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殒(yǔn)芦花¹泪湿衣,白头无复²倚柴扉(fēi)³
译文: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着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注释:¹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芦花:后世专以芦花代指母爱。²无复:不再。³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去年五月黄梅雨¹,曾典²(jiā)(shā)(dí)³米归。
译文: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注释:¹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²典:典当,抵押。³籴:买入粮食谷物。

  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gōng yuándài 

shuāngyǔnhuālèishī湿 báitóucháifēi 
niányuèhuángméi céngdiǎnjiāshā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着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注释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芦花:后世专以芦花代指母爱。

无复:不再。

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

典:典当,抵押。

籴:买入粮食谷物。

鉴赏

  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与恭

与恭

与恭字行己,号懒禅,上虞人。馀姚九功寺僧。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¹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²怨西施。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注释:¹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²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若解¹倾吴国,越国亡²来又是谁。
译文: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注释:¹解:懂,明白,理解。²亡:灭亡。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堵住天下人之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011-2012

西shī

luóyǐn tángdài 

jiāguóxīngwángyǒushí rényuàn西shī 
西shīruòjiěqīngguó yuèguówángláiyòushìshu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管宁¹、华歆(xīn)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zhì)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³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译文:管宁和有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有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有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有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¹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²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族。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³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天质¹自森森²,孤高几百寻³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注释:孤桐:特生的梧桐。¹天质:天生的性质。²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³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凌霄¹不屈己,得地²本虚心。
译文: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注释:¹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²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¹老根弥(mí)²壮,阳骄叶更阴³
译文: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
注释:¹岁:年。²弥:更加。³阴:指茂盛。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明时¹思解愠,愿斫(zhuó)²五弦琴³
译文: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注释:¹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²斫:砍。³五弦琴:古琴的一种。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故云。

tó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tiānzhìsēnsēn gāobǎixún 
língxiāo běnxīn 
suìlǎogēnzhuàng yángjiāogèngyīn 
míngshíjiěyùn yuànzhuóxiánqín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gé)¹²
译文:我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您而去,无奈生死之间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注释:文山卷:文天祥的诗集。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卷:这里指诗文集。¹幽:指阴间。²明:指人间。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译文:真遗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而今活着也如同没有了生命。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丹心¹²未化,碧血已先成。
译文: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注释:¹丹心:赤诚的心。²浑:全。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无处¹²挥泪,吾今变姓名。
译文:找不到地方尽情挥洒我的泪水,而今我只好遁迹山林隐姓埋名。
注释:¹无处:因已亡国,领土已尽属元朝,故云。²堪:可,能。

  此诗以文天祥的死讯开篇,首联写文天祥的魂魄飞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燕京回到南方;颔联中诗人将自己的“死”、“生”与文天祥作比较;颈联承接颔联的蕴藉之意,借用典故正写文天祥的忠贞爱国;尾联写现实处境并表达自己的心志。全诗情感真挚,凄婉哀凉,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起句劈空而来,写文天祥在历尽磨难之后的壮烈牺牲。文天祥殉国的不幸消息传来,谢翱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并不简单叙述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而是写自己在噩耗传来后的极度痛苦和迷乱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飞越千山万水,到万里之外的北国去和死者见面。分别久长,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听见英雄的死讯后,产生了这样的愿望,看来奇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飞”,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对方已经死去但仍希望见面,这里头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飞万里程”,这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墨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

  次句承上而来,却又急转直下。当精魂不辞万里之遥,跋山涉水,到达北国之后,却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梦魂猛醒过来,原来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对飞越万里的精魂来说,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然而这是严酷的事实。“飞”的急切和“隔”的绝望,在这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

  诗人悲不能已,痛哭着迸出了下面两句:“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了无意趣。这两句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蓄着极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第三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表明心迹、充满正气的诗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

  尾联推进一层。痛苦是需要发泄的,尤其是郁结已久之情。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可以发泄自己感情之处。伤心之泪,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在此后多年中,他浪迹四方,“每至辄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决心,将埋名隐姓,遁迹山林,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语气平和,但忠愤抑郁之气仍勃勃于言意之表。

  《书文山卷后》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抒写深沉的家国兴亡之痛。由闻知死讯、渴求重见到死生相隔、无缘重逢;再由壮志未酬、血沃大地,到无处挥泪,决心归隐,百转千回,从深处着笔,写到至情处,不辨是诗是泪。作者本以工于锤炼著称,这首诗却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正气诗歌100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336-338页

shūwénshānjuǎnhòu--xièáo

húnfēiwànchéngtiānyōumíng

cónggōngshēngshēng

dānxīnhúnwèihuàxuèxiānchéng

chùkānhuīlèijīnbiànxìngmíng

盗跖傥名丘,孔子还名跖。跖圣丘愚直至今,美恶无真实。
盗跖(zhí)¹(tǎng)²名丘,孔子还名跖。跖圣丘愚直至今,美恶无真实。
译文:盗跖如果不叫盗跖而是叫孔丘(即孔子),孔子如果本来不叫孔子而叫盗跖,那么就会有“孔子是顽愚,盗拓是圣贤”的说法流传至今,所以,名字名声的善恶也是虚妄不真实。
注释:¹盗跖:春秋末鲁国人,姬姓,展氏,名跖,又作蹠、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当时鲁国贤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氏。²傥: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简册写虚名,蝼蚁侵枯骨。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
简册写虚名,蝼蚁侵枯骨。千古光阴一霎(shà)¹时,且进杯中物。
译文:历史的史册中记载的名字传颂的故事对于这个名字来说不过也是虚妄虚名而已,人死百年之后蝼蚁啃噬光这个人曾经的血肉虚骨,干百年后除了一场虚名还留下什么呢,别想那么多了,来,干杯喝酒吧!
注释:¹霎:短时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