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接银汉,翠涌生高寒。
雁荡接银汉,翠涌生高寒。
芙容散秋锦,飞落秋云端。
芙容散秋锦,飞落秋云端。
我昔造绝顶,天阔路漫漫。
我昔造绝顶,天阔路漫漫。
遥瞻广寒殿,素娥正凭阑。
遥瞻广寒殿,素娥正凭阑。
白兔捣月魄,指顾成神丹。
白兔捣月魄,指顾成神丹。
因招宋成公,吹箫乘紫鸾。
因招宋成公,吹箫乘紫鸾。
俯视九万里,元气青团团。
俯视九万里,元气青团团。
别来知几时?弱水如平滩。
别来知几时?弱水如平滩。
忽遇雁山客,霞佩青莲冠。
忽遇雁山客,霞佩青莲冠。
还入雁山去,玉髓供晨餐。
还入雁山去,玉髓供晨餐。
报我旧游者,久待凌烟峦。
报我旧游者,久待凌烟峦。
吾患为有身,南望空长叹。
吾患为有身,南望空长叹。

sònglínyànqīngguīyǒngjiā--jiǔ

yàndàngjiēyínhàncuìyǒngshēnggāohán

róngsànqiūjǐnfēiluòqiūyúnduān

zàojuédǐngtiānkuòmànmàn

yáozhān广guǎnghán殿diànézhèngpínglán

báidǎoyuèzhǐchéngshéndān

yīnzhāosòngchénggōngchuīxiāochéngluán

shìjiǔwànyuánqīngtuántuán

biéláizhīshíruòshuǐpíngtān

yànshānxiápèiqīngliánguān

háiyànshānsuǐgōngchéncān

bàojiùyóuzhějiǔdàilíngyānluán

huànwèiyǒushēnnánwàngkōngzhǎngtàn

柯九思

柯九思

(1290—1343)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 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¹²薄薄³,簟(diàn)(fú)朱鞹(kuò)。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译文: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低垂红皮蒙。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夜归急匆匆。
注释:¹载:发语词,犹“乃”。²驱:车马疾走。³薄薄:象声词,形容马蹄及车轮转动声。⁴簟:方纹竹席。一说席作车门。⁵茀:车帘。一说雉羽作的蔽覆,放在车后。⁶鞹:光滑的皮革。用漆上红色的兽皮蒙在车厢前面,是周代诸侯所用的车饰,这种规格的车子称为“路车”。⁷有荡:即“荡荡”,平坦的样子。⁸齐子:指文姜。⁹发夕:傍晚出发。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四骊(lí)¹济济²,垂辔(pèi)³(nǐ)。鲁道有荡,齐子岂(kǎi)(tì)
译文:四匹黑马真雄壮,缰绳柔软上下晃。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动身天刚亮。
注释:¹骊(离):黑马。²济济:美好貌。³辔:马缰。⁴沵沵:柔软状。⁵岂弟:天刚亮。一说欢乐。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¹(shāng)²,行人彭彭³。鲁道有荡,齐子翱(áo)
译文:汶水日夜哗哗淌,行人纷纷驻足望。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逛。
注释:¹汶水:流经齐鲁两国的水名,在今山东中部,又名大汶河。²汤汤:水势浩大貌。³彭彭:众多貌。⁴翱翔:指遨游。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汶水滔滔¹,行人儦(biāo)²。鲁道有荡,齐子游遨³
译文: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纷纷驻足瞧。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遨。
注释:¹滔滔:水流浩荡。²儦儦:行人往来貌。³游敖:即“游遨”。

  夫人之疾驱夕发以如齐者,果谁为乎?为襄公也。夫人为襄公而如齐,则刺夫人即以刺襄公,又何必如旧说‘公盛车服与文姜播淫于万民’而后谓之刺乎?”讲得很有道理。据《春秋》记载,文姜在公元前692年(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87年都曾与齐襄公相会,说明文姜在其夫鲁桓公死后仍不顾其子鲁庄公的颜面而与齐襄公保持不正当的关系,鲁庄公竞也无能加以制止,因此人们赋此诗加以讥刺。

