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远音至,戚戚心恐慄。向前视尺函,手书粲分列。
薄暮远音至,戚戚心恐慄。向前视尺函,手书粲分列。
妾颜三五月,夜夜清光缺。思君历秋冬,惠□□□□。
妾颜三五月,夜夜清光缺。思君历秋冬,惠□□□□。

réngyùnshí--wèixué

báoyuǎnyīnzhìxīnkǒngxiàngqiánshìchǐhánshǒushūcànfēnliè

qièyánsānyuèqīngguāngquējūnqiūdōnghuì

魏学洢

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 1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楚人贫居¹,读《淮南子》²,得“螳(táng)(láng)(sì)³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¹⁰答言“见”,经日¹¹,乃厌倦不堪¹²,绐(dài)¹³云“不见”。嘿(mò)¹⁴然大喜,赍(jī)¹⁵叶入市,对面取人物¹⁶。吏¹⁷¹⁸缚诣(yì)¹⁹县。
译文:楚国有个生活贫困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就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县里的公差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衙门。
注释:¹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²《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³伺:等待,侦候。⁴自障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障,遮蔽。⁵可以:可以用来。⁶遂:于是,就。⁷分别:分辨。⁸障:遮蔽。⁹不:同“否”。¹⁰恒:经常,常常。¹¹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¹²不堪:不能忍受。¹³绐:哄骗。¹⁴嘿:(同“默”字)然:……的样子。¹⁵赍:携带。¹⁶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¹⁷吏:指县里的公差。¹⁸遂:于是,就。¹⁹诣:到……去。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天宝诗人¹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译文:天宝间的诗人杜甫,他的诗就是一部历史;他对着杜鹃鸟再次下拜,有感于国破民困,泪下如涓涓泉水。
注释:¹天宝诗人:指杜甫。杜甫身历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所作有“诗史”之称。其作《杜鹃》诗,有“我见常再拜”,“泪下如迸泉”语。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龟堂¹一老旗鼓雄,劲气²往往摩其垒³
译文:龟堂老人陆游与杜甫旗鼓相当,所作诗有刚强正直的气概,直迫近杜甫的诗垒。
注释:¹龟堂:陆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号龟堂。²劲气:指刚强正直的气概。³摩其垒:迫近他的堡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ōu)雪碗¹建溪²茶。
译文:他穿着轻裘,骑着骏马,赏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透明洁白的茶杯,在建溪品尝着名茶。
注释:¹冰瓯雪碗:透明洁白的茶杯。²建溪:在福建,是产茶区。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承平¹(huī)²半海宇³,归来镜曲盟鸥沙
译文:天下太平,宦游的足迹到过国中的一半;辞官归来,隐居鉴湖,与白鸥为盟,度过了晚岁年华。
注释:¹承平:治平相承;太平。²麾节:旌旗与符节。此指做官。³海宇:指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⁴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⁵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诗墨淋漓不负酒¹,但恨未饮月(ròu)(zhī)²首。
译文:喝醉了酒随意挥洒,作出了高超的诗篇上万首;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投身战场,亲手斩下敌酋的头。
注释:¹不负酒:没有辜负美酒。指喝了酒作出好诗。²月氏: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译文:床头挂着的宝剑白白地发出铿然声响,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大好河山落在敌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gē)况满天南东¹
译文:远远的青山如同一线,笼罩着蒙蒙哀怨;祖国的东南一带也燃烧着战火,恢复的大业已经成空。
注释:¹天南东:即东南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来孙¹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译文:陆游啊,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
注释:¹来孙:玄孙之子,泛指后代。

