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雪初消月半钩,轻漪月色共相流。
庭雪初消月半钩,轻漪月色共相流。
玉人斜倚寒无那,两点春山日日愁。
玉人斜倚寒无那,两点春山日日愁。
叶小鸾

叶小鸾

叶小鸾(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 1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归来物外¹情,负杖阅岩耕²
译文: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译文: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野人¹水问姓,山鸟自呼名²
译文: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²“山鸟”句: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去去独吾乐,无然¹愧此生。
译文: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注释:¹然:一作“能”。

  经历南方蛮烟瘴雨之苦的宋之问,回到邻近副都洛阳的陆浑山庄,全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悦。这种欣悦的心情不只缘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更缘于脱离贬谪羁束之所的自由舒畅。

  诗的首联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笔意。首句“归来物外情”,劈空而起点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题旨,同时定下了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别业,供休暇时居住,同时利用田产获得部分经济收入。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显然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田产,次句的“阅”字点出自己的业主身份,说明阅岩耕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而不是休闲游览,承起句“归来”二字,暗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负杖阅岩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叙事,却字字精当,不可移易。先看负杖,古人年届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视山地,须攀岩而上,无法拄杖而行,只得背着杖走,这是写人。再看岩耕,一方面说明了山庄地貌,同时也包括了劳作者在内,比直接说山地意思丰富得多。

  在起联总叙巡视庄田之后,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颔联先自叙,用了倒装句式,本意是说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头和密林深处的意外惊奇之感,读来比“看花入源水,采药行幽林”这样的写法更有趣味。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看、入、采、行),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别有一种动态美,显得意象活泼而富于生气。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颈联再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这里的野人应该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认识作者,殷勤地请教姓氏。这一情节有可能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用意只有一个:表明自己的装束和普通百姓一样,野外相遇全然没有距离感。官服本来会带来威严,但自从经历贬谪,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山鸟自呼名”的写法很风趣,后来苏东坡《海外》诗袭其意,写成“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一联,到元代萨都剌干脆就原样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诗里。宋之问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结联紧承诗意的发展,顺势将这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向读者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但这么写有个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生当盛世而以“独吾乐”傲世,这非但背离了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对朝廷也是个不小的讽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宋之问追加了“无能愧此生”一句结束全诗,使独乐的念头避免涉及宦海风波,而将理由归咎于自己的无能,且表示辜负盛世的惭愧之意,这就委婉地避免了忧谗畏讥的嫌疑。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话,而且他的结局也证实他并未践行隐退山林之志,但就诗的立意而言,确实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辞理兼至”。

  自陶渊明的作品行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弃轩冕而归隐田园,就成为诗歌中习见的主题。如何将这个老生常谈的意思表达得自然而不矫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问这首五律,完全跳过“久在樊笼里”,而直接从“复得返自然”写起,首句点题,中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渲染乡居生活的舒适和人情味,最后以谦卑的态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题的提炼和表现,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2、 蒋 寅.说宋之问《陆浑山庄》.文史知识,2018(12)

húnshānzhu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guīláiwàiqíng zhàngyuèyángēng 
yuánshuǐkànhuā yōulíncǎiyàoxíng 
rénxiāngwènxìng shānniǎomíng 
 ránkuìshēng 
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冬狩¹温泉岁欲阑(lán),宫城佳气晚宜看。
译文:一年将尽,帝王在温泉边冬季围猎;晚上适宜看看帝王宫城的美好气象。
注释:¹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汤熏(xūn)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¹寒。
译文:汤泉热气蒸腾,让围猎的仪仗队中的人都感到温暖,雪映照着山边的千家万户,人们感到寒冷。
注释:¹万井:千家万户。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zhé)自安。
译文:我想像司马相如一样献赋,谁来送达;住在客舍中,身无几两银钱,就自我安慰吧。
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
且喜礼闱(wéi)秦镜¹在,还将妍丑付春官²
译文:让人高兴的是礼部主持的考试还算公平,还是把自己的才能高低交付礼部来评判吧。
注释:¹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²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代称。

