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唐毅夫
【元】唐毅夫
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肌。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
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肌。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
【梁州】才苫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杨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裀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做胡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更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儿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
【梁州】才苫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杨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裀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做胡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更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儿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
【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久长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
【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久长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
唐毅夫

唐毅夫

[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工作散曲,有怨雪一套,今存。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外轻阴,做弄得飞云,吹断晴絮。驻马桥西,还系旧时芳树。不见翠陌寻春,每问著、小桃无语。恨燕莺、不识闲情,却隔乱红飞去。
水外轻阴¹,做弄²得飞云,吹断晴絮³。驻马桥西,还(hái)(jì)旧时芳树。不见翠陌寻春,每问著(zhe)、小桃无语。恨燕莺、不识闲情,却隔乱红飞去
译文:晴天飞云、水边轻阴,在这美好境界的桥西停下了马,并且把马系在过去也曾经系过马的树上。故地昔日的芳树还在,还是那样翠绿,可是昔日故人不见了,眼前空无一人,只得漫问树梢小桃故人的消息,而小桃无语。而可恨的燕莺,不了解人的痛苦,更不那抚慰人的痛苦,却隔如雨乱红飞去。
注释:¹轻阴:淡云,薄云。²做弄:故意播弄。³吹断晴絮:风吹乱了阳光下的柳絮。⁴还:依然,仍然。⁵系:结,拴。⁶翠陌:绿草铺满的路。⁷著: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⁸乱红飞去:乱落的桃花随风飞去。乱红:乱落之桃花。
少年曾识春风意,到如今、怨怀难诉。魂惊冉冉江南远,烟草愁如许。此意待写翠笺,奈断肠、都无新句。问甚时、舞凤歌鸾,花里再看仙侣。
少年曾识春风意¹,到如今、怨怀难诉。魂惊冉(rǎn)²江南远,烟草愁如许³。此意待写翠笺(jiān),奈断肠、都无新句。问甚时、舞凤歌鸾(luán),花里再看仙侣。
译文:少年时的恋情失意,此时也无法诉说我的愁怨啊。已成惊弓之鸟、怕听空弦的声响的我已远离江南,笼罩着雾气的草都如同在诉说愁绪。我多想写下这时的心情,怎奈何愁绪断肠,写不出新句。试问何时才能再见故人,欢会相伴。
注释:¹春风意:指旧日恋情。²冉冉:形如时间渐渐流逝。³愁如诉:如同在诉说愁绪。⁴此意待写翠笺:想把此时的心情写进翠笺。⁵舞凤歌鸾:指欢会。

  这首词是写暮春时节,晴天白昼,游故地怀故人。

  上片开头三句是写景,晴天飞云、水边轻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做弄得”是渐渐使得的意思。接着“驻马”、“旧时”点明故地重游,也是写人:词人在这美好境界的桥西停下了马,并且把马系在他过去也曾经还是那样翠绿,但是,昔日“翠陌寻春”的人不见了,而且眼前周围也没有人,只好漫问晴梢小桃故人消息,而小桃却是无语的。风景依旧,人事全非,令作者感到伤情。而可恨的燕莺,不了解词人的痛苦,更不抚慰词人的痛苦,却隔如雨乱红飞去。

  下片开头四句写感慨,好像是另笔,实际仍然是上片的“闲情”的发挥,并没有断了词意。接着两句,进一步写怨恨、写愁。前面系过马的晴上。“旧时”两字告诉读者,这是故地重游了。在故地见到昔日的芳晴还活着,只是说“怨恨”难于诉说,只是说“愁如许”,而此处则是到了“断肠”的地步了,到了要写“此意”“都无新句”的地步了,可见其怨恨之深,愁之深。最后两句以何时再见故人——仙侣作结,点明了题意。

  此词通篇白描手法,借景抒情,将词人重游故地却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怀念故人却无处寻觅的愁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严晓翠,余宁品.宋词三百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2、 熊依洪主编.宋元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01:180-181

línglóngfàn ·shuǐwàiqīngyīn

gāoguānguó sòngdài 

shuǐwàiqīngyīn zuònòngfēiyún chuīduànqíng zhùqiáo西 háijiùshífāngshù jiàncuìxúnchūn měiwènzhe xiǎotáo hènyànyīng shíxiánqíng quèluànhóngfēi 
shàoniáncéngshíchūnfēng dàojīn yuànhuái怀nán húnjīngrǎnrǎnjiāngnányuǎn yāncǎochóu dàixiěcuìjiān nàiduàncháng dōuxīn wènshènshí fèngluán huāzàikànxiān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霜冷离鸿¹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²尺素³寄愁边,愁多书屡怜,双泪落灯前。
译文: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注释:¹离鸿:失群的大雁。²凭:根据,凭借,以。³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lì)¹一声传,西风吹只(zhī)(yǐng)²,刚是早秋天。
译文: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注释:¹嘹唳:声音响亮而凄清。这里指孤雁叫声。²只影:谓孤独无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línjiāngxiān··yàn--lánxìng

