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公家颍川,坡老田阳羡。是皆非吾土,而乃此留恋。
欧公家颍川,坡老田阳羡。是皆非吾土,而乃此留恋。
种橘知何时,何时归去兮?归而谋之妇,惜无李衡妻。
种橘知何时,何时归去兮?归而谋之妇,惜无李衡妻。

dōngshūchǔsòngjuǎn--téngbīn

ōugōngjiāyǐngchuānlǎotiányángxiànshìjiēfēiérnǎiliúliàn

zhǒngzhīshíshíguīguīérmóuzhīhéng

滕斌

滕斌

滕斌(1308—1323),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省)人。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至英宗至治年间(一三○八-- 一三二三)。 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悠悠¹上古,厥(jué)²初生民³
译文:悠悠遥远上古时,当初人类之先民。
注释:劝农: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劝农,这是汉代之来地方官员的职责。¹悠悠:遥远,久远。²厥:其。³生民:人民。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¹然自足²,抱朴³含真
译文: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注释:¹傲: 游戏,闲游,骄傲。²自足:指衣食自给,丰衣足食,并且指知足的心态。此句说,既然衣食自给,并且有自知之明,别无他求,便能坚强骄傲、逍遥自在地看待人世。傲然自足,这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理念与品德标准。³抱朴:襟怀质朴、朴素。⁴真:指自然。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智巧¹既萌,资待²(mǐ)³
译文: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
注释:¹智巧:机谋与巧诈。此处与上句的“朴”、“真”相对而言。智:智慧。巧:技艺高明、精巧。²资待:供给需求赖的生活资料。资:本义钱财。战国《易·旅》:“怀其资。”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³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³靡因:无来由,即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依靠。靡:无,没有。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意谓上古生民抱朴含真之时,可以傲然自足,智巧既已萌生,欲广用奢,反而无从供给矣。”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谁其¹(shàn)²之,实赖哲人³
译文: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注释:¹其:语助词。²赡:供给,供养,使之充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³哲人:智慧卓越超越寻常的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哲人伊何¹?时维²后稷(jì)³
译文:聪明贤人知为谁?是为农圣曰后稷。
注释:¹伊何:惟何。²时维:是为。³后稷:远代尧舜时代农官,周族的始祖。相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¹
译文: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注释:¹殖:同“植”,种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舜既躬耕¹,禹亦稼穑(sè)²
译文: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
注释:¹躬耕:亲自耕种。²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战国《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稼:播种五谷。穑:收获谷物。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远若周典¹,八政始食。
译文: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注释:¹周典:指夏、周《尚书》中的《周书》。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熙熙令德¹,猗(yī)猗原陆²
译文: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
注释:¹令德:1.美德。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²“猗猗”句:猗猗:这里指禾苗茂盛的样子。原陆:高而平之地,田野。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huì)¹木繁荣,和风清穆²
译文: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清穆:穆:淳和,温和。清穆:清和,亦为“穆清”,比喻清和平静之时。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纷纷士女¹,趋(qū)²竞逐³
译文: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
注释:¹“纷纷”句:纷纷:众多的样子。士女:男女。²趋时:指抢赶农时。³竞逐:你追我赶。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桑妇宵兴¹,农夫野宿²
译文: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注释:¹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²野宿:夜宿于田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气节易过,和¹²难久。
译文: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
注释:¹和:和风。²泽:雨水。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冀缺携俪¹,沮溺结耦²
译文: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注释:¹“冀缺”句: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²“沮溺”句: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春秋《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结耦:合作耕种。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xiàng)彼贤达¹,犹勤²陇亩。
译文: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
注释:¹“相彼”句:相: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指有才德、声望的人。²勤:指勤于耕作。
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shěn)¹²众庶³,曳(yè)(jū)拱手
译文: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注释:¹矧:何况。²伊:此,这些。³众庶:一般百姓。⁴曳:拖,拉。裾:衣服的大襟。⁵拱手:1.两手相合,相以示敬意。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2.将双手放在袖子里,形容人们懒惰、闲散的样子。引深为无为而治。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3.夸张形容轻易而得。《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西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得。”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一:“曳裾拱手,说惰农趣甚。”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kuì)¹
译文: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注释:¹“民生”二句:战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人生。匮:缺乏,不足。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¹安自逸,岁暮奚冀²
译文: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注释:¹宴:1.请人吃饭喝酒,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战国《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东汉郑玄注:“宴,享宴也。”2.安闲,安逸《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²奚冀:何所希望,指望什么。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dàn)¹不储,饥寒交至²
译文: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
注释:¹儋石:儋: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量词。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宝》:‘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 东汉高诱注:“万檐,万石(dàn)也。”石:米谷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²交至:一齐来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顾尔俦列¹,能不怀愧!
译文: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注释:¹列:同伴,指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dān)¹道德,樊须是鄙²
译文: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注释:¹孔耽:孔:孔子。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²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战国《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待樊迟出,孔子便讥讽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他胸无大志。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¹乐琴书,田园不履(lǚ)²
译文: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注释:¹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战国《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²田园不履: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有三年没到园中去。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若能超然¹,投迹高轨²
译文: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注释:¹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²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敢不敛(liǎn)(rèn)¹,敬赞德美。
译文: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¹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西汉刘向编、战国《战国策·楚策》:“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第二章追述后稷播植自给,舜禹躬耕稼穑,都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第四章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第五章谈耕作的重要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第六章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译文: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译文: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

