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枯槎物外仙,浪花如雪水如烟。只应直到天开处,冷笑閒横尽日船。
一片枯槎物外仙,浪花如雪水如烟。只应直到天开处,冷笑閒横尽日船。

wèidàixiùcáizhāngqiānchéngchá--wèichū

piàncháwàixiānlànghuāxuěshuǐyānzhǐyīngzhídàotiānkāichùlěngxiàoxiánhéngjǐnchuán

魏初

魏初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元代宏州顺圣(今张家口阳原东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约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一岁。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少辟中书省掾吏,亲老告归,隐居教授。中统起,为国史院编修寻擢监察御史,疏陈时政,多见赏纳。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初著有《青崖集》五卷,《四库总目》非独以文章贵,又足补史阙。《元史》有传。 ▶ 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¹卢龙山²而止³。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土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土见人。
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停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看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着路探寻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最终没有看见人。
注释:¹包:包括,包容。²卢龙山:即狮子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朱元璋曾败陈友谅于此。³止:停止。⁴求:寻找,寻求。⁵唯:只。⁶蔽:遮蔽。⁷穷:尽。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qǐng)(kài)¹土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lù)而止。
译文: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达了一间寺院,名叫归云堂。这里土田宽敞舒展,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院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着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常常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注释:¹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è)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¹,三十六茅庵(ān),七十二团瓢²,皆当其地。”
译文: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注释:¹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²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译文: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译文: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yóuxiǎopán

méizēngliàng qīngdài 

    jiāngníngchéng 西běibāolóngshānérzhǐ chángqiúxiǎopán zhì rénhuòyuēyǒu wéizhútiān duō zhéguǎng广xiá tànzhīqióng wénquǎnshēng nǎizhī jiànrén 

    shúdǒuqǐng xíng yuēguīyúntáng tiánkuānshū mínguìwéi pángyǒucǎojìngshènwēi nánchūzhī nǎizhuì shānjiēguìshù suíshānbēituó zhuàngruòyǎng kōngxiǎngnèizhù qǐng liáoshēng érěrtīngchángmǎn yuānshuǐyān jìnshānérzhǐ 

    yóuběixíng zhìlóngshān zhōngkēnglóng ruòjǐngzàoyínèzhīzhuàng huòyuē  lǎosuǒbīngzhě sānshíliùmáoān shíèrtuánpiáo jiēdāng  

    qiě nǎidēngshānxúnchéngérguī míngxià yuèguāngshàng shìwànyǐngdàng ruòlónglàngzhōng zhūrénjiēyuē  wànzhútiānchù suǒwèixiǎopán dàijìnzhī  

    tóngyóuzhě hóuzhèntíngjiùshì guǎnjūnzhī jūnxiāngfān ōushēngyuèān niànqín fánliùrén 

梨云无梦倚黄昏,薄倩朱铅蚀泪痕。
梨云无梦倚(yǐ)黄昏,薄倩朱铅蚀泪痕。
译文:像梨花一样洁白的云朵,并不是在梦中才能看到,它就游曳在接近黄昏的天空中;就像是佳人所用的薄薄的朱铅一样,能遮掩因忧伤而留下的泪痕。
宿酒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暖返冰魂。
宿酒¹破寒薰玉骨,仙丹偷泪返冰魂。
译文:隔夜不醒的酒力仍然灼烧着如梅花般鲜艳洁净的肌骨,丹药带着暖意悄然温暖了冰冷的灵魂。
注释:¹宿酒:隔夜仍使人醉而不醒的酒力。
茜裙影露罗衣卷,霞佩香封缟袂温。
(qiàn)¹影露罗衣卷,霞佩香封缟(gǎo)(mèi)²温。
译文:绛红色的裙子下映衬着罗衣微微蜷起的影子,装饰着霞佩与香封的白衣依稀残存着彼此的余温。
注释:¹茜裙:绛红色的裙子。²缟袂:白衣。
回首孤山斜照外,寻真误入杏花村。
回首孤山斜照外,寻真误入杏花村。
译文:黄昏的夕阳斜照之外,站在高耸的孤山上蓦然回首,寻找春迹却误入了杏花山村。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华灯¹纵博²,雕鞍(ān)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³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译文:当年在装饰华丽的灯台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当年一起酣饮耽乐的人如今都已封侯进爵,只有我等独自去做那隐居江边的渔翁。
注释:¹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²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³酒徒:终日酣饮耽乐的人。⁴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官家 一作:君恩)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¹苹洲²烟雨。镜湖³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官家 一作:君恩)
译文:轻舟有八尺余长,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在烟雨中享受这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注释:¹占断:完全占有。²苹洲:丛生苹草的小河。³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⁴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⁵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淡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quèqiáoxiān ·huádēngzòng

