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金波滟滟将流瓦,玉砾荧荧恰近檐。
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金波滟滟将流瓦,玉砾荧荧恰近檐。
贝阙寒生鱼脑减,龙宫气肃蚌胎添。从军不废篇章事,倚赖元侯智勇兼。
贝阙寒生鱼脑减,龙宫气肃蚌胎添。从军不废篇章事,倚赖元侯智勇兼。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一向(shǎng)¹年光²有限身³,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yán)歌席莫辞频
译文:人的生命将在有限的时间中结束,无端的离别也会让人觉得悲痛欲绝。不要因为常常离别而推辞酒宴,应当在有限的人生,对酒当歌,开怀畅饮。
注释:¹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向:同“晌”。²年光:时光。³有限身:有限的生命。⁴等闲:无端。⁵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⁶莫辞频:频,频繁。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¹²眼前人。
译文:到了登临之时,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思念远方的亲友;等到风雨吹落繁花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怜爱眼前的人。
注释:¹怜:珍惜,怜爱。²取:语助词。

  这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怀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人生是短暂的,离别是寻常的也是最使人伤心的。

  首句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集》中常有的慨叹,而在本词中强烈的直接呼喊出来,更有撼人心魄的效果。次句加厚一笔。“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是,词中所写的,不是去国千里的生离,更不是沥泣抆血的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止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这怎不令人“易销魂”呢?

  “酒筵歌席莫辞频。”上片末句是说,酒宴歌舞就不要推辞了吧。对此,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唯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佳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满易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换头两语是说,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江山,徒然的怀念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换头两语,忽作变徵之声。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不如怜取眼前人。”结句是说,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本词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下片抒情。起首两句为空想之辞:到了登临之时,放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等到风雨吹落繁华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这两句词意境开阔、辽远,表现出词人对时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复得的感慨。结句中,词人以“不如”一词转折,再次表达了自己珍惜当下的思想:与其徒劳地思念远方的亲友,因风雨摇落的花朵而伤怀,不如实际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谊。这也是词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本词是《珠玉词》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的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消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予着对人生的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的抓住眼前的一切。这里所表现的思想,颇类似近代风靡了法国以致欧美的存在主义。本来词意是颇为颓靡的,但词人却把这种感情表现得很旷达、爽朗,可见其胸襟与识度。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37
2、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7-198

huànshā ·xiàngniánguāngyǒuxiànshēn

yànshū sòngdài 

xiàngniánguāngyǒuxiànshēn děngxiánbiéxiāohún jiǔyánpín 
mǎnshānkōngniànyuǎn luòhuāfēnggèngshāngchūn liányǎnqiánrén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¹马足轻。使君莫忘霅(zhá)²女,还作阳关肠断声³
译文: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¹龙山:济南郡城东七十里的龙山镇。²霅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³阳关肠断声:引用李商隐《赠歌妓二首》之一:“断肠声里唱阳关”。

  一、二句写雪后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后初次放晴,苏轼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苏轼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即景而兼即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松、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即将与友人李常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的轻快的心情,所以显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李常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李常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李常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苏轼、李常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苏轼借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苏轼别后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李常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苏轼要与友人李常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苏轼、李常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92-394

yángguān··gōng--shì

nánchūnhǎoxuěchūqíngcáidàolóngshānqīng使shǐjūnwàngzhàháizuòyángguānchángduànshēng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译文: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千艘已共长江崄¹,百胜安知赤壁焚(fén)
译文: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
注释:¹崄:地势险恶。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zuǐ)¹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译文: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
注释:¹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古来伐国须观衅(xìn)¹,意突成功所未闻。
译文: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注释:¹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学射¹,中²矣。请³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¹⁰。”关尹子曰:“可矣,守¹¹而勿¹²失也。非独¹³射也,为国与身¹⁴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¹⁵,而察其所以然¹⁶。”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注释:¹射:射箭。²中:射中靶心。³请:请教。⁴子:你。⁵曰:说。⁶者:原因。⁷弗:不。⁸未可:不可以(算学会)。⁹报:汇报。¹⁰知之矣:知道了。¹¹守:掌握。¹²勿:不。¹³独:只是。¹⁴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¹⁵存亡:结果。¹⁶所以然:过程。
贺监宅,放翁斋,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贺监宅¹,放翁斋(zhāi)²,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³,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gū)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译文:贺知章的住地,陆游的住所都在鉴湖。那里也有老夫亲自栽种的梅花。道路接近蓬莱阁,地面远在尘埃之外,栽怀中关心的唯有这些风流韵事。白雪覆盖了小树莓苔,暗月朦胧了近水楼台。到竹篱边买酒去,骑着毛驴吟诗。心中猜想,肯定昨夜又有一枝梅花盛开。
注释:鉴湖:又名镜湖,在浙江绍兴市南。¹贺监宅:贺知章的住地。贺知章,唐代的诗人,官至秘书监,因被称为“贺监。”²放翁斋:陆游的住所。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晚年卜居的三山,临近镜湖。³蓬莱:指旧址在浙江绍兴龙山下的蓬莱阁。⁴近水楼台: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范仲淹)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⁵驴背上载诗来:《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引《古今诗话》:“有人问郑棨近为新诗否?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⁶“昨夜”句:陶岳《五代史补》卷三:“齐已《早梅》诗有‘前村风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下拜,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此用其句。

  这首小令旨在寻梅。梅的品格历来为诗人所赞颂,特别是志在山林、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者,常以爱梅自娱,表现其高洁恬淡的品格。“寻”字是此曲的中心,全曲围绕何处寻、如何寻、寻到后又如何的线索,逐层描写。

  起首三句写何处去寻,目标落在贺监与放翁住地,因为他们是高洁的隐居者,该处的梅又是人品似梅品者“亲自栽”的。

  四、五、六三句承前三句补充说明鉴湖的梅梅品高于一般的梅,意为它“路近蓬莱”,蓬莱亦泛指仙境,它“远尘埃”,与龌龊的社会隔离。因此,作者心里总是记挂着去鉴湖寻梅,为尚未见到梅花而烦恼。

  接下来两句是写如何寻。按照梅的特性去寻,“雪模糊小树莓苔”,梅是迎寒斗雪开放的,要到雪地里寻,“小树莓苔”言幽静的地方。早梅又名江梅,是生长在水滨的,要到水边去寻。“月朦胧”写梅花夜间开放,并与末句“昨夜一枝开”相呼应。

  最后四句写寻到早梅后的喜悦,赶紧去买酒,对梅饮酒吟诗作曲。“猜,昨夜一枝开”是神来之笔,它不单是借典点明了这是早梅,更是为“寻”字增添分量。 他终于寻到了这迎寒风斗霜雪,最先开放在鉴湖水滨的品格高洁的早梅。寻梅的过程展现了诗人的爱好与情操,特别是不畏严寒、战风斗雪的精神。

  本曲写得放达,风雅,流露出作者远离官场,走近自然的豁达胸襟。全曲情景相生,质朴清雅,体现作者豪放的气魄和宽阔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编. 元曲[M]. 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6 ,68.
2、 宛新彬评注. 元曲百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112。
3、 吴光基编. 元曲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2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