  陆游八十年间万首诗,“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一直鼓舞着人们抗击外侮,保卫祖国;尤其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更激起爱国者的共鸣。林景熙这首诗作于南宋刚灭亡时,他披读陆游的《剑南诗稿》,被陆诗深深地打动。诗中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和报国雄心,最后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诗将叙事与抒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雄浑而劲健。全诗言近旨远、意深辞婉,句句发自肺腑,缠绵中见悲壮,在林景熙诗中很有代表性。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为一段,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段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说他相当于唐朝的杜甫。在写时,先标举杜甫的诗是诗史,然后举杜甫《杜鹃》诗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为例,说明杜诗反映了国家动乱,诗的宗旨是忠君爱国。在此定论下,再述陆游诗与杜甫旗鼓相当,性质相同,高屋建瓴地肯定了陆游。这样开场,避免了低手直截浅露的写法,从远处逗起,稳重自然。诗中“旗鼓雄”、“摩其垒”二军事用语,又密合陆游诗“篇中十九从军乐”的内容风格。陆游一生敬仰杜甫,向杜甫学习,他在诗中多次这样说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这是在说杜甫,也是说自己。在林景熙前,刘应时《颐庵居士集》卷一《题放翁剑南集》也曾这样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胸中如觉天地小。平生一饭不忘君,危言曾把奸雄扫。”与林景熙一样,都把陆游比作当代杜甫,不仅十分恰当,也深得陆游本心。

  第二段四句,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轻裘骏马成都花”,写陆游在乾道年间在四川任职的一段经历。陆游在成都为官时,曾写过《花时遍游诸家园》等赏花诗,所以林景熙拈出看花一事,以概括他入川经历。

  “冰瓯雪碗建溪茶”,写陆游在福建事。陆游在淳熙年间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事,所以诗举饮茶事,既是因为福建是著名产茶区,陆游又官管茶叶收购的官,一语双关。这两句所写,一东一西,跨地极大,故用以代陆游宦迹。以下便以“承平麾节半海宇”作一总写,然后说他晚年退隐家乡鉴湖。通过四句诗,有分有合,精炼地概括了陆游的一生;“承平”二字,已将他难以报国的不得已隐藏在内,尤为春秋之笔。

  第三段写陆游的报国雄心。承接上“承平”字,说他在承平时代无法实施自己的爱国抱负,上前线去杀敌,收复失土,只好沉湎诗酒,把满腔热忱通过诗歌来表达出来;而他胸中,时刻以未能手枭敌首为恨,所以空有豪情,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这一段,隐曲地批判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高度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渴望杀敌是陆游诗的主旋律,这类诗在陆游集中俯拾皆是,这首诗中“床头孤剑”二句,就是反用了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句。

  末段四句,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候,中原依然沦陷,遥望北方,青山隐隐,笼罩在一片哀愁之中。

  更令人揪心裂肺的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也已打破,国家已经灭亡,只剩下东南一带,还有残余的宋军在抵抗元人。因此,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这一段,“青山一发”是化用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末两句是本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写得沉痛之极。这时候,诗人已经把陆游的悲与自己的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血泪。正如陈衍《宋诗精华录》所评的那样:“事有大谬不然者,乃至于此,悲哉!”

  全诗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所题的是陆游的诗集,但在赞诗时更重在赞人。诗写得一意相贯,层层推进,悲壮雄浑,同时善于概括,尤其是在成句的化用上,浑如生成,自然的当,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50-1451页

shūfàngwēngshījuànhòu

línjǐng sòngdài 

tiānbǎoshīrénshīyǒushǐ juānzàibàilèishuǐ 
guītánglǎoxióng jìnwǎngwǎnglěi 
qīngqiújùnchénghuā bīngōuxuěwǎnjiànchá 
chéngpínghuījiébànhǎi guīláijìngméngōushā 
shīlínjiǔ dànhènwèiyǐnyuèzhīshǒu 
chuángtóujiànkōngyǒushēng zuòkànzhōngyuánluòrénshǒu 
qīngshānchóuméngméng gānkuàngmǎntiānnándōng 
láisūnquèjiànjiǔzhōutóng jiāgàonǎiwēng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蓬鬓(bìn)¹(jīng)(chāi)²世所稀³,布裙犹是嫁时衣。
译文: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
注释:¹蓬鬓:如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形容相思之苦。语出《诗经·卫风·伯兮》。²荆钗:用荆条做的饰品。³世所稀:贫寒的家境世上少有。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胡麻¹好种²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³
译文: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注释:¹胡麻:芝麻,据说只有夫妇同种,才能得到好的收成。²好种:正是播种的好时候。³不见归:一作“底不归”(《全唐诗》校)。

