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倚危谯拭远眸,青山环合白云浮。孤标中断分南北,半是覃怀半泽州。
独倚危谯拭远眸,青山环合白云浮。孤标中断分南北,半是覃怀半泽州。

héngwàngxúnjiǎn--qiān

wēiqiáoshìyuǎnmóuqīngshānhuánbáiyúnbiāozhōngduànfēnnánběibànshìtán怀huáibànzhōu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被迫与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3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骊山横岫(xiù),渭河环秀¹,山河百二还如旧。
注释:“骊山”二句:骊山峰峦横亘;渭河环流,一片秀丽。岫:峰峦。
《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上林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结。整曲写得含蓄朦胧。

shānyáng ·chángānhuái怀

zhàoshànqìng yuándài 

shānhéngxiù wèihuánxiù shānbǎièrháijiù bēi cǎoqiū qíngōngsuíyuànchòu tángquèhànlíngchùyǒu shān kōngchóu  kōngliú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mèi)¹客天涯。
译文: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
注释:¹袂:衣袖。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灯前一觉¹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译文: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
注释:¹觉:睡醒。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hánshāndiànmèngjiàozuò

wéizhuāng tángdài 

céngwéiliúguànbiéjiā děngxiánhuīmèitiān 
dēngqiánjiàojiāngnánmèng chóuchàngláishānyuèxi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¹梅花发。岁¹月底:月下。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¹雪。¹些儿:一点儿。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则光景清艳。惟三者难以一时兼备,故今岁与去岁相较,不能无憾。此词即景抒怀,貌似冲淡,却蕴含无限今昔之感。前人谓张孝祥词有“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诚然。

suàn ·xuěyuèzuìxiā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xuěyuèzuìxiāng méixuědōuqīngjué suìjiāngnánjiànxuěshí yuèméihuā 
jīnsuìzǎoméikāi jiùniánshíyuè lěngyànguāngzhàoyǎnmíng zhǐqiànxiēérxuě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权衡¹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zī)(zhū)²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³。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xuàn)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chǎn),非非近乎讪(shàn)¹⁰,不幸而过,宁讪无谄¹¹。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¹²?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译文:用称来称量东西的用具,如果晃动不稳定,称出的结果就会有误差。但是在平静的时候称量物体,则结果就会分毫不差。水面可以照见物体,如果水波不平,那么就照不见物体的影子,但在水波平静的时候,水中之影毫发可辨。对于人来说,耳朵可以听,眼睛可以看,如果运动不定的话,那么眼耳都将不会听清看清。在人安定之时,眼耳就能很好地看清听清了。这就说明,如果人不为外界的动乱所迷惑,则他的心就很平静,心静就能做到思维清楚,能够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他的行为也将是正确的。然而赞扬好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不好的就使人觉得好像是故意说坏话讥笑人家。然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错误,则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好的,正确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加以表扬又能给君子增加什么更多的光彩呢?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加以观察,不如说,其中“非非”,也就是批评错误的地方更为重要。
注释:¹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用具。²锱铢:极小的重量单位,一般认为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铢,六铢为锱。³“水之鉴物”四句:语出《庄子·天道》:“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中平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⁴聪明:指听觉和视觉,即“耳聪目明”。⁵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于“静”态时,耳聪目明,听到的见到的都准确无误。审:确切。⁶处身者:立身处世的人。⁷外物:身外之物,一般指名利、地位、荣辱等。⁸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⁹谄:巴结奉承。¹⁰讪:诽谤,说坏话。¹¹宁讪无谄:宁愿批评指责而不阿谀奉承。讪,诽谤,说坏话,此指批评之语。谄,巴结奉承。¹²“是者”三句:言行正确,对于君子来说是正常现象,去特别地肯定他,也并不能增加君子的光荣。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予居洛之明年¹,既新厅事²,有文纪于壁(bì)³。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译文:我到洛阳的第二年,正逢重新修缮河南府官署,我曾作文《河南府重修使院记》一篇刻于墙上。在它的西边还营建了一间厅堂,门户向北,种植了几丛竹子,并开了窗户在南墙上,以使房子得见日月之光。设置了一张几案一张床,书架上陈放着几百卷书,早晚我就居住在这间房屋中。因为这里很幽静,可以静心休息,阅览古代书籍以对照现今,思考各种问题。因此我把这间屋子叫作非非堂。
注释:¹明年:第二年。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年)到洛阳任职,次年改元明道。²新厅事:指重修河南府官署。³“有文”句:作者于明道元年(1032年)撰写《河南府重修使院记》。⁴营其西偏作堂:在官署西边营建非非堂。⁵辟户:开辟门窗。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解释“非非堂”命名的缘由,从中发挥作者崇尚“静”的思想价值。欧阳修认为“心静则智识明”,才能对是与非、表扬与批评采取正确的态度。作者进一步认为,与表扬正确相比,批评错误更为重要,因为言行正确原是君子的本分,而纠正错误才能扶植正气。全文以天平、水、人的耳目三个比喻开端,这种“博喻”的手法,增加了文章一气呵成、豪健俊伟的气势。