shuānglěng鸿hóngjīngshībànyǒuréntóngbìngxiāngliánpíngchǐchóubiānchóuduōshūshuānglèiluòdēngqián

duìyuèmíngwǎngshìzhīxiāojiǎnniánniánduānliáoshēngchuán西fēngchuīzhǐyǐnggāngshìzǎoqiūtiān

东水将孤客,南行路几千。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
东水¹将孤客,南行路几千。
译文:东逝的流水将要送别孤独的客人,此次南行路途漫漫,远达千里。
注释:¹东水:东逝的流水。
谪去宁留恨,思归岂待年。衔杯且一醉,别泪莫潸然。
¹翻潮上雨,鸟落瘴(zhàng)中天。
译文:江上潮水伴随着滂沱的雨水,掀翻了天边的长虹,在充满瘴气的天空中鸟儿坠落。
注释:¹虹:彩虹。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¹(xián)²微木³,将以填沧海。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注释:¹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²衔:用嘴含。³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¹舞干戚(qī),猛志²固常在。
译文: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注释:¹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²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¹既无虑,化去²不复悔。
译文: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注释:¹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²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¹设在昔心²,良辰³(jù)可待。(辰 一作:晨)
译文: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时光又哪会再来呢?
注释:¹徒:徒然、白白地。²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³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⁴讵:岂。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1期
2、 名作欣赏 , Masterpieces Review, 2007年02期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īngwèixiánwēi jiāngtiáncānghǎi 
xíngtiāngān měngzhìchángzài 
tóng huàhuǐ 
shèzàixīn liángchéndài  (chénzuò chén )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太行(háng)¹元气老不死²,上与左界³分山河。
译文: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注释: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¹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²老不死:长存不灭。³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有如巨鳌(áo)¹昂头西入分,突兀(wù)²已过余³(pō)(tuó)
译文: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注释:¹鳌:传说中的分中大龟。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余:剩下。⁴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我从汾晋¹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²
译文: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注释:¹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²“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济源¹盘谷²非不佳,烟景³独觉苏门多。
译文: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注释:¹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²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³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涌金亭下百泉水,分眼¹万古留山阿(ē)²
译文: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注释:¹分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分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²山阿:山的转弯处。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bì)¹(luò)²源,奫(yūn)³晋溪波。
译文: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注释:¹觱拂:泉水涌出的样子。²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³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⁴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云雷¹²鬼物,窟宅³深蛟鼍(tuó)
译文: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注释: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²涵:包容。³窟宅:洞穴。⁴蛟鼍:蛟龙和鳄鱼。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水妃¹簸弄²明月玑³,地藏(zàng)发泄天不诃(hē)
译文: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注释:¹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²簸弄:摆弄,玩弄。³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⁴地藏:地下的宝藏。⁵发泄:外露。⁶诃:怒责。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平湖¹油油碧于酒,云锦²十里翻风荷。
译文: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注释:¹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²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我来适与风雨会¹,世界²三日漫兜罗³
译文: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注释:¹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²世界:此指宇宙。³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ó)¹
译文: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注释:¹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huán)万髻(jì)¹高峩(é)²
译文: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注释:¹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²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空青断石壁¹,微茫²散烟萝³
译文: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注释:¹“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²微茫:迷茫不清。³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山阳¹十月未摇落²,翠蕤(ruí)³云旓(shāo)相荡摩
译文: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注释:¹山阳:山的南面。²摇落:指草木凋零。³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⁴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⁵荡摩:摇荡碰擦。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pó)(suō)¹
译文: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注释:¹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译文: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仙人去不返,六龙¹忽蹉(cuō)(tuó)²
译文: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注释:¹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²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fǔ)¹笑杀孙公和²
译文: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注释:¹拊掌:鼓掌,拍手。²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长安城头乌尾讹(é)¹,并州²少年夜枕戈³
译文: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注释:¹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²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³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举杯为问谢安石¹,苍生今亦如卿何²
译文: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注释:¹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²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
元子¹乐矣君其歌。
译文: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¹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