  此诗前两句首先描绘出一位贫妇的画像:她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当年出嫁时所穿的布裙,足见其贫困寒俭之甚(“世所稀”)。这儿不仅是人物外貌的勾勒,字里行间还可看出一部夫妇离散的辛酸史。《列女传》载“梁鸿、孟光常荆钗布裙”。这里用“荆钗”、“布裙”及“嫁时衣”等字面,似暗示这一对贫贱夫妇一度是何等恩爱,然而社会的动乱把他们无情拆散了。“布裙犹是嫁时衣”,既进一步见女子之贫,又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古代征戍服役有所谓“及瓜而代”,即有服役期限,到了期限就要轮番回家。从“正是归时”四字透露,其丈夫大概是“吞声行负戈”的征人吧,这女子是否也曾有过“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杜甫《新婚别》)的誓言,那是要读者自去玩味的。

  于是,三句紧承前二句来。“胡麻好种无人种”,可以理解为赋(直赋其事):动乱对农业造成破坏,男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园荒芜。如联系末句,此句也可理解为兴:盖农时最不可误,错过则追悔无及;青春时光亦如之,一旦老大,即使征人生还也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以“胡麻好种无人种”兴起“正是归时底不归?”实暗含“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意,与题面“怀良人”正合。

  这还不能尽此句之妙,若按明人顾元庆的会心,则此句意味更深长。他说:“南方谚语有‘长老(即僧侣)种芝麻,未见得。’余不解其意,偶阅唐诗,始悟斯言,其来远矣。胡麻即今芝麻也,种时必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必无可得之理。故云。”(《夷白斋诗话》)原来芝麻结籽的多少,与种时是否夫妇合作大有关系。诗人运用流行的民间传说来写“怀良人”之情,十分切贴而巧妙。“怀良人”理由正多,只托为芝麻不好种,便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所以,此诗末二句兼有赋兴和传说的运用,含义丰富,诗味咀之愈出,很好表达了女子“怀良人”的真纯情意。用“胡麻”入诗,这来自劳动生活的新鲜活跳的形象和语言,也使全诗生色,显得别致。

  绝句“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法家数》)。此诗末句由三句引出,正是水到渠成。“正是归时底不归?”语含怨望,然而良人之不归乃出于被迫,可怨天而不可尤人。以“怀”为主,也是此诗与许多怨妇诗所不同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2-1343 .

