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死郭¹北,野死²不葬(zàng)³可食。
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注释:¹郭:外城。²野死:战死荒野。³乌:乌鸦。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为我谓乌:且为客¹²
译文: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注释:¹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²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野死谅(liàng)¹不葬,腐肉安²能去子逃?
译文: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注释:¹谅:当然。²安:怎么。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水深激(jī)¹,蒲苇冥(míng)²
译文: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注释:¹激激:清澈的样子。²冥冥:深暗的样子。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xiāo)¹战斗死,驽(nú)²(pái)(huái)鸣。
译文: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注释:¹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²驽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¹筑室,何以南?何以北²
译文:在桥梁上筑起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注释:¹梁:表声字。²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译文: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思子良臣,良臣¹诚可思:
译文: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注释:¹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9-70

zhànchéngnán

míng liǎnghàn 

zhànchéngnán guōběi zàngshí 
wèiwèi qiěwèiháo 
liàngzàng ròuānnéngtáo 
shuǐshēn wěimíngmíng 
xiāozhàndòu páihuáimíng 
liángzhùshì nán běi 
shǔhuòjūnshí yuànwèizhōngchénān  (zuò ér )
liángchén liángchénchéng 
zhāoxíngchūgōng 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起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郭:外城。

野死:战死荒野。

乌:乌鸦。

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

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

谅:当然。

安:怎么。

激激:清澈的样子。

冥冥:深暗的样子。

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

驽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梁:表声字。

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鉴赏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9-70
创作背景

  《战城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属《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汉朝和匈奴曾长期爆发冲突,朝廷派兵长期戍守,不免使战士产生怨恨之情。此诗即是戍边战士反战情绪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北宋)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2-13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长戈莫舂(chōng)¹,长弩²莫抨(pēng)³。乳孙哺子,教得生狞(níng)
译文: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注释:¹舂:冲也。²长弩:一作“强弩”。³抨:一作“烹”。⁴生狞:凶猛;凶恶。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举头子城,掉尾子旌¹。东海黄公²,愁见夜行。
译文: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注释:¹“举头”二句:举其头,可子城,掉其尾,可子旌,言其猛也。掉,举也。²黄公:汉代术士。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道逢驺(zōu)(yú)¹,牛哀²不平。何用尺刀³?壁上雷鸣
译文: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鸣。
注释:¹驺虞:传说中的义兽名。²牛哀:即猛虎。³尺刀:短刀。⁴雷鸣:宝刀啸吼也。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¹有程²,吏不敢听。
译文: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注释:¹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²程:期限。

  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

  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李贺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

  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

  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měngxíng--

zhǎngchōngzhǎngpēngsūnzijiàoshēngníng

tóuwèichéngdiàowěiwèijīngdōnghǎihuánggōngchóujiànxíng

dàoféngzōuniúāipíngyòngchǐdāoshàngléimíng

tàishānzhīxiàrénshēngguānjiāyǒuchénggǎntīng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huáng)¹
译文:村落荒凉又贫穷,年年遭受旱灾和蝗虫。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老翁¹(yóng)纳债²,稚(zhì)³卖输粮
译文:老人给人当佣工赚取钱财来缴纳债金,卖掉幼儿缴纳租税。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壁破风生屋¹,梁颓(tuí)²月堕(duò)³
译文:四壁残破屋里到处都刮着风,房塌屋露,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那知牧民者¹,不肯报灾伤。
译文:哪知名为父母官,不肯如实上报灾情。

  这首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广大农村的缩影。

  颔联详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更加恶劣。

  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诗人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本书编委会.中华诗文经典诵读 高中卷 一年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6:136
2、 沈奇成主编;丁稚鸿,李晏平副主编.中学语文 古诗词赏析词典.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11:666-668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晨光¹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译文: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注释:¹晨光:曙光;阳光。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鼓窗语(yù)¹报天晴。
译文: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注释:¹语:作动词,鸣叫之意。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半销宿酒¹头仍重,新脱冬衣²体乍轻。
译文:醉意还未完全消散,仍感头重脚轻,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感觉身体轻松爽快。
注释:¹宿酒:犹宿醉。²冬衣:冬季御寒的衣服。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睡觉(jué)¹心空²思想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译文: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注释:¹睡觉:睡醒。²心空: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³思想:思忖,考虑,烦恼。⁴乡梦:思乡之梦。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全诗笔致轻灵素淡,节奏流畅欢快,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情趣。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zǎoxìng

bái tángdài 

chénguāngchūzhàoliángmíng chūkāiménshēng 
quǎnshàngjiēmiánzhīshī湿 niǎolínchuāngbàotiānqíng 
bànxiāo宿jiǔtóuréngzhòng xīntuōdōngzhàqīng 
shuìjuéxīnkōngxiǎngjìn jìnláixiāngmèngduōchéng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¹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²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qī)³枕钗(chāi)横鬓(bìn)乱。
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注释:¹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²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³欹:斜靠。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¹。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²淡,玉绳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注释:¹河汉:银河。²金波:指月光。³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⁴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忘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忘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dòngxiān ·bīng

shì sòngdài 

suìshí jiànméizhōulǎo xìngzhū wàngmíng niánjiǔshísuì yánchángsuíshīshǔzhǔmèngchǎnggōngzhōng  shǔzhǔhuāruǐrénliángchíshàng zuò zhūnéngzhī jīnshínián zhūjiǔ rénzhīzhě dànshǒuliǎng xiáxúnwèi  dòngxiān lìng nǎiwèizhīyún 

bīng qīngliánghán shuǐdiàn殿fēngláiànxiāngmǎn xiùliánkāi diǎnmíngyuèkuīrén rénwèiqǐn zhěnchāihéngbìnluàn 
láixiéshǒu tíngshēng shíjiànshūxīnghàn shìwèn sāngēng jīndàn shéngzhuǎn dànzhǐ西fēngshílái yòudàoliúniánànzhōngtōuhuàn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为有云屏¹无限娇,凤城²寒尽怕春宵(xiāo)
译文: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美,京城寒冬已过只怕春宵短暂。
注释:¹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²凤城:此指京城。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¹嫁得金龟婿(xù)²,辜负香衾(qīn)事早朝。
译文:没来由地嫁了个做官的丈夫,不贪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注释:¹无端:没来由。²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富家女子,她嫁得意中人,夫妻恩爱,因而在云屏深处娇嗔缱绻,春宵苦短。偏偏丈夫要早起上朝,于是引起她“端”的抱怨,“辜负香衾”的怅恨。作品将夫妻厮守与事早朝对立起来,以无情写多情,以多情怨无情,心理刻画极为细致,风格含蓄深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71-1172

wèiy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wèiyǒuyúnpíngxiànjiāo fèngchénghánjìnchūnxiāo 
duānjiàjīnguī婿 xiāngqīnshìzǎoch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