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张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余至其园,尽其所为园者而折旋之,又尽其所不尽为园者而周旋之,绝不见一菊,异之。移时,主人导至一苍莽空地,有苇厂三间,肃余入,遍观之,不敢以菊言,真菊海也。厂三面,砌坛三层,以菊之高下高下之。花大如瓷瓯,无不球,无不甲,无不金银荷花瓣,色鲜艳,异凡本,而翠叶层层,无一早脱者。此是天道,是土力,是人工,缺一不可焉。
兖州张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余至其园,尽其所为园者而折旋之,又尽其所不尽为园者而周旋之,绝不见一菊,异之。移时,主人导至一苍莽空地,有苇厂三间,肃余入,遍观之,不敢以菊言,真菊海也。厂三面,砌坛三层,以菊之高下高下之。花大如瓷瓯,无不球,无不甲,无不金银荷花瓣,色鲜艳,异凡本,而翠叶层层,无一早脱者。此是天道,是土力,是人工,缺一不可焉。
兖州缙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兖州缙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张岱

张岱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风雨端阳¹生晦(huì)(míng)²,汨(mì)³无处吊英灵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注释:¹端阳:端午节。²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³汨罗:汨罗江。⁴吊:凭吊,吊祭。⁵英灵:指屈原。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海榴¹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²亦独³
译文: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注释:¹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²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³独:独自。⁴醒: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yǒuduān