怀huáiliángrén--ér

péngbìnjīngchāishìsuǒqúnyóushìjiàshí

hǎozhǒngrénzhǒngzhèngshìguīshíjiànguī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曩(nǎng)者强秦弱主,赵高¹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²,祖宗焚(fén)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zhēn)吕后³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jiàng)侯、朱虚兴兵奋怒,诛(zhū)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译文: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面临危局制定策略来平定变乱,忠心的臣子面临灾难寻求对策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先有了不凡的人,然后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后能立不凡的功勋。这个不凡,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从前强大的秦国的国君却很软弱,赵高执政,专权控制政局,自己作威作福,当时的人受到胁迫,不敢直言。最终发生了望夷宫之变,导致灭族之祸,至今背负骂名。到了吕后时期,吕禄、吕产专政,擅自处理政事,以及宫内事务,控制军队,下级欺凌上级,全国的人都感到寒心,于是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愤怒起兵,诛讨叛乱,尊立太宗孝文皇帝,所以能国家兴隆,他们也光照史册,这就是大臣立功的典范。
注释:¹赵高:秦二世时任丞相,专断朝廷,指鹿为马,后杀秦二世,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所杀。²望夷之败:指赵高逼秦二世自杀于望夷宫。望夷宫以临泾水,可望北夷而命名。故址在今陕西泾阳县东南。³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刘邦死后曾临朝执政。⁴产、禄:指吕后的侄儿吕产、吕禄。⁵二军:指汉代南、北军。南军负责未央宫等处的守卫,北军担任京师的守卫。吕后临朝后,吕产、吕禄掌握南、北军。外统梁、赵:吕后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⁶省禁:宫禁之中。⁷绛侯、朱虚:绛侯名周勃,官太尉,平定诸吕作乱,建立殊功。朱虚侯名刘章,协助周勃消灭诸吕。⁸太宗:指汉文帝刘恒,本封代王,平定吕产等人作乱后,大臣拥戴为帝。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拔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者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檀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司空¹曹操祖父中常侍²腾,与左悺(guàn)、徐璜(huáng)³并作妖孽,饕(tāo)(tiè)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yú)金辇(niǎn)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zhuì)(yān)遗丑,本无懿(yì)德,僄(piào)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¹⁰。收罗英雄,弃瑕(xiá)取用,故遂与操同谘(zī)合谋,授以裨(bì)¹¹,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tiāo)¹²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nǜ)¹³,数丧师徒。幕府辄(zhé)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yǎn)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¹⁴。而操遂承资拔扈(hù),肆行凶忒(tēi),割剥元元¹⁵,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chǎn),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nú)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¹⁶,地夺于吕布¹⁷,彷徨(huáng)东裔(yì),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¹⁸叛人¹⁹之党,故复援旌(jīng)(huàn)²⁰甲,席卷起征²¹,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²²,复其方伯²³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²⁴,群虏(lǔ)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²⁵,匪遑(huáng)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shàn)修郊庙,翊(yì)卫幼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²⁶,当御者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lù)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qián)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²⁷,享国极位,操因缘眦(zì)(yá),被以非罪²⁸,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xiàn)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檀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²⁹,坟陵尊显,桑梓³⁰松柏³¹,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huī)³²,无骸(hái)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jié)³³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³⁴互设,罾(zēng)(zhuó)³⁵充蹊(xī),坑阱³⁶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³⁷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译文: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赃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辇,贿结权幸,窃居宰辅,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袁绍统领豪杰,铲除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专权,欺凌百官,虐待百姓,于是袁绍拔剑击鼓,发动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们从前的过错,都予以任用,于是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文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利,希望他能够像秦国将军(孟明视)一样将功赎罪。