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枕湖光北枕淮,百年形势画图开。黄昏鼓角孤城闭,尚记秋风万马来。
南枕湖光北枕淮,百年形势画图开。黄昏鼓角孤城闭,尚记秋风万马来。

shānyángzhōu--yǐntínggāo

nánzhěnguāngběizhěnhuáibǎiniánxíngshìhuàkāihuánghūnjiǎochéngshàngqiūfēngwànlái

尹廷高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 2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shuāng)欲结¹
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注释:¹结:凝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

  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鸟忽鸣”,应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字。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

  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出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得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像,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quán

yuánzhōngdào míngdài 

shānbáiniǎomíng shílěngshuāngjié 
liúquányuèguāng huàwéixuě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译文:门前有车马来,问我是哪里人。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jié)¹往相讯²,果得旧邻里。
译文:我快步赶上去访问,果然找到了自己的旧乡邻。
注释:¹捷步:快步。²讯:访问。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凄凄步中情,慊(qiè)¹增下俚(lǐ)²
译文:听到家乡的步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中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话。
注释:¹慊慊:凄苦忧愁的样子。²下俚:《下里巴人》,泛指俗曲。这里意为听到家乡的步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土话。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译文:同忆往事,过去的欢乐和悲苦都一一叙述。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译文:清晨的时候出去相访老乡,到日暮降临还迟迟不肯回来。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译文: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译文:但人生终需一别,我们毕竟要中途分别。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前悲尚未弭(mǐ)¹,后戚方复起。
译文:刚才的悲苦回忆还没有停止,又新添许多忧愁。
注释:¹弭:停止。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sī)¹步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译文:在分别时,我不禁凄楚哽咽,对旧友说着一些分别保重的话:
注释:¹嘶:凄楚哽咽。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手迹¹可传心,愿尔笃(dǔ)行李²。”
译文:“记得以后常常写信过来,来表达你的心情,愿你前方行路好好保重。”
注释:¹手迹:指写信。²笃行李:指行路时保重。
这首诗是鲍照拟古乐府而作,写的是朋友惜别的感伤之情。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晓光催角¹。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yǐ)(lǐ)²烟村,马嘶³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译文:晨曦微露,催响了凄凉的号角声。仔细聆听,林中栖息的鸟儿尚在安睡,未被惊醒,但邻舍的雄鸡已经先自啼鸣,喔喔报晓。连绵相接的村落烟雾朦胧,征马在晨雾中嘶鸣,旅人们早已匆匆上路,此时,尚有一轮残月将余辉洒落在稀疏的树林里。我感伤的泪痕处已结上了一层微微的白霜;体内残存的酒力渐渐变得薄人,难以抵挡清晨刺骨的寒气。可叹我这倦游的客子,再也不愿重新沾染京师的风尘,当年在京城的情景至今让我如惊弓之鸟,心存余悸。
注释:喜迁莺:词调名,始见于由唐入蜀的韦庄词,为双片小令,四十七字。¹角:号角声。²迤逦:形容曲折连绵貌。³嘶:马的嘶叫声。⁴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⁵叹倦客:长期在外疲倦厌烦的客子。⁶悄不禁:犹浑不禁,全未料到。 悄,宋人口语,犹浑、直,简直的意思。⁷风尘京洛:后人多借此比喻世俗的污垢。京洛: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追念人¹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²托。翠幌(huǎng)³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译文:追想与妻子分别以来,心头总是思念重重,千头万绪,却又难以寻觅到一只离群的孤鸿将音讯为我传送。家中的娇妻独自坐在翠绿色的深深的帘纬中,曲折的画屏里飘逸着暖融融的麝香,她又怎会想到在这岁暮时节,我正在异地他乡飘泊。怨月儿圆明,恨花儿开放,因为这只能使我徒增烦恼,我不是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楚,我只是想让这种烦恼情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能稍稍减少一点,谁知近来这段日子却让我更感到惶恐不安。
注释:¹人:指妻子。²孤鸿:失群的孤雁。喻捎信人。³翠幌:绿色帘幕。幌,布幔,此处泛指帷幔。⁴娇:情爱。⁵曲屏:由若干扇组成、可随意折放的屏风。⁶者情味:这种情味。者,犹“这”。⁷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怀人,而景中有人,人前有景,情景历历,互相交融,重点突出了倦客怀人、思念妻子的主题。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头三句说,角声催促清晓,曙光开始到来;因为天未大亮,听那睡鸟还没有被惊醒,邻村邻户的雄鸡先已觉醒起来,啼鸣声声,报告天明的消息。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所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一个“晓”字。“迤逦”以下三句写的是词人已经上路,看到连续不断的村庄袅袅地飘着晨雾;马在嘶鸣,行人已经起来;透过丛丛树林,还可以看到一弯残月挂在天边。这是晓行的见闻,还是描写晨景,进一步点明时间,晨烟未散,马嘶人起,残月在天,可见是在阴历下旬的清晨。“泪痕”二句说,晨起在客店流过眼泪,擦干了又流淌,上路后被寒霜微微凝结;出门前为御寒而喝了一些酒,但是酒所给人的热力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泪痕”与“霜”“寒”等用字,使人感觉到天气是寒冷的,词人的心情是悲伤的。“叹倦客”,这是词人的感叹,他此时人到中年,四五十岁了,长期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奔波,已经感到疲倦。他的《洞仙歌》词,写他天涯作客,路远音稀,“叹客里经春又三年”,如果注意到这里的一个“又”字,就可判断他的羁旅生活,至少经历了六年以上。“重染风尘京洛”,说再次去京都,染上污浊的风尘。以上三句,写词人离家别妻,岁寒飘泊,实非出于心愿,故前文有“泪痕”之句。此三句结束上片写晓行之景,过渡到下片抒情,诉说词人对妻子的怀念。

