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下水茫茫,麋鹿不来春草长。柳外阑干谁独倚,玉箫吹怨满斜阳。
姑苏台下水茫茫,麋鹿不来春草长。柳外阑干谁独倚,玉箫吹怨满斜阳。

tái--yǐntínggāo

táixiàshuǐmángmáng鹿láichūncǎozhǎngliǔwàilángànshuíxiāochuīyuànmǎnxiéyáng

尹廷高

尹廷高

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遂昌人。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 2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¹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zǎo)²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³,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chè)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yú)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jì),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yì)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译文:我住在乡村平日无事,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水波荡漾,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忙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说:“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注释:¹善:擅长,长(cháng)于。²蚤:古同“早”。³泛然:浮动的样子。⁴无何:表示时间相隔不久,和“未几”意思差不多。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¹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²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³,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译文: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参加科考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像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往观瞧,蹲下注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就像钓了条小鱼;如果受吏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想跟我现在那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老婆孩子一笑,怎么可能呢?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注释:¹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官吏及相应的的衙门称有司。²乡举:秀才(诸生)参加乡试(省级考试),得中取为举人。³礼部:主管教育的部。举人进京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中式,再经殿试,即成进士。⁴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山舍¹初成病乍轻,杖藜(lí)巾褐²称闲情。
译文:山舍刚刚建成,顿时觉得病体轻松了很多。高兴之余,手拄拐杖,戴着头巾,像山野农夫一般漫步山头,十分惬意。
注释:病:未必是色身之病,或为五蕴烦恼之病亦未可知。¹山舍:山中的精舍。不详所指。²杖藜巾褐:以藜木为杖,以褐巾裹头,形容生活俭朴,穿着随意。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褐,粗布衣,因以为贫贱人的代称。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juān)¹安朽质,终²³宗远问无生
译文:我真想像长生不老的彭祖和涓子一样永存于世,还想像宗炳和慧远一样求佛隐居。
注释:¹彭涓:彭祖和涓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有长生不老之术。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八十岁,实际寿命当为一百四十六岁,因为根据古时大彭氏国实行的“小花甲计岁法”推断,六十天即为一年。涓子传为齐国人。²终:终了,最后。³期:期望。⁴宗远:宗炳和慧远。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征他做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人,初学儒、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曾结社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⁵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晋王该《日烛》:“咸淡泊于无生,俱脱骸而不死。”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yì)¹²中累,贪合鱼龙³构强名
译文:为什么要被纷繁复杂的世事所牵绊,胡乱地去追寻那些勉强得来的名声呢?
注释:¹役役:形容奔走操劳之状。《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²尘: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引伸为尘世如红尘,尘俗。³鱼龙:比喻品质不一的人混杂在一起。⁴强名:勉强而成的名声。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诗前四句写山中精舍建成后的清爽心情及身边之物,有闲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后四句点透主旨,追求宗炳和慧远那样的境界,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隐,无意于鱼跃龙门。全诗善用典故,语言明快,形象生动。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作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即位之前,是迫于韬晦而赋之。诗中的山舍应当是李煜在城外筑建的用来赏玩、避世的山庄。周振甫认为“李煜有《病起题山舍壁》,当是在过隐居生活时写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此诗表露了李煜仿古隐士贤人远离凡尘的想法。隐匿于世俗纷争喧嚣 之外,做一个吃穿不愁、求仙问道的贤人,大概是诗人当时的理想。

  此诗前四句写身边之物,有闲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开头说山中的精舍建成后,觉得病爽然轻松了许多。“杖藜巾褐称闲情”一句意为不愿穿龙袍,只甘心做一个普通人。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诗云:“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李煜在此实有王维诗意。接着“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两句是李煜形容他隐居山舍的闲情悠静生活,给人以确实跳出红尘烦恼世界的感觉。诗的后四句点透主旨,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隐,无意于鱼跃龙门。颈联出句是说人的寿命长也罢,短也罢,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寄居色身。色身早晚要坏朽的。对句是说,他最后一定要像慧远大师那样皈依净土而进入极乐世界。意谓无意过问朝政。最后两句表明,与人勾心斗角是很累人的,他自己不愿做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勉为其难去竞争贪图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名。李煜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历来是以长为嗣,自己排行第六,嗣帝位对他来说那是非分之想,这与鲤鱼想入龙门的幻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鲤鱼化龙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没有必要去累自己而“役役”了。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和《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刻意剖白自己无意于宫廷斗争的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言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94-97
2、 陈默.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104-106

bìngshānshè

 dài 

shānshèchūchéngbìngzhàqīng zhàngjīnchēngxiánqíng 
kāixiǎohuǒshēnhuínuǎn gōuyǐnxīnliúshēng 
zànyuēpéngjuānānxiǔzhì zhōngzōngyuǎnwènshēng 
shuínéngchénzhōnglèi tānlónggòuqiángmíng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又是春残¹也,如何出翠帏(wéi)²
译文:又到了春天将尽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注释:¹春残:春将尽。²翠帏: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落花人独立¹,微雨²燕双飞。
译文:独自一人站在落花前,细雨纷纷,燕子成双飞去。
注释:¹独立:独自一人站立。²微雨:小雨。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yù)¹魂将断²,经年梦亦非。
译文:看到这一幕幕只觉得花魄都将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注释:¹寓目:观看,过目。²断:断绝。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那堪向¹愁夕²,萧飒(sà)³蝉辉
译文: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傍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注释:¹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²夕:傍晚。³萧飒:萧条冷落;萧索。⁴暮:傍晚。⁵辉:光辉。

