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将军树,谁同国士忧。沧波回远寇,极岛认归舟。
我爱将军树,谁同国士忧。沧波回远寇,极岛认归舟。
风堕钧天乐,云横卧月虬。抚君频极目,西北有神州。
风堕钧天乐,云横卧月虬。抚君频极目,西北有神州。

sōngtíng--guāng

àijiāngjūnshùshuítóngguóshìyōucānghuíyuǎnkòudǎorènguīzhōu

fēngduòjūntiānyúnhéngyuèqiújūnpín西běiyǒushénzhōu

戚继光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万历十三年(1585年),受到弹劾的戚继光,被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 2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君平¹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译文:蜀人严君平弃世不仕,朝廷亦弃严君平任其隐沦。
注释:¹君平:严君子,名遵,西汉蜀郡人。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观变穷太易¹,探元化群生。
译文:他潜心钻研太易以观变化,探索玄机以化度众生。
注释:¹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寂寞缀(zhuì)道论,空帘闭幽情。
译文:终日研究,过着闭门读书的闲居生活。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zōu)(yú)¹不虚来,鸑(yuè)(zhuó)²有时鸣。
译文:驺虞这样的仁兽不会在世间平白地出现,凤凰这样的神鸟有时也会降临人间鸣叫。
注释:¹驺虞: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²鸑鷟:凤凰之别名。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安知天汉¹上,白日悬高名。
译文:怎知在天河白日之上没有高悬的我的名姓?
注释:¹天汉:古时指银河。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译文:只是那位访过牵牛的海客早已不在,现在到哪里去请严君平这样的高人来测算我的命运和前途呢?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zhāo)¹采绿(lù)²,不盈一匊(jū)³。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译文: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我的头发乱蓬蓬,赶快回家洗沐好。
注释:¹终朝:终日。一说整个早晨。²绿:通“菉”,草名,即荩草,又名王刍(chú),一年生草本,汁可以染黄。³匊:同“掬”,两手合捧。⁴曲局:弯曲,指头发弯曲蓬乱。⁵薄言:语助词。⁶归沐:回家洗头发。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终朝采蓝¹,不盈一襜(chān)²。五日³为期,六日不詹
译文:整天在外采蓼蓝,一衣兜也没采满。本来说好薄天归,过了六天不回还。
注释:¹蓝:草名。此指蓼蓝,可作染青蓝色的染料。²襜:护裙,田间采集时可用以兜物。³五日:五天,并非确指。⁴期:约定的时间。⁵六日:六天,并非确指。⁶詹:至,来到。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之子¹于狩²,言韔(chànɡ)³其弓。之子于钓,言纶(lún)之绳。
译文:此人外出去狩猎,我就为他装弓箭。此人外出去垂钓,我就为他理好线。
注释:¹之子:此子。²狩:打猎。³韔:弓袋,此处用作动词,是说将弓装入弓袋。⁴纶:钓丝。此处作动词,即整理丝绳的意思。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其钓维何¹?维鲂及鱮(xù)。维鲂(fáng)²及鱮³,薄言观者
译文:他所钓的是什么?鳊鱼鲢鱼真不错。鳊鱼鲢鱼真不错,竟然钓到这么多。
注释:¹维何:是什么。维,是。²鲂:鳊鱼。³鱮:鲢鱼。⁴观者:此指钓的鱼众多。

  此诗一、二两章是实写,诗中对事件实实在在的记述,蕴含了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终朝采绿,不盈一匊”,采绿者手在采菉,心已不知飞越几重山水,心手既不相应,自然采菉难满一掬。那么所思所念是什么,诗人并未直白,而是转言“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卷曲不整的头发当然不是因为没有“膏沐”,而是“谁适为容”。此时又要去梳洗,是因为君子随时都可能出现在面前。诗的第二章“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交待了原因。既然约定过五天就回家,在其后的时间里女主人公当然要无心于采菉,留心于归沐了。但“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还不仅仅是交待了女主人公反常行为的原因,同时还传递出了她心中一股浓浓的怨思。然而在“终朝采绿”这样难捱的时间里,女主人公的心中也有甜蜜的联想,下文即有表现。

