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乡云水足生涯,摆橹横舟便是家。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
仙乡云水足生涯,摆橹横舟便是家。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
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崔巍峻岭接天涯,草舍茅庵是我家。腌腊鸡鹅强蟹鳖,獐把兔鹿胜鱼虾。
崔巍峻岭接天涯,草舍茅庵是我家。腌腊鸡鹅强蟹鳖,獐把兔鹿胜鱼虾。
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更可夸。紫李红桃梅杏熟,甜梨酸枣木樨花。
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更可夸。紫李红桃梅杏熟,甜梨酸枣木樨花。
吴承恩

吴承恩

(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就是说,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 ,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dēngshānshī--wángshǒurén

xiǎoyānqīngluánshānshūzhōngwànhán

qiānliúchéngniánshāshìfēngtuān

shuǐ穿chuānshíjiǎlónglíndòngràofēngtóudǐngkuān

gōngquēyúntiānběigāoqiūgèngshàngjiǔxiāokàn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二马并驱攒(zǎn)¹八蹄,二马宛颈²(zōng)尾齐³
译文: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两匹马二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齐。
注释: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¹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²宛颈:弯颈。³鬃尾齐:指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一马任前¹双举后²,一马却避³长呜嘶(sī)
译文: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注释:¹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²举后:举起后蹄去踢。³却避:退避。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老髯(rán)¹(xī)²奇且顾,前身作马³通马语。
译文: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注释:¹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²奚官: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³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¹若有声²
译文: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
注释:¹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²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前者既济¹出林鹤²,后者欲涉³鹤俯啄(zhuó)
译文:前马已经渡过溪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注释:¹既济:已经渡过溪水。²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³涉:涉水,指经过溪水。⁴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最后一匹马中龙¹,不嘶不动尾摇风²
译文: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不嘶鸣,身子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注释:¹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²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韩生¹画马真是马,苏子²作诗如见画。
译文: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苏轼作诗就好像画作一般。
注释:¹韩生:指韩干。²苏子:指苏轼。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世无伯乐¹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译文: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注释: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这首《韩干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的题画名篇这首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错落有致。写了十六匹马,然后点题。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得马之神,是对韩干的高度赞同。第十四句是自赞,作者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了信心。作者自赞之意在引出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诗题标明马的数目,但如果一匹一匹地叙述,就会像记流水帐,流于平冗、琐碎。诗人匠心独运,虽将十六匹马一一摄入诗中,但时分时合、夹叙夹写,穿插转换,变化莫测。先分写,六匹马分为三组。“二马并驱攒八蹄”,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一组。“攒八蹄”,再现了“二马并驱”之时腾空而起的动态。“二马宛颈鬃尾齐”,也以一句写二马,是第二组。“宛颈”,指曲颈。“鬃尾齐”,写了二马高低相同,修短一致。诗人抓住这两个特点,再现了二马齐步行进的风姿。“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两句各写一马,合起来是一组。“任”,用的意思。一马在前,用前腿负全身之重而双举后蹄,踢后一匹;后一匹退避,长声嘶鸣。大约是控诉前者无礼。四句诗写了六匹马,一一活现纸上。

  接着,诗人迅速掉转笔锋,换韵换意,由写马转到写人,以免呆板。“老髯”二句,忽然插入,出人意外,表面上与题画马的主题无关。方东树认为这两句是“议”(议论),而不认为是“写”(描写),看作表现了“闲情逸致”的“文外之文”,离开了所画马的本身,这都不符合实际。至于这两句在章法变化上所起的妙用,他讲得很中肯;但实际上,其妙用不仅在章法变化。第一、只要弄懂第三组所写的是前马踢后马、后马退避长鸣,就会知道“奚官”之所以“顾”,正是由于听到马鸣。一个“顾”字,写出了很多东西。第二、“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表面上是“议”,但其实,“前身作马”,是用一种独特的构思,夸张地形容那“奚官”能“通马语”;而“通马语”是特意针对“一马却避长鸣嘶”说的。前马踢后马,后马一面退避、一面“鸣嘶”,“奚官”听懂了那“鸣嘶”的含义,就对前马提出警告。可见“通马语”所暗示的内容也很丰富。第三、所谓“奚官”,就是养马的役人,在盛唐时代,多由胡人充当。“老髯”一词,用以描写“奚官”的外貌特征,正说明那是个胡人。更重要的一点是:“老髯奚官骑且顾”一句中的那个“骑”字,指出“奚官”的胯下还有一匹马。就是说,作者从写马转到写人,而写人还是为了写马:不仅写“奚官”闻马鸣而“顾”马群,而且通过“奚官”所“骑”,写了第七匹马。

