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褪尽东风¹满面妆,可怜²蝶粉与蜂狂。
译文:春天已去,海棠花仍美得醉人,可爱的蝴蝶和蜜蜂在花前不停地翻飞起舞。
注释:¹东风:指春风。²可怜:可爱。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译文:从今以后,满腹心事将对谁说呢?只能把自己的心思寄托于海棠花之上。

hǎitángměirén--tángyín

tuìjǐndōngfēngmǎnmiànzhuāngliándiéfěnfēngkuáng

jīnshuíshuōpiànchūnxīnhǎit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已去,海棠花仍美得醉人,可爱的蝴蝶和蜜蜂在花前不停地翻飞起舞。

从今以后,满腹心事将对谁说呢?只能把自己的心思寄托于海棠花之上。

注释

东风:指春风。

可怜:可爱。

唐寅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 3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在后,曲其颈欲擢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不知黄雀在后,举头而欲啄食之。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仰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不顾后害者也。
园中有榆(yú)¹,其上有蝉,蝉方奋²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táng)(láng)在后,曲其颈欲擢(zhuó)³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不知黄雀在后,举头而欲啄食之。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xié)弹丸在榆下,仰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不顾后害者也。
译文: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正在振翅大鸣,想饮清凉的露珠,并不知道螳螂就在它身后,弯曲了颈项,想抓它来吃。螳螂正准备捉蝉,不知道黄雀就在它身后,伸长了了颈项,想把它啄来吃掉。黄雀正要啄螳螂,不知一少年拿着弹丸在树下瞄准了黄雀。少年正准备用弹丸射黄雀,不知脚前有深坑,脚后有洞穴。这就是只看见前面的好处,而不顾忌后面的害处。
注释:¹榆:榆树。²奋:挥动。³攫:抓。⁴挟:携带。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¹白云间,一片孤城²万仞(rèn)³山。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注释:¹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²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³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qiāng)¹何须怨²杨柳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¹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²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³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⁴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⁵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2-5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6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75

liángzhōuèrshǒu ·

wángzhīhuàn tángdài 

huáng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piànchéngwànrènshān 
qiāngyuànyángliǔ chūnfēngménguān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疏雨洗空旷¹,秋标²惊意新。
译文:稀稀疏疏的小雨像是把天空洗过,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旷,初秋的气象令人意外的清新。
注释:¹空旷:指广阔的地方。²秋标:秋初,秋天开始。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大热去酷吏¹,清风来故人²
译文:夏天的酷热就像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一去不复返,清风袭来犹如老友相逢。
注释:¹酷吏:指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²故人:旧交;老友。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zūn)¹(zhuó)未热,晓花颦(pín)²不颦。
译文:拿起酒杯对饮还没有喝,傍晚的花朵皱起来还未凋落。
注释:¹樽酒:杯酒。²颦:表示皱眉。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zhū)(chèng)¹与缕雪,谁觉老陈陈²
译文:秋收的粮食称重去买卖,谁会发觉这些是陈年的粮食呢?
注释:¹铢秤:宋代以铢为最小计量单位的秤。二十四铢为一两。²陈陈:指陈年的粮食。

zǎoqiū--

shūkōngkuàngqiūbiāojīngxīn

qīngfēngláirén

zūnjiǔzhuówèizhuóxiǎohuāpínpín

zhūchèngxuěshuíjuélǎochénchén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译文:心志在天边,身子却困在架子上,想要腾飞却没有机会和条件。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译文:最终总会翱翔在万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谁是解开绳子的人。

