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
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
我欲乘舟从此去,明朝便拟到家乡。
我欲乘舟从此去,明朝便拟到家乡。

chūbái--guīyǒuguāng

báiliúshuǐtāngtāngzhídàotiānjīnjiēhǎiyángchéngzhōucóngmíngcháo便biàndàojiāxiāng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 1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晶帘¹一片伤心²白,云鬟(huán)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tóng)阴月已西。
译文: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注释:¹“晶帘”:水晶帘。²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西风鸣络(luò)(wěi)¹,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²流。
译文: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注释:¹“络纬”:蟋蟀。一说纺织娘。²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一说纺织娘。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伤心是极言之辞。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后人之词多类于此。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杜甫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只有艳丽之后掩饰的惘然。

  细读“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欲”字更是用的恰到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看时光流转,如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看见花谢都心无凄伤。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秋风虫鸣月色深浓,仍似去年秋,你知为飘渺孤鸿?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mán··jīngliánpiànshāngxīnbái--lánxìng

jīngliánpiànshāngxīnbáiyúnhuánxiāngchéngyáowèntiāntóngyīnyuè西

西fēngmíngluòwěichóurénshuìzhǐshìniánqiūlèiliú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¹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²
译文:驱车过里中,忽然听到有人啼哭,看长相是同父的亲兄弟。
注释:上留田:地名。¹里:古代居民区。²亲父子:同父之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回车问¹啼儿,慷慨²不可止。
译文:停车仔细询问,原来是兄长抛弃弟弟。如此悖理之事,令人悲愤难已。
注释:¹回车问:他人问。²慷慨:悲叹,即慷慨悲歌的意思。

  这首诗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

  此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有人坐车从里中经过,看见有两个或数个小儿在啼哭,看长相像是同父亲兄弟,因为小儿哭得太悲伤了,所以乘车的人走了过去又不能不回过车来,询问小儿哭的原因。听了小儿悲惨遭遇的诉说,他悲叹不止。

  孤儿的悲啼,是汉乐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和《孤儿行》等篇一样,表现了对被抛弃蹂躏的孤儿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上留田行》没有《孤儿行》那么多的细节描写,诗人只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作为兄长的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一个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从幼弟的哭泣和路人的感叹中,兄虐其弟的情境,使人自然领悟。

  这首诗歌构思颇为新颖,开头两句从乘者眼中写啼儿,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两句一问一悲,含无限情节于言语文字之外。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指出:“啼儿答语,更不揭出,语极含蓄。”不仅啼儿答语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将啼儿抛置一边,只写问者之悲,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无限的。王粲《七哀诗》云:“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在写法上,显然受《上留田行》的影响又有发展。两诗相比,王粲诗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此诗“不是全章”。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它确实需要补出许多内容。但汉乐府的叙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叙述,而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点去集中描绘,这是一种成功的笔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再加上任何内容,都会成为画蛇添足,破坏这首诗的简洁和含蓄美。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当与《孤儿行》比照阅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33
2、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51
3、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144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译文:在春天二三月时,农夫们在田地间农耕者多,在家闲居者少。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新阳晴暖动膏脉¹,野水泛滟(yàn)²生光辉。
译文:在和暖的阳光的照耀下,肥沃的土壤开始萌动,似乎要长出茁壮的禾苗;田野中流动的溪水,浮光闪耀,波光粼粼。
注释:¹膏脉:肥沃的土壤。²泛滟:浮光闪耀的样子。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鸣鸠(jiū)(guō)¹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译文:斑鸠在屋顶上聒聒鸣叫,布谷在桑条下翩翩飞舞。
注释:¹聒聒:象声词。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dú)¹肥。
译文: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
注释:¹黄犊:小牛。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译文:田家的此种乐趣有谁能够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为什么还不归去到田园之中。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吾已买田清颍(yǐng)¹上,更欲临流作钓矶(jī)
译文:我已经在美丽的颍州买下了几亩田地,便想着什么时候能够面对溪流坐在岩石之上独享垂钓之乐。
注释:¹颍:指颍州。诗人于黄佑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qī)¹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²别酒,平湖画舫(fǎng)³,垂柳骄骢(cōng)。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译文:萋萋芳草、浓云惨淡,笼罩在血色残阳里。我想起以前在亭子里与你饮酒惜别,那时和现在短样,碧绿的湖水上飘着画舫,垂柳之下还有短匹骏马。鸟雀声声啼,短番春雨下,携起短片东风。东风把桃花都吹落了,佳人还是不在。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属黄钟调,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五句两平韵,后片六句两平韵;次韵: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¹萋萋:形容草叶的繁茂。²短亭:旧时离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³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⁴骄骢:健壮的骢马,泛指骏马。