bèiqióng yuándài 

fēngduānyángshēnghuìmíng luóchùdiàoyīnglíng 
hǎiliúhuāyīngxiāngxiào jiǔyuānmíngxīng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¹
译文:天下不太平,请让我呈献奇异愤激的诗。
注释:¹佹(guǐ)诗:奇异激愤的诗。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天地易位¹,四时易乡(xiàng)²
译文:天地改变了位置,四季改变了次序。
注释:¹易位:改变了位置。²易乡:改变了方向。乡,同“向”。
列星殒坠,旦暮晦盲。
列星殒(yǔn)¹,旦暮晦(huì)²
译文:日月星辰坠落,白昼夜晚昏暗不明。
注释:¹殒坠:坠落。殒,同“陨”。²晦盲:昏暗不明。
幽闇登昭,日月下藏。
幽闇(àn)¹时昭²,日月³下藏
译文:奸邪小人时上显要位置,光明的君子隐遁伏潜。
注释:¹幽闇:指奸邪小人。²时昭:时上显要的位置。³日月:指光明的君子。⁴下藏:下隐潜藏。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¹
译文:公正无私,被诬为反复无常。
注释:¹从横:合纵连横,比喻反复无常。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¹
译文:一心为民,被诬为已营造楼台。
注释:¹重楼疏堂:高大的楼房、宽敞的厅堂。
无私罪人,憼革贰兵。
无私罪人¹,憼(jǐng)²³贰兵
译文: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被诬为兴兵作乱。
注释:¹无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杨倞注所谓“果于去恶也”。²憼:同“儆”,准备。³革:甲,指兵器。⁴戒兵,备兵。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¹
译文:道德完美无瑕,却招来无尽的谗言。
注释:¹将将:通“锵锵”,聚集的样子。
仁人绌约,敖暴擅强。
仁人绌(chù)¹,敖(áo)²暴擅强³
译文: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傲慢暴虐的小人专横擅权。
注释:¹绌约:黜退,穷困。²敖:通“傲”。³擅强:专横。
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天下幽险¹,恐失世英。
译文:天下如此昏暗,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贤。
注释:¹幽险:昏暗、凶险。
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chī)¹为蝘(yǎn)(tíng)²,鸱(chī)(xiāo)³为凤凰。
译文:把螭龙当作壁虎,把猫头鹰当作凤凰。
注释:¹螭龙:传说中的蛟龙。²蝘蜒:壁虎。³鸱枭:猫头鹰。
比干见刳,孔子拘匡。
比干¹见刳(kū)²,孔子拘匡³
译文:比干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
注释:¹比干:商纣的叔父,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²刳:破开挖空。³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长垣县,孔子曾在这里被匡人包围。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乎其遇时之不详也。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¹乎其遇时之不详也。
译文:他们的智慧多么光辉,志向不能实现是因为时代不吉祥。
注释:¹拂:违背。
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郁郁¹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译文:要实行的礼义多么光辉灿烂,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注释:¹郁郁:文彩很盛的样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与上句“拂”字互易,今据《荀子》杨倞注改。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
(hào)¹天不复²,忧无疆也。
译文:莽莽天宇不复光明,忧心忡忡无边无疆。
注释:¹皓:光明。²复:返。
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千岁必反¹,古之常也。
译文:长久的动乱之后就会回归太平,这天理恒久不变。
注释:¹千岁必反:谓乱久必治。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译文:弟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上天一定不会把我们遗忘。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圣人共手,时几¹²矣。
译文:圣人请暂且拱手等候,好时机却将到来。
注释:¹几:近。²将:行,到来。
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与愚以疑¹,愿闻反辞²
译文:我说的话可能让人难以相信,请让我反复陈说我的想法。
注释:¹与愚以疑:我讲了愚蠢的话让您疑惑。²反辞:反复叙说之辞,犹《楚辞》中的“乱曰”,即下文的“小歌”。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¹,何其塞²矣。
译文:那道小歌这样唱道:我心中怀念着远方,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闭塞。
注释:¹远方:指楚国。俞樾说:“不敢斥言楚国,故姑托远方言之。”²塞:蔽塞。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
仁人绌约,暴人衍(yǎn)¹矣。
译文: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暴虐之人却数不胜数。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忠臣危殆(dài)¹,谗人服²矣。
译文:忠臣义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满。
注释:¹危殆:危险。²服:用。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
¹玉瑶珠,不知佩也。
译文:珍贵的美玉和珠宝,不知道佩戴。
注释:¹琁:同“璇”,美玉。
襍布与锦,不知异也。
(zá)布与锦,不知异也。
译文:精布和锦缎,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闾娵子奢,莫之媒也。
(lǘ)(jū)¹子奢²,莫之媒也。
译文:俊美的闾娵和子奢,没有人为他们做媒。
注释:¹闾娵:战国时魏国美女。²子奢:当为“子都”,春秋时郑国美男子。
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mó)¹力父²,是之喜也³
译文:丑陋的嫫母和力父,却是人们喜欢的对象。
注释:¹嫫母:传说是黄帝时的丑女。²力父:未详,可能是丑男子。³是之喜也:能够受人喜欢。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译文:将眼盲当作目光敏锐,将耳聋当作听力超卓。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译文:将危险当作安全,将吉祥当作灾祸。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¹
译文:上天啊,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注释:¹曷维其同: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佹诗》见于《荀子·赋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

  关于五篇赋同《佹诗》的关系,前人争议颇多,或以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组赋,或以为《佹诗》独立成篇,与前五篇不类,或以为《佹诗》与《小歌》也是并列的两首诗。我们认为,《荀子·赋篇》包括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两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齐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齐稷下时;后半为赋,作于其初次适楚、又去而至赵国期间。至于《佹诗》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与“乱辞”的性质相同,当然是《佹诗》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成篇。  《佹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战国策》上有明确记载:齐滑王末年,荀卿因上书齐相不被采纳,遂南适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谗人的离间,荀卿又不得不离楚去赵。到赵国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请荀卿返楚,于是荀卿为书谢春申君,信末附诗一首。《战国策·楚策四》所录送春申君的诗,正是这首《佹诗》的“小歌”,只是《楚策》系节录,略去了头六句,个别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见这首诗是荀子屡遭谗言、政治上极不得意、心灵蒙受重创之下写的。

