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取富贵青蝇竞血¹,进功名白蚁争穴²。虎狼丛³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¹⁰也!
译文:谋取富贵就像苍蝇争着舔血,追逐功名就像一群白蚁争夺蚁穴。这种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还争什么长短优劣?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如果执迷不悟,到头来不过成了别人的话柄而已。
注释:双调:宫调名,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全曲七句六韵。¹青蝇竞血:苍蝇在争着啄血。比喻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丑恶。²白蚁争穴:像一群蚂蚁在争洞穴。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言槐安国与檀萝国为了争夺蚁穴,大动干戈,死者无数。³虎狼丛:喻险恶的官场。⁴甚日:何日。⁵彻:完毕。⁶人我场:相互争夺的人世间。⁷慢:与“漫”“空”同义。⁸傍人:旁人,他人。⁹咫尺韶华:指时光短暂。¹⁰去:过去,消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谋取富贵就像苍蝇争着舔血,追逐功名就像一群白蚁争夺蚁穴。这种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还争什么长短优劣?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如果执迷不悟,到头来不过成了别人的话柄而已。

注释

双调:宫调名,为元曲常用宫调。

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

北曲属双调,全曲七句六韵。

青蝇竞血:苍蝇在争着啄血。

比喻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丑恶。

白蚁争穴:像一群蚂蚁在争洞穴。

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言槐安国与檀萝国为了争夺蚁穴,大动干戈,死者无数。

虎狼丛:喻险恶的官场。

甚日:何日。

彻:完毕。

人我场:相互争夺的人世间。

慢:与“漫”“空”同义。

傍人:旁人,他人。

咫尺韶华:指时光短暂。

去:过去,消逝。

创作背景

马谦斋流传至今的作品不多,从作品主旨看,作者对社会和人生一直在进行着痛苦的思考。《沉醉东风·自悟》当作于马谦斋辞官归休之前不久,大概是他晚年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99-800
马谦斋

马谦斋

马谦斋,[元](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名、字、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与张可久同时,且相识。工散曲,太平乐府等曲选集中所收颇多。张可久有《天净沙·马谦斋园亭》,曾在大都(今北京)作过官,辞官后归隐,有人说他后来隐居杭州。现存小令十七首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译文:北风呼啸在院墙上吹个不停,摇撼着我这院子前面的柏树。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¹(léng)²还自持。
译文:柏树坚定矗立不怕北风吹撼,枝干挺直依然刚劲而且突兀。
注释:¹节操:双关语,借柏树的枝干挺直刚劲来比喻自己坚定的气节操守。²棱棱:正直威严的样子。《新唐书·崔丛传》:“丛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不霜历尽¹心不移,况复阳和²景渐宜。
译文:历尽不霜而坚贞之心不改变,何况将迎来春天和煦的阳光。
注释:¹不霜历尽:指经历了整个冬天风雪的吹打考验。²阳和:指春天的暖气。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闲花野草尚葳(wēi)(ruí)¹,风吹柏枝将何为²
译文:闲花野草尚且能够蓬勃生长,北风肆虐又能把柏树怎么样?
注释:¹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²何为:能怎样呢?为,语气词。
北风吹,能几时?
北风吹,能几时?
译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个不停歇,可是又能够这样横行多久呢?

  此诗开篇四句先以“吹”字上联下递,运用修辞学上的“顶真格”,写出北风对庭前柏树的肆虐,再以一个“吹”字与此相呼应,写出柏树的坚不可摧,一任北风肆暴,还是那么节操棱棱,威严方正,依然故我。借以喻诗人所蒙受谗邪们的诽谤,纷纷藉藉,而诗人依然刚正不阿,我行我素,反映了诗人对政局认识的清醒及其操守的坚贞。中间四句由忆往昔落墨,自远而写近,把问题引向了历史的纵深,谓柏树曾历尽冰霜而不改其清操,如今严冬已成过去,春光日渐宜人,闲花野草尚且呈现一片生机,北风猛吹柏树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借以喻诗人曾饱历忧患而不变其志。如今国祚已转危为安,谗邪们的中伤对我无可奈何,反映了诗人对谗邪之臣的轻蔑及其信念的坚定。最后二句紧承上文,虽纯系口语,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春光已经返回大地,北风肆虐还会久吗?”借以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反映了诗人一种誓与国运共安危的高尚情操与乐观情绪。

  通篇用比,以柏树自喻,以北风喻谗邪,以阳和喻国祚,于阳和初回,北风肆虐中突出了“节操棱棱还自持”的柏树形象。笔调古朴,风格雄放,不以秀词佳句和所谓意境来吸引人,而以完整形象和真实感情来激动人,在托物抒怀之作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编委.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343
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
龚子栖(qī)¹闲地,都无人世喧。
译文:龚处士居住的隐居之地,没有一点人世间的喧哗。
注释:¹栖:居住。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
柳深陶令¹宅,竹暗辟疆²去。
译文:好像是陶渊明的住宅柳阴深深,又仿佛是顾辟疆的园林竹径幽幽。
注释:¹陶令:陶渊明。²顾辟疆:字不传。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顾辟疆家有名去。此为史载第一例苏州私人去林。
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
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
译文:我马上要过黄牛峡了,逆流非常困难,连白帝猿都为担忧。
赠君卷葹草,心断竟何言。
赠君卷葹(shī)¹草,心断竟何言。
译文:赠君一把卷葹草,我的心也如草心断裂,什么也话说不出。
注释:¹菤葹:即菤葹,草名。

liúbiégōngchùshì--bái

gōngzixiándōurénshìxuānliǔshēntáolìngzháizhúànjiāngyuán

huángniúxiáyáochóubáiyuánzèngjūnjuǎnshīcǎoxīnduànjìngyán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¹²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¹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²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¹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注释:¹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¹归浣(huàn)²,莲动下渔舟。
译文: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月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注释:¹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笑语喧哗。²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¹春芳²(xiē)³,王孙自可留
译文: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注释:¹随意:任凭。²春芳:春天的花草。³歇:消散,消失。⁴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⁵留:居。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

shānqiūm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kōngshānxīnhòu tiānwǎnláiqiū 
míngyuèsōngjiānzhào qīngquánshíshàngliú 
zhúxuānguīhuàn liándòngxiàzhōu 
suíchūnfāngxiē wángsūnliú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清溪咽(yè)。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译文: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xiāo)¹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què)²
译文: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注释:¹凌歊: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²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雷鼓¹(cáo)嘈喧武昌,云旗²猎猎³过寻阳
译文: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浔阳。
注释:¹雷鼓:如雷的鼓声。²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³猎猎:风声。⁴寻阳:即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秋毫不犯三吴¹悦,春日遥看五色光²
译文: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注释:¹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²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