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译文:想要杀了那爱报晓的公鸡,弹弓赶走那早早就鸣叫的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愿得连冥¹不复曙(shǔ)²,一年都一晓。
译文:只愿黑夜连着黑夜永远不到天明,一年只有一个早上。
注释:¹冥:夜晚。²曙:白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要杀了那爱报晓的公鸡,弹弓赶走那早早就鸣叫的乌臼鸟。

只愿黑夜连着黑夜永远不到天明,一年只有一个早上。

注释

冥:夜晚。

曙:白天。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纳湖
纳湖
注释: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吟渚
注释:小山¹幽桂丛,岁暮霭²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东渚
咏归桥
注释: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船斋
注释: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咏归桥
丽泽堂
注释: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兰涧
注释:光风¹浮碧涧,兰杜²日猗猗³。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船斋
书楼
注释: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山斋
注释: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丽泽堂
蒙轩
注释: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注释: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兰涧
卷云亭
注释: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啸。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柳堤
注释: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书楼
月榭
注释: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濯清
注释: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山斋
西屿
注释:朝吟吟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淙琤谷
注释: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蒙轩
听雨舫
注释: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¹。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梅堤
注释: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注释:湖平秋水碧,桂棹¹木兰舟²。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南阜
注释: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卷云亭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榭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
淙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张栻,又名乐斋,字敬夫,号南轩,谥号宣,闲居长沙时,尝于城南结屋读书,撮其二十景一一名之。又作《城南杂咏二十首》及实景图,寄与朱熹。此诗即朱熹逐题依韵和之,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全诗抒写景物,讴歌出尘脱俗的隐居生活,崇尚古人的高洁志向,并暗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语言晓畅清新,在意境上空灵超脱、闲暇萧散。何乔新《跋晦庵真迹》评此诗云:“其词浑厚和平,有盛唐风致,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未易及也。”《庚子销夏记》卷一《朱元晦城南二十咏墨迹》:“朱夫子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度,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