zǎoméi

dàoyuán míngdài 

wànshùhán nánzhīyǒuhuā 
xiāngwénliúshuǐchù yǐngluòrénjiā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译文: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来县宰¹加朱绂(fú)²,便是生灵³血染成。
译文: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注释:¹县宰:县令。²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³生灵:生民。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zàijīngchéngxiàn

xún tángdài 

suìcéngjīngxiànchéng xiànmínkǒuyuānshēng 
jīnláixiànzǎijiāzhū biàn便shìshēnglíngxuèrǎnchéng 
归不得,一夜林乌头白。落月关山何处笛?马嘶还向北。
归不得,一夜林乌头白¹。落月关山何处笛²?马嘶还向北。
译文:君王呵,想归归不得。虽然林间的乌鸦头羽,已经一夜变白。伴随关山落月的,是何处哀怨的长笛?连嘶鸣的征马,也朝向关山以北。
注释:¹林乌头白:喻事情难以实现。《史记·荆轲传赞》注引《索隐》:“燕太子丹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尽白,马亦生角。”唐李商隐《人欲》:“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²“落月”句: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又《关山月》是汉乐府横吹曲名,多写边塞士卒久戍不归及家人伤别思远之情。
鱼雁沉沉江国,不忍闻君消息。恨不奋飞生六翼,乱云愁似幂。
鱼雁¹沉沉²江国,不忍闻君消息。恨不奋飞生六翼,乱云愁似幂。
译文:江南的书信断绝,可能是上苍知道我不忍心听到君王落魄的消息。但是我的心里却恨不能生出奋飞的双翼。纷乱的愁云,宛如复盖大地的巨幂。
注释:¹鱼雁:代指书信。鱼、雁均可传书。²沉沉:谓音信不通。

  这首词顺承了前两首词已有的气氛,并创造新的意境加以进一步的渲染,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切肤之痛推上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一夜林乌头白”,乍看起来悖情拗理,“林乌” 头白,事实上,这一句不是以视觉去描写实景,而是以听觉去构筑想象。那野林之中夜宿的鸟儿哀啭地啼个不停,亦是因于无家可归的怨愁,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深深理解鸟儿的言语。但怀疑鸟儿是否一夜之间也如自己一样愁白了头发,“一夜”正是作者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写照。月亮渐渐向天边落去,忽然传来了呜咽咽的笛声、如泣如诉,那一定是远处关山之下戍边将士思归的心曲,啸啸的马嘶似乎也来自那个方向,战马怀念故土的感情非常深沉。

  暗夜之中,作者目送着天空的落月,耳边时时听到这样一些声响,心里的衰伤和悲寂愈演愈烈。对比前两首词上片的写法,这首变换的手法更奇巧。黑夜遮挡了人的视线,听觉上升为感受外界事物的首位。一种声音引发一种想象的画面。所以,这首词的意境与前两首有所不同,缥缈、清虚,流溢着一种奇幻的美。

  下片还是转入对主题的阐发上。 “鱼雁沉沉江国”是说两地遥遥相离,音讯难以相通。不要说难见“君”的“颜色”,难知“君”的“踪迹”,就是“君”的消息都难以得到。作者怎能不顿生感慨:“恨不奋飞生六翼?”可见,从第一首到第三首,作者思“君”的感情在逐步加深。“乱云愁似幂”是作者深重如云的哀愁形象的描述。就象那铺天盖地,悠悠不尽的浓云。真所谓“痛彻骨髓”“沉哀入骨”。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460-1463.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彩袖¹殷勤捧玉钟²,当年拚(pàn)³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醉桃花扇风。
译文:你挥舞彩袖手捧酒杯殷勤劝酒,回想当年心甘情愿醉倒于颜红。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
注释:¹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²玉钟:古时指珍贵的酒杯,是对酒杯的美称。³拚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⁴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醉,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⁵低:使动用法,使······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¹。今宵剩(jǐn)²银釭(gāng)³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共同欢聚。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唯恐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注释:¹同:聚在一起。²剩把:剩:通“醉(jǐn)”,只管。把:持,握。³银釭:银质的灯台,代指灯。

  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

  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所谓“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醉桃花扇低风。

  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而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又言“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醉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小晏之作,已然近之。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回忆相会时的欢乐肆意,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反衬钟情至深,相思至极,魂牵梦萦,不免寤寐求之。而梦中的相会终归是空,清醒后的相思却越更深邃,越彻骨。以至于当真正相会之时,分不清眼前是梦是真,害怕再次醒来更加痛彻心肺的相思。

  小晏出身书香门第,不少婉雅佳言也化用了前人诗句。虽然前人言在,但是为己所用,和谐融贯,读来仍是自然生辉,更自有别一番情趣含蕴其中。梦的意境在小晏笔下,采用递进的方式,前一句的相思之情已是极限,后一句则递进一步,产生了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意象更为丰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晏几道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陈振孙则赞曰:“其(叔原)词在诸明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气磊落,未可贬也。”毛晋在《跋小山词》中称小晏词“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苹、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可谓倾倒之至。而其“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唱,至今仍有凫凫不息的声韵。

zhètiān ·cǎixiùyīnqínpěngzhōng

yàndào sòngdài 

cǎixiùyīnqínpěngzhōng dāngniánpànquèzuìyánhóng yángliǔlóuxīnyuè jìntáohuāshànfēng 
cóngbiéhòu xiāngféng huíhúnmèngjūntóng jīnxiāojǐnyíngāngzhào yóukǒngxiāngféngshìmèng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