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才收雨没沙,升平渐复到田家。村村晒白蚕犹茧,处处吹香稻正华。
秋雨才收雨没沙,升平渐复到田家。村村晒白蚕犹茧,处处吹香稻正华。

sānhuádàozhōngshūsuǒjiàn--huángzhènchéng

qiūcáishōuméishāshēngpíngjiàndàotiánjiācūncūnshàibáicányóujiǎnchùchùchuīxiāngdàozhènghuá

黄镇成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存存子、紫云山人、秋声子、学斋先生等。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元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黄清老(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为“诗人二黄”。初屡荐不就,遍游楚汉齐鲁燕赵等地,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著有《秋声集》四卷、《尚书通考》十卷。 ▶ 2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光岚(lán)¹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译文: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注释:¹岚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zhì)¹飞鹿过芳草远,牛巷²鸡埘(shí)³春日斜。
译文: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十鸡畜沐浴春日斜。
注释:¹雉:野鸡。²牛巷:牛儿进巷了。³鸡埘: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秀眉¹老父对樽(zūn)酒,茜(qiàn)²女儿簪(zān)³野花。
译文: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注释:¹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²茜袖:大红色的衣袖。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³簪: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¹自念尘土计²,惆怅溪边书细沙³
译文: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注释:¹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²计:生计。³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译文: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去此若俯仰¹,如何似九秋。
译文:去这里时间短暂,如何能像很长时间。
注释:¹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miǎo)悠悠。
译文: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悠悠”天道却永恒长久。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齐景升丘山,涕(tì)(sì)¹纷交流。
译文: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
注释:¹涕泗:眼泪和鼻涕。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注释:¹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译文: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¹游。
译文: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
注释:¹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译文:我愿做清流泛舟的渔父,纵情山水间,与清风明月做伴,不理世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

  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可谓诗界知己。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ānshíèr--ruǎn

cháoyángzàishèngbái西yōu

ruòyǎngshìjiǔqiū

rénshēngruòchéntiāndàomiǎoyōuyōu

jǐngshēngqiūshānfēnjiāoliú

kǒngshènglínzhǎngchuānshìruò

zhěláizhěliú

yuàndēngtàihuáshānshàngsōngziyóu

zhīshìhuànchéngliúfànqīngzhōu

秋已暮,重叠关山岐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秋已暮,重叠关山¹(qí)²。嘶(sī)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译文:分别时正是秋暮,关山重重连着条条远路。征马嘶鸣,你挥着鞭儿将驰向何处。鸟儿默默地看着你远去,清晓的寒霜满树。
注释:谒金门:词牌名。¹关山:泛指关塞和山岳。²歧路:岔道。
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檀无数。一点凝红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梦断禁城¹钟鼓,泪滴枕檀(tán)²无数。一点凝红³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译文:紫禁城中的声声钟鼓,惊摇梦忆往事的追溯,梦醒时檀枕上泪滴无数。一点红日如血的殷红,殷红凝和着薄薄的晨雾,翠眉锁愁却无人相诉。
注释:¹禁城:宫城。²枕檀:即檀枕。³凝红:指溶有脂粉的眼泪。⁴翠蛾:指女子黑而细长的眉毛。

  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匹马正在关山重叠的岔路上奔驰,一个神情郁郁的旅人骑在马背上缓缓地摇着鞭子,此刻时令已到深秋,在落满霜花的树枝上,禽鸟迎着晨光喳喳地哀啼。这一阕另然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却将游子行旅的时间,环境,动作和目击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绘,真可谓文约而意丰,言简而意赅。“秋已暮”,不仅点明节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着其时四野正笼罩着一片秋日的暮霭;“重叠关山歧路”,点明游子行旅的空间环境,关山重叠的崎岖与“歧路”的漫长悠远已把旅途跋涉的苦况泄露了出来。“嘶马摇鞭”写出了马行的踟蹰与马嘶的悲凉,而这也正是从侧面写出游子迟迟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摇鞭催马的矛盾情怀。“何处去”。这一小小的设问更道出游子飘泊的景况,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无目的的追寻,其内心的悲凉自不待言。“晓禽霜满树”不但以五字三“象”(禽一霜一树)浓缩了游子的所见,而且与“秋已暮”相呼应,更见旅人暮行而复晓行的旅途的辛苦与劳顿。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此句即炼句之范例:黎明时分,禽鸟啼叫在结满霜花的树枝上,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的,短短的语境涵盖了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这幅“晨霜鸣禽图”岂不也是游子景况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他的心岂不也在人世的风霜中悲衰地呻吟。

  下阕写游子去后思妇的愁苦寂寞也极显功力:紫禁城的晨钟幕鼓,惊断了她与所思暂聚的梦影,点点泪珠滴湿了她那散发着檀香的枕衾。“一点凝红新薄雾”,写得极工极巧,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荧荧泪光中瞥见室内的孤灯,犹如一团红光隐现在薄雾之中;或者是她滴泪到天明,红日的光影透过窗棂射到她迷漾的泪眼中,她也觉得有一团凝聚的红光在薄雾中闪烁。《沧浪诗话》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延巳此句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尾句“翠娥愁不语”也极工丽蕴藉,词人仅仅抓住蛾眉颦蹙含愁不语的情态,便突现出美人外貌的忧郁美和内心的哀静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49页-第50页

jīnmén··qiū--niú

qiūzhòngdiéguānshānyáobiānchùxiǎoqínshuāngmǎnshù

mèngduànjìnchéngzhōnglèizhěntánshùdiǎnnínghóngbáocuìéchóu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春草细¹还生,春雏(chú)²养渐成。
译文: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 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
注释:¹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²春雏: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幼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róng)¹毛色起,应²³自呼名
译文: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注释:¹茸茸 :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前的细小茸毛。²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³解:懂得。⁴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huà

jiē yuándài 

chūncǎoháishēng chūnchúyǎngjiànchéng 
róngróngmáo yīngjiěmíng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¹自南,吹彼棘(jí)²。棘心夭夭³,母氏劬(q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注释:¹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²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³夭夭:树木嫩壮貌。⁴劬劳:操劳。劬,辛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xīn)¹。母氏圣善²,我无令³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注释:¹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²圣善:明理而有美德。³令:善,好。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yuán)¹有寒泉²?在浚(xùn)³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文: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注释:¹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²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³浚:卫国地名。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xiàn)(huǎn)¹黄鸟²,载³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注释:¹睍睆: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²黄鸟:黄雀。³载:传载,载送。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61-6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64

kǎifē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xīnyāoyāo shìláo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shìshèngshàn lìngrén 
yuányǒuhánquán zàixùnzhīxià yǒurén shìláo 
xiànhuǎnhuángniǎo zàihǎoyīn yǒurén wèi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