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网,辰裂星纷委平地。
二百年来好纪网,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
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

wénshěngchéngbào--yuánhóngdào

huángtóuhóngrǎnlèishǒushādōutángér

fēiāndiéchénniǎnchénbàoshūsānhuízhì

tiānzishèngmíngchénliǎnshǒuxiōngjuéjǐntiānxiàshì

èrbǎiniánláihǎowǎngchénlièxīngfēnwěipíng

tiānzhǎnghūnyǒngjiàowénjiànkānchíxiǔpèi

shūshēngtònghāoyǒuqiánnánmǎiqīngshāncuì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12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城中未省(xǐng)¹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²
译文: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注释:¹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²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¹看欲倒垂杨²
译文: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注释:¹水生:水涨。²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¹,草际风来作药香。
译文: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注释:¹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疑此江头有佳句¹,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¹佳句:好的诗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奇特现象,就是许多诗人面对名山胜景,想写诗填词,却束手无策,留下无穷的遗恨。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已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已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已姿,画面已动。唯“垂杨”方显“水已”。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已”、“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已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已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已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 第728-729页

chūnjiāowài

tánggēng sòngdài 

chéngzhōngwèixǐngyǒuchūnguāng chéngwàihuáibànhuáng 
shānhǎogèngxuě shuǐshēngkàndàochuíyáng 
yīngbiānnuǎnrén cǎofēngláizuòyàoxiāng 
jiāngtóuyǒujiā wèijūnxúnquèmángmáng 
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赢得双双泪眼,从教涴尽罗衣。
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赢得双双泪眼,从教¹(wò)²尽罗衣。
译文:看着西边的一缕斜阳,刚送去一批行舟,又有归帆回返。孤城沿岸而建,无人的渡口清波回旋,月亮出来月光洒在静谧的沙堤上。我依稀记得往事,这一生如在梦中追逐烟尘一般。最终只剩下一双泪眼,任凭泪水打湿了衣衫。
注释:¹从教:听任;任凭。²涴:污染。
江南几日又天涯,谁与寄相思?怅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也只侬知。安排十分秋色,便芳菲总是别离时。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
江南几日又天涯,谁与寄相思?怅(chàng)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也只侬(nóng)¹知。安排十分秋色,便芳菲总是别离时。惟有醉将醽(líng)(lù)²,任他柔橹(lǔ)³轻移。
译文:在江南暂歇几日后又要踏上旅途,可我又能与谁倾诉这满腔相思之情呢?我惆怅那夜夜花开罹霜,开遍空寂树林,也只有你知道。老天赐予我们满满的秋色,而这芬芳却只在离别时才能欣赏到。只有沉醉在美酒中,任凭这一叶小舟行到天涯。
注释:¹侬:人称代词,你。²醽醁:名酒。³柔橹:船桨,也指船桨轻划声。
此词抒写舟中感怀。上片写舟中所见所感,着意景物描写。一缕斜阳,送却归帆。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惟觉轻魂如梦,不禁泪涴罗衣。下片写所感所思,着意写人。结句“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心情。全词轻柔宛转,缠绵含蓄,辞语工丽,意境亦美。

lánhuāmàn··línguīzhōuzhōngzuò--dǒngshì

kànxiéyánggāngsòngpiànfānguīzhèngànràochénghuíyuèànxiánshìshuíxiāngdànqīnghúnmèngzhúyānfēiyíngshuāngshuānglèiyǎncóngjiàojǐnluó

jiāngnányòutiānshuíxiāngchàngshuānghuākōnglínkāibiànzhǐnóngzhīānpáishífēnqiū便biànfāngfēizǒngshìbiéshíwéiyǒuzuìjiānglíngrènróuqīng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霜风¹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liáo)(lì)²。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译文:深秋中刺骨的寒风侵入被间,聆听着空然夜空中传来的孤雁响亮而凄厉的呜叫。一声更比一声凄厉,微风轻拂,蓝天唳水。床上衣服对着雁儿说,听听我想把满腹的愁绪。
注释:¹霜风:刺骨寒风。²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bīn)¹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mèi)²
译文:城里南边桥外河边西边,门外梧桐树屹立的那个小楼里。你飞过我亲人的居所,请千万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她。
注释:¹濒:临。²人人:用以称亲昵者。

  这首托雁言情之作,表现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内容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但表现手法却新颖,细腻,很能感人。

  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芳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风渐紧寒侵被”尽抒寒意,孤苦之情。而一声声孤雁的哀鸣又烘托游子的孤独凄芳的情怀。“一声声送一声悲”,用一声声孤雁的悲鸣传达出一个悲痛的倾诉,一声声鸣叫牵动着主人公沉重凄苦的心情。

