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驱车上东门¹,遥望郭北²墓。
译文: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注释:¹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²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白杨¹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译文: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注释:¹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下有陈死何¹,杳(yǎo)²³长暮
译文:墓里纵横久死何,如堕暗夜永不明。
注释:¹陈死何:久死的何。陈,久。²杳杳:幽暗貌。³即:就,犹言“身临”。⁴长暮:长夜。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潜寐(mèi)¹黄泉下,千载永不寤(wù)²
译文: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注释:¹潜寐:深眠。²寤:醒。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浩浩¹阴阳²移,年命³如朝(zhāo)露。
译文: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注释:¹浩浩:流貌。²阴阳:古何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³年命:犹言“寿命”。
何生忽¹如寄²,寿无金石固。
译文:何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注释:¹忽:匆遽貌。²寄:旅居。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迭 一作:送)
万岁¹²相迭,贤圣莫能度³。(迭 一作:送)
译文: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注释:¹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²更:更迭。³度:过也,犹言“超越”。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译文: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不如饮美酒,被(pī)¹服纨(wán)与素。
译文: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¹被:同“披”,穿戴。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3-154
2、 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三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27

chēshàngdōngmén

míng liǎnghàn 

chēshàngdōngmén yáowàngguōběi 
báiyángxiāoxiāo sōngbǎijiāguǎng广 
xiàyǒuchénrén yǎoyǎocháng 
qiánmèihuángquánxià qiānzǎiyǒng 
hàohàoyīnyáng niánmìngzhāo 
rénshēng shòu寿jīnshí 
wànsuìgēngxiāngdié xiánshèngnéng  (diézuò sòng )
shíqiúshénxiān duōwéiyàosuǒ 
yǐnměijiǔ w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何,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何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陈死何:久死的何。陈,久。

杳杳:幽暗貌。

即:就,犹言“身临”。

长暮:长夜。

潜寐:深眠。

寤:醒。

浩浩:流貌。

阴阳:古何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

年命:犹言“寿命”。

忽:匆遽貌。

寄:旅居。

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更:更迭。

度:过也,犹言“超越”。

被:同“披”,穿戴。

赏析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3-154
2、 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三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27
创作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1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小楼连苑(yuàn)横空¹,下窥(kuī)绣毂(gǔ)雕鞍(ān)²骤。朱帘³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zhòu)
译文:那园林边的小楼横空而立,从上看下面是华美的车马奔驰而过。半卷起红色帘子,刚试完单衣,已是清明时节了。一会儿微雨一会儿晴,刚转暖又吹来微微的凉风,气候变化不定。卖花声已经全过去了,夕阳西下,院内花落如雨,飘洒在井台上。
注释:¹小楼连苑横空:《艇斋诗话》少游词“小楼连苑横空”,为都下一妓姓楼,名琬,字东玉。词中欲藏“楼琬”二字。²绣毂雕鞍:指盛装华丽的车马。绣毂,华贵的车辆。雕鞍,雕饰有图案的马鞍,也借指马匹。³朱帘:红色帘子。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⁴破暖:天气转暖。⁵弄晴微雨:微雨时停时下,似在逗弄晴天。⁶鸳甃:用对称的砖垒起的井壁。甃,音皱、井壁;井。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玉佩丁东¹别后。怅佳期、参(cēn)(cī)²难又。名韁(jiāng)利锁³,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hào)月,向人依旧。
译文:自从和她分别后(玉佩为玉雕的装饰品,挂在衣带上,丁东为玉佩互相碰撞时的声音),阻碍重重,再也不能相见,使人多么惆怅。我为名利而漂流他方,老天如果知道我心中的思念之苦,也会为我而消瘦。想起她住的地方,在柳树边深深的巷中,花丛里那一道道门户,真使人不堪回首。多情的只有明月,它和当初一样,同时照着分在两地的我和她。
注释:¹丁东:象声词,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的声音。²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³名韁利锁:比喻功名利禄对人的羁绊。⁴重门:谓屋内的门。

  上片起首句,写女子登上挨着园林横空而起的小楼,看见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此二句按景缀情,景物描写中缀入女主人公的别情。“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身穿春衣,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说它也象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写这位女子一个人楼上一直等待到红日西斜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清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鬓边;可是纵有鲜花,谁适为容?故此她没有心思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更为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同时光的流逝结合一起写,状画出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感情。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遍鸳甃,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不言愁而愁自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佩丁东别后”,虽嵌入“东玉”二字,然无人工痕迹,且比起首二句凝炼准确,读后颇有“环佩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参差犹差池,即蹉跎、失误。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韁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与情人分别的原因。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鞍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因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花下”三句,照应首句,回忆别前欢聚之地。此时他虽策马远去,途中犹频频回首,瞻望女子所住的“花下重门,柳边深巷”。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划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煞尾三句,颇饶馀韵,写对月怀人情景,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草堂诗余隽》卷二)。

