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麟不入文王囿,野鹤空盘越岭天。荔子园深风却暑,莱公祠古竹依泉。
祥麟不入文王囿,野鹤空盘越岭天。荔子园深风却暑,莱公祠古竹依泉。
晴霞暖映扶桑日,夜雨寒生瘴海烟。万里相从还又别,小舟潮上更留连。
晴霞暖映扶桑日,夜雨寒生瘴海烟。万里相从还又别,小舟潮上更留连。

liúbiécān--wángshì

xiánglínwénwángyòukōngpányuèlǐngtiānziyuánshēnfēngquèshǔláigōngzhúquán

qíngxiánuǎnyìngsānghánshēngzhànghǎiyānwànxiāngcóngháiyòubiéxiǎozhōucháoshànggèngliúlián

王士熙

王士熙

东平人,字继学。王构子。善画山水。英宗时为翰林待制。泰定帝时历官治书侍御史,中书参知政事。泰定帝死,被燕铁儿流远州。后为文宗起用,任江东廉访使,以南台御史中丞卒。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远梦归华顶,扁(piān)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寒蔬¹修净食,夜浪动禅床²
注释:¹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²禅床:坐禅之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诗人贾岛早年曾经为僧,后虽还俗,但过去的蒲团生涯对他不能没有影响,他的诗中常出现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所以,同样是禅诗,贾岛与王维就往往不一样。如果说王维是幽静空明的话,贾岛就是枯寒苦瘦,这首诗的境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就告诉读者,研究作家,不能脱离他的个性、经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这句中,一个“孤”字,一个“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联“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即说明了僧人的“心中无一物”,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比。

sòngtiāntáisēng--jiǎdǎo

yuǎnmèngguīhuádǐngbiǎnzhōubèiyuèyánghánshūxiūjìngshílàngdòngchánchuáng

yànguòfēngxiǎoyuánshùshuāngshēnxīnbiéniànzàishīzhāng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蔡女¹昔造胡笳(jiā)声,一弹一十有²八拍。
译文: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注释: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因善弹琴而深受房琯赏识。弄:乐曲。房给事:指给事中房琯。¹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²有:通“又”。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译文: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沉沉 一作:阴沉)
古戍(shù)¹苍苍²(fēng)³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译文: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注释:¹戍:边戍哨所。²苍苍:衰老、残破貌。³烽火:借代烽火台。⁴荒:边陲、边疆。⁵沉沉:低沉、阴沉貌。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sè)¹
译文: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注释:¹摵摵:落叶之声。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译文: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¹迟更(gèng)²速皆应手,将³往复旋如有情。
译文: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注释:¹言:语助词。²更:连词,与、和。³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¹晴。
译文: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注释:¹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sī)¹(chú)雁失群夜,断绝²胡儿恋母声。
译文:像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注释:¹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²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译文: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乌孙¹部落家乡远,逻(luó)(suō)²沙尘哀怨生。
译文: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注释:¹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²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duò)瓦。
译文: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迸泉¹(sà)²飞木末³,野鹿呦呦走堂下。
译文: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注释:¹迸泉:喷涌出的泉水。²飒飒:飞舞貌。³木末:树梢。呦呦:鹿鸣声。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长安城连东掖(yè)¹垣,凤凰池²对青琐门³
译文: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注释:¹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²凤凰池:中书省。³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高才¹脱略²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译文: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注释:¹高才:指房琯。²脱略:轻慢,不在意。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tīngdǒngtánjiāshēngjiānnòngfángshì

 tángdài 

càizàojiāshēng tánshíyòupāi 
rénluòlèizhānbiāncǎo hànshǐ使duànchángduìguī 
shùcāngcāngfēnghuǒhán huāngchénchénfēixuěbái  (chénchénzuò yīnchén )
xiānshāngxiánhòujué jiāoqiūjīngshèshè 
dǒng tōngshénmíng shēnshānqiètīngláiyāojīng 
yánchígèngjiēyìngshǒu jiāngwǎngxuányòuqíng 
kōngshānbǎiniǎosànhái wànyúnyīnqiěqíng 
suānchúyànshīqún duànjuéérliànshēng 
chuānwèijìng niǎomíng 
sūnluòjiāxiāngyuǎn luósuōshāchénāiyuànshēng 
yōuyīnbiàndiàopiāo chángfēngchuīlínduò 
bèngquánfēi 鹿yōuyōuzǒutángxià 
chángānchéngliándōngyuán fènghuángchíduìqīngsuǒmén 
gāocáituōlüèmíng wàngjūnbàoqínzhì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jì)¹天涯客²,轻寒³底用愁。
译文: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但不必为它发愁。
注释:¹寄语:传话,告诉。²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³轻寒:轻微的寒冷。⁴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¹
译文: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已经吹到了屋东头。
注释:¹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平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除夜太原寒甚》这一富于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像寒冷的天气不会长久一样,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应该振奋精神,看到困难后的光明前景。除夕虽然寒冷,诗人于谦又客居他乡,但是诗人却没有天涯游子常有的孤独和伤感,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和自己有相同境况的天涯游子:“寒冷不足畏惧,春天即将来临。”最坏的日子都会过去,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就是这样富有哲理。 

  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1314
2、 孙育华等.古代诗词曲名篇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01月:296

chú宿tàiyuánhánshén--qiān

tiān

qīnghányòngchóu

chūnfēngláiyuǎn

zhǐzàidōngtóu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幸与松筠(yún)¹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译文: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注释:¹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¹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译文: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注释:¹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 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dàiyíngchūnhuāzhāoliúlángzhōng--bái

xìngsōngyúnxiāngjìnzāisuítáoshíkāi

xìngyuángǎnfángjūnwèiyǒuhuāshíqiěkànlái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犹未 一作:不见)
(cí)(gū)¹叶烂别西湾²,莲子花开³犹未还(huán)
译文: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注释:¹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²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³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⁴还:回来。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¹梦不离江上水,人传²郎在凤凰山³
译文: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注释:¹妾:旧时女子自称。²人传:人们传说。³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8-669
2、 杨辇宗.爱情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3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