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湖南望,望夫夫未回。
日日湖南望,望夫夫未回。
无情春水恨,只送别船来。
无情春水恨,只送别船来。

shāngrén--sòng

nánwàngwàngwèihuí

qíngchūnshuǐhènzhǐsòngbiéchuánlái

宋无

宋无

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kē)¹如何?匪²斧不克³。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译文: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注释:¹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²匪:同“非”。³克:能。⁴取:通“娶”。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伐柯伐柯,其则¹不远。我觏(gòu)²之子,笾(biān)豆有践(jiàn)³
译文: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¹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²觏:通“遘”,遇见。³笾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0-311
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2-124

míng xiānqín 

 fēi  fēiméi 
 yuǎn gòuzhī biāndòuyǒujiàn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寂寞东篱(lí)¹湿露华,依前金靥(yè)²照泥沙。
译文: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注释:¹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²金靥: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照重阳一日花。
译文: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译文: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恰如退士¹垂车²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¹退士:退休之官员。²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7-1038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松雪飘寒,岭¹云吹冻,红破数椒²春浅。衬舞台荒,浣(huàn)妆池³冷,椒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
译文:古松积雪飘来寒意,岭头冬云吹成冰冻,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华市朝变作椒凉废苑,竟如此轻易!可叹梅花与人一样所存无几,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
注释: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门外建聚景园,奉高宗游幸,其后遂为累朝临幸之所。至理宗以后,日渐荒废。¹岭:即葛岭,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传葛洪炼丹于此。²椒:梅花含苞未放时,其状如椒也。³衬舞台,浣妆池:应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浣:洗。⁴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是指朝代、世事。⁵岁华:既指岁月,也指年华。⁶晚:终,将尽。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共椒黯¹。问东风、几番吹梦²,应惯识³、当年翠屏金辇(niǎn)。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líng)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译文:心情是一样的椒凉黯淡!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满目是荒芜的草木与茫茫暮霭。我面对衰草斜阳默默无语,黯然魂消,泪流满面。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注释:¹椒黯:椒凉暗淡。²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³惯识:识惯。翠屏金辇:翠屏,碧玉屏风,代指宫苑旧日豪华的设施。辇,人推挽的车。⁴金辇:贵族的车驾。⁵废绿:荒芜的园林。⁶销魂:非常感伤。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⁷西泠残笛:西泠,即西泠桥,在杭州西湖孤山下,为后湖与里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残笛:断断续续的笛音。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起笔一组工巧而自然的对句,点出天气,勾画梅亭的寒景,已透出凄怨之音。一个“飘”字,一个“吹”字,并见出体物之细、炼字之精。紧接着,“红破数椒春浅”一句揭示所咏之物。在料峭的寒风中,含苞如椒的梅花又绽出了几点红色。“红破”带出饱满的生机。梅花预报了春的到来。自然之春方始来临,而人事之春却早已消歇了。这是运用反衬手法,被衬托者便是下面“衬舞台荒,浣妆池冷”的残败景象。衬舞台、浣妆池疑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尚可令人想见当日歌舞管弦之繁,红拥翠簇之盛。奈何“市朝轻换”,良辰难再,如今这里只剩下荒凉的舞台,冷寂的妆池了。唯有那红梅依旧花开花落,念及于此,作者怎能不感到“凄凉”呢?句中“荒”、“冷”诸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之变。“轻换”是用淡笔写浓情,加重了哀痛,又有世情遽变,恍若梦幻的感觉。三句中,前两句开,后一句合。“叹花”两句折回雪香亭梅。词人为家国之恨忧思郁结,愁损年华;那红梅有知,似也同其哀感。这里,物我交映,彼此相怜,把伤国自伤,寂落无依的情感深沉地吐露出来。梅花初放,而诗人却想到了它的凋谢,则亡国之人的心绪可知,悼伤故国之意如见了。

  “共凄黯”三句近承上文之“凋谢”,远接篇首之“飘寒”、“吹冻”,是词论家所谓岭断云连的“提空之笔”。上片题面已足,此处又反复申说,以尽其意。“问东风”,是满腔悲愤无可告语之状,益见悲凉。“几番吹梦”,言恋恋于前朝,其情不能自己,至于梦魂牵绕;一梦觉来,更是凄伤惆怅无限。“应惯识”者,当就老梅而言,谓今日之梅“应惯识”当年之“翠屏金辇”之盛时车骑。屏、辇意从前文“衬舞台”、“浣妆池”出,反透“市朝轻换”之意。“惯识”,有殷勤问故朝的深情;“应”,推度之辞,含心事茫茫、然疑不定之神态。下面两句倒装。“但”字一转,然后落下,作一波峭。“废绿平烟空远”,指眼前之景物。曰“废”、曰“空”,语气衰颓。曰“平”、曰“远”,则置身亭上,居高远眺之状。六字中一字一层,情景兼胜。回应上文,反剔出江山兴废之恨。寄慨苍茫,令人生无穷的哀叹。接下,“无语”二句,花与人共写。昔日宫苑的官梅,如今自开自落在荒寒的废圃。衰草、斜阳,状其景;销魂、泪满,言其情。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一机杼。结拍两句,以《落梅花》之西泠残笛,重加渲染。面对废绿、荒烟、斜阳、衰草、残笛,词人们唯有满腔的亡国之痛,唯有沉默无语黯然销魂,唯有欷欺大恸热泪纵横!国亡园荒梅落人老,至此,吊故国、吊梅花和吊自己已浑然不可分辨。