  诗的开篇就描绘大自然颠倒黑白、四时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

  接着描写人类社会贤良受诬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为例,说明圣哲遇时不祥,古今一律,是规律性的社会现象。但作者又坚信,物极必反,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的天空必将呈现于人间。

  “小歌”部分,对前文所讲之意反覆叙说,饱含忧愤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楚国统治者,揭露他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作者的谢绝之意,表露无遗,而寄意遥深,盖人穷反本也。

  写法上,比兴象征手法运用成熟而得体,意象生动,情感直率而真挚。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既有回环往复、整齐和谐之美,又带有浓厚的楚歌情调。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乱辞。因此,它是荀子赋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朱熹《楚辞后语》收录了这首诗,并为叙说,盖亦取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楚辞后语序》)。鲁迅先生在其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论《佹诗》:“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确指出了它可与屈原赋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¹人有习²³舟者,其始,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¹⁰之间,所向莫¹¹不如意,遂¹²以为尽¹³操舟之术。遽(jù)¹⁴¹⁵舟师,椎¹⁶鼓径¹⁷进,亟(jí)¹⁸¹⁹大险,乃²⁰²¹²²胆落,坠桨失柁(duò)²³。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掉头还是船转弯,是快还是慢,只听从师傅的(教导)。因此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他就)马上小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然而现在造成的危险,不就是之前得意所造成的吗?
注释:¹楚:楚国(战国时期国家名)。²习:学习。³操:控制,这里指驾船。⁴始:开始。⁵折:指船调头。⁶旋:指船转弯。⁷疾:快。⁸徐:慢慢地。⁹惟舟师之是听:只听从师傅的(教导)。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惟:只,仅仅。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¹⁰渚:水中小洲。¹¹莫:没有。¹²遂:于是就。¹³尽:全部。¹⁴遽: 立即。¹⁵谢:辞别。¹⁶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¹⁷径:径直。¹⁸亟:立即,突然。¹⁹犯:遇到。²⁰乃:于是,就。²¹四:四周。²²顾:张望。²³柁:通假字同“舵”,做动词,驾驶。原指船舵。

chǔrénxuézhōu

liúyuánqīng míngdài 

    chǔrényǒucāozhōuzhě shǐzhéxuán wéizhōushīzhīshìtīng shìxiǎoshìzhōuzhǔzhījiān suǒxiàng suìwéijìncāozhōuzhīshù xièzhōushī chuíjìngjīn fànxiǎn nǎidǎnluò zhuìjiǎngshīduò ránjīnzhīwēizhě fēiqiánzhīxìng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参差烟树灞(bà)陵桥¹,风物²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cuì)楚宫腰³
译文: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的古杨残柳,几经攀折也憔悴的像朝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了。
注释:¹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²风物:风俗。³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héng)(gāo)¹。一曲阳关²,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ráo)³
译文: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注释:¹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²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³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朝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shàoniányóu ·cēnyānshùlíngqiáo

