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麦秀¹(jiān)²兮,禾黍(shǔ)³油油
译文: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注释:¹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²渐渐:形容麦芒是形状。³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⁴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¹(jiǎo)²兮,不与我好(hǎo)³
译文:哦,那个顽劣的浑小子啊,不愿意同我友好交往。
注释:¹彼:那。²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³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

  《麦秀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在此之前,据传夏启曾作有《九辨》《九问》,其词早已失传,夏商之际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麦秀歌》是富于感情而为血和泪的文学,它抒发了作者对殷纣王不听劝谏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愤懑心情。“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麦子吐穗,禾黍茁壮,本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头自别有一种滋味。这种可贵的故土情愫,曾引起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共鸣。晋文学家向秀《思旧赋》谓:“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宋文学家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云:“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后人常以“麦秀”、“黍离”并举,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

  殷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苦谏不听,导致殷商灭亡。箕子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悲从中来,此诗是他故国情思的自然流溢。“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纣王的拒谏,致使殷商亡国,这悲恸永远成为诗人心头的创伤。他悲戚、愤懑、忧虑,可谓百感交集。

  此诗语言朴实生动,其艺术手法对后代诗歌具有相当的影响,比如以“兴”发端(麦秀渐渐,禾黍油油),重章叠字的运用等,在后世民歌中得到了发展,其假借男女私情而抒发政治怀抱,到战国时屈原的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诗中叠字“渐渐”“油油”的运用,语气词“兮”的安置,形成一种音律美,达到声情相生的完美境地,显出与《诗经》一脉相承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末两句“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声口、措辞乃至句式都与《国风·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极其相似。可见先秦诗歌在诗的意境和形式上有一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36-937 .

màixiù

míng xiānqín 

màixiùjiānjiān shǔyóuyóu 
jiǎotóng hǎ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麦子吐穗,竖起尖尖麦芒;枝叶光润,庄稼茁壮生长。

哦,那个顽劣的浑小子啊,不愿意同我友好交往。

注释

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

渐渐:形容麦芒是形状。

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彼:那。

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

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

创作背景

  《麦秀歌》当作于西周初年。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伤心,想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诸侯,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几声,又近乎妇人;于是无奈之下,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 .史记 .长沙 :岳麓书社 ,1988 :296 .
2、 姜亮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36-937 .
赏析

  《麦秀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在此之前,据传夏启曾作有《九辨》《九问》,其词早已失传,夏商之际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麦秀歌》是富于感情而为血和泪的文学,它抒发了作者对殷纣王不听劝谏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愤懑心情。“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麦子吐穗,禾黍茁壮,本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头自别有一种滋味。这种可贵的故土情愫,曾引起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共鸣。晋文学家向秀《思旧赋》谓:“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宋文学家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云:“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后人常以“麦秀”、“黍离”并举,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

  殷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苦谏不听,导致殷商灭亡。箕子目睹殷商宫室化为一片废墟,悲从中来,此诗是他故国情思的自然流溢。“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纣王的拒谏,致使殷商亡国,这悲恸永远成为诗人心头的创伤。他悲戚、愤懑、忧虑,可谓百感交集。

  此诗语言朴实生动,其艺术手法对后代诗歌具有相当的影响,比如以“兴”发端(麦秀渐渐,禾黍油油),重章叠字的运用等,在后世民歌中得到了发展,其假借男女私情而抒发政治怀抱,到战国时屈原的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诗中叠字“渐渐”“油油”的运用,语气词“兮”的安置,形成一种音律美,达到声情相生的完美境地,显出与《诗经》一脉相承的艺术特征。尤其是末两句“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声口、措辞乃至句式都与《国风·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极其相似。可见先秦诗歌在诗的意境和形式上有一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936-937 .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译文:过去的是不可能再回归了,真是糟蹋了这整个春天。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¹人。
译文:在这鸟语花香的氛围,鸟儿拼命地叫着好像劝我赶紧喝酒!可看到这即将散落的梅花更让人伤感了!
注释:¹杀:甚、极。同“煞”。

