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时鱼碧玉鳞,一汀芳草绿罗茵。枫叶渚,荻花津,笑杀黄埃马上人。
三寸时鱼碧玉鳞,一汀芳草绿罗茵。枫叶渚,荻花津,笑杀黄埃马上人。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的封地,其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曾作《浣溪沙》二首,写“目前之胜概”,后来词被刻成石碑立于晋祠内。此处所选为其中第二首。本词虽为游晋祠而作,但并没有正面描写晋祠本身,而是放眼于祠外的山水,极言山水风光之美,抒发作者为此而陶醉的美好感受。晋祠本身在词中虽未一字写及,但其令人向往之佳处已尽在词中了。

  上片写山水的清秀。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香”,状沙称其“暖”与“净”,这些字眼同上句的“滴”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寥寥十余字,已使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水胜境清晰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赞叹。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其风光之秀丽是北方一般的地方难以相比的,而词中着一“疑”字,将眼前景色径与江南名胜并提,其秀美程度便也不言自明。

  下片写林木的繁茂。作品着意选取了桃与柳这两种北方最常见的树木,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其中“桃无烘日”的描写尤显得新颖别致:一片鲜红的桃林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好像不是太阳自己在上升,而是由红艳艳的桃无将其烘托上去的,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的境界。如此胜境,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词末“一尊心事百年期”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无酒不成欢,面对这般美景,词人自然要开尊畅饮,这不免又勾起了他一直不能释怀的“心事”。他此次游晋祠是以朝臣视察政务的名义而来的,只能是个短暂的驻留,于是遗憾之感也由此悄然而生。所谓“心事”也就是词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词人将这心愿称为“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词人之所以有这样挚切的期盼,固然是因为这山水的美好,同时在他心目中更有一个相比衬的参照系,那就是俗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huànshā··shānlánguāngshuǐpāi--jiāng

shānlánguāngshuǐpāicǎoxiāngshānuǎnjìngzhǐlín

liǎngàntáohuāhōngchūwéigāoliǔdàotiānchuízūnxīnshìbǎinián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上东门¹,门外柳。赠别每烦纤(xiān)²。一叶落,几番秋³。江南独倚楼。
译文:想当年在东门外与你分别,路边垂柳依依,你亲折柳枝为我送别。一叶落而知秋,几度秋去又秋来。此处一别,漂泊江南,我在江南独倚高楼把你思念。
注释:¹东门:指洛阳东门。²纤手:女子纤柔的手。³一叶落,几番秋:《淮南子·说山》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sāo)¹。无际恨,见闲愁。侵寻²天尽头。
译文:我常常在曲曲弯弯的栏杆处久久地伫立,终日把你凝望。每当暮色渐浓,离恨别愁涌上心头,弥漫了整个天际。
注释:¹搔首:挠头。指有所思。²侵寻:渐渐扩展到。

  这首词写游子之思,富有画面感。“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写的是春天在城外折柳送别。古代送行时,折柳枝赠别亲人,是普遍的习俗,也成为文人常用的表达离愁的场景,如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这首词中,上东门外,是自东汉以来就作墓地的北邙山,气氛肃杀。上东门外送别,更添凄凉感受。“赠别每烦纤手”,即每次劳烦女子折柳赠别。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写秋天倚楼眺望。“一叶落,几番秋”出语平淡,但蕴藏无限感慨,落寞的感受,失意的情绪皆在其中。对落叶的敏感,事实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意味着离别日久,离愁日深。倚楼远望也是典型的表现思念之情的场景。温庭筠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写的是闺中思妇倚楼,等候归人;柳永《八声甘州》则写游子独立楼头,“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并且想象着故乡的妻子也“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中描写的季节是“一番洗清秋”,与本词相同。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都是承接前文“江南独倚楼”而来。“搔首”即以手搔头,常用以表现男性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如《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唐高适《九日酬颜少府》“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主人公倚阑干远眺,久久伫立凝望,直至傍晚,时光流逝而孤独依旧,无奈搔首。目光投向远处,无限离愁也仿佛随之蔓延到天尽头。

