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知经几暴秦,山中惟说避秦人。
千载¹知经几暴秦,山中惟说避秦人。
译文:千年过去,经历了多少朝代,而山中的人们只知道统治暴虐的秦朝。
注释:¹载:年。
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
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
译文:如同仙境一般的桃花源不小心把渔夫引入,实在是扰乱了桃花盛放的自在春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年过去,经历了多少朝代,而山中的人们只知道统治暴虐的秦朝。

如同仙境一般的桃花源不小心把渔夫引入,实在是扰乱了桃花盛放的自在春意。

注释

载:年。

吴承恩

吴承恩

(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yóu)¹居山阴²,夜大雪,眠觉³,开室,命酌酒,四望皎(jiǎo)。因起开(páng)(huáng),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¹⁰,即¹¹便¹²夜乘小舟就¹³之。经宿方至¹⁴,造门不前而返¹⁵。人问其故¹⁶,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睡醒后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酒,向四处望去,一片洁白光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就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注释:¹王子猷: 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²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³眠觉:睡醒。⁴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⁵因:于是。⁶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⁷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⁸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⁹时:当时。¹⁰剡: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¹¹即:即刻。¹²便:就。¹³就:到,去。¹⁴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经,经过。方,才。¹⁵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¹⁶故: 原因。

wángyóuxuěfǎng访dài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wángyóushānyīn xuě miánjué kāishì mìngzhuójiǔ wàngjiǎorán yīnpánghuáng yǒngzuǒ zhāoyǐn shī dàiāndào shídàizàishàn biàn便chéngxiǎozhōujiùzhī jīngxiǔ宿fāngzhì zàoménqiánérfǎn rénwèn wángyuē  běnchéngxìngérxíng xìngjìnérfǎn jiàndài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天台(tāi)¹旧路²。应恨³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译文: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注释:¹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²旧路: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³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⁴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刘郎酒老。怀恋仙乡¹重得到。只恐因循(xún)。不见如今劝酒人²
译文: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²只恐二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入山之前所认识的人了。

  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舍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踪,表白恋情。“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刘郎”词人自指,引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踪迹渺然,而只说刘郎来又去成为“应恨”。“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后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后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最后两句。写词人仍心有余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诬陷忠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刘郎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东坡自此以后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尤其引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91-1093页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凉夜沉沉花漏¹冻,欹(qī)²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xià)³春寒重。
译文:寒冷的夜晚室内十分沉静,莲花漏器无声仿佛被凝冻;我斜靠在枕上难以入眠,听到荒鸡打鸣一声又一声。这寂寞中的愁情郎不知,月光觉动射进了窗缝,春夜的寒气愈来愈重。
注释:漱玉词: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¹花漏:镂花的铜漏。²欹枕:斜靠在枕上。³窗罅:窗户的缝隙。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忆共锦衾(qīn)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¹。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²
译文:想起一起生活时,合盖锦被不留半点缝;那时郎像梧桐花,我像采花的桐花凤。连绵不尽的往事啊,在我梦里再现有何用?想强打精神奏一支《连珠弄》,却又弹断银色筝弦想弹弹不成。
注释:¹桐花凤:鸟名,羽毛五色,暮春采集桐花而得名。²连珠弄:古曲名。

  这是《衍波词》中的名作。“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的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词人被称做“王桐花”。细绎词意,此词恐亦有寄托,“往事迢迢”二句,或与其早岁《秋柳》诗一样,表现出对南明王朝的眷念。此词为和李清照《蝶恋花》词。李作如下:“暖雨和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再三味之,似终不及和作之雍容深婉。

diéliànhuā··shù--wángshìzhēn

liángchénchénhuālòudòngzhěnmiánjiànjuéhuāngdòngxiánchóulánggòngyuèchuāngxiàchūnhánzhòng

gòngjǐnqīnbànfènglángshìtónghuāqièshìtónghuāfèngwǎngshìtiáotiáomèngyínzhēngduànliánzhūnòng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群山万壑¹引长风,透林皋(gāo)²、晓日玲珑³。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hún)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míng)(méng)。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注释:¹壑:两山之间的谷地。²林皋:高处的森林地带。³玲珑:空明。形容晓日,因此时日光尚不强烈。⁴偏东:东方尽头。⁵浑河:即永定河。原名浑河,康熙时更名。源出山西,称桑干河。⁶溟濛:幽暗迷蒙。
云容。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云容。看白云苍狗¹,无心者、变化虚空²。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³。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xiù)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注释:¹白衣苍狗:亦作白云苍狗,风云变幻之谓也。苍狗,原指黑色的狗。²无心者、变化虚空:也是形容变化无穷的云。³日承红: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红色。⁴高凌霄汉:形容清风阁建在高处。霄,云。汉,银汉、银河。⁵列岫如童:意为从清风阁上望去,众山像一个个童子。⁶“待何年归去”二句:奕绘经营南谷别墅,有死后归葬于此的打算,所以说“归去”。意为二人辞世以后,夫妇还要在此谈笑争雄,各论雄长。