  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用了许多二字字音相同的联绵形容词,如第一章用“薄薄”来描述在大路上疾驰的豪华马车,字里行间透露出那高踞在车厢里的主人公是那样地趾高气扬却又急切无耻。再加上第二章以“济济”形容四匹纯黑的骏马高大雄壮,以“濔濔”描写上下有节律地晃动着的柔韧缰绳,更衬托出乘车者的身份非同一般。三四两章用河水的“汤汤”、“滔滔”与行人的“彭彭”、“儦儦”相呼应,借水之滔滔不绝说明大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往来不断,他们都对文姜的马车驻足而观,侧目而视,从而反衬出文姜的胆大妄为,目中无人。这一系列的联绵词在烘托诗中人与物的形、神、声方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另外,多用联绵词,对加强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也有帮助,可起到便于人们反覆咏叹吟诵的功能。

  从诗的技巧上看,陈震《读诗识小录》的评析很有见地,他说:“(全诗)只就车说,只就人看车说,只就车中人说,露一‘发’字,而不说破发向何处,但以‘鲁道’、‘齐子’四字,在暗中埋针伏线,亦所谓《春秋》之法,微而显也。”因此虽然此诗纯用赋体而没有比兴成分,却仍是婉而多讽,韵味浓厚。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2页

zài

míng xiānqín 

zài diànzhūkuò dàoyǒudàng  
 chuípèi dàoyǒudàng  
wènshuǐshāngshāng xíngrénbāngbāng dàoyǒudàng áoxiáng 
wènshuǐtāotāo xíngrénbiāobiāo dàoyǒudǎng yóuáo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
自从别欢来,奁(lián)¹了不开。
译文:自从与爱人离别后,我的梳妆盒不再打开。
注释:¹奁器:镜匣。
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头乱不敢理,粉拂¹生黄衣。
译文:头发乱了也不敢去打理,蘸粉拍脸的粉扑都泛了黄。
注释:¹粉拂:即粉扑。敷粉时用以蘸粉拍脸。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¹有富人²,天雨³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¹⁰大亡¹¹其财,其家¹²¹³智其子,而¹⁴疑邻人之父(fǔ)¹⁵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注释: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¹宋:宋国。²富人:富裕的人。³雨:下雨(名词作动词)。⁴坏:毁坏,损坏。⁵筑:修补。⁶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⁷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⁸暮:晚上。⁹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¹⁰果:果然。¹¹亡:丢失。¹²家:家里的人。¹³甚:很。¹⁴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¹⁵父:邻居家的老人。

  从邻人的老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这一层不说。这摆明了是批评主人家不对,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

  其实韩非本意倒非批评“智其子疑其邻”的主人家,这则寓言见于《说难》篇,意思是劝说别人是何等的困难,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是被韩非当做一个事实接受的,所以他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那些能够有助于让别人听取自己意见的注意事项。交浅不可言深就是注意事项之一,所以韩非这则寓言的本意是批评富人的做法——因两人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被韩非当做事实接受的“薄者见疑”,在今天有更加技术化的解释。“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的说法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因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导致交易费用的迥异,从而影响每个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韩非子在《说难》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今天信息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对方说真话,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最终与对方达成契约。

  其实除了老天爷,没人能够批评失窃者的怀疑。因为老天爷知道究竟是谁干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破案之前不能说三道四。而韩非子讲故事很缺德,最后没说案子破是没破。这怀疑就一直都很合理。“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这案子交给美利坚、不列颠、俄罗斯或者爪哇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不怀疑政府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家法律意识差。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zhìzilín--hánfēi

sòngyǒuréntiānqiánghuàiziyuēzhùjiāngyǒudàolínrénzhīyúnérguǒwángcáijiāshénzhìziérlínrénzhī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bū)¹病客情。
译文: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
注释:¹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斗柄(bǐng)¹(lán)²洞庭野,角声³凄断岳阳城。
译文: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
注释:¹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形似杓柄。²阑干:横斜的样子。³角声:军中的乐器声,用以指挥军队进退。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译文: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欲问行朝¹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译文: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
注释:¹行朝:指皇帝临时驻处,即行在所。