xìngjiāngdōuzuòshī--yáng广guǎng

qiúguīzhēnchéngzāochūnniǎoshēngzhēngquànjiǔméihuāxiàoshārén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银筝(zhēng)¹旋品。不用缠头²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译文:随即欣赏弹用银装饰的筝。不用大量的财物赏赐演奏者;不用花费而欣赏美好的演奏。美妙的才思象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洗掉了我十五年的闲愁。
注释:¹银筝:以银装饰的筝,乐器。²缠头:这里指赏给歌舞女郎的锦帛用以缠头。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为公少止。起舞属(zhǔ)公公莫起¹。风里银山²。摆撼(hàn)鱼龙³我自闲。
译文:为了让您稍作停留。您不要起身走了,请您起舞。我是会像蓬莱仙岛三神山里的鱼龙在风里摆撼舞蹈的。
注释:¹起舞属公公莫起:属公:嘱咐于您。公莫:指古时的“公莫舞”,即后世的巾舞。²风里银山: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³鱼龙:是古代的一种幻术游戏,汉代由西域传入,为古时百戏杂耍名称。演出时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是猞猁之兽,曼延也是兽名。

  上片描述词人与友人王定国在南都不期而遇的欢快情景。“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词人自己拨动起银筝的调音“品”,确定音位后,便弹起乐曲来,用不着请歌舞艺人来表演送她们千尺锦帛作“缠头”装饰了。“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筝曲发出的奇妙乐响,有如泉水淙淙流淌的畅快思绪,一下子把两人相别十五年的闲愁全部冲洗干净了。

  下片写舞蹈,诚如《淮南子·本经训》所云:“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下片从上片的音乐快感过渡到欢歌狂舞,既自然,又真实,目睹着二人在相遇欢宴中种种心花怒放的冲动过程:“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十鱼龙我自闲。”大家为了国家朝廷整年的忙忙碌碌,不妨少事休息,相嘱一起来跳舞。于是,欣然跳起了“公莫舞”,两人手执着珍异动物模型摇摆踏跳,似乎幻觉在风里的三神山上,好像鱼龙变化、嗷水作雾,霎时化成八丈黄龙,出水遨游,炫耀着日光。……在这般神仙境界中,他们内心的什么烦恼都忘怀了。“我自闲”,尤其是词人自己,全身心感到无比闲适、轻松、惬意、自在,他已完全放开了。有如他在知密州任时的“放意肆志”韵“超然”态度,所谓“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这首词全篇非常乐观、旷达、自适、自在的情趣抒写,并毫无物累、压抑、疲惫、伤感的格调韵致者,其实,正是词人“野性犹同纵壑鱼”的放逸个性的突出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¹,快²风吹海立。
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注释:¹蛰:潜伏。²快:有痛快爽快意。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¹,白鸟²明边³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译文: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杼所成。²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³“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wénquè ·shānguāntāo

zhōu sòngdài 

tiānshuǐ rǎnjiùjiāngqiū áodàixuěshānlóngzhé kuàifēngchuīhǎi 
shùdiǎnyānhuánqīng zhùxiáxiāohóngshī湿 báiniǎomíngbiānfǎnyǐngzhí jiāngwén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chán)(juān)¹
译文:昨夜的圆月不是今夜的圆月,真的怀疑这圆月是否一如既往的美好。
注释:¹婵娟:非常美好的姿态。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一年十二度¹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译文:在这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月圆又月缺。但是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青春时光又有多少呢?
注释:¹度:次,回。

  这是一首“咏月"的小诗。昨天的圆月不是今天的圆月,真怀疑这再圆的月亮是否依旧美丽, 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能再圆,可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属于青春年少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

  诗人通过对自然交替的变化,领悟到光阴的无情,岁月短暂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yǒngyuè

jiànshū tángdài 

zuóyuánfēijīnyuán quèyuánchùjiǎnchánjuān 
niánshíèryuánquē néngduōshíshàonián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月明。
红桃¹处处春色,碧柳²家家月明。
译文:粉红的桃花开了,处处春意盎然,碧绿的柳树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妩媚。
注释:¹红桃:红色桃花。²碧柳:碧绿的柳树。
楼上新妆待夜,闺中独坐含情。
楼上新妆待夜,闺中独坐明情。
译文:楼上的佳人画好了妆在等着夜间宴会的开始,闺中的寂寞少妇等待着良人归来。
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
芙蓉月下鱼戏,螮(dì)(dōng)¹天边雀声。
译文:像芙蓉的月光下鱼儿在嬉戏,挂着彩虹的天边传来喜鹊的叫声。
注释:¹螮蝀:虹的别名。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译文:人生悲欢离合都是一场梦,就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成双入对呢。

yán--xuán

hóngtáochùchùchūnliǔjiājiāyuèmínglóushàngxīnzhuāngdàiguīzhōngzuòhánqíngróngyuèxiàdōngtiānbiānquèshēngrénshìbēihuānmèngzuòshuāng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