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从武林门¹而西,望保叔塔²突兀³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jiá),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hān)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译文: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注释:¹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²保叔塔:应作“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³突兀:高耸的样子。⁴昭庆:和下文的净寺都是西湖的寺庙名。⁵毕:结束。⁶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⁷娥:美女的黛眉。⁸酣:尽兴,痛快。⁹东阿王:即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民间传说曹植年幼时,曾受到哥哥曹丕的皇后甄氏的照料,因此彼此很有感情,后来甄氏早逝,曹植得到了甄氏的一个枕头作为纪念,当天晚上,曹植在洛水的船上在梦中与甄氏重逢,醒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纪念,这就是著名的《感甄赋》,后改名为《洛神赋》。而甄氏也因此被尊为洛神。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kuì)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chūzhì西

yuánhóngdào míngdài 

    cónglínménér西 wàngbǎoshūcéngzhōng xīnfēishàng zhāoqìng chá zhàoxiǎozhōu shāné huāguāngjiá wēnfēngjiǔ wénlíng cáitóu juéhānshénzuì shíxiàmiáoxiě yuēdōngēwángmèngzhōngchūluòshénshí yóu西shǐ shíwàndīngyǒuèryuèshí 

    wǎntónggōngjìng ēbīnjiùzhùsēngfáng dàoyóuliùqiáo yuèfén shíjìngtángérguī cǎocǎolǐnglüè wèibiànshǎng zǎotáoshíkuìtiě zhìshíjiǔ shíkuìxiōngtóngxuérénwángjìngzhì shānhǎoyǒu shícò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注释

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

保叔塔:应作“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

突兀:高耸的样子。

昭庆:和下文的净寺都是西湖的寺庙名。

毕:结束。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娥:美女的黛眉。

酣:尽兴,痛快。

东阿王:即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民间传说曹植年幼时,曾受到哥哥曹丕的皇后甄氏的照料,因此彼此很有感情,后来甄氏早逝,曹植得到了甄氏的一个枕头作为纪念,当天晚上,曹植在洛水的船上在梦中与甄氏重逢,醒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纪念,这就是著名的《感甄赋》,后改名为《洛神赋》。而甄氏也因此被尊为洛神。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12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¹翻叶动秋声。
译文: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楼头夜半风吹断¹,月在浮云浅处明。
译文: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¹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96-497

jiāngshàngqiū--dàoqián

àncāngjiāngwǎnwèiqíngjǐngfāndòngqiūshēng

lóutóubànfēngchuīduànyuèzàiyúnqiǎnchùmíng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年年跃马长安¹市。客舍似家家似寄²。青钱³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xiāo)不寐(mèi)
译文:年年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里东奔西跑,竟然把客舍当成了家里,家里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一样。每天都拿着青铜大钱买酒狂饮,整日吊儿郎当,无所事事一天混到晚,每天晚上点起红家掷骰赌博,经常都是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
注释:¹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²寄:客居。此句说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³青钱:古铜钱成色不同,分青钱、黄钱两种。⁴无何:不过问其他的事情。⁵红烛呼卢:晚上点烛赌博。呼卢,古时一种赌博,又叫樗蒲,削木为子,共五个,一子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五子都黑,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呼卢。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易挑锦妇机中字¹。难得玉人²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³(pàn)泪。
译文:你应该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却难以触摸猜透。西北的神州还没有收复,男子汉应该有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切不要为了红粉知已而轻易地流下几行男儿泪。
注释:¹锦妇机中字:织锦中的文字。化用前秦窦滔妻苏惠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的典故。晋窦滔妻苏惠字若兰,善属文。滔仕前秦符坚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在家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用以赠滔。诗长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²玉人:美人,这里指妓女。这句说妓女的心事是不易捉摸的。³水西桥:水西桥在水西门。此处泛指妓女所居之处。

  此词是刘克庄为规劝林姓友人而写的一篇佳作。饮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快事。但时值国运衰颓,时势艰危,词人早已没有了心思。因此对林姓友人的纵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遗憾。因而写词予以规劝,颇具辛派词人特色。