  上片是写春日送别。“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首二句写景兴起离愁。“萋萋”是视觉,状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觉兼视觉,散发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复生蔓延,人力除不断,野火烧不尽,恰似离人心中的愁恨难以排除,触而复发,不断滋长。故四字未写离情,而离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连天,黄昏乱云飞渡,再加上一抹黯淡的夕阳笼罩,便构成了一片淡烟暮霭的凄迷境界,与离人内心纷乱的愁绪适相契合,堪称情景水乳交融。“春云”、“夕阳’’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遥为结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脉,可谓针线细密。“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三句折入对昔日离别的回忆:那短亭饯行时举杯相劝的别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时的画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载我离去的青白杂毛的骏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历历如现;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犹在,而伊人无迹了。这里又暗用秦观《八六子》词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而此曲只用三个名词词组鼎足对举,仅展现三个场景,无一动词或情语,而其别时之叮咛嘱咐,缠绵眷恋之情,及今日睹物神伤,凄然欲绝之状,无不隐藏于字里行间。故融情于景,更见词约意丰;青胜于蓝,用典不露痕迹。

  下片写别后感受。“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叠用三个数量词,不仅对偶巧妙,音律上亦造成反复咏叹,回肠荡气,而意境上亦尤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念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埋下伏笔。结尾三句正面揭示故地重游的落空,离恨惆怅愈发不可收拾。三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境比崔诗更为凝练凄绝,而又与开头首尾呼应。

  整首小令都是在写景,但其实也是在写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深的离别之愁融合进了景色当中,锻字炼句极为周到,用词清新工整,但表达的情感却绵延不绝,正是作者过人之处。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30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32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33

rényuèyuán··chūnwǎnyùn--zhāngjiǔ

fāngcǎochūnyúnluànchóuzàiyángzhōngduǎntíngbiéjiǔpínghuàfǎngchuíliǔjiāocōngshēngniǎofānzhèndōngfēngtáohuāchuījǐnjiārénzàiményǎncánhóng

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准拟(nǐ)¹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²把春担阁³。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译文:本想让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排解我的寂寞,却没料到近来总是风雨萧索,反而耽误了春光。但我心绪低落并非因为伤春,而是为那镜中老去的容颜。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准拟:打算、想要。²翻:同“反”。³担阁:耽误。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¹(zī)²,抵死³遮云壑(hè)。若得寻春终遂(suì)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译文:到底如何才能够安心享受春天?凡尘俗事总是萦绕心怀,让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梦。我还是希望摆脱尘世的牵绊,去安享春天的美丽,不辜负春天之神对我的眷顾。
注释:¹九陌:指汉代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繁华热闱的街道。²缁尘:黑色尘土,指世俗污垢。³抵死:总是、老是。⁴云壑:云雾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静的隐居的地方。⁵东君:指司春之神。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辜负春光、伤春亦不足惜来反衬,用转折的手法来衬垫,层层入深地抒写情怀,将词人的内心哀怨表达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的扈从生涯的不满与厌恶。

  纳兰开篇写道:“准拟春来消寂寞。”他本来是打算要在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该出去游玩,或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春日美景,但纳兰却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随形,伴随纳兰一生。这种情绪让纳兰成为伤情的公子哥,但同时也让他蹈给后世众多优美的诗词。寂寞的纳兰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却没想到运气如此不好,偏偏赶上了春雨,这不合时宜的雨打扰了纳兰消遣的念头,纳兰觉得这是辜负了春光。故而他写道: “愁雨愁风,翻把春担搁。”

  这首词表现词人厌于侍卫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来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无奈愁风愁雨辜负了春光。情绪不好并不是因为伤春所致,而是因为对镜顾影自怜。形容已日渐憔悴。那繁华的闹市总是将幽僻的山谷遮蔽,没人来领略这美好的春光。

  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难怪纳兰总是会心情烦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烦闷并非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会忧伤地在上片结尾处写道: “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侍卫的工作磨平了纳兰的心性,他每日进宫当值,或者陪同皇帝出游,在这单调无聊的岁月里,生活如何能够丰富多彩。纳兰是有这样一颗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却必须要学着压抑自己的天性,学着要像他的父亲那样,去当好一个官,能够在仕途上越走越远。

  这样的心情,如何能够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寻觅到快乐。纳兰只能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样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郁结造成的。写完自己为何抑郁之后,纳兰在下片中依然自问:“毕竟春光谁领略。”看到外面春雨阵阵,迷蒙了这春的大地,纳兰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纳兰认为繁华的闹市总是将清幽之地遮蔽,让他无法寻觅得一丝安宁。 “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无奈而又向往地写道,怎样才能不辜负春的美意,怎样才能随了自己的心愿,在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宁呢。

  看似一首叹春的词,其实是纳兰表达内心哀怨的一首词,词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纳兰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渴望有自由单纯的生活,还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可是世事总是不遂人愿,让他在这里借词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晴,泉凌波编,,.纳兰容若词传 超值全彩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第27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