  以上两句,把画面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又以“奚官”的“骑且顾”,把两大部分联系起来,颇有“岭断云连”之妙。所谓“连”,就表现在“骑”和“顾”。“奚官”所骑,是十六马中的第七马,它把前六马和后九马连成一气。“奚官”闻第六马长鸣而回顾,表明他原先是朝后看的。之所以朝后看,就因为后面还有九匹马,而且正在渡河。先朝后看,又闻马嘶而回头朝前看,瞻前而顾后,整个马群,都纳入他的视野之中了。

  接下去,由写人回到写马,而写法又与前四句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八马饮水,微流吸入唇吻,发出汩汩的响声。一个“后”字,确定了这八匹与前七匹在画幅上的位置:前七匹,早已过河;这八匹,正在渡河。八马渡河,有前有后,于是又分为两组。“前者既济出林鹤”,是说前面的已经渡到岸边,像“出林鹤”那样昂首上岸。“后者欲涉鹤俯啄”,是说后面的正要渡河,像“鹤俯啄”那样低头入水。四句诗,先合后分,共写八马。

  “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先叙后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周礼·夏官·庾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说这殿后的一匹是“马中龙”,已令人想见其骏伟的英姿。紧接着,又来了个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尾摇风”三字,固然十分生动、十分传神;“不嘶不动”四字,尤足以表现此马的神闲气稳、独立不群。别的马,或者已在彼岸驰骋,或者即将上岸,最后面的,也正在渡河。而它却“不嘶不动”,悠闲自若,就因为它是“马中龙”。所谓“蹄间三丈是徐行”,不担心拉下距离。

  认为“据公诗马十四匹”的王文诰,既没有发现“奚官”所“骑”的那匹马,又搞混了这“最后一匹”马。他说:“此一匹,即八匹之一,非十五匹也。”其实,从句法、章法上看,这“最后一匹”和“后有八匹”是并列的,不能说它是“八匹之一”。

  十四匹马逐一写到,还写了“奚官”,写了河流,却一直未提“韩干”、也未说“画”。形象如此生动,情景如此逼真,如果始终不说这是韩干所画,读者就会认为他所写的是实境真马。然而题目又标明这是题韩干画马的诗,通篇不点题,那是不妥的。所以接下去便点题。归纳前面所写,诗中得出了“韩生画马真是马”的结论。“画马真是马”,这是对韩干的赞词。而作者既赞韩生,又自赞,公然说:“苏子作诗如见画。”到下面两句,才表明作者之所以既赞韩生又自赞,是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韩生善画马,苏轼善作画马诗;从画中,从诗中,都可以看到真马,看到“马中龙”。可是,“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意思是,世间没有善于相马的伯乐和善于画马的韩干,连现实中的骏马都无人赏识,又何况是画中的马、诗中的马。既然如此,韩生的这画、苏轼的这诗,还有谁去看呢?两句诗收尽全篇,感慨无限,意味无穷。

  全诗只十六句,却七次换韵,而换韵与换笔、换意相统一,显示了章法上的跳跃跌宕,错落变化。

  这首诗的章法,前人多认为取法于韩愈的《画记》。如洪迈《容斋五笔》卷七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都这样说。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首诗穷极变化,不可方物,更多的是受了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87-390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
译文:谢灵运先生曾经由此泛舟鄱阳湖,并游览松门山。
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译文:我也刚刚从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镜,并顺流上达流水尽头。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
译文:此行是继承谢公的风雅传统和精神,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
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译文:前辈的高见超迈,我辈何处寻真知?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诸喧。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诸喧。
译文:现在正临大水汛时期,浩浩洋洋,无比壮美,而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闹。
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译文:漾水向东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
译文:两水与湖交汇处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
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译文:天空明月隐蔽在青青的桂花树丛,愁猿的哀啼笼罩着翠绿的枫林。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
译文:江中也许可以采到碧绿的水玉,可是炼金丹的秘诀何处可寻?
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
译文:我要学仙去了,希望可以与仙人琴高谈心。

