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或藏朝市间,草堂那厌近江关。门外马若流星过,壶中人似洞仙閒。
桃源或藏朝市间,草堂那厌近江关。门外马若流星过,壶中人似洞仙閒。
异人曾见陶弘景,词客常交庾子山。书和药尘香郁郁,席沾花片绣斑斑。
异人曾见陶弘景,词客常交庾子山。书和药尘香郁郁,席沾花片绣斑斑。
斑斑花逐春风起,爱君词章亦如此。逸思朝凌葛岫云,清心夕比蛟潭水。
斑斑花逐春风起,爱君词章亦如此。逸思朝凌葛岫云,清心夕比蛟潭水。
白鹿苍松诗近仙,钜泽名山画为史。绝俗应同三岛间,结茅何必千岩里。
白鹿苍松诗近仙,钜泽名山画为史。绝俗应同三岛间,结茅何必千岩里。
岩里烟云如满襟,凡情日浅道自深。不向南山歌白石,何须北斗并黄金。
岩里烟云如满襟,凡情日浅道自深。不向南山歌白石,何须北斗并黄金。
春天远羡壶尊乐,夜月徒摇旌旆心。龙唇古琴怀古操,为君一写涧泉音。
春天远羡壶尊乐,夜月徒摇旌旆心。龙唇古琴怀古操,为君一写涧泉音。
梁寅

梁寅

梁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人。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 2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春风岭¹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译文:往年我到过春风岭上淮南村,凋残的梅花令人伤心断魂。
注释:松风亭:在惠州嘉祐寺附近,这时作者已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¹春风岭:在湖北麻城县东,岭上方多种梅花。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¹(dàn)²愁黄昏。
译文:岂料我流落天涯,在这愁人的黄昏里,在这蛮荒的凄风苦雨中,在这松风亭下又重睹它的芳容。
注释:¹蛮风:吹上蛮地的海风。蛮,旧时惠州少数民族盼鄙称。²蜑雨:泛指南方海上的暴雨。蜑,惠州有蜑户,以船为家,捕鱼为生。这里的蛮蜑指惠州少数民族地区。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长条半落荔支¹浦,卧树独秀桄(guāng)(láng)园。
译文:荔枝浦里果树枝条上果叶已半落;那繁茂的桄榔园中,依然树色秀丽,枝斜木卧。
注释:¹荔支:即荔枝。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译文:她的绿叶闪烁着点点幽光,难道是想挽留这夜色诱人的微明?只恐她花容冷艳,会慑退这南国冬天的温馨。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¹明朝暾(tūn)²
译文: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
注释:¹玉蕊:指“梅花”。²朝暾:朝阳。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海南仙云¹娇堕(duò)²(qì)³,月下缟衣来扣门。
译文: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
注释:¹仙云:同缟(gǎo)衣皆比喻梅花。²堕:凋落。³砌:台阶。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译文: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zūn)¹
译文:花儿说,先生还自饮美酒,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注释:¹樽:酒杯。

  作者在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花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诗首四句忆旧见新。忆旧乃缘见新而起。以下“长条”四句写惠州荔支浦、扰榔园的梅花,为松风亭下的梅花作铺垫。以下“松风”四句写松风亭的两株玉蕊梅花。末四句由作者创造的幻境中回到现实。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

  “春风岭上”四句,从“昔年梅花”说起,引到后来的流放生活。苏轼自注说:“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作两绝。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上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他所称两绝句,指元丰三年(1080)正月赴黄州贬所,路过麻城县春风岭时所作《梅花二首》。诗中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又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说落梅随水远道相送。第二年正月往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了七律一首,有“去年”、“细雨”之句。这些在黄州谪迁生活中的往事,此时因面对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而涌上心来。

  “岂知”句极沉痛,诗人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却再次流落,再次见到这个贬谪生活中的旧侣——梅花,而且是在“蛮风蜑雨”的边荒之地,比起黄州,每况愈下,令他生愁。“蛮风蜑雨”四字,形象地概括了岭南风土之异。