liǔyǒng sòngdài 

cēnyānshùlíngqiáo fēngjìnqiáncháo shuāiyángliǔ jīngpānzhé qiáocuìchǔgōngyāo 
yángxiándànqiūguānglǎo mǎnhénggāo yángguān duànchángshēngjìn pínglánráo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者,阳城¹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²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³,辍(chuò)耕之垄(lǒng),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少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一阵子,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大家不要彼此忘记呀。”受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怎么会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注释: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¹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²阳夏:今河南太康县。³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⁴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去、往。⁵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之,语气助词。⁶若:你,指陈胜。⁷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⁸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二世元年¹七月,发闾左²(zhé)(shù)³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¹⁰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¹¹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jiàn)¹²,上使外将(jiàng)¹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¹⁴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¹⁵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¹⁶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wèi)天下唱¹⁷,宜多应者¹⁸。”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¹⁹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²⁰?”陈胜﹑吴广喜,念鬼²¹,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²²”,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²³。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²⁴。又间(jiàn)令²⁵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²⁶,夜篝(gōu)火,狐鸣²⁷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²⁸,卒中往往语²⁹,皆指目³⁰陈胜。
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法律都要被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皇帝,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罪,二世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注释:¹二世元年:即公元前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²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³适戍:发配去守边。适,通“谪”。⁴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⁵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⁶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⁷亡:逃跑,逃走。⁸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举行,实行。⁹等:同样。¹⁰死国:为国事而死。¹¹苦秦:苦于秦(的统治)。¹²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¹³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秦始皇嬴政。¹⁴项燕:战国末年楚国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¹⁵怜:爱戴。¹⁶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¹⁷唱:通“倡”,倡导。¹⁸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¹⁹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²⁰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²¹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²²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²³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²⁴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²⁵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²⁶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²⁷狐鸣:像狐狸的声音鸣叫。²⁸旦日:明天,第二天。²⁹往往语:到处谈论。³⁰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¹醉,广故数言欲亡,忿(fèn)(huì)²,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³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w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¹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tǎn)¹¹,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¹²。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¹³。蕲下,乃令符离¹⁴人葛婴将兵徇¹⁵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¹⁶皆下之。行收兵¹⁷。比¹⁸至陈¹⁹,车六七百乘(shèng)²⁰,骑(jì)²¹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²²,独守丞²³与战谯门中²⁴。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²⁵﹑豪杰²⁶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²⁷,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²⁸,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²⁹。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³⁰,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大多为他所用。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屡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折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然鞭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他。陈胜佐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
注释:¹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²忿恚尉:使尉愤怒。³笞:用鞭、杖或竹板打。⁴剑挺:拔剑出鞘。⁵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⁶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⁷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⁸十六七:十分之六七。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²⁷吗?宁,难道。¹⁰受命:听从号令。¹¹袒右:露出右臂。¹²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¹³蕲:今安徽宿州南。¹⁴符离:今安徽宿州。¹⁵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¹⁶铚、酂、苦、柘、谯: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¹⁷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¹⁸比:等到。¹⁹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²⁰乘:特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²¹骑:一人一马的合称。²²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²³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²⁴谯门中:城门洞里。²⁵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²⁶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²⁷被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²⁸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²⁹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³⁰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

  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

  《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动地记述了从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权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怀有“鸿鹄之志”。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属所作的讲演中,尤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对封建世袭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于他富有远见,他的话具有鼓动性,才能收到徒属皆日“敬受命”的效果。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等人起义的直接原因。面临必死处境时,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说明他们对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二人密谋中,陈胜对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社会背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因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提出这一口号,则“宜多应者”。他们在卜者启发下,精心策划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骗过了其他戍卒的耳目。他们合演的杀将尉的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这些都能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后文中的“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上文“宜多应者”相呼应,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体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也正是陈涉这种谋划、洞察的能力,才造成起义一呼百应,并迅速遍及全国局面。

  陈胜、吴广在密谋起义之时曾找人算卦,后来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书和狐鸣两出骗局。这种为推翻一个政权而造舆论的骗术,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关头屡见不鲜。当广大群众畏天命的意识很浓厚的时候,举事者想要“威众”,以种种骗术把自己表现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见效的手法。然而,陈胜、吴广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他们的真实思想。作者司马迁更在记叙陈胜、吴广行卜时,特意点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则“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参与密谋。《陈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类骗术昭然若揭,《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制造的斩蛇之类的神话也持保留态度,这都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的历史观。

  两个将尉在大泽乡起义中并没有过失,他们和吴广的一场冲突是起义领袖预谋的,但最终仍不免一死。这是因为他们是秦王朝势力的代表人物,在残酷的阶级斗争面前,充当了起义军的对立面,故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攻下蕲县这第一个县城后,陈胜和吴广及时派葛婴带领人马到蕲县以东开辟新战场,以便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建立起农民政权。这些都说明他们在起义初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陈胜在战斗中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些都是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质,在陈胜、吴广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述人物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细节的记叙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史记》在为一个个历史人物立传时,不仅记录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示与人物活动相关的背景、环境,从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主要体现。

