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繁华何在哉,画堂一炬竟飞灰。寒烟断草妖狐卧,明月空山老鹤哀。
金谷繁华何在哉,画堂一炬竟飞灰。寒烟断草妖狐卧,明月空山老鹤哀。
草合故基移主久,花临坏砌为谁开。玉楼歌散风流断,旧日乌衣不复来。
草合故基移主久,花临坏砌为谁开。玉楼歌散风流断,旧日乌衣不复来。
尹廷高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 2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译文:用宝刀去劈流水,不会有水流中断的时候。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妾意逐(zhú)¹君行,缠绵亦如之²
译文:我的情意追逐着你前行,缠绵悱恻,像那不断的流水。
注释:¹逐:追随。²如之:如此。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译文:门前的野草,别后秋天枯黄春来变得碧绿。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扫尽更还生,萋(qī)¹满行迹。
译文:扫除尽它又生长出来,茂茂盛盛铺满了路途。
注释:¹萋萋:绿草茂盛的样子。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译文:我们情投意合,欢乐的生活刚开来,却彼此分离南北各一。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游云¹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译文:像浮云一样飘落到哪座山上?一去便再也没见他回来。
注释:¹游云:飘浮不定的云彩。这里代指行迹不定的丈夫。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估客¹发大楼²,知君在秋浦(pǔ)
译文:有个商人从大楼山那儿来,我才知你落脚秋浦。
注释:¹估客:商人。这里指为李白捎书的人。²大楼:即大楼山,在今安徽贵池县境内。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梁苑¹空锦衾²,阳台梦行雨。
译文:我在梁苑这儿拥着锦被守空床,常梦到在巫山阳台与你相会。
注释:¹梁苑:梁园,兔园,汉代梁孝王所建。²锦衾:用锦缎做的被子。衾:被子。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¹家三作相²,失势去西秦。
译文:我家曾三为相门,失势后离开了西秦。
注释:¹妾:李白妻子宗氏自称。²三作相:指宗氏先辈宗楚客在武后朝三次宰相。失势:丧失权势。去:离开。西秦:指唐代都城长安。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犹有旧歌管,凄清¹闻四邻。
译文:我还存有过去的乐管,乐曲凄怨惊动了四邻。
注释:¹凄清:凄凉。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曲度¹入紫云²,啼无眼中人。
译文:悠扬的曲调飞入天空紫云中,如泣如诉却见不到心中的爱人。
注释:¹曲度:曲调的节奏。²紫云:彩云。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妾似井底¹桃,开花向谁笑?
译文:我像那深深庭院中的桃树,开出娇艳的花朵可向谁欢笑?
注释:¹井底:指庭中天井。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译文:你像天上的皓月,却不肯用清光照我一次。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译文:镜中我自己不认识了自己,因为分别后我变得日益憔悴。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安得秦吉了¹,为人道寸心。
译文:如何能得只秦吉了,用它那高亢声音,道我衷心。
注释:¹秦吉了:又名吉了,即鹩哥。产于邕州溪洞中,大似鸜鹆,绀黑色,夹脑有黄肉冠,如人耳,丹咮黄距,能效人言。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比喻来表情达意。

  这首诗起笔标其目,用一形象的比喻将“妾意”进行了高度概括,一开始就一目了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妻子的心意随着丈夫一道漂泊,情意缠绵就和不断的流水一样。紧接着用门前草作比。诉说丈夫离家时间之长。接着,作者写夫妻二人如同凤凰鸟一样,因为受惊,各自飞奔。丈夫犹如游云一样,不知落于何处,一去就不见回来。这些比喻都生动地道出了妻子的切身感受,打动人心。还有后面的”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宗氏把自己美好的年华,比作“井底桃”,桃花虽艳,但开在“井底”,又能得到谁的赏识和爱抚呢?自己犹如桃花,本为丈夫而开,但夫君就如天上的明月,连一次也不肯照到“井底”,照到自己身上。比喻新颖独特,别具一格。此言此语,凄凄切切,感人肺腑,在艺术上别有洞天,新奇制胜。这首诗还运用了典故“阳台梦行雨”,既表现了夫妻二人相思之甚,也表现了夫妻二人相会之难,而且用得自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突出艺术效果。