  这首词境界开阔,它不仅写了一处楼阁,作者还注意到了它的群山环抱的气势。

  词一开始,就以“群山万壑引长风”为引领,表现出清风阁所在的西山一带的雄浑气势。它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清风阁居高临下,境界开阔。“透林皋、晓日玲珑”,在这里,可以玲迎日出。透过茂密的树林,迎来一轮缓缓升起的朝日。“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玲”,是依山面玲的朝向。“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作者登楼眺望,心旷神怡,颇有“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之感。

  下片承上片的描写,但从远眺转入仰望,词人说:“云容。看白衣苍狗”,蓝天白云,组成各种形状,变化莫测,“无心者、变化虚空”,它不受驱遣地在虚空中开阖组分。作者再睇视清风阁的四周,“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绝壁巉岩上攀缘着细草,山崖上的秀丽山花承受着阳光照射,现出一派红色。登临阁上,有“高临霄汉”之感,周围的群山,突出云层之上,一座座山巅好像不同形态的童子。这一总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审美愉悦达到了顶点,因而最后托出“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就感到异常自然了。词人说,这里不仅是生前登临览胜的好去处,也希望他年夫妇共同长眠于此,继续着生前的“谈笑各争雄”的闺房之乐。

  这首词,融叙景抒情于一体。它虽然说到了“待何年归去”,带来某种凄凉沧桑之感,但全词充满了登山临水的欢悦,而且气势开阔,在顾太清词中别具特色。

gāoshānliúshuǐ··ziqīngfēngluòchéngyùn--tàiqīng

qúnshānwànyǐnzhǎngfēngtòulíngāoxiǎolínglóng

lóuwài绿yīnshēnpínglánzhǐdiǎnpiāndōng

húnshuǐ线xiànhóng

qīngliángmǎnyōuqínxiàolěngmíngméng

rènhǎitiānliáokuòfēiyuèshēnzhōng

yúnróng

kànbáiyúncānggǒuxīnzhěbiànhuàkōng

cǎoluòwēiyányánhuāxiùmèichénghóng

qīngfēnggāolíngxiāohànlièxiùtóng

dàiniánguītánxiàozhēngxióng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闻道¹(jī)山去,偏宜²谢客³才。
译文:听说你将去游览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
注释:越中:指越州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期越国曾建都于此。¹闻道:听说。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²偏宜:最宜,特别合适。³谢客:即谢灵运,乳名客儿,故称。此处借指友人。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千岩泉洒落,万壑(hè)¹树萦(yíng)²
译文:会稽山有千岩竞秀与飞瀑悬泉之奇景,峰峦、山谷在绿荫之中曲折环绕。
注释:¹万壑:形容峰峦、山谷极多。²萦回:曲折环绕,盘旋往复。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东海横秦泉¹,西陵²绕越台³
译文:高峻的秦望山遥对着茫茫东海,古老的西陵城环绕着巍巍越王台。
注释:¹秦泉:山名,在绍兴市区东南,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泉南海,故名。²西陵:春秋越国范蠡所筑固陵城遗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³越台:即越王台,今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明嘉靖《萧山县志》载:城山,去县(萧山县城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牒,吴王伐越,次查浦,句践保此拒吴,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¹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译文:八百里镜湖的水面明澈如镜,汹涌澎湃的潮水打来好似雪山倾倒。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八月枚乘(chéng)¹笔,三吴张翰(hàn)²
译文:您可以拿起枚乘之笔及张翰之杯,以抒发越中山水间的兴致感慨。
注释:¹枚乘:西汉辞赋家。其赋作《七发》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客曰:‘将以八月之泉,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²张翰杯:西晋名士张翰,字季鹰,纵酒任诞,时人号为“江东步兵”,自言“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此中多逸兴¹,早晚²向天台(tāi)³
译文:几时再往天台山一游,那里的仙境诗趣更适合您的豪情逸怀。
注释:¹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²早晚:何日,几时。³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是一首送别诗,但此诗并非重在表现送者与行者的离别之情,而是赞美了越中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的诗才逸兴。

  开篇“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作者把友人的才干比作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毫不掩饰地对友人才干加以赞赏。

  接着“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两句化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语句,以描述会稽山水之美。李白另一首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也有类似的句子:“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东海横秦望”至“涛白雪山来”四句高度概括了越中美景。作者在选景上既选择有代表性的胜地,如“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又注重捕捉真切的山水画面,如“湖清霜境晓,涛白雪山来”。尤其是“湖清”两句,一方面写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排沓而来,相向而动,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惊为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两句,运用枚乘笔、张翰杯两个典故赞美友人的文才与逸兴。这两个典故主人公都是江南籍文学家,很贴合诗意。这里的用典不仅为江南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韵。最后“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点出作者对越中美景的独特感受。

  整首诗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3-212
2、 张明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