一类人,如果选拔他担任某种职位,进入官场,一旦国家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站在朝堂、宫廷之上,修改礼乐制度,修订法律条令,审判疑难案件,他们如何能使政令平和详稳,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用经术来断定是非呢?必定会唯唯诺诺罢了。
注释:¹策:策问。汉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面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应考的人按策上题目对答。²诬艳:指文辞的浮艳失实。³辟雍明堂: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太学称辟雍。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文中子¹曰:“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jiān)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chù)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译文:文中子说:“文章啊文章啊,难道只是写出来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贯穿着圣人之道才是。学习啊学习啊,难道只懂得背诵记忆就可以了吗?其中一定要申明道义才是。”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求取到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以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推崇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不接受安逸而趋于烦劳吗?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儒业(就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一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其他任职的年限和资历,也是不足取的。
注释:¹文中子:隋朝王通的私谥。王通(584-618),字仲淹,初唐诗人王勃的祖父。著有《中说》,又称《文中子》。文中所引,见《中说》卷二,文字略有不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