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酤酒青丝络,啼鸟劝人满杯酌。落红满地晴香消,湿翠如烟午阴薄。
玉壶酤酒青丝络,啼鸟劝人满杯酌。落红满地晴香消,湿翠如烟午阴薄。
画楼玲珑隔彩霞,楼前双鹊鸣喳喳。想见吴帆北风起,王孙明日当还家。
画楼玲珑隔彩霞,楼前双鹊鸣喳喳。想见吴帆北风起,王孙明日当还家。

chūnyín--guō

jiǔqīngluòniǎoquànrénmǎnbēizhuóluòhóngmǎnqíngxiāngxiāo湿shīcuìyānyīnbáo

huàlóulínglóngcǎixiálóuqiánshuāngquèmíngzhāzhāxiǎngjiànfānběifēngwángsūnmíngdāngháijiā

郭钰

郭钰

(公元一三一六年至?年)字彦章,吉水人。生于元仁宗延佑三年,卒年不详,年在六十岁以外。元末遭乱,隐居不仁。明初,以茂才徵辞疾不就。钰生平转侧兵戈,为诗多愁苦之辞;著有静思集十卷,《四库总目》于当时盗贼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足补史传之阙。 ▶ 4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断霞晚、笑折花归,绀纱低护灯蕊。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拕凤股盘云坠。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
横塘¹(zhào)穿艳锦,引鸳鸯弄水。断霞晚、笑折花归,绀(gàn)²低护灯蕊(ruǐ)。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拕(tuō)凤股盘云坠³。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
译文:昔日住在横塘,与心爱的人日日泛舟湖上,穿梭在艳锦一般的荷花丛中,相偎看鸳鸯戏水。直到晚霞升起暮色将至,才恋恋不舍与美人折一枝荷花相携归去。夜色渐浓,纱罩中透露出的柔和烛光朦胧了卧室,美人出浴后肤若凝脂发髻斜坠,干娇百媚。两人卧听井栏边的梧桐随风坠落的细语微声,仿佛感到了秋天来临的丝丝凉意。
注释:莺啼序:词牌名,又名“丰乐楼”。共四片二百四十字,第一片八句五仄韵,第二片十三句四仄韵,第三片十五句四仄韵,第四片十五句五仄韵。赵修全:生平事迹不详。¹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²绀纱:天青色的灯纱罩。³斜拕凤股盘云坠:形容美人浴后凤钗斜抡,发髻如盘云,摇石摇欲坠之貌。拕:同“拖”,牵引;盘云:发髻如盘云。⁴银床:井床。
窗隙流光,冉冉迅羽,诉空梁燕子。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记琅玕、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怕因循,罗扇恩疏,又生秋意。
窗隙流光,冉(rǎn)冉迅羽¹,诉空梁燕子。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记琅(láng)(gān)²、新诗细掐³,早陈迹、香痕纤指。怕因循,罗扇恩疏,又生秋意。
译文:时间飞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燕子再度飞回,却是人去梁空巢已倾。他在旧屋中猛地听到了敲门声,以为是美人归来,便起身推门迎接,才发现是风吹翠竹拍打在了门上,故人并未回来。遥想当年佳人坐倚窗前用纤纤玉指在竹竿上刻写新诗,那些残留的痕迹如今已是陈旧不堪。当初总怕韶华易逝,有朝一日情意断绝,却不料一语成谶。
注释:¹冉冉迅羽:时光流逝如疾驰而过的飞鸟。²琅玕:美竹别名。³新诗细掐:刻新诗于竹竿上。⁴罗扇恩疏:即秋扇被摒弃。
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霞佩冷,叠澜不定,麝霭飞雨,乍湿鲛绡,暗盛红泪。綀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嫣香易落,回头澹碧锁烟,镜空画罗屏里。
西湖旧日,画舸(gě)¹频移,叹几萦(yíng)梦寐(mèi)。霞佩冷,叠澜(lán)不定²,麝(shè)(ǎi)³飞雨,乍湿鲛(jiāo)(xiāo),暗盛红泪。綀(shū)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ní)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cuì)。嫣香易落,回头澹(dàn)碧锁烟,镜空¹⁰画罗屏里。
译文:后来在西湖与另一位佳人共度的日子,也时常魂牵梦萦惹人空叹。彼时两人亦常常泛舟湖上,看醉人景色,享人间乐事。潮起潮落,烟雨流云,季节变换,不时惹得佳人泪湿巾帕,更显楚楚动人。天黑后两人依旧厮守在船上,共宿水波深处,佳人在月下为悦己者翩翩起舞,即使缱绻到天色明亮,依旧容光焕发没有一丝困乏倦意。花开注定会谢,当时的情深意长和海誓山盟终究烟消云散,再回头不过又一段镜花水月的露水情缘罢了。
注释:¹画舸:游船。²叠澜不定:雨打在湖面、荷叶上,水、叶摇漾。³麝霭:细雨荷塘的霭霭香雾。⁴鲛绡:丝绸手帕。⁵红泪:悲伤的眼泪。见晋王嘉《拾遗记》载,曹丕宠美女薛灵芸。薛别父母,“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虫口血。”⁶綀单:用绿葛制成的被单。⁷霓裳舞:霓裳羽衣曲,舞曲名。词中指荷花随风摇曳,若翩翩起舞。⁸悴:憔悴。⁹嫣香:指花娇艳芳香。¹⁰镜空:镜中花之意。
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念省惯、吴宫幽憩。暗柳追凉,晓岸参斜,露零沤起。丝萦寸藕,留连欢事。桃笙平展湘浪影,有昭华、秾李冰相倚。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
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念省惯、吴宫幽憩(qì)。暗柳追凉,晓岸参(shēn)¹,露零²(ōu)³。丝萦寸藕,留连欢事。桃笙(shēng)平展湘浪影,有昭(zhāo)、秾(nóng)冰相倚。如今鬓(bìn)点凄霜,半箧(qiè)秋词,恨盈蠹(dù)
译文:庭院中的秋蝉声阵阵入耳,恍然想起往日西园幽会时的蝉鸣,仿若为他们的谈情说爱伴奏唱曲。又忆起在吴宫的垂柳岸边与情人缠绵幽憩,从天黑到天明,夜夜欢好。那时有美丽妖娆的歌妓陪伴身边,与她沉醉在男欢女爱中,翻云覆雨,是何其逍遥快乐;如今两鬓已如霜染,每每念及往事,抑郁难当,遂写下一首又一首悲凉的诗词,愤恨充满了那一页页的旧纸笺。挚爱过的女子们皆未能相守相伴,一个个出现在他的生命里,然后又离去,再也不见,只留他独自挥笔抒愤,缅怀往事。
注释:¹参斜:参星西斜,天将晓。²露零:降落的露珠。³沤起:浮起的水泡。露、沤皆转瞬即逝,亦以喻人生短促。⁴桃笙:用桃竹织成的凉席。⁵昭华:古乐器,俗名玉管。⁶秾李:指繁盛的李花,亦代指艳妆女子。⁷箧:长方形藏物竹器,大为箱,小为箧。⁸蠹纸:被蠹虫蚀过的纸或诗笺。