  以下转入流落中再次相见的梅花。“长条”四句,在写松风亭下梅花之前,先以荔支浦、桄榔园中所见作为陪衬。那些半落的长条,独秀的卧树,虽非盛开,但已深深地触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它们的“幽光”、“冷艳”而心醉。“留夜色”极写花的光彩照人,“排冬温”极写花的冰雪姿质。“冬温”是岭南季节的特点,着“直恐”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关注,这几句是说:在这温暖的南国,你该不会过于冰冷,不合时宜吧!诗人选择了“荔支浦”、“桄榔园”,给全诗的描写笼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松风亭下”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那些荔支浦上半落的长条,桄榔园中独秀的卧树,已经唤起诗人的深情,松风亭下“玉雪为骨冰为魂”的盛开的两株梅花,又引起诗人的兴致。清晨,他来到松风亭下,发现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他完全陶醉了,诗中描写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他眼前已经看不见梅花,他仿佛觉得那是在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书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房门。这里的实际内容只不过是说盛开的花枝在召唤诗人,使他不能不破门而出,但他却用“缟衣叩门”这一优美联想进一步加以比拟,在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艺术氛围中,不言情而情韵无限,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诗歌咏物的角度看,诗人在这里没有致力于梅花形貌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抓住审美对象的独特风貌和个性,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达到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可以与黄庭坚咏水仙花的名作来作一比较。黄庭坚诗的头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人由“水仙”二字引起联想,用凌波微步的洛神来比拟花的风韵。这种比拟,不是外貌上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者之间在神采、性格上的相通,诗人描写的焦点是客观对象的神理。山谷的“凌波仙子”和苏轼的“海南仙云”在艺术构思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苏轼这里表现了更丰富的内容,更深邃的层次。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秀色孤姿,涉笔如融风彩霭。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有以使事传神者,此诗‘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是也。”汪师韩所谓“使事”,是由于旧注解释苏轼这两句诗,认为他使用了《龙城录》中赵师雄的故事。据题为柳宗元著的《龙城录》中说:一个叫赵师雄的人游罗浮山,天寒日暮,他在似醒似醉间遇见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美女,相与笑乐。醉寝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东方已白。赵师雄起视,原来是在大梅花树下。这时“月落参横”,为之惆怅不已。经前人考订,《龙城录》的作者不是柳宗元而是王铚(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有的又说是刘无言(《洪斋随笔》卷十),反正苏轼不可能使用这本书中的故事。于是又有人认为,不是苏轼用《龙城录》,而是《龙城录》的作者袭取苏轼此诗推衍为小说故事。其实以苏轼丰富的想象力,不依靠前人书本,也能写出这两句好诗来。

  结尾“酒醒梦觉”四句,又从梦幻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绕树无言”,其思绪是深沉的。从诗的内在感情脉络看,这和前面“岂知流落复相见”句所隐含着的情思一脉相连。他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本首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浓至,想象飞越。每四句自成一个片段,一个层次,由春风岭上的昔年梅花,到荔支浦的半落长条、桄榔园的独秀卧树,逐步引出松风亭下玉雪般的两株梅花,而以“岂知流落复相见”句为全篇眼目。声情跌宕,妙造自然,是苏轼晚年得意之作。他采用同一韵脚,一口气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共三首七言歌行,前人称之为“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遯斋闲览》)。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4-456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支离¹东北风尘²际,漂(piāo)(bó)西南天地间。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注释:¹支离:流离。²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三峡楼台¹²日月³,五溪衣服共云山
译文: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注释:¹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²淹:滞留。³日月:岁月,时光。⁴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⁵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jié)¹事主终无赖,词客²哀时且未还³
译文: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注释:¹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²词客:诗人自谓。³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yǔ)¹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²
译文: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¹庾信:南北朝诗人。²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yǒnghuái怀shǒu ·