但是曹操却趁机飞扬跋扈,肆意行凶,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二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更加厉害,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都群起响应,所以在徐州被打败,土地让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就算袁绍对兖州的百姓没有恩惠,也对曹操有大恩。后来皇帝把京都从长安迁到洛阳,群贼乱政,当时冀州正有北边少数民族的侵犯,分裂土地,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为使者,下令给曹操,让他缮修洛阳宗庙,保护年幼的皇上。他却趁机放纵专行,住在宫内,玷污王宫,败乱法纪,一个人担任三个重任,专制朝政,封爵、赏赐都出自自己的想法,判罪、杀都出自他一人之口,他喜欢的人就让他五族都受到恩惠,他讨厌的人就夷灭人家的三族,在公众场合议论的都被公开杀害,私下发牢骚的就秘密杀害,人们在路上只敢用眼色打招呼,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只是名义上主持朝会,公卿们只是名义上充当官职而已!前任太尉杨彪,历任司马、司徒、司空,位置极高,曹操因为小的怨恨,诬告他的罪名,棒打鞭抽,什么刑罚都用上,恣意虐待,不顾法律的约束。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他的建议都值得采纳,所以朝廷奖励他,给他加官晋爵,曹操打算篡权,杜绝言路,擅自逮捕并杀害了他,事先都不让皇帝知道。又梁孝王是先帝的亲弟弟,他的陵墓很是尊贵,松柏桑梓,尤其庄严肃穆,而曹操率领将领士兵,亲自发掘他的陵墓,打破棺椁,露出尸体,盗取金宝,至令朝廷流泪,百姓感伤!曹操攻打徐州,焚烧房屋,发掘坟墓,牵连了梁孝王的陵墓,曹操知道后也不过问。还成立所谓的发邱中郎将,摸金校尉,也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抢夺,没有坟墓不被挖掘的,他身处高官,却做桀纣那样的事,祸国殃民,毒害人鬼,再加上苛捐杂税,提防别人加害自己,罗网布满田野,陷阱充塞道路,人们稍微一动手就能碰上他的罗网,一动脚就能踩到他的陷阱;所以兖州、豫州都是无法生活的百姓,京都民怨沸腾,历观古今书籍,所记载的贪残虐烈无道的大臣,曹操是最厉害的!
注释:¹司空:官名,为汉朝廷三公之一。²中常侍:官名,东汉时由宦官充任。³左悺、徐璜:人名,皆宦者。左悺曾为小黄门,徐璜曾为中常侍。⁴饕餮: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比喻贪婪凶恶的人。⁵鼎司:鼎古以为三公的象征,鼎司指三公的职位。曹嵩官至太尉,为三公之一,故称之为鼎司。⁶赘阉:指曹操父曹嵩为曹腾的养子。阉,指宦者。⁷幕府:借指将帅,此指袁绍。⁸扫除凶逆: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⁹董卓:陇西人,字仲颖,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元年(189),他入据京师,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袁绍等起兵讨伐,他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自为太师,将京都洛阳焚毁。后为王允、吕布所杀。¹⁰发命东夏:袁绍以渤海太守为讨董卓盟军首领。渤海在中国东部,故称东夏。¹¹裨师:偏师。¹²佻:轻佻。¹³伤夷折衄:伤夷,即伤痍,创伤。折衄,损伤,挫败。¹⁴秦师一克之报:春秋时晋国伏兵崤山,大败秦军袭郑的部队,并俘获秦军统帅孟明。孟明被晋释放回国,继续为秦穆公所重用,终于复仇,战胜晋国。¹⁵元元:民众。¹⁶躬破于徐方:徐方,指徐州。兴平元年(194),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刘备率兵来援,曹操因粮乏撤军。¹⁷地夺于吕布:当时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今属河南),曹操战败。陈宫叛变,迎吕布,曹操所属郡县都响应。¹⁸登:加强、增大。¹⁹叛人:指吕布。²⁰擐:穿。²¹席卷起征:史载无袁绍亲征吕布之事。²²拯其死亡之患:《文选》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²³方伯:泛称地方长官,此指刺史。²⁴鸾驾反旆:指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旆,旌旗。²⁵冀州方有北鄙之警:指公孙瓒率众攻打袁绍北面疆土。²⁶胁迁:指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由洛阳迁都于许事。²⁷典历二司:杨彪曾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²⁸被以非罪:曹操以杨彪图谋更立天子,劾以大逆。²⁹母昆:同母昆弟。³⁰桑梓:为古代住宅旁常栽的两种树木,后用以喻故乡。³¹松柏:古人墓地种松柏作为标识。³²隳突:冲撞毁坏。³³桀虏:凶暴虏掠。³⁴科防:条律禁令。³⁵罾缴:罾,捕鸟兽用的网。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这里比喻到处都有危险,即下文“举手挂网罗”之意。³⁶坑阱:陷阱。³⁷无聊:生活穷困,无所依赖。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螗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馀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雠敌。若回旆方徂,登高罔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拓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幕府方诘(jié)¹外奸,未及整训,加绪²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náo)栋梁³,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xiāo)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zàn),强寇桀(jié)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cuò)缩,厥(jué)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bū)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螗(táng)(láng)之斧,御隆车之隧¹⁰。