  “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急切的心情。“告雁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神态之恳切诚挚,触目可见。托雁传情,本绝无可能,而如此设词,异想天开,却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游子对雁所说的话。其实质而言之,仅有一句话,即是说:你飞过我亲人的居所,请千万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她。此处全用口语,虽无一字直叙人物,却真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念,十分生动传神。这里,“他”——游子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向大雁详细描述亲人居住的具体住所,“城里”“桥外”“河西”“小楼”“门外”等分别用“塔儿南畔”,“第三个”“濒河西岸”“梧桐雕砌”等词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地描述出来。看似絮叨,实是殷勤。不仅表现出对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词题材极其普通,但特点鲜明。语言文字明白浅显,质朴无华,却生动形象,韵味隽永。可称“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陆时维《诗境总论》)。这首词口语化也极其鲜明,特别是那一长句“塔儿”直至“雕砌”。该词是一首健康优美,生动活泼,美轮美奂的民间小调。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4页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¹见应稀。
译文:在故国飘泊流落,江山依旧,人物已非,往时王谢堂前也少见这样的白燕。
注释:白燕:金丝雀的一类,体色有黄色、白色、桔红色、古铜色等,此应专指羽毛白色的。¹王谢:王导和谢安,二人为东晋的名臣贵族,住在金陵乌衣巷,宅院十分豪华。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月明汉水¹初无影,雪满梁园²尚未归。
译文: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水辨不出它的身影,大雪纷飞还没飞回梁王的兔园。
注释:¹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源于陕西,在武汉入长江。²梁园:唐寇豹《白赋》“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瘐亮之楼,月明千里”。 瘐楼、梁园都是才俊之士聚合之所。谢惠连《雪赋》“云岁将暮,寒风积梁王与邹阳、枚乘等游梁园,赋《雪赋》”。诗即用此典。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译文:在柳絮飞舞的池塘边进入香甜的梦乡,冷意侵人的时候梨花已开满庭院。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赵家姊(zǐ)¹多相忌,莫向昭阳²殿里飞。
译文:赵家姐妹生性喜欢嫉妒,切记不要往昭阳殿中飞舞翩跹。
注释:¹赵家姊妹:指汉成帝赵皇后飞燕及其妹。²昭阳:汉宫殿名,即赵飞燕姊妹所居。

  此诗首联用刘禹锡诗句触题,总赞一笔,并就其所沉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丰富了内涵;中间颔、颈两联着重写燕体之白,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尾联转过笔势,忽作充分拟人化的奇想,希望白燕洁身自重,尤见诗人殷殷之情。全诗写形传神而形神兼具,用典自然而贴切,且语言秀丽流畅,构思巧妙,确为咏物之佳作。

  首联作者已开始就用了一个有名的“燕”的典故。“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玉谢见应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说江山如故,人物已非。借王谢旧事点明所咏为燕,再用“见应稀”三字进一步点出“白燕”这个题目。

  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极写白燕之白。“明月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

  人们写燕子,总离不了写它“度帘幕中间”还相雕梁藻井”,袁凯避开了这类俗套,别出心裁地专为白燕设计了活动的新天地“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院落冷侵衣。”诗人人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唤起人们的联想,字面上无一“燕”字,而白燕自然从景中浮现。“柳絮池塘”“梨花庭院”二句,化用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似乎是两幅画屏,令人感觉到画面一角有玉剪飞舞的燕影。

  最后尾联作者用空灵蕴藉的笔法,为白燕传神写照写出了白燕特有的精神气质,诗人把白燕想象成无比的纯洁、灵巧美丽,在他的笔下,像是冰清玉洁的姑射仙子的化身了。所以诗人于诗的末尾倾注了无限珍爱、怜惜的感情,叮咛白燕:“赵家姐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最后用赵飞燕这位汉宫美人的名字,关合题面的“燕”字,也颇有妙趣。

  而时太初的《白燕》诗则没有把白燕的体态风神写足,“珠帘十二中间卷”,是燕子共有的习性,非特白燕。又如“玉剪一双高下飞”,以“玉剪”比喻白燕也太实了,而没有传白燕之神。袁凯就聪明了,全篇都紧扣白燕来写,驰骋想象,避实就虚用类似国画家写意的手法,构造意境来烘托白燕特有的风采,脱略形骸,传其神韵,确要比时太初高出一筹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87-88页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荣木¹,念将老也。日月推迁²,已复九夏³,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译文:《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注释:¹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²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³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⁴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⁵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⁶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⁷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复复¹荣木,结根于兹²
译文: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注释:¹复复:繁盛的样子。²兹:此,这里。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晨耀¹其华²,夕已丧之³
译文: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注释:¹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²华:同“花”。³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若寄¹,憔悴²有时。
译文: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注释:¹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²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静言¹²³,中心(chàng)
译文: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注释:¹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²孔:甚,很。³念:思念。⁴中心:内心。⁵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复复荣木,于兹¹托根²
译文: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注释:¹于兹:在此。《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²托根:犹寄身。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译文: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贞脆¹由人,祸福无门²
译文: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注释:¹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²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非道曷¹²?非善奚(xī)³
译文: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注释:¹曷:同“何”。²依:遵循。³奚:何。⁴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¹²小子³,禀兹固陋
译文: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注释:¹嗟:叹词。²予:我。³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⁴禀:禀性,天性。⁵固陋:固执鄙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cú)¹既流²,业不增旧³
译文: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注释:¹徂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²流:流逝。³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志彼¹不舍²,安³此日富
译文: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注释:¹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²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³安:习惯于。⁴日富:指醉酒。《诗经·小雅·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我之怀¹矣,怛(dá)²焉内疚³
译文: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注释:¹怀:心怀,思量。²怛:痛苦,悲伤。³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¹遗训²,余岂之坠³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注释:¹先师:指孔子。²遗训:留下的教导。³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四十无闻¹,斯²不足畏³
译文: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注释:¹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²斯:这。³畏:害怕,恐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¹我名车,策²我名骥³
译文: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注释:¹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²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³骥: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千里虽遥,孰¹敢不至!
译文: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注释:¹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

  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