  关于贺铸的词,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曰:“方回词,胸中眼中,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运以变经,允推神品。”此论较为公允。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11月版

gēnglòu ·lóu

zhù sòngdài 

shàngdōngmén ménwàiliǔ zèngbiéměifánxiānshǒu luò fānqiū jiāngnánlóu 
lángān níngzhùjiǔ gèngkānsāoshǒu hèn jiànxiánchóu qīnxúntiānjìntóu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疲策¹倦人世²,敛(liǎn)³就幽蓬
译文:疲於奔波厌倦世事纷扰,要收敛情性,免为物欲所驱使回到东田家园。
注释:移病:上书称病辞职。还园:归还田园,即回家。¹疲策:疲于上司对自己的驱使。策,驱策。²人世:指官场。³敛性:约束自己平日的性情。⁴幽蓬:远离繁华场所的简陋草屋,此指家园。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停琴伫(zhù)凉月¹,灭烛听归鸿²
译文:停止拨琴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吹灭蜡烛看归飞的鸿雁。
注释:¹伫凉月: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²归鸿:归飞的鸿雁。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凉薰(xūn)¹琴暮晰²,秋华³临夜空。
译文:已凉的蕙草犹送香于将暮还明的时候,入秋的花朵仍高临于残暑未退的天空。
注释:¹薰:风。²暮晰:指明月。晰,明亮。³华:月光。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译文: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
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
折荷葺(qì)¹寒袂(mèi)²,开镜眄衰容。
译文:折取荷叶来补衣服,有超然出世意味,揭开镜衣看着自己衰老的面容。
注释:¹葺:修补,此处是加厚、加强的意思。²袂:衣服的袖子。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海暮腾清气¹,河关²秘栖冲³
译文: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
注释:¹清气:清新、闲静之气。²河关:关山河川。³栖冲:山间居处。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烟衡¹时未歇²,芝兰³去相从。
译文:道德高尚的贤人时时都存在,我将要去随从他们了。
注释:¹烟衡:似葵而香,这里暗喻情操高尚的隐士。²歇:散尽。³芝兰:香草,这里暗喻自己。

  这首诗分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诗人说自己疲于驰驱奔波,要移居栖遁。中间六句为第二层,通过描写秋季黄昏时分万籁俱寂的时刻,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传达了一种极其幽静的意境。最后六句为第三层,描写内容由庄园扩展到更广阔的大自然界,在内容上也由诗人的所见变为所思,由直接观察变为一种印象和体验。这首诗句法清新,结构严谨,写景细致,意境极富韵味。

  诗题说是因病而告假回乡,诗的首句却说是因为“疲”于官场的奔波而离官的。做官虽是既荣华又富贵,但遇祸乱时便有危险。谢朓一生谨小慎微,今遇朝廷祸乱,自然害怕而想离官还乡。次句写“还园”。“敛性”二字承上启下,由“人世”官场转到“幽蓬”家园,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地位都变了,原来为追逐名利而混迹俯仰于官场的贪欲邪念,此刻也必须随之而收敛,以适应“幽蓬”新环境。前句“倦”字以示无意于“人世”。下句之“就”,紧承“倦”字,点示“幽蓬”对诗人的无限吸引力。一“倦”一“就”,诗人厌恶“人世”,向往“幽蓬”之情表露无遗。

  “停琴”以下,全写诗人处身“幽蓬”情景。诗人厌弃“人世”,迁“就”这梦寐以求的“幽蓬”,自然是怡然自得,陶然忘机了。“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薰琴暮晰,秋华临夜空”四句全写“幽蓬”月夜。古代,琴是最能表达诗人幽情的,明月则更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停琴”是说,诗人本来是在悠闲地弹琴自娱的,当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时,他立刻为月所迷,而骤停手中之琴,伫立于明月之中。前一“停”字,中一“伫”字,后一“凉”字,传神地活画出诗人凝神忘情见月而痴的神态。唯其“伫”立,故有月“凉”之感。有了月,自然就该灭了烛。灭了烛,能使月光更满,蓬境更幽,因而更能清晰地听到远方传来的归雁的飞鸣。“听归鸿”,不但丝毫无碍于蓬境之幽,而且反有“鸿鸣蓬更幽”之感。诗人从“停琴伫凉月”的夜初,一直玩赏到“秋华临夜空”的深夜,左右不见一人,唯薰草与月光相伴,可见诗人对幽蓬夜月迷恋之深。再细味“停琴”、“凉月”、“灭烛”、“归鸿”、“凉薰”等种种景色,又无不隐约地寄寓着倦于“人世”“疲策”而归“就幽蓬”的诗人自身的倩影。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由夜转晨,写黎明景色。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这是黎明所见近景;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这是清晨所眺远景。“叶低”、“崖断”,是凭视觉直接看到的;“露密”、“云重”,是据生活知识间接悟到的。见“叶低”、“崖断”而见不出叶之所以低,崖之所以断,却以“叶低”、“崖断”提疑问,以“露密”、“云重”作答疑。以此自问自答,更得黎明朦胧景色之神趣。