wēntāngshě--liúzhǎngqīng

dōngshòuwēnquánsuìlángōngchéngjiāwǎnkàntāngxūnzhàngqiānnuǎn

xuězhàoshānbiānwànjǐnghánjūnménxiànshuíxiāngshěqiánzhéān

qiěwéiqínjìngzàiháijiāngyánchǒuchūnguān

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huàn)花溪¹上见卿(qīng)²,眼波明,黛眉轻³。绿云高绾(wǎn),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译文:那天,在春日融融的浣花溪边,我初次遇见了爱人你。当时你多么美丽:明媚的眼波,轻淡的黛眉,高绾的秀发好似绿云,秀发上发髻援簇。情不自禁地问你:“能不能呆与我约会?”你却调皮地一笑,轻绽樱唇吐出一句:“莫自作多情”。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¹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每年四月十九日,蜀人多游宴于此,谓之浣花日。唐名妓薛涛亦家于溪旁,以溪水造笺,号“浣花笺”。²卿卿:男女之间的昵称。³黛眉轻:谓眉画得淡淡的。⁴绿云:浓密的乌发。⁵高绾:把头发高高盘绕起来打成结。⁶簇:从聚。⁷好是:当时俗语,最是、真是。⁸和笑:含笑。

  这是张泌词中一首描摹心理情态的佳作。用简练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断。作者见到个可爱的姑娘,很想和她约会,却又怕被拒绝,终于不敢启口。

  词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开头一句,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卿卿”,含有爱慕之意。接着,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姑娘美貌,从她的脸,一直写到她的装束。“眼波明”一句,正好与“浣花溪”呼应。姑娘的眼睛是那样的明亮,那样的动人。古人常用流波、眼波等语汇来形容眼光流眄,如同水波一般清澈。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揄流波、杂杜若”这样的名句。后世黄庭坚《渔父》词:“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而这幅美人图一经点睛,人物可爱的形象立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作者又以工笔细绘,以衬托她那动人的秀丽。“黛眉轻”一句,是说那姑娘的眉毛画得又细又长;“金簇”“小蜻蜒”是形容姑娘发髻上的装饰品。这一连串的描写层次分明,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姑娘的景慕之心。词的最后两句,在前面为姑娘写像的基础上引出,作者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很想约姑娘幽会一次。可是作者却仿佛从那姑娘庄重和蔼的神态中,看到了他对自己的轻率的善意批评。作者将自己内心的话动,借助想象中的两人对话来描写,颇有新意。对话中的姑娘形象也被烘托得愈加亲切,可爱、完美。至于作者自己的窘态,虽然没有出现只字片语,但读者似乎觉得,这个小伙子一定为自已多情的荒唐举动脸红了。

  这首小令共有三十余字,语言平易流畅,无一奇字难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情韵,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态都刻划得十分细腻,主次繁简得体,格调轻快活泼。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作者先写她的外表美,但纤丽而不轻佻,然后再想象她拒绝约客时的神情和语气,更显示出她那端庄大方的仪态。此时,女主人公的美,已不再停留在作者所看到的装束上,而是深入到她的性格中去了,揭示了一种内在的美,使她在词中的美好形象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张泌词中还有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如《浣溪纱》中的“晚逐香车入风城”等,也体现出作者擅长描摹人物情态的特点,但写得过份风流调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及这首。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66页
2、 温庭筠等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婉约词:黄山书社,2016.03:第65页

jiāngchéng ·huànhuāshàngjiànqīngqīng

zhāng tángdài 

huànhuāshàngjiànqīngqīng yǎnmíng dàiméiqīng 绿yúngāowǎn jīnxiǎoqīngtíng hǎoshìwènláime xiàodào duōqíng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金山楼观何眈(dān)¹,撞钟击鼓闻淮南²
译文:金山的寺院楼阁多么壮伟深邃,撞钟击鼓的宏亮声音一直传到淮南。
注释:¹眈眈:深邃貌。²淮南:指扬州。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焦山¹何有有修竹,采薪汲(jí)水僧两三。
译文:焦山到底有什么?只有茂密长竹,打柴汲水的僧侣不过二三。
注释:¹焦山:在长江中,因汉末焦先隐居于此,故名,与金山对峙,并称“金、焦”。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云霾(mái)¹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²祈春蚕。
译文:翻卷的波涛汹涌人迹罕到,时有沙田农户前去祈求春蚕。
注释:¹云霾:阴云,形容翻卷的浪涛。²沙户:沙洲上的人家。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¹不到心怀惭。
译文:我来金山还在此地留宿,不去焦山让我心中自惭。
注释:¹此:指焦山。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同游尽返¹决独往,赋命²穷薄轻江潭。
译文:同游的人都已返回,我决然独自前往,天生命穷运薄不惧怕险恶的江潭。
注释:¹尽返:一本作“兴尽”。²赋命:天生的命运。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译文:清晨无风波浪兀自腾涌,舟行中流我高歌长啸趁着饮酒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译文:老僧下山惊异我这远客来到,笑着迎接知是同乡,欣喜地亲切交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¹为同龛(kān)²
译文:老僧说久客异地已忘怀故里,终年只是跟弥勒佛相随相伴。
注释:¹弥勒:佛名。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胜。²同龛:意为同室相伴。龛,盛着佛像或神主的小阁。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困眠得就纸帐¹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译文:困眠时纸帐中十分温暖,饱食从来没嫌弃山中菜蔬味道不甘。
注释:¹纸帐:纸作的帐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绵拆缝,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译文:居住在山林从古以来就会有饥饿,未置田产因此不肯退隐岂不太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展禽虽未三见黜(chù)¹,叔夜自知七不堪。
译文:我虽然没像展禽那样三次被罢,却如嵇康般自知出仕有七种不堪。
注释:¹黜:废免。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行当投劾(hé)¹谢簪(zān)²,为我佳处留茅庵³
译文:我就要自己请求辞去官职,请为我在山水佳处留一茅屋且把身安。
注释:¹投劾:指自劾。劾,检举过失,古代官员检举某官过失,向上司或朝廷打报告,称“劾状”。凡是被劾或自劾的,视其过失大小,予以不同的处分。²谢簪组:辞去官职。谢,辞谢。簪,固冠的签子。组,系印的带子。簪组犹言冠带,指有官职的人。³茅庵:草舍。