  《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为忆姬之词,与清真之实惜别而题咏柳者同意。这首词忽起忽伏,声情激越,是变徵声。全词共分四片。

  第一片将出水芙蓉的美艳与抒情对象巧妙地结合起来,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所恋女性的优美形象。词人曾在“横塘”寓居,这里以倒叙方法,叙写当年的一个片断。他们在湖中乘舟穿过荷丛,观赏、戏弄着湖里的鸳鸯。她在晚霞中“笑折花归”,“润玉瘦、冰轻倦浴,斜拕凤股盘云坠。”形象地刻画出有似出水芙蓉的女性形态之美。“听银床声细。梧桐渐搅凉思。”桐叶飘坠的微细声响引起了词人心中秋凉将至的感觉。

  第二片写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时光飞逝,往事已隔多年。燕子归来,旧巢不存,心爱的人已经离去。风吹竹响,引起词人的错觉,以为是故人敲门,但很快便意识到,故人再也不会象以往一样叩门而入了。“误惊起、风竹敲门,故人还又不至。”借用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因竹而思及故人,因故人又想起与竹有关的另一件事情:“记琅玕、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睹物思人,旧情不堪追记。“罗扇恩疏”是她当时的怨语,现在竟成事实,特别感到后悔和自责。由此又引起对于往事的种种回忆。

  第三片写“旧日”。“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三句由西园移到西湖。写昔日西湖上共赏一湖荷莲,盈盈照水,如今几度梦魂萦绕。“乍湿鲛绡,暗盛红泪。”分写雨打在花瓣上,如鲛绡乍湿;雨落在花心中,如盛红泪的情状。与起笔“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相比,这里已蕴含深深的离别之悲。“綀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四句,写月下荷叶荷花随风摇曳如霓裳云舞。这段描写使读者不由产生关于青春的欢乐、真挚的情感、浪漫的趣味的联想。“向明朝、未觉花容悴。嫣香易落,回头澹碧锁烟,镜空画罗屏里。”这时词意忽然逆转,以叹息的语气描摹出西湖情事的悲惨结局:“嫣香易落”。“回头”与“几萦梦寐”相照应,合理地插入对这一段艳情的回忆。结尾处痛感往事已烟消云散。这一片词,有头有尾,在描写中又处处体现物性,予读者以一种朦胧之类。