  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又是春残也”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花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80 .

chūncán

wēnghóng dài 

yòushìchūncán chūcuìwéi 
luòhuārén wēiyànshuāngfēi 
hùnjiāngduàn jīngniánmèngfēi 
kānxiàngchóu xiāochánhuī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sāng)¹虽柔解吐丝。
译文: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注释: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¹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kān)笑牡丹如斗大¹,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注释:¹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

  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yǒngdān

wáng sòngdài 

zǎohuāzhìxiǎonéngchéngshí sāngsuīróujiě 
kānxiàodāndǒu chéngshìyòukōngzhī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小苑¹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译文:小苑楼上试穿春装,斜倚栏杆观赏晚霞。
注释:¹小苑:小园。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yāo)¹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译文:花园里桃花怒放,花丛中彩蝶双双。
注释:¹夭桃:娇艳的桃花。形容女子年少貌美。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赤岭久无耗¹,鸿门²犹合围。
译文:远戍赤岭久无音信,鸿门一带仍被围困。
注释:¹耗:音信。²鸿门:汉置鸿门县,其地与雁门、马邑相接,唐时河东道之边地,乌介入犯之处。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几家缘¹锦字²,含泪坐鸳(yuān)³
译文:几家思妇织成锦字,机旁含泪思念亲人。
注释:¹缘:围绕。²锦字:锦书。前秦窦滔镇守襄阳,久不还家。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以赠滔,滔感其妙绝,因具车以迎苏氏。³鸳机:织锦机。

  前四句描绘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得意的生活情景。“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这位贵家妖姬袅袅婷婷登上高楼,面对着楼下小巧玲珑、花草繁茂的花园,无忧无虑地在那里试着春衣,然后倚靠栏杆,观赏着夕阳映照下姹紫嫣红的春景。一个“试”字,传神地写出她那对镜穿衣、左顾右盼、搔首弄姿、顾影自怜的情态,大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意味;一个“倚”字,又活画出她那雍容不迫、悠闲自得的闲情逸致,仿佛陶醉在“夕阳无限好”的爽心悦目之中,令人想到王昌龄笔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诗意。如果说首联只是纯用白描手法的人物写实,那么颔联则是用比兴手法进一步以景托情:“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上句化用《诗·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意,以暗示贵妇年少色盛、充满着青春的欢笑;下句化用杜诗“穿花蛱蝶深深见”(《曲江二首》)和“留连戏蝶时时舞”(《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意,以喻富家夫妻团圆欢聚的幸福,恰如彩蝶双飞,她没有别的妇女那种形单影只的空虚。妙在两句既写出贵妇登楼所见:园中桃红柳绿、莺飞蝶舞的景物,又以景喻人,衬托出贵妇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谐守的幸福,似景似人,妙合无痕。修辞上运用借喻,双关物我,意蕴丰富而形象生动;又暗中用典,如盐溶水,自然巧妙而不露痕迹。“夭桃”而能“含笑”,着一“笑”字,不仅园中景物全活,而且人物情态毕肖:在贵妇欢乐得意的眼中,“夭桃”也是“巧笑倩兮”。“舞蝶”之飞,着“不空”一词加以限制,顿然耐人寻味。暗示出贵妇得天独厚的优越幸福感,与下文征妇的“含泪”恰成鲜明对照。且对仗中嵌进“唯是”、“不空”这类虚词,使“夭桃”之笑,“舞蝶”之飞的意态更臻传神。

  颈联和尾联则换了另一副笔墨,描写出征人之妻的幽思哀怨。“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诗人笔锋陡然一转,思接边陲,“视通万里”。“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这两句正写当时时事:上句说远戍赤岭一带防御吐蕃的征人久无音耗,归期无日;下句说鸿门一带仍被回鹘军队所围困,战争正在进行。这既是思妇“含泪”哀怨的思绪,也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在意脉上与前四句形成陡转,章法上亦有不同:前四句写贵妇于国事了无牵挂的悠闲自得,是实写;此二句写征人之妻遥思边境丈夫音沉信杳、生死难卜之忧,则是虚写。在时空的拓展上也产生了大幅度的跳跃:“久无耗”与“犹合围”暗示出时间之久远;“赤岭”、“鸿门”与“小苑”、“高楼”,则显示出空间之殊异。此联对仗也见工巧,“鸿”谐音“红”,与“赤”同为颜色,构成真假对,而“赤岭”与“鸿门”又是地名对。尾联再挽回笔锋写眼前现实:“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这两句承颈联而言:正因为边疆战士久无音信,生死不明,致使多少家中思妇因为锦书难寄,只能坐在织锦书的鸳机旁边含泪思念远戍的丈夫,那针针线线,经纬交织的锦书,凝聚着思妇多少相思、忧虑和哀怨。

  此诗描写两种闺情,除使用对比映衬手法之外,在遣词设色上,接受了齐梁宫体诗艳丽工巧的影响,但内容密切联系时事,风格也不流于浮艳柔靡。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对齐梁宫体的一种改造。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943页

--shāngyǐn

xiǎoyuànshìchūngāolóuhuī

yāotáowéishìxiàodiékōngfēi

chìlǐngjiǔhào鸿hóngményóuwéi

jiāyuánjǐnhánlèizuòy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