  下片以“追念”起头,承上启下,追溯思念之情。首先想到的是,词人同妻子分别后,有千般眷恋,万般相思,种种恩爱缠绵之情,却难找到一只鸿雁传书,来通报音讯。他写的《洞仙歌》还有“负伊多少”这样的话,表示对妻子的歉意。接着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并用“争念”作纽带,同“岁寒飘泊”的羁旅生活作了对比。然后,词人又写因同爱妻分别,不得团聚而怨月恨花,且此种烦恼,“不是不曾经著”,可见他为生活而离家别妻,已经是屡次三番的了。最后,他写夫妻别离的“情味”,无论是孤苦思念,抑或是想望心切,原希望渐渐消减、淡化下来,却不料新近的心情更加不好了。这“新来还恶”的结句,把离家别妻的苦恼延伸发展,把国事(时局)、家事(离别)、个人的事(前程)以及所有不顺心、不惬意的事情都包容在一起了。整个下片从怀人而带出的思潮起伏,的确是作者“心事万重”的具体刻画。写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层次分明,感情真挚。

  此词上片写晓行景色,下片写怀人,乍看起来似乎连系不紧。但细读全篇,就可知道下片的怀人是由上片晓行引起的,没有晓行的感触,就不致产生下片怀人的思绪。所以上片是因,下片是果,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首写景抒情兼胜的作品,陈振孙说刘一止的这首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可见当时人对这首词的赞赏。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98-1099
2、 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9-160

qiānyīng ·xiǎoxíng

liúzhǐ sòngdài 

xiǎoguāngcuījiǎo tīng宿niǎowèijīng línxiānjué yāncūn rén cányuèshàngchuān穿lín lèihéndàishuāngwēiníng jiǔchōnghányóuruò tànjuàn qiǎojīnchóngrǎn fēngchénjīngluò 
zhuīniànrénbiéhòu xīnshìwànchóng nánhóng鸿tuō cuìhuǎngjiāoshēn píngxiāngnuǎn zhēngniànsuìhuápiāo yuànyuèhènhuāfánnǎo shìcéngjīngzhuó zhèqíngwèi wàngchéngxiāojiǎn xīnláiháiè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jiǒng)¹(sháo)²早,晴川柳满堤³
译文: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注释:¹迥野:指旷远的原野。²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³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拂尘¹生嫩绿,披雪见柔荑(tí)²
译文: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注释:¹拂尘:掸除尘埃。²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牙¹犹短,黄金缕²未齐。
译文: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注释:¹牙:指柳树的嫩芽。²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腰肢弄寒吹¹,眉意入春闺(guī)²
译文: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注释:¹寒吹:冷风。²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预恐狂夫¹折,迎牵逸客²迷。
译文: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注释:¹狂夫:无知妄为的人。²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yīng)¹将出谷²,应借一枝栖³
译文: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¹新莺:初春的啼莺。²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³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译文: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注释:螺川:委婉如螺,在江西吉安北十里,南邻赣江。风景秀丽。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长江流远梦,短棹(zhào)¹拨残星。
译文: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注释:¹棹:船桨。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译文: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¹
译文: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注释:¹孤亭:这里指螺川。

  螺川即螺山,委宛如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首五律是抒写秋日清晨离别螺川的情景,诗人融情入景,描景成画,在清峭的意境中充溢着豪情别绪。

  首联,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呈现清晨的宁静,写欲发未发时的螺川风光,一切是那么恬静自然,含蓄地为后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颔联写登上小舟始发时的感受。俯视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仿佛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在实词虚词之间嵌上动词“流”“拨”组合成一幅星晨行舟图,不仅似闻夜行船声,还因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产生了联想。“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意蒙眬中就离别螺川的,含义颇丰。

  颈联承上联更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远视的赣江秋晓。鸥雁本生活水边,用以明特定环境,“露湿”“天光”点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墨水彩画,既开阔明晰又潇洒飘逸。再细嚼“鸥衣”湿、“雁字”青,又似暗藏惜别之情。

  尾联,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辽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一座小小的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深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