  全词以景起,以景结,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则是作者执着的情愫。对一个沦落风尘的薄命女子,作者竟钟情若此,这决非为征管逐弦而出入青楼的薄幸子弟所能望其项背。

参考资料:
1、 王禹偁等.《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 :新世界出版社,2011 :172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译文: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令人忽忆潇湘¹(zhǔ),回唱迎神²三两声。
译文: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注释:¹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²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làngtáoshā ·jiǔ

liú tángdài 

liúshuǐtáoshāzàntíng qiánwèimièhòushēng 
lìngrénxiāoxiāngzhǔ huíchàngyíngshénsānliǎngshēng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雨滴长门¹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²
注释:¹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后世常以为冷宫的代名词。²昭阳:汉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

  《长门怨》这首乐府旧曲,从它的起因和来历看,就是专门描写和抒发宫怨的作品。刘皂此作也不例外。封建帝王一个人霸占了无数妇女,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大部分人都因为青春虚掷、幸福无望而极端痛苦。出于对这些妇女的同情,出于对不合理的妃嫔制度的不满,宫怨——或者直揭惨状,或者代妇女舒怨洩愤,便成为古代诗人作家常常表现的主题之一。

  当然,同是宫怨,诗人所揭示的问题却有多种,表现角度也颇多样,具体方法更是变化无穷。刘皂的《长门怨》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这三首的基本手法都是前二句写失宠官人的形状,后二句写失宠宫人的心情,而重点则在后二句。例如,其一云:“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将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作一鲜明对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达得强烈而明快。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点狡狯,前二句写宫人慵懒之态:蝉鬓慵梳,蛾眉不扫,故意制造了一种轻松随便的气氛和“惯承恩”的假象。后两句乃揭出宫人的内心痛苦。她的心事人们未必知道,实际上她是每日以泪洗面,这才使她成了 “一面残妆”啊!由于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取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宫怨诗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不合理,这是其价值所在。但这类诗总是把基点放在宫人失宠,望宠以及与得宠者的矛盾上,而往往并不从根本上触动妃嫔制度。这又是其明显的局限性所在。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章台路¹。还见褪(tuì)粉梅梢,试花²桃树。愔(yīn)³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译文: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注释:¹章台路:章台,台名。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²试花:形容刚开花。³愔愔:幽静的样子。⁴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黯凝伫(zhù)。因念个人痴小,乍(zhà)窥门户¹。侵晨浅约宫黄²,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译文: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注释:¹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²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前度刘郎¹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²,声价如故。吟笺(jiān)赋笔,犹记燕台句³。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xù)
译文: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春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注释:¹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²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³《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⁴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⁵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⁶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金缕,喻指柳条。

  这首词,正如周济所云:“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宋四家词选》)孟棨《本事诗·情感》记崔护于清明在长安城南村庄艳遇故事,作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结合周邦彦的身世和政治生涯来看,词中的“刘郎”当系以自己比刘禹锡而言。刘禹锡是唐代顺宗时的革新派人物,后遭贬放,又曾返京师。写有《再游玄都观绝句》,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周邦彦倾向新政,曾为宋神宗所赏识,后神宗逝世,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周邦彦外出为庐州教授,羁旅荆江,游宦溧水。直至哲宗亲政,罢黜旧党,周邦彦才得返都。但在当时执政的新党实已变质,他的抱负仍然不得抒展,所以这首词当是暗寓这些情节的。