  词的上片极力描写林的浪漫和豪迈。“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家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二句盖从杜甫《逼侧行赠毕四曜》“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及晏几道《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家夜呼卢”等语化出。“无何”即无事,“呼卢”指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又可见其生活之空虚。

  作者在其它词作中也提到过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纵欲生活,可以互参。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

  下片就点对林的规箴。“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情真意切,忠实可靠,妓女水性杨花,朝秦暮楚,一点也不值得信赖。结末“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二句熔裁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及《水调歌头。送施密圣与帅江西》“同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等句意,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莫滴水西桥畔泪”即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这样的规箴,辞谐而意甚庄,“旨正而语有致”(《艺概》评后村词语)。末二语尤见壮心,“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评此词语)。

  总之,这首词的情感格调是非常高的。词中充满着一种高扬的爱国主义激情,对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极其不屑,让人读后击节佩赏。其艺术风格上的特色是:气劲辞婉,中刚外柔。作者对他这位朋友的荒于狎妓是非常惋惜的,从篇末二句一扬一抑的情感落差来看,甚至颇有点愠怒。但用来表达此种惋惜和愠怒的言语却十分委婉,心中激昂慷慨,笔下温厚和平,摧刚为柔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此词章法亦甚精巧,上片写人,下片致意,既各有所重,又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罗忠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25-1926

lóuchūn ·líntuī

liúzhuāng sòngdài 

niánniányuèchángānshì shèjiājiā qīngqiánhuànjiǔ hóngzhúxiāomèi 
tiǎojǐnzhōng nánrénxīnxiàshì nánér西běiyǒushénzhōu shuǐ西qiáopànlèi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¹
译文: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注释:听话:听人论事。¹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云遮襄国¹天边去,树绕漳(zhāng)²地里来。
译文: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漳河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注释:¹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²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弦管¹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译文: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去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注释:¹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金舆(yú)¹玉辇(niǎn)²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译文: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¹舆:车,亦指轿子。²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去、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去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tīnghuàcóngtái--yuǎn

yǒuxīncóngzhàohuíyáncéngshàngcóngtái

yúnzhēxiāngguótiānbiānshùràozhānglái

xiánguǎnbiànchéngshānniǎolòngluóliúzuòhuākāi

jīnniǎnxíngfēngwéizhīzhǎng绿tái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亦知戍(shù)¹不返,秋至拭清砧(zhēn)²
译文: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注释:¹戍:防守边疆。²砧:捣衣石。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已近苦寒¹月,况经长别心。
译文: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宁辞捣熨(yùn)倦,一寄塞(sāi)(yuán)¹深。
译文: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注释:¹塞垣:这里指边塞、北方边境地带。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dǎo

 tángdài 

zhīshùfǎn qiūzhìshìqīngzhēn 
jìnhányuè kuàngjīngchángbiéxīn 
nìngdǎojuàn sàiyuánshēn 
yòngjìnguīzhōng jūntīngkōngwàiyīn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春风吹船著浯(wú)¹,扶藜(lí)²上读《中兴碑》。
译文: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注释:¹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²藜: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平生半世看墨《¹,摩(mó)(suō)²石刻鬓成丝。
译文: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注释:¹墨《:拓《。²摩挲: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明皇不作苞桑计¹,颠倒四海由禄儿。
译文: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注释:¹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九庙¹不守乘舆(yú)西,万官已作鸟择栖(qī)²
译文: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注释:¹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此代指京城。²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¹取大物²为?
译文: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注释:¹趣:急忙。²大物:国家。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jú)(jí)¹还京师。
译文: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注释:¹跼蹐:无法舒展的样子。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内间张后¹色可否?外间李父²(yí)指挥。
译文: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注释:¹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后被废。²李父:李辅国。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南内¹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译文: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注释:¹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高将军:高力士。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结¹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译文: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注释:¹臣结: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臣甫:杜甫。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¹词。
译文: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注释:¹琼琚:华美的佩玉。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¹
译文: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注释:¹“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¹为洗前朝悲。
译文: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¹冻雨:暴雨。