  诗歌最后用了“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表示夫妻相见不能,作为妻子的宗氏有多少话要对夫君说啊,所以她就想到“秦吉了”。如果能得到一只“秦吉了”,让它代替自己去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相思爱怜之意,该是多好。这最后四句,遣词用句,也自有特色,把全诗推向高潮。

  全诗文词朴实,情感缠绵凄楚,是一首爱情诗。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 .爱情诗注析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93-295页 .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客睡何曾著(zhuó)¹,秋天不肯明²
译文: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注释:¹著:入睡。²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卷帘残月¹影,高枕(zhěn)²远江声。
译文: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注释:¹残月:将落之月。²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¹(zhuō)²无衣食,途穷³仗友生
译文: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注释:¹计:谋生之计。²拙:拙劣。³途穷:旅途困窘。⁴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老妻书数纸,应悉¹未归情²
译文: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注释:¹悉:知悉。²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提笔入题,笼罩全篇。“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308-311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北庭送壮士,貔(pí)¹数尤多。
译文:北庭都护府派遣的士兵,勇猛善战的尤其多。
注释:¹貔虎:这里是比喻勇猛的将士。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精锐旧无敌,边隅(yú)今若何。
译文:这支精锐部队过去就天下无敌,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又会怎样?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diāo)(gē)¹
译文: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人。
注释:¹雕戈:镌有花纹的戈。亦泛指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莫守邺(yè)城下,斩鲸辽海波。
译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兵直捣敌人巢穴。

guānbīng--

běitíngsòngzhuàngshìshùyóuduōjīngruìjiùbiānjīnruò

yāofēnyōngbáiyuánshuàidàidiāoshǒuchéngxiàzhǎnjīngliáohǎi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自净方能净彼¹,我自汗流呀(ha)²。寄语澡浴人³,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译文:自己洁净才能使他人洁净,我自浴身之后,出现汗流而又哈气之效果。给参与浴佛活动的人们传话,只管四大和合幻身与三昧游戏。径直洗吧!径直洗吧!俯首为了摆脱人间众生苦难而洗吧!
注释: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¹彼:他人,别人。²呀气:张口大力呼吸,喘气。³澡浴人:参与浴佛活动的人们,这里代指世人。⁴肉身: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幻身。⁵游戏:出自《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普愿)扣大寂之室,顿然忘荃,得游戏三昧。”这里指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⁶但洗:径直洗吧!

  第一、二句,将心比心,现身说法来谈浴佛的生理效果,只有“自净”才能彼净。这一富有哲理的佛学思想,显示出苏轼天涯沦落不沉沦的勇气。“汗流”代指污垢除尽,“呀气”代指浊气被完全清除,所以苏轼感到浴佛是特别舒适的。

  第三、四句,进深一层,借“寄语澡浴人”之机肉身游戏,摒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抒发了苏轼运用佛学思想来游戏人生,以娱身心。其心理平衡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苏轼也常得趣于某事或懂得其中奥妙而以游戏出之。

  最后三句,近乎一种呼喊:径直洗吧!径直洗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洗荣辱”,更重要的是为了冲刷人间众生的一切苦难,这正是苏轼要做一个“清净人”“肉身”而游戏三昧的真谛。

  全词侧重于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所表述的思想意义全在于苏轼的“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分世界”的宇宙观和“得于自然,游戏三昧”的人生观。正因为“居士本来无垢”,所以苏轼才有资格喊出“俯为人间一切”的人道主义呼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921

mènglìng··jìngfāngnéngjìng--shì

jìngfāngnéngjìnghànliúyazǎorénqiěgòngròushēnyóudàndànwèirénjiānqiè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秋风入窗里,罗帐(zhàng)¹起飘飏(yáng)
译文: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注释:¹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仰头看明月,寄(jì)情千里光¹
译文: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