参考资料:
1、 夏华 等 编译.史记精华本.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209-220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48-253
3、 高续华.《陈涉世家》中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1)

chénshèshìjiā (jiéxuǎn )

qiān liǎnghàn 

    chénshèngzhě yángchéngrén shè guǎng广zhě yángjiǎrén shū chénshèshàoshí chángrényōnggēng chuògēngzhīlǒngshàng chànghènjiǔzhī yuē  gǒuguì xiāngwàng  yōngzhěxiàoéryìngyuē  ruòwéiyōnggēng guì  chénshètàiyuē  jiē yànquèānzhīhóng鸿zhīzhìzāi  

    èrshìyuánniányuè zuǒzhéshùyáng jiǔbǎiréntúnxiāng chénshèng guǎng广jiēdāngháng wéitúnzhǎng huìtiān dàotōng duóshī shī jiēzhǎn chénshèng guǎng广nǎimóuyuē  jīnwáng  děng guó  chénshèngyuē  tiānxiàqínjiǔ wénèrshìshào dāng dāngzhěnǎigōng shuòjiàn shàngshǐ使wàijiàngbīng jīnhuòwénzuì èrshìshāzhī bǎixìngduōwénxián wèizhī xiàngyànwéichǔjiàng shuòyǒugōng àishì chǔrénliánzhī huòwéi huòwéiwáng jīnchéngzhòngzhàchēnggōng xiàngyàn wéitiānxiàchàng duōyìngzhě  guǎng广wéirán nǎiháng zhězhīzhǐ yuē  xiàshìjiēchéng yǒugōng ránxiàzhīguǐ  chénshèng guǎng广 niànguǐ yuē  jiàoxiānwēizhòngěr  nǎidānshūyuē chénshèngwàng  zhìrénsuǒzēngzhōng mǎipēngshí zhōngshū guàizhī yòujiànlìngguǎng广zhīsuǒpángcóngzhōng gōuhuǒ míngyuē  chǔxīng chénshèngwàng  jiējīngkǒng dàn zhōngwǎngwǎng jiēzhǐchénshèng 

    guǎng广àirén shìduōwéiyòngzhě jiàngwèizuì guǎng广shuòyánwáng fèn忿huìwèi lìngzhī zhòng wèiguǒchīguǎng广 wèijiàntǐng guǎng广 duóérshāwèi chénshèngzuǒzhī bìngshāliǎngwèi zhàolìngshǔyuē  gōngděng jiēshī shīdāngzhǎn jièlìngzhǎn érshùzhěshíliù qiězhuàngshì míngěr wànghóujiàngxiāngnìngyǒuzhǒng  shǔjiēyuē  jìngshòumìng  nǎizhàchēnggōng xiàngyàn cóngmín tǎnyòu chēngchǔ wéitánérméng wèishǒu chénshèngwéijiàngjūn guǎng广wéiwèi gōngxiāng shōuérgōng xià nǎilìngrényīngjiàngbīngxùndōng gōngzhì cuó  zhè qiáojiēxiàzhī hángshōubīng zhìchén chēliùbǎishèng qiān shùhuòwànrén gōngchén chénshǒulìngjiēzài shǒuchéngzhànqiáoménzhōng shèng shǒuchéng nǎichén shùhuòrì hàolìngzhàosānlǎo háojiéjiēláihuìshì sānlǎo háojiéjiēyuē  jiàngjūnshēnjiānzhíruì dào zhūbàoqín chǔguózhīshè gōngwéiwàng  chénshènǎiwéiwàng hàowéizhāngchǔ dāngshí zhūjùnxiànqínzhě jiēxíngzhǎng shāzhīyìngchénsh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