 tángdài 

zhīdōngběifēngchén piāo西nántiānjiān 
sānxiálóutáiyānyuè gòngyúnshān 
jiéshìzhǔzhōnglài āishíqiěwèihuán 
xìnpíngshēngzuìxiāo niánshīdòngjiāngguān 
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销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
风雪惊初霁(jì)¹,水乡增暮寒。树杪(miǎo)²(duò)飞羽,檐牙³挂琅(láng)(gān)。才喜杪堆巷积,可惜迤(yǐ)(lǐ)销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
译文:风雪初晴,水乡天暮增寒冷。树梢上,雪片下落如羽毛;房檐边,冰溜如齿晶莹。门巷堆积刚欢喜,可惜慢慢又消融。竹枝托雪压弯腰,清池涨水微波涌。
注释:红林檎近:词牌名。¹霁:雨雪停止,天放晴。²树杪:树梢。杪,细梢。³牙:冰柱挂在檐上似牙齿。⁴琅玕:像珠子的美玉。⁵迤逦:曲折连绵,这里是“慢慢地”意思。⁶翩翻:竹枝叶压上了雪,弯曲下来。
步屐晴正好,宴席晚方欢。梅花耐冷,亭亭来入冰盘。对前山横素,愁云变色,放杯同觅高处看。
步屐(jī)¹晴正好,宴席晚方欢。梅花耐冷,亭亭来入冰盘。对²前山横素³,愁云变色,放杯同觅(mì)高处看。
译文:天晴好穿屐,宴晚方欢腾。梅花性喜严寒,月下雪中亭亭。眼望前山,白衣横卧,浓云变得澄清。放下酒杯,招呼同伴,攀高看得分明。
注释:¹屐:木头拖板鞋。²对:面对。香。³横素:横卧有淡雪。⁴愁云:浓重的阴云。

hónglínqínjìn··fēngxuějīngchū--zhōubāngyàn

fēngxuějīngchūshuǐxiāngzēnghánshùmiǎoduòfēiyánguàlánggāncáiménduīxiàngxiāocánjiànkànzhúpiānfānqīngchízhǎngwēilán

qíngzhènghǎoyànwǎnfānghuānméihuānàilěngtíngtíngláibīngpánduìqiánshānhéngchóuyúnbiànfàngbēitónggāochùkàn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yǐ)红楼。
译文:经霜的柿叶红艳艳,秋景多么美好,蓝天澄澈如水,雄伟的红楼倚天耸立。
注释:诣(yì):到。红楼院:唐代长安城东北角长乐坊的一座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广宣:唐代的一个和尚,姓廖,蜀人,会做诗,和刘禹锡很好。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赐居安国寺红楼院,著有《红楼集》一卷,今存诗十七首,见《全唐诗》。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mì)户钩¹
译文:隔窗隐约可见的里边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可惜无人观赏。主人不在呀,我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
注释:¹户钩:大概是一种开门的工具。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访友之时的情景,既写美景,又显出诗人的雅兴,不落俗套,读起来既感亲切自然,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此诗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兴味隽永,耐人玩索。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十分迷人的。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就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吧。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令人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读者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5页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¹(zhāo)²九重(chóng)³,夕贬潮州路八千
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注释:¹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²朝奏:早晨送呈奏章。³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⁴潮州:在今广东省东部,治所在今潮州市湘桥区。⁵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欲为圣明¹除弊(bì)²,肯³将衰朽(xiǔ)惜残年
译文: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注释:¹圣明:指皇帝。²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³肯:岂肯。⁴衰朽:衰弱多病。⁵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横秦岭¹家何在?雪拥²蓝关³马不前。
译文: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注释:¹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²拥:阻塞。³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汝(rǔ)¹远来应有意²,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³
译文: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¹汝:你,指韩湘。²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³瘴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zuǒqiānzhìlánguānshìzhísūnxiāng

hán tángdài 

fēngzhāozòujiǔchóngtiān biǎncháozhōuqiān 
wèishèngmíngchúshì kěnjiāngshuāixiǔcánnián  (wèizuò běnwèi shèngmíngzuò shèngzhāo kěnjiāngzuò gǎnjiāng )
yúnhéngqínlǐngjiāzài xuěyōnglánguānqián 
zhīyuǎnláiyīngyǒu hǎoshōuzhàngjiāngb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