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¹¹,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¹²之士,骋良弓劲弩(nǔ)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tà)¹³,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¹⁴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lǔ)庭,若举炎火以焫(ruò)¹⁵飞蓬,覆沧海以沃熛(biāo)¹⁶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¹⁷思归,流涕北顾。其馀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¹⁸,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雠(chóu)敌。若回旆方徂,登高罔(wǎng)而击鼓吹,扬素挥¹⁹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²⁰,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²¹之辅,股肱(gōng)²²无折冲之势,方畿(jī)²³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拓翼²⁴,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cuàn)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译文:袁绍正在外征讨叛乱,没来的及教诲曹操,以为对他宽容,或许他自己有所收敛,但是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祸心,竟然想谋害国家栋梁,孤立大汉皇帝,杀害忠正之人,自己成为枭雄,之前(袁绍)向北讨伐公孙瓒,公孙瓒也是个大贼寇,抵抗了一年,曹操趁袁绍还没有打败公孙瓒,暗地发布命令,打算借皇上的名义,偷袭袁绍,所以领兵到了黄河边,正要过河,正好行藏败露,公孙瓒也被袁绍平定,所以使得曹操锋芒被挫,企图没有实现。他又屯兵在敖仓,以黄河为屏障,打算以螳螂一样的力量,挡住大车!袁绍身负汉帝的委托,威震宇宙,雄兵百万,骁勇的骑兵众多,拥有像中黄、育、获一样的勇士,和良弓、劲弩的强势,并州横跨太行山,青州横跨济漯河,大军度过黄河作为先锋;荆州出兵宛叶作为后援。聚集猛士,兵临敌军,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一切,有什么消灭不了?而曹操军中将士,其中有战斗力的部分,都来自于幽州、冀州。他们的部下,都思念家乡欲归,对着北方流涕。剩下的兖州、豫州人,以及吕布、张扬的余党,都是受到胁迫,不得不暂时屈从于曹操的。他们身上有伤,互相仇视。只要登高击鼓而进,挥起武器,接受对方投降。那么曹军就会土崩瓦解,兵不血刃地结束战斗。如今汉室衰弱,纲纪废弛,朝廷没有一个贤人辅佐,担任辅臣的没有一个有气魄的,朝廷之内,精明能干的大臣,都垂头丧气,无所依赖,就算有忠义之人,被暴虐的曹操所胁迫,如何能施展能力,曹操又派七百精兵,围守皇宫,对外说保卫皇上,其实是拘禁皇上,担心他篡位的打算,趁机发作,这是忠臣肝脑涂地的时候,烈士立功的机会,怎能不把握住!
注释:¹诘:问罪。²绪:思。³栋梁:隐指袁绍。⁴北征公孙瓒:公孙瓒,字伯珪,汉末辽西令支人,曾任辽东属国长史,后割据幽州,与袁绍连年混战。袁绍北征公孙瓒,事在建安三、四年间。⁵行人:使者。⁶大军:指袁绍部队。⁷荡西山:指平定黑山军于毒等。⁸屠各左校:屠各,匈奴部族名。左校,指左校郭太贤。⁹敖仓:敖,地名,在今河南荥阳西北。秦代筑谷仓于敖,故称敖仓。¹⁰隆车之隧:隆车,很多车。隧,旋转,此言车队前进。¹¹折冲宇宙:折冲,本为挫败敌方战车。冲为一种战车。此言抵御、抗击。宇宙,天地。¹²中黄育获:指中黄伯、夏育、乌获,都是古代大力勇猛之士。¹³济漯:指济水和漯水。¹⁴荆州下宛、叶:刘表时为荆州刺史,与袁绍结盟。言刘表部队从宛、叶出发。宛,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叶,地名,在今河南叶县南。¹⁵焫:烧。¹⁶熛:燃烧。¹⁷怨旷:怨恨离别之久。¹⁸吕布张扬之遗众:曹操于建安三年(198)杀吕布并其军。张扬,字稚叔,云中人,董卓以为建义将军,建安四年,为属将杨丑所杀,眭固又杀丑,曹操杀眭固并其军。¹⁹素挥:即白旗。挥,通“徽”,旗、幡。²⁰陵迟:衰颓。²¹一介:一个。²²股肱:本为大腿和上臂,此以喻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臣子。²³方畿:指皇帝直接统治区。²⁴拓翼:谓鸟垂翅,表现垂头丧气的神态。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绐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敢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操又矫(jiǎo)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绐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敢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勒见兵,与建忠将军¹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²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jì),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³
译文:曹操矫诏称制,派遣军队,担心边远的州郡,听信了谎言,违抗命令叛变于自己,起兵就丧失了名节,被天下人耻笑,这是聪明的人不做的事。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州同时进兵,发书信到荆州,命刘表起兵,与张绣一起协同声势。各县各郡也整顿义兵,包围了曹操的边界;显示威武,共同匡扶社稷,不凡的功劳,就要获得了。能获得曹操人头的,封为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曹操部下偏将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广宣恩信,大加厚赏,布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皇上有难了。大家要遵守此檄文就像遵守律令一样!
注释:¹建忠将军:即张绣。他以功封建忠将军,时投靠刘表,在宛与曹操对抗。²罗落:分布排列。³如律令:按法令执行。汉代诏书或檄文结尾多用此语。