péngjīngsōngménguānshíjìngmiǎn怀huáixièkāngshīshūyóulǎnzhīzhì--bái

xiègōngzhīpéngyīnyóusōngmén

fāngkuīshíjìngjiānqióngjiāngyuán

jiāngfēngqīngxīnhún

qiánshǎngsuǒjiànhòuláidàokōngcún

kuàngshǔlínfànměiérzhōuzhūxuān

yàngshuǐxiàngdōngzhāngliúzhínánbēn

kōngméngsānchuānhuíqiānhūn

qīngguìyǐnyáoyuè绿fēngmíngchóuyuán

shuǐhuòcǎijīnjīnglùn

jiāngxuéxiānqíngāoyán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虎丘¹八月半,土著流寓²、士夫眷(juàn)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³(luán)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xī)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¹⁰、申文定¹¹祠,下至试剑石¹²、一二山门,皆铺毡(zhān)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náo)(bó)¹³,渔阳掺(càn)(zhuā)¹⁴,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¹⁵”同场大曲¹⁶,蹲踏¹⁷和锣丝竹肉声¹⁸,不辨拍煞¹⁹。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²⁰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sè)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qù)²¹,不杂蚊虻(méng)。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jiè)²²,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²³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²⁴非苏州,焉讨²⁵识者²⁶
译文: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大雁就像落在沙滩上,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声音相和,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的嘈杂声都消失不见了。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穿透云霄般强烈,抑扬顿挫,一个字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妙,心动神摇,心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注释:¹虎丘:山名,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相传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为名胜古迹荟集之地。²土著流寓:指本地居民和寓居于此地的人。³崽子:男孩。⁴娈童:以色相获宠的美貌男子。⁵游冶恶少:指浪荡子弟。⁶走空:骗子。⁷生公台:即生公讲台。相传这里曾是晋朝高僧竺道生讲佛经的地方。⁸千人石:又名千人坐,位于虎丘的一块巨石,可以容纳千人同坐,因此得名。⁹鹤涧:在虎丘山后面,唐代一位道士曾于此处养鹤,所以得名。¹⁰剑池:在千人石北面的崖壁下,传说是吴王阖闾同其鱼肠宝剑共葬之地。¹¹申文定:即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谥号文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官员,官至内阁首辅,著有《赐闲堂集》。¹²试剑石:位于上虎丘路上的一块巨石,中间有道裂痕,传说是吴王试剑劈开的。¹³十番铙钹:通常称为十番锣鼓,民间的组合乐器,以吹打乐器为主。¹⁴渔阳掺挝:鼓曲名。庾信《夜听捣衣》诗中“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¹⁵锦帆开,澄湖万顷:出自《浣纱记》,第十四出《打围》中的《普天乐》曲有“锦帆开,牙墙动。”第三十出《采莲》的《念奴娇序》曲中有“澄湖万顷、见花攒锦绣,平铺十里红妆。”¹⁶同场大曲:指多人同时演唱的大曲子。¹⁷蹲踏:又叫“蹲沓”、“噂杳”,形容各种声音集聚在一起,嘈杂纷纭。¹⁸丝竹肉声:指管弦乐器和人歌唱的声音。¹⁹拍煞:节拍煞尾,泛指声音旋律的节奏。²⁰藻鉴:品评赏鉴。²¹寂阒:寂静无声。²²针芥:形容细小之物。²³雁比:形容排列有序。²⁴使:假使,如果。²⁵讨:求。²⁶识者:谓知音。

  张岱之笔,犹如摄影机镜头,把虎丘中秋的情景尽收眼底。

  文章首写赴会。袁宏道当年已把游人写得纷错如织,曾谓“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张岱则把倾城而出的各色人及千人石至山门的各个地点也一一点示出来。如果说袁文是散文式的铺叙,张文则是多种镜头的叠映,使簇拥纷错之状,更加立体地映现出来。