  这首诗题目表明诗人漂泊无归之感,着眼“野泊”二字。“可怜江月乱中明”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这一句实际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而“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透露情怀。“应识逋逃病客情”对江月抒情。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逋逃”是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病客”引起五六句的怀归之感。诗人原可继续抒情,却用广阔的背景作一顿挫。“斗柄阑干洞庭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庭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乍看气象开阔,细思情绪深沉,在写景中抒情。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庭暗自惊”承第二句来,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庭。这两句表面对仗,意实相连而下,“酒添客泪”和“浪卷归庭”互为表里,而“浪卷”字又扣“野泊”字。“愁”“惊”两字引出尾联。若至五六为止,只见作客野泊思归,所感只在一家。尾联忽然推开,遥应第一句的“乱”字。而两句亦有顿挫。“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全诗一结有茫茫无尽之感,而中间两联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沉郁,表现手法沉着含蓄,颇有杜甫的气骨。诗中虽重一“客”字,不足为病。

参考资料:
1、 刘锬编写.情系明月:咏月古诗欣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第84页

duìyuèyǒugǎn

zhōushēn sòngdài 

liánjiāngyuèluànzhōngmíng yīngshítáobìngqíng 
dǒubǐnglángāndòngtíng jiǎoshēngduànyuèyángchéng 
jiǔtiānlèichóuréngjiàn làngjuǎnguīxīnànjīng 
wènxíngcháojìnxiāo yǎnzhōngqúndàoshàngzònghéng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红日已高三丈透¹,金炉²次第³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译文: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们训练有素而又轻盈的莲步,是不会把那些铺设在地上的红色锦缎弄皱的。
注释:¹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²金炉:铜制的香炉。³次第:依次。⁴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⁵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添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佳添¹舞点²金钗(chāi)³,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别殿遥闻箫鼓奏。
译文:那是一位漂亮美丽的舞者,还在酣舞不止,脚步都有些不稳了,那发髻的金钗儿都倾斜着,还在来回摆动。怪不得她有点脚步不稳,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这会儿酒劲儿还没过呢。她时不时拈起花儿来嗅嗅,是为了想让花的香味使自己清醒一下,她那卧鱼嗅花的身段,真美。跟贵妃娘娘醉酒时是一样的,你看,她还在静听其他宫殿里隐隐约约传来的箫鼓奏乐的声音。
注释:¹佳添: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²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³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⁴酒恶时拈花蕊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拈,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⁵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⁶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此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江南盛时对其宫中歌舞升平景况的描写。反映了李煜早期的宫廷生活。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

  起言红日已高,金炉添否,是歌舞时外部环境的描写。全然是一副官贵闲人的作派。陈善《扪虱新语》卷七:“帝王文章。自有一般富贵气象。”此不虚言。据史书记载后主宫中非常官丽堂皇。如《五国故事》中说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瑇瑁而押之。又以绿钢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以花间设画小本亭子,才容二人。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又,宋·陶谷《清异录》卷上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简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其宫中焚香之器名目繁多,奢华之极。但作者在此词只用此两句巧妙地描写作者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生活画面。“三丈透”言为时不早,其慵懒轻松的情态仿佛想见。“金炉”、“香兽”等已并非—般人家轻易置得。又何况是“次第添”。其中可料知歌舞进行已久,排场亦大。但主人对这些花销用度并不吝惜。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

  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词人非常细心地捕捉到了歌舞场景中的两个细节“地衣皱”、“金钗溜”。随着飞速旋转的舞步红锦织成的地毯打起皱来,舞女的金钗从发髻滑落下来。“酒恶”一句,写作者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拈‘字、“嗅”宇写酒醉时的娇态。微醉的她时而拈花带笑,嗅花为解,意犹木尽。尤见其酣嘻情趣、楚楚可怜。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作者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作者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作者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作者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此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此词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8页-第22页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04 :第1页-第3页 .

huànshā ·hónggāosānzhàngtòu

 dài 

hónggāosānzhàngtòu jīntiānxiāngshòu hóngjǐnsuízhòu 
jiāréndiǎnjīnchāiliū jiǔèshíniānhuāruǐxiù biédiàn殿yáowénxiāoz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