  作为晓谕刘备及各州郡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采用了条述的方式,对曹操的“苛虐”,即政治及为人上的严厉残暴,一一道来,主要叙述了中平六年(189)董卓乱起至建安四年(199)曹操与公孙瓒暗通被发觉后退守敖仓这十余年间,曹操的所作所为来声讨曹操的。在列举曹操“苛虐”的同时,始终伴随着对袁绍“休明”即美好清明的颂扬。而十余年间,又以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为界,分两个部分叙述。

  建安元年前,曹操从徒手起家到领兖州牧,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都得力于袁绍的提携与帮助,檄文主要述及了三件大事:其一,曹操乃宦官之后,祖上无德,自身也好乱乐祸,没有美德可言,但是袁绍在汉末扫除宦官之害与董卓之乱时,“收罗英雄,弃瑕取用”,任用曹操,授以奋武将军,希望曹操能为汉室效犬马之劳;其二,曹操愚昧轻佻,缺乏远谋,多次兵败丧师,在此情形之下,袁绍仍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后又让曹操领兖州牧,就是希望曹操能像春秋时秦将孟明那样,虽战败但能再立战功;其三,曹操领兖州牧后,飞扬跋扈,残害忠良,如杀九江太守边让,并纳其妻子,致使士林愤痛,民怨沸腾,故其身败徐州,又于濮阳被吕布击败,丧失兖州大部地域,只能游荡东阿,没有安身之处。而袁绍为了加强汉室力量、打击叛党,发兵征讨吕布,使曹操于濮阳败后不至于一蹶不振,并使曹操重领兖州牧。

  而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专制朝政。檄文中言袁绍因冀州北面公孙瓒进犯,派从事中郎徐勋让曹操至洛阳修缮宫庙,护卫献帝。而曹操借此放横专行,败法乱纪,专制朝政,赏罚由心。太尉杨彪忠心汉室,却遭毒刑;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却被诛杀。曹操亲自带兵发掘梁孝王墓,开棺裸尸,毒施人鬼,可谓“历观载籍,无道之守,贪残酷烈,于操为甚”。袁绍因公孙瓒牵累,对曹操无暇整训,只好忍让包容,希望或可补救。而曹操包藏祸心,摧折栋梁,孤弱汉室。私下与公孙瓒来往,外助王师,内欲偷袭。会其阴谋发露,公孙瓒也被剿灭。曹师震慑,昼夜逃遁,屯据敖仓。欲凭黄河之险,抵挡大军。袁绍奉汉威灵,率师百万,战马千匹,并州、青州与荆州勇猛岀击,直捣曹操大本营,其势定可破操。而操军吏士,能力战的出自幽冀二州,其中有的原是袁绍部下,皆思乡心切。其余皆是兖州、豫州之民,或是吕布、张扬的降卒,被迫苟从,人怀怨愤。若大军南下,开启降路,定兵不血刃,使曹军土崩瓦解。可以看出,檄文在叙曹操“苛虐”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述袁绍之“休明”,即对曹操的提携、重用、宽容与忍让。而现在之所以进行讨伐,实因“惧其篡逆之萌”。整篇檄文表现了从董卓之乱到官渡之战这十余年来,曹操的种种劣迹,而文中的袁绍与曹操截然相反,始终表现出以国家为重,申明大义,为汉室肝脑涂地的忠守义士的形象。整篇檄文将曹操的“苛虐”与袁绍的“休明”对比叙述,以引起共愤,达到声讨曹操的目的。

  《文心雕龙·檄移》一篇中称:“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聚鉴于己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檄文在内容上需要阐明我方优明主忠贤相、天时地利人和,同时揭示出对方的苛虐,君不明守不贤、众叛亲离,天理难容。同时要言辞激烈、气势磅礴、言中肯綮、振奋人心。陈琳之文在这些方面做的可谓典范,内容上.处处将袁绍与曹操对比着写,极力表现袁绍的仁德和勇武,先述及他以天下为己任,面对暴乱汇集天下英雄扫除奸佞,后又不断表现他对曹操的仁义宽容、弃嫌任用:同时对曹操的罪恶反复渲染,出身是“赘阉遗丑六“本无懿忆”,自小“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作为统领战术上轻进易退,为人残虐无度,杀害忠良、毒戮生灵、无视君主、无视百姓,摆事实讲道理,发出“历观载籍,无道之守,贪残酷烈,于操为甚!”的呼喊。同时言辞通畅、层层推进,多用排偶句、四字句以使得节奏明快、气贯长虹,充分实现了檄文应具有效用,难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其檄文为:“今之隽也。”

  在文学的审美追求方面,虽然是一篇应制文,但是陈琳却在应制文的框架下巧妙地传达着自身独特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个性化的文风。