参考资料:
1、 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3042页

xiànxiānyīn··diàoxuěxiāngtíngméi--zhōu

sōngxuěpiāohánlǐngyúnchuīdònghóngshùjiāochūnqiǎnchèntáihuānghuànzhuāngchílěngliángshìcháoqīnghuàntànhuāréndiāoxièsuìhuáwǎn

gòngànwèndōngfēngfānchuīmèngyīngguànshídāngniáncuìpíngjīnniǎnpiànjīnchóudànfèi绿píngyānkōngyuǎnxiāohúnduìxiéyángshuāicǎolèimǎnyòu西língcánsòngshùshēngchūnyuàn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昔我游宋中¹,惟梁孝王都²
译文:昔日我在宋中一带游历,汉梁孝王刘武自梁徙都睢阳,修园林、扩建城池。
注释:¹宋中:今河南商丘市南。²梁孝王都:汉梁孝王刘武自梁(今开封市)徙都睢阳(即宋州),修园林、扩建城池。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名今陈留亚¹,剧²则贝³俱。
译文:当今的宋中仅次于唐代著名的商业交通发达的城市陈留,而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则和贝州、魏州相等。
注释:¹陈留亚:仅次于陈留。陈留,是汉、唐以来商业都会。²剧:政务繁重之地。³贝:贝州,故地在今河北清河。⁴魏:魏州,故地在今河北大名。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qú)¹
译文:一个城邑中就有数万户人家,街道两旁的高楼互相辉映。
注释:¹通衢:大道、交通要到。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俱娱。
译文:船和车马占据大半的天下,主人和宾客都十分欢乐。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白刃雠(chóu)不义¹,黄金倾有无。
译文:白光闪闪的刀刃用来杀光不义的坏人,把所有的黄金都拿出来酬谢英豪。
注释:¹雠不义:杀死不义的坏人。雠,仇杀。倾有无:倾其所有。“有无”是复词偏义,偏在“有”。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杀人红尘¹里,报答在斯须²
译文:此地富庶繁华,闹市仇杀,会带来迅速报复。
注释:¹红尘:指人世间。²斯须:片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忆与高李¹辈,论交²入酒垆³
译文:回忆起在安置酒瓮的土台,结交了高适和李白两位好友。
注释:¹高李:指高适、李白。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称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²论交:结交。³酒垆:酒家安置酒瓮的土台。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两公壮藻思¹,得我色敷腴(yú)²
译文:两位公子的写作才能十分了得,让我十分的和颜悦色。
注释:¹藻思:写作的才能。²色敷腴:颜色和悦的样子。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气酣(hān)¹登吹台²,怀古视平芜。
译文:情绪高昂的时候登上繁台,遥望长满青草的平原感怀汉高祖之事。
注释:¹气酣:情绪高昂。²吹台:即繁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期师旷吹奏之台。汉梁孝王增筑称“明台”,因此称为“吹台”。怀古:即下面所提汉高祖之事。平芜:长满青草的平原。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芒砀(dàng)¹云一去,雁鹜(wù)²空相呼。
译文:砀山县这个地方,汉高祖一死,这里就没有人了,只有雁鹜相互呼应而已。
注释:¹芒砀:唐时砀山县属宋州。²雁鹜:亦作“鴈鹜”。鹅和鸭。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先帝¹正好武,寰(huán)²未凋枯。
译文:玄宗尚武好战,当时国家尚未衰颓。
注释:¹先帝:即唐玄宗。²寰海:海内、天下。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猛将收西域,长戟()¹破林胡²
译文:英勇的将士收复西域蛮夷之地,安禄山、张守琏战胜契丹民族。
注释:¹长戟:比喻军队将领,这里指安禄山、张守琏等。²林胡:汉时匈奴种族名。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百万¹攻一城,献捷²不云输。
译文:蒙蔽邀功,用百万人攻打一城,只报胜利,不报失败,所以虽败而报捷。
注释:¹百万:指兵力。²献捷:报喜不报忧。
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组练¹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译文:把战士看作泥土一样贱,为争取尺土,不惜牺牲一百个人的性命。
注释:¹组练:组甲练袍,这里指精兵。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
拓境¹功未已,元和²³大炉
译文:开拓边疆未成功,天下大乱,升平和悦的景象离开人间乐土。
注释:¹拓境:即开拓边境。²元和:太平和乐的气象。³辞:离开。⁴大炉:天地、人间。《庄子》:“以天地为大炉。”这里指天地间。
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乱离朋友尽¹,合沓(tà)²岁月徂(cú)³
译文:时光流逝不停,而自己的朋友们却分散凋零。
注释:¹朋友尽:指除高、李外,如郑虔、严武、苏源明等人。²合沓:相继重迭的样子。³徂:逝。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
吾衰将焉托,存殁()¹再呜呼²
译文:我将一腔的愁思寄托在哪里,好友相继去世,十分悲悼。
注释:¹存殁:指活着的自己和死去的友人。²呜呼:恸哭。宝应元年(762)李白死,永泰元年(765)高适又死,所以说“再呜呼”。
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萧条益堪愧¹,独在天一隅。
译文:孤独凄凉、老病穷困而漂泊远方。
注释:¹益堪愧:一作“病益盛”。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乘黄¹已去矣,凡马²徒区区³
译文:李白和高适已经离去,我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
注释:¹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喻指高李。²凡马:杜甫自谓。³徒区区: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杜甫十分爱才,因此对高李之死,十分痛惜。
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不复见颜鲍¹,系舟卧荆巫²
译文:不再看望颜延之和鲍照,乘坐一艘小船在荆州巫山漂泊。
注释:¹颜鲍:指颜延之和鲍照。²荆巫:荆州巫峡,指漂泊夔州。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¹
译文:勉强加餐,常常担忧自己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注释:¹违抚孤: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这是一篇缅怀往事、抒发乱离之感的诗。在诗里杜甫怀念乱前宋中的繁华,伤盛世的消失,讽谕唐玄宗好武功所造成的恶果;忆恋同李白、高适游宋中时的友谊,痛挚友相继死亡,叹自身的衰老飘零。