  次写初更。初夜时,这里是一番热闹景象,四方游人初集,唯有锣鼓吹打,才足以表达兴奋之情,及至更定,开始演唱,但因人物错杂,雅俗不分,大家都只以自娱为乐,所以无论吹弹歌唱,总是选择“锦帆开”“澄湖万里”之类热闹的合唱曲。在行家张岱看来,真是“丝竹肉声,不辨拍煞”,这似乎是为那种天真可爱所逗乐,又像是因那种幼稚浅俗而微微摇头。更深时,凑热闹的游客渐次散离,留下的是真正的听众,都在耐心地品尝管弦伴奏中的南北曲的清唱。

  继写二鼓。经过竞争汰选,只留下三四人,由一缕洞箫伴托着演唱。其特点是一片静穆,只有深于昆曲雅致的听众在等待最后的优胜者上台。

  终写三鼓。被认为最有水平的演唱者当于此时登台献艺,故而特别引人注目。袁文与张文都以饱含深意的笔调写出一段极优美的文字。先看袁文:“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主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这是诗人的感知,引譬取喻,以文字的形象音韵感人。再看张文:“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这是行家的体悟,析微通幽,字字切中肯綮,将真确的理性分析如盐入水般地融进生动形象的表述之中。昆曲清唱到了明末,极其繁缛柔曼,一字三折,声多字少,一般人无法听懂唱词,而行家则乐此不疲,自得“曲高和寡”之趣。张岱以为,演艺到了令人“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的情境,是为极境矣。此时,表演者与观众的神情契合无间,却又不知其所以然,八个字传写出了那种不可言传的意境。至此,读者亦“不敢击节,惟有点头”了。

  文章以戏曲行家的那种晰毛辨发功夫,在袁宏道的《虎丘》之后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至妙至绝。

  文章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交际的需求和对艺术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民间演出水平的高妙和群众组织社会活动的非凡能力。既写出少数“寻入针芥”的曲迷的品味,也写出“雷轰鼎沸”的群众大场面。既写出“演者”的踊跃献艺,也写出“听者”的心理活动。这里的“听者”首先就是老于此道的作者本人。正因为他作为“听者”始终活动在当时的情境中,而且又以一名行家里手的身份,有条不紊地剖析、描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曲会的胜迹中去,又鬼使神差般地把读者引入当时那些曲迷的心理中去,与他们一起呼吸,一起观摩,一起凝神于微妙的艺术之中。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704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好古笑流俗¹,素闻贤达风。
译文:我信而好古,流俗的世俗之风看不顺眼,而一向仰慕贤达之风。
注释:¹好古句:谓崇尚古代淳朴的风尚,嘲笑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庸俗风气。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方希佐明主¹,长揖(yī)辞成功。
译文:我所希望的是能够辅佐明主,功成之后再长揖而去。
注释:¹方希句:谓正希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后,急流勇退,如战国的鲁仲连,西汉的张子房。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zhú)微躬¹
译文:皇帝像高悬在佐空中的白日一样,它的光辉有幸地照到了我的身上。
注释:¹白日二句:谓自身蒙受君恩。白日,象征天子,回光,象征君恩。烛,作动词用,即照耀之义。微躬,自身的谦称。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恭承凤凰诏,欻(xū)起云萝中¹
译文:我恭承皇上的沼书,起身草莽中,奔赴长安。
注释:¹恭承二句:谓应天子诏书,从村野到朝廷。恭承,应诏的敬辞。凤凰诏,帝王使者送达的诏书。欻:忽然。云萝,指深山隐居之处。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清切紫霄迥(jiǒng),优游丹禁通¹
译文:从此后在皇帝身边任清贵切要之职,在紫禁城内自由进出。
注释:¹清切二句:谓在宫中任职,悠闲自得。清切,清贵而贴近皇帝的官职。紫宵,帝王之居。迥:远。优游,悠闲自得。丹禁,帝居之禁城。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¹
译文:由于君王的另眼相待,因此我的声名噪起,如凌烟虹。
注释:¹君王二句:二句:谓在宫中深受天子赏识,声价倍增。凌,升高。烟、虹,借指天空高处。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乘舆(yú)拥翠盖¹,扈(hù)²金城东。
译文:常履从佐子的乘舆,进出于长安城东的温泉宫中。
注释:¹乘舆句:言随天子出巡,见其地位之高,受宠之甚。乘舆,天子所乘之车。翠盖,以翠鸟羽毛装饰的车盖。²扈从:随从皇帝出巡。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宝马丽绝景(yǐng)¹,锦衣入新丰²
译文:我乘着宝马来到这风景佳丽之地,身穿锦衣进入新丰镇。
注释:¹宝马二句:谓乘宝马,衣锦绣,外出悠游。宝马句,言所乘宝马美如“绝景”。绝景,骏马名。²新丰,旧县名。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¹
译文:在骊山温泉宫里,有时游山逛景望松雪而寄傲,有时在筵席上对酒弹琴。
注释:¹丝桐:代指锦瑟。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因学扬子云,献赋(fù)甘泉宫¹
译文:也曾像汉代的扬子云献赋甘泉宫一样问皇上献赋。
注释:¹因学二句:谓效仿汉扬雄,向天子献诗赋。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¹
译文:皇上下诏对我的“雕虫小技”加以赞美,我的美名从此传播开来,佐下皆晓。
注释:¹天书二句:言天子下诏书赞赏主人公的诗作,从而使自己声名远播。天书,皇帝的诏敕。片善,即小善。此处为谦词。清芬,高洁的德行。此处指文才声誉。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译文:从温泉宫回到长安后,王公权贵争相交结,好不热闹。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一朝去金马¹,飘落成飞蓬。
译文:一旦我朝别金马,辞京还山,就如同一颗蓬草一样随风飘落。
注释:¹金马:即金马门。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东门京(人名)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东方朔、主父偃等曾待诏金马门。此处代指朝廷。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译文:门前的宾客日稀,案上的酒杯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译文:但我自觉才力可合,与当世之雄才相比,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译文:闲来作一曲《东武吟》,曲尽而情犹未尽。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¹翁。
译文:书此诗向诸知己告别,从此吾将追随往昔商山四皓,返吾初服,啸傲山林去了。
注释:¹黄绮:商山四皓的简称。