  三、四两章是虚写,诗中并没有出现归、回、还、返等字眼,但尽显归来之意。第三章写君子渔猎,妇人相随,犹如后人所谓“你耕田来我织布”一样极具田园风味,夫唱妇随之乐于此可见。龚橙《诗本谊》以为这是《小雅》中“西周民风”之一,确是探骊得珠之论。第四章承上一章之“钓”言,所钓鱼之多,实赞君子无穷的男性魅力,此可以闻一多先生“《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廋sōu,隐藏。廋语,隐语)”(《诗经通义》)证之,更何况“言钓则狩可例见”(孙鑛语)。

  总体上说,此诗一、二两章以实极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细致入微,三、四两章以虚极言倡随之乐,更显出别离之苦。前为景中情,后为情中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幽怨深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8-499

cǎi绿

míng xiānqín 

zhōngzhāocǎi绿 yíng  yánguī 

zhōngzhāocǎilán yíngchān wéi liùzhān 

zhīshòu yánchànggōng zhīdiào yánlúnzhīshéng 

diàowéi wéifáng wéifáng yánguānzhě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zhì)风沐雨¹自担当。
译文:高大的树木耸挺立倚傍着盖仓山,外面的风雨的洗礼都是自己接受承担。
注释:¹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成阴幸有云礽护,刀斧何由得损伤?
译文:乔木成荫,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就算刀斧加身,这点损伤又算的了什么?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麦浪翻晴风飐(zhǎn)¹,已过伤春²候。因甚为他成僝(chán)(zhòu)³?毕竟是春迤(yǐ)(dòu)
译文: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注释: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¹风飐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²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³僝僽:憔悴。⁴迤逗: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红药阑(lán)¹边携素手²,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译文: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¹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²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此吗?“因甚为他成僝僽”,“僝僽”即憔悴,愁苦,周紫芝《宴桃源》词有“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由此可知“僝僽”绝非一般的忧愁、烦恼,而是因哀愁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是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然而毕竟“已过伤春候”,既然为春感伤的时候早已过了,那词人为何还落寞依然?

  这一点,词人似乎并不自知,所以才会有“因甚”的“扪心自问”。但真的不知吗?“毕竟是春迤因”,上阕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就有了下阕的回忆之语。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此二句承“春迤因”而来,点明烦恼之由。这两句是缅怀当初两人幽会情景: 犹记那日,在开满殷红芍药的阑边,他携起了她的素手,而她也不避闪,温言软语,笑意满眸。这一切如今想来,令人动情,亦使人伤感。“红药”,即芍药,“红药阑”即古诗词中常提及的芍药栏,药栏,亦泛指花栏。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南宋赵长卿《长相思》中有:“药栏东,药栏西。记得当时素手时”。《牡丹亭》里也有:“转过那芍药栏前”。

  “盼到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盼到花铺似绣,却仍不能相见,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僬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04-205

xiāng··màilàngfānqíngfēngzhǎnliǔ--lánxìng

màilàngfānqíngfēngzhǎnliǔguòshāngchūnhòuyīnshénwèichéngchánzhòujìngshìchūndòu

hóngyàolánbiānxiéshǒunuǎnnóngjiǔpàndàoyuánhuāshìxiùquègèngchūnqiánshòu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¹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译文:别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小,但它依旧有着照亮夜晚的雄心壮志。
注释:¹莫:不要。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译文:微风又不认识字,为什么要胡乱翻书呢?

  诗人因文成名,也因文惹祸,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清风”诗案,这首诗因此成为诗人的断头诗。

  徐骏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清朝当权者认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诗人在嘲讽清朝统治者不识书,不适合统治。这“清风”诗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是极易招祸的。

  当时清朝盛行文字狱,凡清统治者认为有碍于专制集权统治的著述、文字,必兴起大狱,肆意株连。其中比较突出的康熙二年的庄氏明史案、雍正六年的吕留良案等等。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其后果极其严重,极大地摧残和钳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