  第四片写今昔之感。“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三句,写秋蝉感伤西园花枯叶落,哀鸣声声。“念惯省”明写蝉,实为逆入,回忆双栖于西园的往事。“暗柳追凉,晓岸参斜,露零沤起。”三句既写昔,也写今。既写二人夏夜柳荫纳凉,絮絮细语,不觉参星西斜,天近拂晓。也是写眼前在西园中孤单的日子。“晓岸参斜,零露沤起”,为荷塘边独自漫步的眼前景,“丝萦寸藕,留连欢事。”含蓄地表达了夏夜两人之欢。空见藕而不见莲,应前“回头澹碧锁烟,镜空画罗屏里。”二句,繁华飘撇,镜屏已空,徒令人悲。“桃笙平展湘浪影”对应“綀单夜共”,“有昭华、秾李冰相倚”对应“琼箫吹月霓裳舞”,遣词妍雅,涵蕴无限感伤。结以“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三句,人已老,词空赋,“霜”为“凄霜”,“词”为“秋词”,如何不令人恨。往事如零露沤起,转瞬已在浮光泡影中。

  这首词咏荷,能得荷之神理、气韵。写雨中之荷、月下之荷,笔致曲折多变,但通篇清气流贯,澄澈如月,因所咏皆由忆姬而起,脉络清晰。这首经过高度艺术处理的咏物抒情词,内容十分丰富,是词人一生情事的总结。作者以曲折变换的词笔表现出来,借以掩饰心中那不愿为人所知的情感秘密,饱含了词人对造成这种悲剧的封建礼权和封建制度的反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 版:第2021页
2、 邓乔彬编选.吴文英 王沂孙集:凤凰出版社,2013.01:第127页

yīng ·zhàoxiūquányùn

wényīng sòngdài 

    héngtángzhàochuān穿yànjǐn yǐnyuānyāngnòngshuǐ duànxiáwǎn xiàozhéhuāguī gànshādēngruǐ rùnshòu bīngqīngjuàn xiétuōfèngpányúnzhuì tīngyínchuángshēng tóngjiànjiǎoliáng 

    chuāngliúguāng rǎnrǎnxùn kōngliángyàn jīng fēngzhúqiāomén rénhuányòuzhì lánggān xīnshīqiā zǎochén xiānghénxiānzhǐ yīnxún luóshànēnshū yòushēngqiū 

    西jiù huàpín tànyíngmèngmèi xiápèilěng diélándìng shèǎifēi zhàshī湿jiāoxiāo ànshènghónglèi shūdāngòng xīn宿chǔ qióngxiāochuīyuècháng xiàngmíngzhāo wèijuéhuāróngcuì yānxiāngluò huítóudànsuǒyān jìngkōnghuàluópíng 

    cánchán chàngchè西yuán gǎnhóngyuàncuì niànxǐngguàn gōngyōu ànliǔzhuīliáng xiǎoànshēnxié língōu yíngcùnǒu liúliánhuānshì táoshēngpíngzhǎnxiānglàngyǐng yǒuzhāohuá nóngbīngxiāng jīnbìndiǎnshuāng bànqièqiū hènyíngzhǐ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紫袖红弦(xián)¹明月中²,自弹自感³暗低容
译文:月光下紫色衣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
注释:夜筝:夜晚弹筝。¹紫袖红弦:弹筝女子的衣袖是紫色的,筝弦的颜色是红的。²明月中:月光下。³自弹自感:弹筝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所感动。⁴暗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弦凝指咽¹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译文: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注释:¹弦凝指咽:弹奏暂停的状态。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乐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读者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zhēng

bái tángdài 

xiùhóngxiánmíngyuèzhōng tángǎnànróng 
xiánníngzhǐshēngtíngchù biéyǒushēnqíngwànchóng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译文:二月已过,三月来临;人渐渐老了,像这样的春天还能遇到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¹²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译文:不要忧思身外无数烦恼之事,且把眼前的杯中美酒饮尽。
注释:¹莫:不要。²思:想,忧思。

juémànxìngjiǔshǒu··--

èryuèsānyuèláijiànlǎoféngchūnnénghuí

shēnwàiqióngshìqiějǐnshēngqiányǒuxiànbēi

御跸下都门,军麾出塞垣。
(yù)(bì)¹下都门,军麾(huī)出塞垣(yuán)。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róng)²
注释:¹御跸:帝王的车驾。²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坐帷将阃(kǔn)¹,俱是报明恩
注释:¹阃外:阃,门槛;郭门。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
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郑愔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fèngxìngwàngchūngōngsòngshuòfāngzǒngguǎnzhāngréndǎn--zhèngyīn

xiàdōuménjūnhuīchūsāiyuánzhǎngyángkuàliǔjiēróngxuān

ruìfēngyúndòngbiānwēichuīxuānzuòwéijiāngkǔnwàishìbàomíngēn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上梢(shāo)扑鹿¹,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²莫喧哗³,恐惊他。
译文: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注释:¹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²稚子:幼子;小孩。³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é)(qīng)¹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²,报沙鸥³
译文: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¹俄倾:片刻;一会儿。²归休:辞官退休;归隐。³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上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上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上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上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页 .
2、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