  黄庭坚七古,起首一般采取两种手法,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倾泻而下;一是平平而起,语迟意缓,遒劲老苍。这首诗的起首,用的是后一种手法。诗用叙事语气展开,很自然地入题,说自己来到了浯溪,拄着拐杖上山,细读《中兴碑》,想到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今天真正见到原碑,却已年龄老了。这四句是开端,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细细琢磨,却有很深的意味。前两句写见碑,是直写;后两句写见碑的感慨,用旁衬。因了平生看见碑的许多墨《,对碑的内容必然很熟悉,对原碑定然很向往,极欲一见;今天见到了,一定很高兴;然而诗说自己已经苍老,到现在才见到原碑,流露出恨见太晚的感慨。

  黄庭坚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中兴颂》素有研究,且上文已明陈“半世看墨《”,于是下文不再具体写碑,不说碑文经风沥雨所留下的沧桑痕迹,也不评颜真卿字体如何苍劲有力,却一连用十六句,倾吐由碑文内容而引起的怀古之思与感慨。《中兴碑》是记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收拾残局,使唐中兴事,所以诗以唐明皇为中心。前四句写安史之乱的缘起是由于明皇失政,宠用安禄山,终于酿成国变,自己逃入西蜀,大臣们纷纷投靠新主。次四句写唐肃宗恢复事,说他匆忙即位,徼天之幸,得以战胜,明皇成了太上皇,局促不安地回到京城。又次四句,写唐明皇在南内苟活,内被张后欺负,外受李辅国颐指,日子十分难过,自高力士被赶走后,处境更加困难。末四句,写臣子元结、杜甫等忠君报国,但世人都不理解,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这十六句,是《诗的主体,写尽了玄宗、肃宗二朝的史事。从所举史实及所作评论来看,黄庭坚既对唐明皇荒淫失国表示批判,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句作诛心之论,说他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逾越了《分;又举元结文及杜甫诗来说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肃宗也不是个好皇帝。言下之意,对“中兴”二字持否定态度。黄庭坚对肃宗的看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过争论,元刘壎《隐居通议》称赞这论点说得好,全诗“精深有议论,严整有格律”。宋范成大《骖鸾录》批评说诗“不复问歌颂中兴,但以诋骂肃宗为谈柄”,使后来不少人跟着他走入歧途。陈衍《宋诗精华录》也认为诗“议论未是”。

  “同来野僧六七辈”至末四句是一段,也是诗的煞尾。这段犹如古代游记笔法,在最后交代同游人,在风格上与首段遥相呼应。诗收得很平稳,说自己与同行人一起看碑,在断崖前经受着风雨的袭击,思念着唐朝这一段不堪回首的悲凉故事。“前朝悲”三字,总结了前面一大段怀古的内容。当时,宋徽宗重用蔡京等奸臣,民间怨声载道,国家日益混乱,金人在北方又虎视眈眈。诗人敏锐地感受到,宋徽宗正在步唐明皇的后尘,这前朝悲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今朝悲。所以诗的末段看似写景叙事,却使人感受到诗中笼罩着一股悲凉之气。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诗人这时驾驭语言的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全诗洗尽铅华,归于自然,结构严谨,章法井然,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史实。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576-579页

shūbēihòu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ūnfēngchuīchuánzhuó shàng zhōngxīngbēi  
píngshēngbànshìkànběn suōshíbìnchéng 
mínghuángzuòbāosāng diāndǎohǎiyóuér 
jiǔmiàoshǒuchéng西 wànguānzuòniǎo 
jūnjiānguótàishì nǎiwéi 
shìyǒuzhìnántiānxìngěr shànghuángchúhuánjīngshī 
nèijiānzhānghòufǒu wàijiānzhǐhuī 
nánnèiliánggǒuhuó gāojiāngjūnshìyóuwēi 
chénjiéchūnqiūèrsān chénjuānzàibàishī 
ānzhīzhōngchéntòngzhì shìshàngdànshǎngqióng 
tóngláisēngliùbèi yǒuwénshìxiāngzhuīsuí 
duàncāngxiǎnduìjiǔ dòngwéiqiáncháo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