  此词,字面上的重见桃花、重访故人,有“还见”、“重道”之喜,但只见“定巢燕子,归来何处”“旧家秋娘,身价如故”,自己则“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空来空去,落得“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此词,大开大合,起句突而又平。又其云在“章台路”上,不写眼前所见,却说“还见”云云,梅桃坊陌,寂静如故,燕子飞来,归巢旧处,全系写景,但以“还见”贯之,人之来,人之为怀旧而来,人之徘徊踯躅,都从字里行间露出,景中含情,情更浓烈,可见此词的沉郁处。中片本为双拽头,字句与上片同。以“黯凝伫”之人的痴立沉思写起,不写他所访求之人在与不在,而只“因念”云云,表面上描绘其昔时情态笑貌,实则追想从前的交游欢乐,但不明说,实是词的顿挫之处。下片则铺开来写,加深描绘“前度刘郎”“旧家秋娘”,一则“事与孤鸿去”,一则“声价如故”,对照写来,顿挫生姿。“燕台句”写空有才名,而今只留记诵。“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清游何在?真是沉郁之至。一结以“飞雨”、“风絮”,景中含情,沉郁而又空灵。这首词以“探春尽是,伤离情绪”为主旨,直贯全篇。从时间上说,是以今昔情节对比写来。上片之“章台路”、“坊陌人家”均写今日之景。中片之“因念个人痴小”云云都是写昔人的情况。今日之景是实写,昔日之人是虚拟。一实一虚,空灵深厚。“还见”字犹有过去的影子。“因念”字徒留今天的想象,又是今中有昔,昔中有今。下片则今昔情事交织写来,“前度刘郎重到”有今有昔。“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则是昔日有者,今日有存有亡。“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东城闲步。”又是昔日之事,而今日看来,一切皆“事与孤鸿去”。最后又写念日情况,是在“官柳低金缕”的风光中,“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有今而无昔。今之惆怅和昔之游乐成一鲜明对照。词在时间上就是这样似断似续,伤春意绪却是联绵不断。词又是一起写景,一结写景。一起静景,一结动景。花柳风光中人具有无限惆怅,是以美景衬托出感伤,所以极为深厚。加以章法上的实写、虚写、虚实穿插进行,显出变化多端,使这首词极为沉郁顿挫而得到词中之三昧。

ruìlóngyín ·shíchūnjǐng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zhāngtái háijiàntuìfěnméishāo shìhuātáoshù yīnyīnfāngrénjiā dìngcháoyàn guīláijiùchù 
ànníngzhù yīnniànrénchīxiǎo zhàkuīmén qīnchénqiǎnyuēgōnghuáng zhàngfēngyìngxiù yíngyíngxiào 
qiánliúlángchóngdào fǎng访línxún tóngshí wéiyǒujiùjiāqiūniáng shēngjià yínjiān yóuyàntái zhīshuíbàn míngyuányǐn dōngchéngxián shìhóng鸿 tànchūnjīnshì shāng guānliǔjīn guīwǎn xiānxiānchítángfēi duànchángyuànluò liánfēng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¹有二翁,同邑(yì)而居。甲翁之妻子²去乡,唯叟(sǒu)³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zhuó),不亦乐乎!乙翁曰:“向远游¹⁰冀﹑雍(yōng)¹¹,然¹²未尝登泰山,君有意¹³同行¹⁴乎?”甲翁曰:“是¹⁵山余¹⁶¹⁷¹⁸登,然¹⁹老矣,恐²⁰力不胜²¹。”乙翁曰:“差矣,汝之言²²!曩(nǎng)²³者愚公年²⁴²⁵九十而移山,今吾辈²⁶²⁷²⁸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²⁹!”翌日³⁰,二翁偕³¹往,越³²钱塘,绝³³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³⁴扶。”自³⁵日出至³⁶薄暮³⁷,已至半山矣。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爬到半山腰了。
注释:¹昔:以前从前。²妻子:妻子和孩子。³叟:老头。⁴而已:罢了。⁵携:携带。⁶第:房屋、宅子、家。⁷酌:饮(酒)。⁸向:以前。⁹吾:我。¹⁰远游:到远处游玩。¹¹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¹²然:但是。¹³意:意愿。¹⁴同行:一同出行。¹⁵是:这。¹⁶余:我。¹⁷亦:也。¹⁸未:没有。¹⁹然:然而。²⁰恐:担心。²¹胜:能承受,承担。²²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²³曩:以往过去。²⁴年:年龄。²⁵且:将近。²⁶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²⁷方:才。²⁸逾:超过。²⁹甚善:太好了。³⁰翌日:第二天。³¹偕:一起,一同。³²越:经过。³³绝:横渡。³⁴相:互相,此指代“我”。³⁵自:从。³⁶至:到,达。³⁷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èrwēngdēngtàishān

míng wèizhī 

    yǒuèrwēng tóngér jiǎwēngzhīxiāng wéisǒurénér  sǒuxiéjiǔzhìwēng èrrénduìzhuó  wēngyuē  xiàngyuǎnyóu yōng rán dàn wèichángdēngtàishān jūnyǒutóngxíng  jiǎwēngyuē  shìshānwèidēng ránlǎo kǒngshèng  wēngyuē  chà zhīyán nǎngzhěgōngniánqiějiǔshíérshān jīnbèifāngliùxún lǎozhīyǒu  jiǎwēngyuē  shènshàn   èrwēngxiéwǎng yuèqiántáng juéchángjiāng érzhìtàiyīn 宿 língchénshàngshān wēngzhī jiǎwēngyuē  shàng xiāng  chūzhì zhìbàn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