  一、二两句略写游金山寺之情形。“金山楼观何耽耽”,金山楼寺耽耽而立,突兀江中,“中泠南畔石盘沱”(《游金山寺》)者是也。“撞钟击鼓闻淮南”,写寺院晨钟暮鼓,其声远播淮南之地,此二句,总写金山形制规模之盛。金山言毕,笔锋转入与之对峙之焦山。“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与金山之崇阁险石,洪钟大鼓相比,焦山仅有落落修竹,寂寂寺僧。“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沙田由江水冲积而成,肥沃非常,故有农户亦于其上经营农桑。焦山云霾在空,长浪逐空,拍岸击石,环境如此之劣,故而绝少人迹,偶有江上沙户,于此祈求春蚕无灾而已。关于焦山之险,苏辙有《和子瞻》诗,所言甚备。其云:“金山游遍人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同行诸人登览金山之后皆已回转行程,而诗人留宿金山而不访焦山,心下有惭,故决意独自前往。“赋命穷薄轻江潭”,诗人不惧江潭之险,只自独往,本是豪情所致,反言“赋命穷独”,云己身本贱,不足怜惜。其时诗人直言批评新法,遭毁非议,请求外任,因成此行。诗人深感仕途凶险,故有此一句。

  “清晨无风浪自涌”,焦山之险若此,诗人却仅以此七字托出。虽则浪险如此,诗人反而“中流歌啸倚半酣”。舟至中流,正是浪急之所,诗人反而吟啸自若,倚楫半酣。至此,非有如是之豪情,即无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苏词也。已而舟至焦山,诗人弃舟登岸,老僧惊而下山相迎:实是惊险之地,施主如何来此?惊罢即喜,而相与畅谈。此“老僧”,诗人自注“中江人也”,中江在四川,故此云僧作“巴人谈”。巴即蜀之代称。以下数语即是诗人记老僧所谈内容。老僧久客于此,乡井何方,已然相忘,惟有此青灯古寺相与为伴。“同龛”语出《法帖·褚遂良书》“久弃尘滓,与弥勒同龛”。困倦之时,就眠纸帐,亦感暖意;三餐若饱,食有山蔬亦甘。虽宿简食陋,亦是安之若素。山林之寺,忍饥而卧古亦有之,此虽无田,我亦能饱,故长居此地,并非我心存贪念,实是慕此山林雅趣,有心归隐所致。

  末四句是诗人抒其决不弃直以从枉,屈身以事人之志。“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二句用典。《论语》中记载展禽任士师时遭到“二三黜”,有人劝其离开鲁国另觅新君。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展禽既已三次见黜,而诗人此云“虽未”,是以反其事而用,言下之意为:即便展禽未见黜罢,其正直光明之志亦未有丝毫相异罢。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恶乱世而归隐不仕。后山涛依附司马氏得获高禄,欲举荐嵇康。嵇康因此作了闻名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信中以戏谑之笔言其于官场有“必不堪者七”。诗人用此典亦明其归隐之意。