yóu sòngdài 

huádēngzòng diāoānchíshè shuídāngniánháo jiǔbànfēnghóu zuò jiāngbiān 
qīngzhōuchǐ péngsānshàn zhànduànpíngzhōuyān jìngyuánshǔxiánrén yòu guānjiā  (guānjiāzuò jūnēn )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仙姥¹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jīng)旗共、乱云俱下,依约²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è)³,相从诸娣(dì)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译文: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注释:¹仙姥:神仙妇女。²依约:隐隐约约。³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⁴相从诸娣: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娣:古称同夫诸妾。⁵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神奇处,君试看。奠(diàn)¹淮右²,阻³江南。遣(qiǎn)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gāo)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¹奠:镇守。²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³阻:拱卫。⁴六丁:传说中的天神。韩愈诗: “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⁵别守:扼守。⁶一篙:一竿。篙,撑船的竿。⁷曹瞒:曹操小字阿瞒。⁸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mǎnjiānghóng··xiānlǎoláishí--jiāngkuí

xiānlǎoláishízhèngwàngqiānqǐngcuìlánjīnggòngluànyúnxiàyuēqiánshānmìngjiàqúnlóngjīnzuòèxiāngcóngzhūwèiguānxiàngshēnfēngdìngqiāorénwénpèihuán

shénchùjūnshìkàndiànhuáiyòujiāngnánqiǎnliùdīngléidiànbiéshǒudōngguānquèxiàoyīngxiónghǎoshǒugāochūnshuǐzǒucáományòuzěnzhīrénzàixiǎohónglóuliányǐngjiān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译文:北风呼啸在院墙上吹个不停,摇撼着我这院子前面的柏树。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¹(léng)²还自持。
译文:柏树坚定矗立不怕北风吹撼,枝干挺直依然刚劲而且突兀。
注释:¹节操:双关语,借柏树的枝干挺直刚劲来比喻自己坚定的气节操守。²棱棱:正直威严的样子。《新唐书·崔丛传》:“丛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不霜历尽¹心不移,况复阳和²景渐宜。
译文:历尽不霜而坚贞之心不改变,何况将迎来春天和煦的阳光。
注释:¹不霜历尽:指经历了整个冬天风雪的吹打考验。²阳和:指春天的暖气。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闲花野草尚葳(wēi)(ruí)¹,风吹柏枝将何为²
译文:闲花野草尚且能够蓬勃生长,北风肆虐又能把柏树怎么样?
注释:¹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²何为:能怎样呢?为,语气词。
北风吹,能几时?
北风吹,能几时?
译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个不停歇,可是又能够这样横行多久呢?

  此诗开篇四句先以“吹”字上联下递,运用修辞学上的“顶真格”,写出北风对庭前柏树的肆虐,再以一个“吹”字与此相呼应,写出柏树的坚不可摧,一任北风肆暴,还是那么节操棱棱,威严方正,依然故我。借以喻诗人所蒙受谗邪们的诽谤,纷纷藉藉,而诗人依然刚正不阿,我行我素,反映了诗人对政局认识的清醒及其操守的坚贞。中间四句由忆往昔落墨,自远而写近,把问题引向了历史的纵深,谓柏树曾历尽冰霜而不改其清操,如今严冬已成过去,春光日渐宜人,闲花野草尚且呈现一片生机,北风猛吹柏树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借以喻诗人曾饱历忧患而不变其志。如今国祚已转危为安,谗邪们的中伤对我无可奈何,反映了诗人对谗邪之臣的轻蔑及其信念的坚定。最后二句紧承上文,虽纯系口语,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春光已经返回大地,北风肆虐还会久吗?”借以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反映了诗人一种誓与国运共安危的高尚情操与乐观情绪。

  通篇用比,以柏树自喻,以北风喻谗邪,以阳和喻国祚,于阳和初回,北风肆虐中突出了“节操棱棱还自持”的柏树形象。笔调古朴,风格雄放,不以秀词佳句和所谓意境来吸引人,而以完整形象和真实感情来激动人,在托物抒怀之作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编委.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3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