  李白在诗中说自己当年奉诏入京陪王伴驾,声名鹊起,与王公权贵相接交,诗酒快意,但是遭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赐金还山,深重的失落感使他愤积膺怀自觉可与贤哲比肩,此时他以诗作与翰林院中诸位友人礼貌性地告别,说自己向来崇尚古风。不合流俗,将要归隐山林。

  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抒情主人公生平夙愿和抱负。“好古”即好古风。古风,即下文所谓“贤达风”。贤达风即辅佐明主,功成身退。所以“好古”一词下启后三句。“白日”句至“王公”以上二十句为第二段,写抒情主人公受皇帝恩宠的盛况。这一段又分为四层意思。“白日”四句写承诏入宫,喜出望外。白日、回光、恭承、欻起等词语表达了这种喜悦心情。“清切”以下十句写“君王赐颜色”的无比荣耀。悠游宫禁,天子赐颜色,升价倍增。扈从帝驾,乘宝马,衣锦衣,依岩望松,对酒弹琴,其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因学”四句言因献辞赋,天子赏识,其声价倍增。归来二句言由于以上原因,王公贵族皆纷纷结交。“一去”十句为第三段,写失去帝宠,离开皇宫后的凄凉酸楚。一旦失势,身如飘蓬,宾客疏散,酒尊空空。无奈之际,自我宽慰:才力可依,不惭文宗。书告知己,学四皓而隐遁。

  全诗叙议结合,成功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悲愤的情怀,也包含着对统治者的讽刺之意。

参考资料:
1、 金玉花.朝鲜文人对李白《东武吟》的接受与批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dōngyín

bái tángdài 

hàoxiàoliú wénxiánfēng 
fāngzuǒmíngzhǔ chángchénggōng 
báizàigāotiān huíguāngzhúwēigōng 
gōngchéngfènghuángzhào yúnluózhōng 
qīngqièxiāojiǒng yōuyóudānjìntōng 
jūnwángyán shēngjiàlíngyānhóng 
chéngyōngcuìgài cóngjīnchéngdōng 
bǎojuéjǐng jǐnxīnfēng 
yánwàngsōngxuě duìjiǔmíngtóng 
yīnxuéyángyún xiàngānquángōng 
tiānshūměipiànshàn qīngfēnqióng 
guīláixiányáng tánxiàojiēwánggōng 
zhāojīn piāoluòchéngfēipéng 
bīnshūsàn zūnkōng 
cáiyóu cánshìshàngxióng 
xiánzuòdōngyín jìnqíngwèizhōng 
shūxièzhī xúnhuángw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