  末二句即云:我愿谢却簪组,弃官而去。愿此焦山佳处,为我留庵以宿,然诗人终其一生,皆为民请命,直谏不止,故亦仕途艰辛,天地飘零。但其心存高远,出入儒释道之间,故于此浊世存真。全诗于纪游中多抒感慨,自然流利。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6-27
2、 陈迩冬 .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13-15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34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青鸟¹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译文:青鸟从海上飞来,现在要去哪里?
注释:¹青鸟:后以青鸟称神仙的信使。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口衔(xián)云锦书¹,与我忽飞去。
译文:口里衔着盛有锦囊的书简,交给我,又忽地飞去。
注释:¹云锦书:形容来信如云霞一样华美。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鸟去凌紫烟¹,书留绮(qǐ)²前。
译文:青乌飞走了,直入紫色的云霄,送来的书简就留在了绮窗的前面。
注释:¹凌紫烟:翱翔于紫色的烟霞之上。²绮窗:雕饰华美的窗户。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开缄(jiān)¹方一笑,乃是故人²传。
译文:打开信封不由得笑起来,这封信原来是老朋友发来的。
注释:¹开缄:开封,打开信。²故人:老友,指元丹丘。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故人深相勖(xù)¹,忆我劳心曲²
译文:在信中,友人一再情深意切地勉励我,说他因怀念我而心中忧伤。
注释:¹勖:劝勉。²心曲:心田,心间。劳心曲:劳费心神。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离居¹在咸绮²,三见秦草绿。
译文:分别后他就住在咸阳,如今已三次见到秦地的草绿草黄。
注释:¹离居:离群索居。²咸绮:代指长安。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置书双袂(mèi)¹间,引领²不暂闲。
译文:我把这封信珍贵地藏在袖里,渴望见到友人,眺望远方。
注释:¹双袂:双袖。²引领:伸长了脖子眺望。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长望杳(yǎo)¹难见,浮云横远山。
译文:伫望虽久,哪里有友人的身影?只有浮云缠绕着远方的山岗。
注释:¹杳:渺远。

  这首诗开篇六句以神奇恍宕之笔,借古诗中常用的传书使者青鸟为喻,巧妙地交待了接到友人来书的事件。从“青鸟海上来”到“书留绮窗前’’,其间似虚似实,变幻曲折,想象奇妙。

  “开缄”二句,承接上文,点明就里。“一笑”,见出诗人打开书后由疑虑转为快慰的心态变化;称元丹丘为“故人’’,说明二人交往已早,情谊深厚。下面二句交待来书内容。“深相勖”,见出勉励之切;“劳心曲”,见出忆念之深。这两句诗,将来书内容全部囊括,将元丹丘对诗人既勉励又忆念的一片深情表露无遗。

  最后六句转从诗人一方着笔,写他对友人的真挚怀念。“离居”二句借“咸阳”代指长安,表明诗人在长安已滞留了三年之久;一个“秦草绿”,已暗寓诗人见春草而思友之意。“置书”二句用“引领不暂闲’’力状诗人翘首远望的神态,正面表现浓重而炽热的思友情感。最后两句写望而不见的怅惘之情。“浮云横远山”,境界迷蒙而苍茫,以此作结,含蓄蕴藉,无限愁思流溢于言语之外。

  同时这首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青鸟的形象及其在这首诗中的作用。青鸟是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传说在西汉时候,汉武帝看到一只青鸟飞来,然后,西王母就到了。在这首诗里,青鸟就充当了李白的好朋友的信使。诗人天真地想:从东方飞来的信使呀,你具体是从哪里飞来的呢?衔着一封信来,丢到我手里就飞走了。天边云里,不见了你的身影,只有那封信还是实实在在的。很显然,诗人从神话里借来青鸟的形象,让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传递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思念。于是这种思念就显得很美。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诗人的神态。是谁的来信呢?打开一看,是好朋友的,诗人由衷而笑。老朋友在信中一方面勉励诗人要克服困难,一定要在京城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读着来信,诗人不禁想到自己在长安已经三年,芳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三年过去了,自己却不能和亲密好友相聚。遥望好友的方向,浮云、远山截断思念的路。

  这里诗人的心情有一个先是开心后来忧伤的转化过程。接到友人的来信,知道是友人写的,无疑给在尘世中打拼的诗人以温暖的安慰。但诗人又被信中内容勾起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总体来说,这首诗清新俊逸,舒卷自如,写情而不外露,写景而含深情,配以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画面,盎然有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85-86页

shīdàishūyuándānqiū--bái

qīngniǎohǎishàngláijīncháochù

kǒuxiányúnjǐnshūfēi

niǎolíngyānshūliúchuāngqián

kāijiānfāngxiàonǎishìrénchuán

rénshēnxiāngláoxīn

zàixiányángsānjiànqíncǎo绿

zhìshūshuāngmèijiānyǐnlǐngzànxián

zhǎngwàngyǎonánjiànyúnhéngyuǎn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