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臣催讲御阶西,云静觚棱晓色低。天辟神州卑两汉,地连碣石转三齐。
侍臣催讲御阶西,云静觚棱晓色低。天辟神州卑两汉,地连碣石转三齐。
含香昼永閒青琐,视草堂幽湿紫泥。最忆东山老松树,秋风应有鹤来栖。
含香昼永閒青琐,视草堂幽湿紫泥。最忆东山老松树,秋风应有鹤来栖。

shàngjīngyōngxuéshìyùnèrshǒu--wángshì

shìchéncuījiǎngjiē西yúnjìngléngxiǎotiānshénzhōubēiliǎnghànliánjiéshízhuǎnsān

hánxiāngzhòuyǒngxiánqīngsuǒshìcǎotángyōu湿shīzuìdōngshānlǎosōngshùqiūfēngyīngyǒulái

王士熙

王士熙

东平人,字继学。王构子。善画山水。英宗时为翰林待制。泰定帝时历官治书侍御史,中书参知政事。泰定帝死,被燕铁儿流远州。后为文宗起用,任江东廉访使,以南台御史中丞卒。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
窗前桃蕊(ruǐ)¹娇如倦,东风²泪洗胭(yān)(zhi)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³》。
译文:窗前的桃花正在含苞欲放,它的娇嫩模样就像你傭懒的青春年华。春雨似泪,湿润桃花的娇颜。突然听见有人在小红楼上吟唱悲凉的《石州曲》。
注释:¹桃蕊:桃花花苞。²东风:春风。³石州:指乐府七调之一的商调曲名。商调之音凄怆哀怨,多表达凄清伤感之情。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¹。香尽雨阑(lán)(shān)²,薄衾(qīn)³寒不寒。
译文:夜晚降临,一双燕子飞入楼中相互依偎,微弱的灯光将影子映在了屏风之上。此刻,点燃的篆香已经燃尽,窗外的雨也即将要停了,被子单薄,那是怎样的冷啊!
注释:¹灯背屏腰绿:绿,指乌黑发亮的颜色,古诗词中多以之形容乌黑的头发。如唐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年颜各少壮,发绿齿尚齐。”宋晏几道《生查子》:“君貌不长红,我鬓无重绿。”但此处引申为昏暗不明。即谓双燕背灯而宿,其双双身影落到了屏风中间(屏腰)会呈现出昏暗不明之景象。²雨阑珊:雨将尽。³薄衾:被子单薄。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晏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qiān)¹,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shù)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xián)²,灵迹胜概,靡(mí)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qì)完之愿焉。迨(dài)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³,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yú)、绫帛、洎银鞍(ān)、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kān),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tuí)覆漏,圬(wū)(màn)之功必精,赭(zhě)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duò)(lè)之危,寺僧有经行晏(yàn)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huò)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译文:洛阳城四周的山水名胜,以龙门为首。龙门十寺观赏游玩的胜地,以香山寺为首。香山寺损坏已经很久了,楼阁亭台坍塌崩坏,佛像和僧人都无所遮蔽。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我也为此感到可惜,佛教弟子为此感到耻辱,我也为此感到耻辱。不久前我作为庶子宾客被分派管辖东都洛阳,那时性情喜好闲逛游玩,景色美好的名胜古迹没有不全部游览的,每次到这座寺庙,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有幸成为山水的主人,是满足当初的心意,完成开始时的愿望的时候了。像是有因缘际会,终于成功完成了它。唉!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在生死之交结为朋友,于因果之际泯灭俗念。去年秋天,微之在临终之前,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不久后,元家的老人送来奴婢,车马,绫罗布帛,银鞍玉带等物品,价值六七十万,作为答谢我作文的礼物。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作文的事不可推辞,礼物不可接受。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于是请悲知僧清闲主持这件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再次掌管治理。从寺前亭台一座,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再到石楼一座,连廊六间,东面有供奉佛像的阁子大屋十一间,南面有宾客所居院落一座,大小房屋共七间。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垒砌坍塌的墙壁覆盖缺漏,粉刷墙壁和地板的技术必须精细,粉刷用的建筑涂料必须精良,即使一天也不停止修葺,过了三个月而完成。就像老人的房子,变成了引路人的庙宇。如此佛像不再有被淋湿倒塌崩坏的危险,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边塞的气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山水,石楼的风景,和往来经过的人,一时间都变得更好。士大夫君子和佛教弟子,一下子得以释怀,感慨地觉得洗刷了耻辱。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都是早年的旧交,得知了情谊和意愿,感慨往事,念及将来,欣慰地感叹道: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一定能够消除前世的灾祸,带来阴间的福报。我回答说:唉!凭借这份功德,怎知在下一个轮回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凭着身心的修养,怎知来世不能和微之一起在这所寺院里游览呢?说到这里,流下了眼泪。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注释:¹骞崩:亏损坍圮。²閒游:亦作“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³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⁴舆马:车马。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huì)¹新,一雷惊蛰(zhé)²始。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田家几日闲,耕(gēng)(zhòng)¹从此起。
译文: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注释:¹耕种:泛指种田的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丁壮俱在野,场圃(pǔ)¹亦就理。
译文: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注释:¹场圃: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归来景¹常晏(yàn)²,饮犊(dú)³西涧水。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注释:¹景:日光。²晏:晚。³犊:小牛。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饥劬(qú)¹不自苦,膏(gāo)²且为喜。
译文: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注释:¹劬:过分劳苦。²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仓禀(lǐn)¹无宿(sù)(chǔ)²,徭(yáo)(yì)³犹未已。
译文: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注释:¹禀: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²宿储:隔夜之粮。³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方惭(cán)¹不耕者²,禄(lù)³出闾(lǘ)
译文: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¹惭:羞愧。²不耕者:做官的人。³禄食:俸禄。⁴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六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1224-1226页
2、 罗汉编.罗汉品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104-105页
3、 杨国安,王前进.诗说中国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39页
4、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年:64页

guāntiánjiā

wéiyìng tángdài 

wēizhònghuìxīn léijīngzhéshǐ 
tiánjiāxián gēngzhòngcóng 
dīngzhuàngzài chángjiù 
guīláijǐngchángyàn yǐn西jiànshuǐ 
 gāoqiěwéi 
cāngbǐng宿chǔ yáoyóuwèi 
fāngcángēngzhě shích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凉¹²卧内³,野月满庭隅(yú)
译文: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凉:凉气。²侵:侵袭。³卧内:卧室,内室。⁴野:野外。⁵满:一作“遍”。⁶庭隅: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zhòng)¹成涓(juān)²,稀星³(zhà)有无
译文: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注释:¹重露:浓重的露水。²涓滴:水点,极少的水。³稀星:稀疏的星。⁴乍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萤(yíng)自照,水宿(sù)鸟相(xiāng)¹
译文: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注释: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谓栖息于水。相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万事干(gān)¹里,空(kōng)²悲清夜徂(cú)³
译文: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空:白白地。³清夜徂: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juàn--

zhúliángqīnnèiyuèmǎntíng

zhòngchéngjuānxīngzhàyǒu

ànfēiyíngzhàoshuǐ宿niǎoxiāng

wànshìgànkōngbēiqīng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从来系日乏长绳(shéng),水去¹云回恨不胜²
译文: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注释:¹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²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欲就麻姑¹买沧(cāng)海,一杯春露²冷如冰。
译文: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¹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²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参考资料: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2009.5:第10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3-1224页

sh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cóngláichángshéng shuǐyúnhuíhènshèng 
jiùmǎicānghǎi bēichūnlěngb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