  全诗分四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宋中地区的繁华;十三句至二十句为第二段写与高适、李白的邀游;二十一句至二十八句为第三段写唐明皇开边之事;最后十四句为第四段,叙写乱离死生,而深痛高李之亡。既有现实经历的生动描述,又有几十年来郁积于心中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此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此诗前十二句,写昔时宋中梁孝王都的风物人情。当时的商丘古城名声仅次于陈留,而与贝州、魏州齐名。这里人口众多,有高楼、大道;水陆交通便利,以至于“舟车半天下”;人们热情好客、行侠仗义。次八句,回顾与高适、李白游览的情景。他们在酒瓮的土台跟前畅饮,“登文台”赋诗,观梁园雁池,望芒砀云烟,追思汉高祖斩蛇起义创业、梁孝王主宾相得作赋。再十句,写唐玄宗当年穷兵黩武、四方征伐,致使生灵涂炭、天下混乱。后十一句,表达对高、李的悲念和哀思。由于岁月流逝、遭逢离乱,朋友已经亡故。李白死于宝应元年(762年),高适也卒于永泰元年(765年),而今自己亦到了衰落之暮年,又“独在天一隅”“系舟卧荆巫”,真是“存殁两呜呼”。诗人以“乘黄”“颜鲍”指高、李,以“凡马”自比,而且常常愿尽“抚孤”的义务,对高、李的尊恭和思念,也表明了三人之间的情深意笃,同时也看出商丘之游对诗人来说是美好,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1、 王华杰著.应天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07:53
2、 邓元煊,吴丹雨,吴明贤,李丹编.历代名人咏李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08:第45页

qiǎnhuái怀

 tángdài 

yóusòngzhōng wéiliángxiàowáng 
míngjīnchénliú bèiwèi 
zhōngjiǔwànjiā gāodòngzhàotōng 
zhōuchēbàntiānxià zhǔduōhuān 
báirènchóu huángjīnqīngyǒu 
shārénhóngchén bàozài 
gāobèi lùnjiāojiǔ 
liǎnggōngzhuàngzǎo  
hāndēngchuītái huái怀shìpíng 
mángdàngyún yànkōngxiāng 
xiānzhènghào huánhǎiwèidiāo 
měngjiāngshōu西 chánglín 
bǎiwàngōngchéng xiànjiéyúnshū 
liàn chǐbǎi 
tuòjìnggōngwèi yuán 
luànpéngyǒujìn suìyuè 
shuāijiāngyāntuō cúnzài 
xiāotiáokānkuì zàitiān 
chénghuáng fán 
jiànyánbào zhōujīng 
líncāngèngshí chángkǒngwéi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¹垂树杪²,又是乱山残照³
译文: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断虹:一段彩虹,残虹。²树杪:树梢。³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凭高虹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wú)¹。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²
译文: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²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

qīngpíngyuè ·yānqīngxiǎo

lánxìng qīngdài 

yānqīngxiǎo wàngqīngnánliǎo duànhóngchuíshùmiǎo yòushìluànshāncánzhào 
pínggāoduànzhēng yúnqiānpíng liúdōngxià jǐnshūyìngtuōs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