  “折荷葺寒袂,开镜盼衰容”,二句由展转昼。古代隐士常标榜以荷为衣,以象征自己雅洁、幽香、清寒。时临深秋,折荷制衣,以示隐逸之志洁而且坚。因清水亦能照见人形,故此句中之“镜”,实指荷塘水面。对镜自见形容憔悴,可知久处“人世”“疲策”,所付出的代价。言外之意是:我早该离开“人世”了。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二句,由白昼再转到傍晚。这二句是说: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秘栖冲”与“就幽蓬”呼应。前句是“就”,是说刚来幽蓬,后句“秘”意在拒绝出山了。

  末两句“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进一步写“敛性”。这二句意思是说:情操高尚的人时时都存在,我要随从他们而去。“芝兰”相从“杜衡”,暗合诗题诗人“还园示亲属”之意。

  全诗十四句。先用粗笔概括交代诗人厌倦并离弃官场,回到自己故乡。再以细笔具体地描写故乡黄昏、月夜、黎明、白昼、再到傍晚的优美、幽静、高洁的景趣,以对比令人厌倦的官场。对官场的污秽不着一字,而其污秽自见于读者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 :866-868

bìnghuányuánshìqīnshǔshī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juànrénshì liǎnxìngjiùyōupéng 
tíngqínzhùliángyuè mièzhútīngguīhóng鸿 
liángxūnchéng qiūhuàlínkōng 
zhī duànshíyúnchóng 
zhéhánmèi kāijìngmiǎnshuāiróng 
hǎiténgqīng guānchōng 
yānhéngshíwèixiē zhīlánxiāngcóng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lán)¹风渐紧。为奴²吹散月边云。照见负³心人。
译文:遥望着窗外,朦胧的月亮就好像一团白银。夜深人静,身边风声渐紧。月亮被乌云遮住了。风呀,请你吹散月亮边上的乌云,让它照到我那负心汉。
注释:¹更阑:更残,即夜深。²奴:古代女子的谦称。³负:原误作“附”,王国维校改。

  这首敦煌曲子词,是一首失恋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间怨妇词。但仅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够的;还须体味词中蕴含的那一份痴情,须看到女主人公对“负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够味。

  前两句写景而兼比兴。“天上月”一一是思妇隔窗所见。身处室内I也能见月,表明月已升高,时届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转来衬托思妇之无寐。夜深不寐,进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这三个字写月亮,却溶入了时间(深夜)、人物(思妇)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相思)三个连锁意念。“遥望似一团银”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虽不比太阳的亮度强烈,却也晶莹刺眼。而思妇所见的月亮,却像质态浑贡、色调灰白的银团。这是朗月通过窗纸透映出来的形象,表现人在室内隔窗视月所得的视觉映象。按照抒情诗抒发人物主观感受的需要,高挂在天的月,通过人物感官的过滤,所以有如此的描写。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来,是从隔窗所见的角度对月亮的进一步描写,但它并不单纯是对隔窗之月的描写。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观察,这就巧妙地带出了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遥”字作空间状语,一则前面承接“月”之远挂高天,一则后面照应“负心人”之远离自己。

  从开头两句到下面两句,词意有个跳跃,形成一处空白,这就是夜阑天变,月被云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风驱散“月边云”之语。词中女子似未感觉到风起正是天变云生的征兆,反而寄望于风,求它“为奴吹散月边云”,痴态可掬。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急于让明月“照见负心人”。然而“照见”又如何,却不更说,意极含混,却能启发读者寻思。“听话听反话,心爱叫冤家。”即便骂对方为“负心人”,也未必是决绝语,反而见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可见此词之妙,全在将俗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作了艺术的表现,且写得很有特色。此词表现手法之妙,在于将恋爱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浑然一体。而口语化的语言,又为词作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78-279页

wàngjiāngnán ·tiānshàngyuè

míng dài 

tiānshàngyuè yáowàngtuányín jiǔgēnglánfēngjiànjǐn wèichuīsànyuèbiānyún zhàojiànxī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