  文章开头由写静而展开议论。

  天平静,称物才能分毫不差;水静,照物才能毫发可辨;人的耳目静,视听才能准确无误。作者用秤、水、耳目三重比喻,证明为人处世只有“心静”,才能“智识明”而不为物欲所蔽,才能明辨是非,做到恰如其分地肯定正确事物,否定错误事物,即文中所说的“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所谓“是是”“非非”,指的是肯定正确、批判错误;歌颂光明,揭露黑暗。倘若二者择一,作者以为宁可没有前者,不可没有后者,因为正确与光明本是君子固有的品质,而批评与揭露可以鞭策人们向上向善,以此说明立身处世只有“心静”而“不为外物玄晃”,摒绝一切私欲杂念,才能心明眼亮,洞察是非。

  继而推出文章的主旨:肯定正确的似乎有谄媚吹嘘之嫌,批评错误似乎有讽刺讥笑之嫌,如果万一发生判断上的失误,宁可选择“讪”而不选择“谄”。正确的、好的,是君子所固有的品质,再去肯定他、表扬他,不能给君子增添任何光彩。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来观察,不如说多批评缺点错误更重要。

  结尾过渡到洛阳新建西堂,而取名“非非”的缘由,就在于“静”有利于践行“非非之为正”的处世原则,也揭示出静中见真,静能生悲的生活哲理。接着写非非堂营建情况,着重描写非非堂环境的安静以及这安静给作者带来的莫大益处,即“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读者不难领会,非非堂内外清幽的环境,有助于作者安心读书、思考问题、贯通古今、辨别是非。

  作为初入仕途的早期作品,文章议论有的放矢,针砭社会上歌功颂德、谄谀成风、粉饰太平等时弊,表明自我人格。作者信仰儒学,笃信名教,首创“君子”“小人”之辩,一事当前,只要道义所在,便会不恤浮议,奋勇向前,诚如其《斑斑林问鸠寄内》诗所说:“横身当众怒,见者旁可栗。”这种“非非之为正”的人格力量,受到苏轼的赞许(见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也遭到明人杨慎的非议(见杨慎《欧阳公非非堂记》)。作者一生诚如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所称“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他的人格净化了宋初污浊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宋人砥砺名节的士林新风。

  全文写作打破樊笼,自创新路,运用精辟的比喻,逐层深入,语言平易,含意深远。

参考资料:
1、 欧阳勇,刘德清编著.欧阳修文评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9—21页

fēifēit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quánhéngzhīpíng dòngqīngzhòngchā jìng zhūshī shuǐzhījiàn dòngnéngyǒu jìng háobiàn zàirén ěrtīng shì dòngluàncōngmíng jìng wénjiànshěn chǔshēnzhěwéiwàixuànhuǎngérdòng xīnjìng xīnjìngzhìshímíng shìshìfēifēi suǒshīérzhòng shìshìjìnchǎn fēifēijìnshàn xìngérguò nìngshànchǎn shìzhě jūnzhīcháng shìzhījiā guānzhī wèiruòfēifēizhīwéizhèng 

    luòzhīmíngnián xīntīngshì yǒuwén yíng西piānzuòtáng běixiàng zhícóngzhú nán yuèzhīguāng shè jiàshūshùbǎijuàn zhāozhòng jìng chéngxīn lǎnjīnzhào suǒzhìyān tángfēifēiwéimíngyún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¹
译文: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注释:¹急急符: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有“不奉急急符”语。符:这里指军中移文。飞虎军当时由帅臣节制,帅幕移文军中,称“传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愧我明珠成薏(yì)(yǐ),负君赤手缚於(wū)(tú)¹
译文: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注释:¹於菟: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¹
译文: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注释:¹胆满躯:《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译文: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部属,是位勇猛的壮士。诗的开头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首句“青衫匹马万人呼”,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而浑然无迹。这位壮士完成了怎样的军务,这里却含而未发,以便开展下文。第三四两句:“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承前而来,也只从侧面回答。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记这首诗的本事说:“辛稼轩帅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未下。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云。”联系诗句,原来这位壮士赤手缚虎,立了功劳,但作者此时却受谗去职,以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第三句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作者在湖南安抚使任中,当时只有两年,不仅建成一支湖南飞虎军,成为铁马金甲一应俱全的劲旅;而且还动用官仓储粮,以工代赈,浚筑陂塘,使农田收到灌溉之利。明明是在推行利国便民的善政,却因此受到权贵的诬控和排挤,那么“愧”从何来,可见作者所“愧”的,是自己部属有功未能把奖赏落实,不是在政治军事措施上有了差错。第四句“负君赤手缚於菟”,正是点明了“愧”的原因。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

  第五六两句是作者“素负志节”的自白。“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作者赤心为国,始终抱着恢复中原抗金必胜的信念,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上过《美芹十论》,就宋金双方和与战的形势作具体分析,指出对金的斗争应积极争取主动,不要让“和战之权常出于敌”。他痛斥秦桧媚敌求和所起的摧抑民心、销沮士气的极坏作用。在乾道六年又对当时较有作为的宰相虞允文献过《九议》,指出抗击金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国家和生民的大业,不是属于皇帝或宰相的私事。他的议论,英伟磊落,在当时主和派当权的时代是颇为惊人的。即使在淳熙七年他创建湖南飞虎营的时候,也曾经受中枢多次的阻挠和指责,甚至诬为“聚敛扰民”,但他敢于顶住这股压力,为了忠于国家,根本不顾个人的利害。诗中的“胆满躯”三字,正表明他之所以受谗被谤的原因。

  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全诗脉络井然,中间四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第六句和第三句相应,第五句和第四句相应。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辛弃疾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231-23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