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木落万林衰,古柏啼乌忽满枝。可是墓田喧野鹊,依稀渔艇着鸬鹚。
天高木落万林衰,古柏啼乌忽满枝。可是墓田喧野鹊,依稀渔艇着鸬鹚。
移株苦削风霜片,顾羽时飞烟雨丝。到处有山皆可托,傍徨游子暮何之。
移株苦削风霜片,顾羽时飞烟雨丝。到处有山皆可托,傍徨游子暮何之。

guīliù--wèixué

tiāngāoluòwànlínshuāibǎimǎnzhīshìtiánxuānquètǐngzhe

zhūxuēfēngshuāngpiànshífēiyāndàochùyǒushānjiētuōbànghuángyóuzizhī

魏学洢

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 1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¹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xiáng)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chì)²各归营勒兵³,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zhèn)。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译文:汉光武帝于是又与铜马军在蒲阳激战,全线攻破敌军并使他们归降,封他们的将领为列侯。投降的将领心里还是不踏实,光武知道他们的疑虑,令他们回到各自的军队指挥士兵,然后自己乘坐轻装战马视察各营部队。投降的人互相议论说:“萧王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从此他们都对光武帝心悦诚服。
注释:¹悉:全,都。²敕令: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³勒兵:指挥军队。⁴陈:同“阵”,军营。⁵更相语:相互议论。⁶萧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时被封为萧王。⁷投死:拼死效力。⁸由是:从此。
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准拟(nǐ)¹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²把春担阁³。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译文:本想让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排解我的寂寞,却没料到近来总是风雨萧索,反而耽误了春光。但我心绪低落并非因为伤春,而是为那镜中老去的容颜。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准拟:打算、想要。²翻:同“反”。³担阁:耽误。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¹(zī)²,抵死³遮云壑(hè)。若得寻春终遂(suì)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译文:到底如何才能够安心享受春天?凡尘俗事总是萦绕心怀,让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梦。我还是希望摆脱尘世的牵绊,去安享春天的美丽,不辜负春天之神对我的眷顾。
注释:¹九陌:指汉代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繁华热闱的街道。²缁尘:黑色尘土,指世俗污垢。³抵死:总是、老是。⁴云壑:云雾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静的隐居的地方。⁵东君:指司春之神。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辜负春光、伤春亦不足惜来反衬,用转折的手法来衬垫,层层入深地抒写情怀,将词人的内心哀怨表达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的扈从生涯的不满与厌恶。

  纳兰开篇写道:“准拟春来消寂寞。”他本来是打算要在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该出去游玩,或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春日美景,但纳兰却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随形,伴随纳兰一生。这种情绪让纳兰成为伤情的公子哥,但同时也让他蹈给后世众多优美的诗词。寂寞的纳兰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却没想到运气如此不好,偏偏赶上了春雨,这不合时宜的雨打扰了纳兰消遣的念头,纳兰觉得这是辜负了春光。故而他写道: “愁雨愁风,翻把春担搁。”

  这首词表现词人厌于侍卫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来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无奈愁风愁雨辜负了春光。情绪不好并不是因为伤春所致,而是因为对镜顾影自怜。形容已日渐憔悴。那繁华的闹市总是将幽僻的山谷遮蔽,没人来领略这美好的春光。

  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难怪纳兰总是会心情烦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烦闷并非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会忧伤地在上片结尾处写道: “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侍卫的工作磨平了纳兰的心性,他每日进宫当值,或者陪同皇帝出游,在这单调无聊的岁月里,生活如何能够丰富多彩。纳兰是有这样一颗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却必须要学着压抑自己的天性,学着要像他的父亲那样,去当好一个官,能够在仕途上越走越远。

  这样的心情,如何能够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寻觅到快乐。纳兰只能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样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郁结造成的。写完自己为何抑郁之后,纳兰在下片中依然自问:“毕竟春光谁领略。”看到外面春雨阵阵,迷蒙了这春的大地,纳兰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纳兰认为繁华的闹市总是将清幽之地遮蔽,让他无法寻觅得一丝安宁。 “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无奈而又向往地写道,怎样才能不辜负春的美意,怎样才能随了自己的心愿,在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宁呢。

  看似一首叹春的词,其实是纳兰表达内心哀怨的一首词,词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纳兰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渴望有自由单纯的生活,还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可是世事总是不遂人愿,让他在这里借词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泉凌波编,,.纳兰容若词传 超值全彩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第272页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shēng)¹寒,吹彻小梅²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注释:¹玉笙:珍贵的管乐器。²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编注 .婉约词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4-85 .

mènglìng ·yīngzuǐzhuóhuāhóngliū

qínguān sòngdài 

yīngzuǐzhuóhuāhóngliū yànwěidiǎn绿zhòu zhǐlěngshēnghán chuīchèxiǎoméichūntòu jiù jiù rén绿yángshòu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
译文:千万株含苞待放的桃花,形态就像露珠一样。什么地方的桃树开花能把赏花人也照映成红色的呢?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译文:整片林子都找不到。暖风吹进这如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和暖的春天,让水都变暖了。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流莺¹暖见落,舞蝶未知空。
译文:花还没开,连黄莺鸟飞进来的都少,没听见几个相和的声音,而飞舞的蝴蝶却不知桃花还没开放。
注释:¹流莺:指四处飞翔鸣唱的黄莺鸟。
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¹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译文:本来想要看桃花开了画一幅画,没想到每条树枝都是光秃秃的树干。
注释:¹拟:打算。

táohuā--

qiānzhūhántàichùzhàorénhóngfēngnuǎnxiānyuánchūnshuǐguózhōngliúyīngyīngjiànluòdiéwèizhīkōngqiúhuàzhīzhīdàizhúcóng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¹。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yún)。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²而食(sì)³之。见其二子焉。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耕作。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注释:¹蓧:古代一种竹编的耘田农具。²黍:黏小米。³食:拿东西给人吃。⁴见:使……拜见。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译文: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注释:¹大伦:指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