fèngtóngzhāngjìngchéngnánèrshíyǒng--zhū

shītǒngliánhuàjuǎnzuòkànxíngyínxiǎngxiàngnánshuǐqiūláishēn

dōngzhǔ

xiǎoshānyōuguìcóngsuìǎijiāhuāluòdòngtíngqiūfēngmiǎo

yǒngguīqiáo

绿zhǎngpíngshuǐzhūlánkuàxiǎoqiáoqiānzàishìzàijīncháo

chuánzhāi

kǎopánsuīzàihuàngyàngshuǐyúnshēnzhèngěrcāngzhōunánwàngwèiquēxīn

táng

tánghòulínyīntángqiánshuǐshēngǎnjūn怀huáiqiānmèngxiāngxún

lánjiàn

guāngfēngjiànlánjìngsuìréncǎihánxūnzhīzhī

shūlóu

jūnjiābiānshūshàngshíshìlínduānshíláiwányōu

shānzhāi

cángshūlóushàngtóushūlóuxià怀huáizāiqiānzàixīnyǎngshùchuán

méngxuān

xiānshēnghǎi姿méngyǎngjīnmíngzuòyǎngxiānxiándiǎnhuàcúntuàn

shí

shūzhúxiàshùjiànzhōngshíguǎnràohánshēngqiūkōngdòngchéng

juǎnyúntíng

西shānyúnshēnshūhàodàngqiānkāiwèijūnzhǎnxiátiào

liǔ

zhǔhuáchūchūshuǐshùchéngxíngyíntiānjīnfēngmiànliáng

yuèxiè

yuèsānqiūbáiguāngmiànpíngjūnlíngdàojǐngshàngxiàkōngmíng

zhuóqīng

shèjiāngcǎiróngshífǎnxīnwēngshēnzhōngjìngshuíshí

西屿

cháoyíndōngzhǔfēngnòng西屿yuèrénjìngliàngfēiyáoshānyōujué

cóngchēng

guāngzhànliúqiàndòuqiánzhùzhàngcóngchēngzhúshēnchù

tīngfǎng

cǎizhōutínghuàjiǎngróngmiánmèngpéngchuānghánshēngdòngchuān

méi

xiānrénbīngxuě姿zhēnxiùjuélún驿使shǐzhīwénxúnxiāngwènyānshuǐ

cǎilíngzhōu

píngqiūshuǐguìzhàolánzhōulíngwǎnjīngfēixiàōu

nán

gāoqiūcéngguāndēnglínzhǎngkōngjǐnhánjiāngliècén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译文: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xiáng)¹、遂序、国学之法立下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²、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³、献馘(guó)、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diàn)、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译文: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注释:¹党庠:指古代乡学。 ²尊贤使能: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³受成:接受已定的谋略。⁴献馘:古时出战杀敌,割取左耳,以献上论功。泛指奏凯报捷。⁵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⁶完洁:整洁。⁷逼逐:驱逐。⁸所见所闻:听到的和看到的。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tú)、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译文: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wú)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译文: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¹,以来四方游贩²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chún)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林肇当然是一个县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注释:¹珍产淫货:指珍贵的特产和诱人的奇货。²游贩:往来贩卖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太虚¹生月晕(yùn)²,舟子知天风³
译文: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注释:¹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²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³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挂席¹候明发²,渺(miǎo)漫平湖中。
译文: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注释:¹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²明发:天亮,拂晓。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中流见匡阜(fù)¹,势压九江²雄。
译文: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注释:¹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²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黤黕 一作:黯黮)
(yǎn)(dǎn)¹凝黛²色,峥(zhēng)(róng)³(shǔ)。(黤黕 一作:黯黮)
译文: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注释:¹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²凝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³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⁴当:耸立。⁵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¹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译文: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注释:¹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久欲追尚子¹,况兹怀远公²
译文: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注释:¹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²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来限¹于役²,未暇息微躬³
译文: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注释:¹限:束缚。²于役:有事远行。³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途将半,星霜¹岁欲穷。
译文: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注释:¹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岩栖(qī)¹,毕趣²当来同。
译文: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¹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²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席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席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席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席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席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席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péng)¹(yù)²,薪之槱(yǒu)³之。济(jǐ)(bì),左右趣(qū)之。
译文: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注释:¹芃芃:植物茂盛貌。²棫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³槱:聚积木柴以备燃烧。⁴济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⁵辟王:君王。⁶趣:趋向,归向。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济济辟王,左右奉¹²。奉璋峨(é)³,髦(máo)
译文: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注释:¹奉:通“捧”。²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³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⁴髦士:俊士,优秀之士。⁵攸:所。⁶宜:适合。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pì)¹彼泾²舟,烝徒³(jí)。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译文: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注释:¹淠:船行貌。²泾:泾河。³烝徒:众人。⁴楫之:举桨划船。⁵于迈:于征,出征。⁶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zhuō)¹彼云汉²,为章³于天。周王寿考,遐(xiá)不作人
译文: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注释:¹倬:广大。²云汉:银河。³章:文章,文彩。⁴寿:长寿。⁵遐:通“何”。⁶作人:培育、造就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duī)¹琢其章,金玉其相²。勉勉³我王,纲纪四方。
译文: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注释:¹追:通“雕”。追琢,即雕琢。²相:内质,质地。³勉勉:勤勉不已。⁴纲纪:治理,管理。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此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左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左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左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此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此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此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此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此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此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8-531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péngpéng xīnzhīyǒuzhī wáng zuǒyòuzhī 

wáng zuǒyòufèngzhāng fèngzhāngéé máoshìyōu 

jīngzhōu zhēngzhī zhōuwángmài liùshīzhī 

zhuōyúnhàn wéizhāngtiān zhōuwángshòu寿kǎo zuòrén 

duīzhuózhāng jīnxiāng miǎnmiǎnwáng gāngfāng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¹处以默²,妙机其微。
译文:朴实的生活宁静而又安逸,且把万物的精微妙机体味。
注释:¹素:朴实。²处以默:以静默朴实相处。²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饮之太和¹,独鹤与飞。
译文:随时汲取自然的太和之气,思绪像白鹤一样高翔低飞。
注释:¹饮之太和:吸入太和之气。太和,阴阳调和之气。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犹之惠风,荏苒和衣。
译文:冲淡的意境就犹如和畅舒适的春风吹拂,若有若无拂动着敞开的葛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译文:又如竹林中清风拂过,发出如天籁般的轻音,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味之不足,直欲载之而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译文:平淡无奇的生活饶富诗意,何须刻意探究深奥的哲理淡远的境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¹有形似,握手已违²
译文:倘有文学描写逼真形似处,刚刚下笔触及,便又转瞬即逝。
注释:¹脱:倘若。²违:离别,分离。

èrshíshīpǐn ·chōngdàn

kōng tángdài 

chǔ miàowēi 
yǐnzhītài fēi 
yóuzhīhuìfēng rěnrǎnzài 
yuèyīnxiūhuáng měiyuēzàiguī 
zhīfěishēn zhī 
tuōyǒuxíng shǒuw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