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溪洞极边头,仗剑从军忆壮游。杨柳春风千部落,旌旗晓日万貔貅。
蛮荒溪洞极边头,仗剑从军忆壮游。杨柳春风千部落,旌旗晓日万貔貅。
路经彭蠡洲前过,江自巴州峡外流。早报远人归圣化,貂蝉从古出兜鍪。
路经彭蠡洲前过,江自巴州峡外流。早报远人归圣化,貂蝉从古出兜鍪。

sòngjǐngxuānjìngzhōucóngjūn--gòngxìngzhī

mánhuāngdòngbiāntóuzhàngjiàncóngjūnzhuàngyóuyángliǔchūnfēngqiānluòjīngxiǎowànxiū

jīngpéngzhōuqiánguòjiāngzhōuxiáwàiliúzǎobàoyuǎnrénguīshènghuàdiāocháncóngchūdōumóu

贡性之

贡性之

元明间宣城人,字友初,一作有初。师泰侄。以胄子除簿尉,有刚直名。后补闽省理官。明洪武初,征录师泰后,大臣有以性之荐,乃避居山阴,更名悦。其从弟仕于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别纸¹累幅²过当,老病废忘,岂堪³英俊如此责望。少年应科目英,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¹⁰,才尘忝(tiǎn)¹¹,便被举主¹²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¹³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¹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¹⁵。又别作¹⁶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¹⁷,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¹⁸,与涉猎者¹⁹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²⁰之术。可笑可笑。
译文: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¹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²累幅:几页文字。³堪:担当,承当。⁴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⁵责望:期望,要求。⁶邪:同“耶”。⁷应:参加。⁸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⁹少:少数。¹⁰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¹¹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¹²举主:主考官。¹³得:成功。¹⁴卑意:我的意思。卑,用以自称的谦词。¹⁵余念:多余的念头。¹⁶别作:另外。¹⁷迂钝:迂阔蠢笨。¹⁸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¹⁹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²⁰速化:速成的方法。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择木无利刃,羡(xiàn)鱼无巧纶¹
译文:想要砍木材手中却无刀斧利刃,想捉鱼虾又没有渔网鱼具。
注释:¹纶:钓鱼的丝线。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译文:我怎么这般不自量力,自找麻烦受此行路途中的清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译文:原来的我不厌倦耕作,因为可以享受每日承欢娘亲膝下的温馨。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译文:如今呆在这这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却不在这里。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悠悠慈母心,惟¹²才如人。
译文:那一片悠悠慈母之心,只希望她一切如我所愿健康无恙。
注释:¹惟:唯一,只。²愿:祈愿,希望。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译文:小小的桑蚕吐的丝能没有多少,却可让我们的衣服常常换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yīn)勤。
译文:就如蚕而儿一样仅仅一顿饭的需索却吐出蚕丝造福与人,谁见过世上如母亲这般不求回报的人。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译文:罢了罢了,我还是告别朋友回去耕田吧!把行路的车子拆去轮子当做柴薪。

jiāngguījiùshānliúbiémèngjiāo

bàoróng tángdài 

rèn xiànqiǎolún 
liàng zhōngpín 
qiánzhěyàngēng qīn 
jīnláiqiānwài xīnzàishēn 
yōuyōuxīn wéiyuàncáirén 
cánsāngnéng chángzhuóxīn 
fànchǐ shuíjiànyīnqín 
biéjūnguīgēng chíhuǒshāochēlún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¹以兵部郎中戴胄(zhòu)忠清公直,擢(zhuó)²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³多诈冒资荫,赦(shè)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多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多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chì)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大信于¹⁰天下也。陛下忿¹¹选人之多诈,故¹²多杀之,而既¹³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¹⁴乃忍小忿而存¹⁵大信也。”上曰¹⁶:“卿能执法,朕复¹⁷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¹⁸从之,天下无冤狱¹⁹
译文:李世民因为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提升他为大理寺卿。贞观元年正月,“朝廷盛开选举”,大力选拔人才。一些人趁机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李世民知道后,下令他们自首,否则,以后查出来要判处死刑。没多久,有人伪造自己的做官资料被发现了,李世民想要杀死他。戴胄上奏说:“根据法律应该判这个人流放”。李世民非常愤怒,说道:“你想要遵守法律而令我失去威信吗?“戴胄回答:“说出的话,只是当时凭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已经知道不能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李世民说道:“先生能够执法,我还有什么可值得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李世民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
注释:犯颜: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¹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²擢:提升。³选人:候补、候选的官员。⁴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⁵觉:被发觉。⁶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⁷敕:下令。⁸以:来。⁹布:昭示。¹⁰于:向。¹¹忿:愤恨。¹²故:所以。¹³既:已经。¹⁴此:这。¹⁵存:保存。¹⁶曰:说。¹⁷复:再。¹⁸皆:都。¹⁹狱:案件。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¹夷吾者,颍(yǐng)²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³,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huán)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注释:¹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²颍: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³游:交往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⁴事:侍奉。⁵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⁶囚:被拘禁。⁷进:荐进,推举。⁸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⁹匡:纠正,扶正。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gǔ)¹,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²,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³,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释:¹贾:做生意,经商。²穷困:困厄,窘迫。³不肖:不贤,无能。⁴遭:遇。⁵走:跑。⁶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⁷以:因为。⁸多:称赞。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译文: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译文: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过去世¹时,有城名波罗柰(nài),国名伽(jiā)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²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³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duò)井水中。
译文:在过去的世界,有一个伽尸国,国内有座波罗柰城。在人烟稀少的树林中,有五百只猕猴。有一天,猕猴们到了一棵尼俱律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个月亮的影子。猕猴头儿见了,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掉入井中了,我们应当一齐把它救出来, 不要让时间夜晚都黑沉沉的。”猕猴们共同商议说:“怎样才能救出月亮呢?”领头的猕猴说:“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抓住树枝,你们捉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那些猕猴随即照领头说的做,一个捉住一个,挂成一长串。差点接近水面时,连在一起的猕猴太重,树枝弱小,“咔嚓”一下折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水中。
注释:¹过去世:佛教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²语:说。³共:一齐。⁴计议:商议。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