  首先,传达了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文章开头即说“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联系陈琳当时的经历,先于何进帐下作主簿,当时所作的《谏何进召外兵一文》已经可见他对政治颇有见解,何进死后与众人一起随董卓进京,后见董卓残害百姓、难成大器便转而到州追随袁绍,山此可知他自己内心正是希望能投靠明主以成就一番大事成为所谓非常之人。同时他又将袁绍塑造成为一个有勇有谋仁德为民的英雄形象,将曹操塑造成为残暴昏庸、贪赞酷烈的奸守形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理想君主应具有和应摒弃的品质。

  其次,展现了真实的情感倾向,虽然檄文中对曹操的贬抑难免有夸张浪染的地方,但展现的是他的真实情感。在何进手下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他对宦官专权的痛恨,积极为何进出谋划策以刺除宦官势力,曹操作为宦官之后成为陈琳厌恶他的一个理由。从檄文中对曹操从祖父开始骂起就可看出:投奔袁绍是陈琳的自主选择,他是在认可袁绍的处事方式的前提下才会选择投其军下,这样又必然使其抱有对袁绍的赞许心态,所以文中对袁绍的褒扬是出于肺腑也是可想而知的;再者,曹操在当时的所作所为,如出战不利、滥杀无辜、为人狡诈都是有史可查的,这种行为在位正直文人的眼中是十分不堪的,所以陈琳对其的痛斥也是出于内心的厌恶和痛恨。至于后来陈琳在袁绍死后又归曹实乃情势所迫,并不能说明陈琳对曹操的感情倾向。

  再次,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文风。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评价道:“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文心雕龙·檄移》称“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密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矣”,二者均提及此文一个共同特点:文气刚健,有骨鲠之气。这不仅和上文所提及的陈琳在文中反映了真实情感倾向、展现出文人的正直有关,同时与陈琳自觉地在句式上多用整句、辞藻的严谨华关、善于化用典故有关。具体说来,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泻而下,据粗略统计,该文281句,排偶句68句,四字句185句,已经具有明显的骈体文的特征:典故的使用使得说理更具说服力,例如文章中多处引自《史记》:辞藻的严谨而华美,严谨处展现出春秋笔法的特色,大有一字定乾坤之妙,如称袁绍幕府,对曹操直呼其名,又称其为“鹰犬”“爪牙”“寇”等等,华美处能起到极强的渲染烘托作用,如对曹操恶行的贬斥,无一语有重复写袁绍之军威,从“尔乃大军过荡西山”直至“有何不灭者哉”,铺排渲染、气贯长虹:以上这些都是其气势刚健、痛快淋漓的文风的支撑。可以看出,陈琳作文是以气骋才,以才运气,气势刚健却又不流于拙朴,有骨鲠之气而又文采斐然。o

参考资料:
1、 王德华.震雷始于曜电 出师先乎威声(上)——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解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3(03):117-124
2、 李姝娅.从《为袁绍檄豫州》看陈琳的文学自觉意识[J].北方文学(中),2011(12):14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山泽¹久见²³,胡事乃(chóu)(chú)
译文: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注释: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¹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²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³招:呼唤;邀请。⁴胡:何,为什么。⁵乃:竟,竟然。⁶踌躇: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¹为亲旧故²,未忍言索居³
译文: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注释:¹直:只,仅仅。²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³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¹为奇²怀,挈(qiè)³还西庐
译文: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注释:¹良辰:美好的时光。辰:时光,日子。²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³挈杖:持杖,拄杖。挈:提起。⁴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荒涂¹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译文: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注释:¹涂:同“途”,道路。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茅茨(cí)¹已就治²,新畴(chóu)³复应畬(yú)
译文: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注释:¹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²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³新畴: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谷风¹转凄薄²,春醪(láo)³解饥劬(qú)
译文: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注释:¹谷风:即“榖风”,指东风。²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³醪:浊酒。⁴饥劬: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弱女¹虽非男²,慰情良胜无。
译文: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注释:¹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²男:喻醇酒。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qī)¹世中事,岁月共相疏²
译文: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注释:¹栖栖:忙碌不安貌。²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织称(chèn)¹其用,过此奚²所须。
译文: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注释:¹称: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²奚:何,疑问词。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去去¹百年外²,身名同翳(yì)³
译文: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¹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²百年外:指死后。翳: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³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如:好像, 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3-49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