yǒngjiàshàngyīng--cuīxuàn

tiānbiānxīndǎnjiàtóushēnfēiténgwèiyǒuyīn

wànxiāozhōngzhīshuíshìjiětāorén

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日暮游西园¹,冀(jì)²³忧思情。
译文:傍晚游玩西园,只为排遣心中愁绪。
注释:¹西园:即铜雀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²冀:希望。³写:通“泻”,泄也,除也。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曲池扬素波¹,列树²(fū)³丹荣
译文:弯曲的水池荡着波纹,成排树木开着红花。
注释:¹素波:白色的水波。列树:排列成行的树木。³敷:陈,这里是开放的意思。⁴丹荣:红花。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上有特栖(qī)¹鸟,怀春²向我鸣。
译文:树上有独自栖息的鸟,像怀春似地向我鸣叫。
注释:¹特栖:独栖。特,孤独。²怀春:春心萌动,故鸣而求偶。通常用为未婚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qiān)(rèn)¹欲从之,路险不得征²
译文:提起衣襟想追赶唤我的朋友,路远又怎么去呢。
注释:¹褰衽:提起衣襟。²征:行。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
徘徊不能去,伫(zhù)¹望尔形。
译文:行走不定又无法离去,站在原地遥望友人身影。
注释:¹伫立:久立不动。
风飇扬尘起,白日忽已冥。
风飚(biāo)¹扬尘起,白日忽巳冥²
译文:忽然风起尘扬,天转瞬昏暗了。
注释:¹飚:旋风。²冥:昏暗。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¹
译文:返回独自一人的房内,托梦去传递我对友人的真诚。
注释:¹精诚:至诚之意。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译文:老天不会不明人心的,我们何必担心不能在一起呢?

  此诗首句“日暮游西园”标出自己的行动,次句“冀写忧思情”标出自己的情感抒发,其余各句分头叙写此二者。诗人游园时见池边树上“特栖鸟,怀春向我鸣”,慨叹不能相从,于是表达一种哀怨之情,把作者对曹植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开交往的矛盾心情表达得十分精到。全诗写得深情绵邈,哀婉动人,而“正言若反”(《老子》)的结尾,更使作品显得深沉含蓄,韵味无穷。

  诗从日暮游园,排解忧愁入手:日逼西山,红轮将坠,景色十分怡人;漫步西园,确是驱除白日操劳的好办法。但作者却不是为了观花赏景,而是为了排解“忧思”,而且他的“忧思”形成,大概已非一日,甚或到了难以排解的地步,所以一开头便把排忧的目的强调出来。这便等于暗示了事态的艰难、问题的性质绝不寻常。接下来两句是写园中景色。池水泛着微波,树上开着红花,看上去,一切多么美好。这是点出:环境、事态的表面,暂时是平静的。然而,严重的问题却在悄悄地发生:红花绿叶丛中,有一只“特栖鸟”,她向“我”倾注着怀春之情。这两句写得非常美丽、动人。在丛林密叶之中发现了一只孤独的小鸟,已很不容易,还听出它对自己倾注了怀春之情,就更不寻常。这表明作者对朋友有深入的了解与同情,也表明彼此情谊十分深厚。关系既然如此密切,作者自然要行动起来,回报相应的热情。

所以便有“褰衽欲从之”的举动,平常走路是用不着提起衣襟的,只在急促行走时才要“褰衽”,由此可见作者心情的激动和热烈。可惜事不由人:“路险不得征”,不是路遥、也不是路回,而是“路险”,这个“险”字充分地表示事态的严重性。联系到当时曹氏兄弟的激烈斗争,以上这些措词用字显然经过精心选择的。以下一连六句描写了当时自己的具体情状,反复地表明他的难过和激动:他明确地看到情势危险,无法接近,却不肯离开。他徘徊不定,处在绝望之中还要挣扎出点办法来。到实在无法可施之时,便久久地守望。直到日没西山,旋风扬起了沙尘、完全看不到对方影子了,才不得不带着失望回到卧室,希望以自己精诚能在梦中与对方相会。以上这些比喻,把作者的感人之情,动人之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在无可奈何之中把希望寄托于“天不违人”,以此给对方也给自己一点点安慰。这种希望自然是渺茫的,不过,“何惧不合并”却显示了作者对前景充满信心。

  这首诗把作者对曹植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开交往的矛盾心情表达得十分精到。这对认识历史人物事态的复杂性是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由此去了解作者怎样去感受和处理人生的种种复杂难题。除了特定的历史内涵之外,作为文学作品,还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去表现复杂幽微的心态,并且去领悟古人的思考力度和深度。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193-19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