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香销泪湿衣,白头人去思依依。春风堂上闲初服,夜雨窗前冷断机。
萱草香销泪湿衣,白头人去思依依。春风堂上闲初服,夜雨窗前冷断机。
蝴蝶已知俱是梦,杜鹃犹道不如归。翩翩丹旐西湖路,回首南山尽翠微。
蝴蝶已知俱是梦,杜鹃犹道不如归。翩翩丹旐西湖路,回首南山尽翠微。
凌云翰

凌云翰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hún)¹山中今始发。
译文: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注释:别业:即别墅。¹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旦别河桥杨柳¹风,夕今伊(yī)²桃李月。
译文: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注释:¹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²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¹
译文: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注释:¹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野老不知尧(yáo)(shùn)力,酣(hān)歌一曲太平人。
译文: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能成其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75页

hánshíháihúnbié--sòngzhīwèn

luòyángchénghuāxuěhúnshānzhōngjīnshǐ

dànbiéqiáoyángliǔfēngchuāntáoyuè

chuāntáozhèngfāngxīnhánshíshānzhōngjiǔchūn

lǎozhīyáoshùnhāntàipíngrén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风生白下¹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huì)²(dān)³
译文:从南京城刮出的阴风使千林万树暗淡无光,沉沉雾气遮天蔽日使百花枯萎凋零。
注释:画师:指日本画师望月玉成。¹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门外。唐武德九年(626年)移金陵县治于此,改名白下县,故旧时以白下为南京的别称。²百卉:百种花草。³殚:尽,指枯萎。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愿乞画家新意匠¹,只研²朱墨³作春山
译文:希望画家构想出新的意境,只管用鲜丽的颜彩描绘春光明媚的山色。
注释:¹意匠:指艺术创造上的构思。²研:磨,旧时写字作画,须将墨磨于砚中。³朱墨:朱为红色,墨为黑色,均为写字作画的颜色。⁴春山:朝气蓬勃的山。

  这首诗的前两句勾勒了一幅阴暗凄惨的画面:白下刮出的恶风卷来泼墨乌云,盖没了所有的生机勃勃的树林,惨淡愁雾遮天蔽日,各种花草尽被摧残。这里通过具体形象,艺术地概括了旧中国山河破碎、民生悲惨、文坛凄凉,革命者被害的社会面貌。诗句写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风生白下”,即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二句正是对国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实行镇压革命、扼杀文学运动的抨击。鲁迅用“白下”一词寓意深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指明了地点,又暗示了国民政府政权的统治;同时由于它名字的古老和地理位置的特点,又影射了“风”的阴森和肃杀。

  后两句峰回意转,热情地希望和请求画师匠心独运,用新颖的构思、鲜艳的色采去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山林。诗句强调“只研朱墨”一种颜料来绘画,就是要求画家画出一片红的“春山”。诗中“愿乞”两字,更突出体现了诗人要求表现共产党根据地的迫切心情;诗中强调描绘根据地要有“新意匠”,又表现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的景仰和热情歌颂。

  全诗紧扣一个”画”字,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描绘出黑暗现实与革命理想的两幅画面。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感情与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一、二两句,内容上是并列关系,句式上是对偶句。作者以黑暗的“千林”与凋残的“百卉”,逼真地描绘出旧中国的黑暗面。一个“生”字,点风的来源,一个“塞”字,状雾的广布,一个“暗”字,一个“殚”字,状写了阴森恐怖的程度。三、四两句,内容上是起承关系,句式上是非对偶的散句。作者在上两句现实描写的基础上,将笔锋陡转,别开生面,以“新意”引出“春山”,形象地展现出革命理想的崭新画面。一个“新”字,寓意深刻,感情诚挚,一个“只”字,十分肯定,力重千钧。这里,体现了作者“乞”的虔诚,“新”的瞻望,“只”的肯定,“作”的热情。

  此诗炼字、炼句卓有功力,首二句“千林暗”、“百卉殚”,画面鲜明,“风”与“雾”,比喻形象; “生”与“塞”,抓住关键,深中肯綮。后二句“愿乞”与“只研”,虽为规谏之语,纡徐婉转,但表现了作者热切的心情与诚挚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77-178页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冉冉¹双幡(fān)²度海涯³,晓烟低护野人家
译文:乘船慢慢前进,渡海至此,早晨的烟气笼罩着乡野人家的房屋。
注释: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在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歌功颂德,故名。¹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²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³海涯:海边。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渡海涯”指海军生涯。⁴晓烟:早晨的烟气。⁵低护:犹言笼罩着。⁶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谁将¹春色来残堞(dié)²,独有天风送短笳(jiā)³
译文: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人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注释:¹将:携带。²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³笳:指军号。短笳: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水落尚存秦代石¹,潮来不见汉时槎(chá)²
译文: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不见汉代木筏浮泛。
注释:¹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²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槎:木筏。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百国 一作:夷岛)
遥知百国¹微茫外²,未敢³忘危负岁华。(百国 一作:夷岛)
译文: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注释:¹百国:许多国家。²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³未敢:不敢。⁴忘危:忘掉危险。⁵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这首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这首诗的一二句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晓景,“冉冉双幡”显示了戚继光的将帅风采和戚家军的精神风貌。“晓烟低护野人家”,指巡航所见,描写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民众生活。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三四句紧承首联,写经过文登营防区所见残堞及似闻笳声,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关心,以致营垒残破,年久失修,防务废弛,令人忧虑,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天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写出作者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心情。此联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悠然闲适,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最后两句乘情而出,抒发感慨,点破主题:我知道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例如倭国对我国并不友好,多年来一直纵容倭寇掠扰我沿海地区,祖国被,侵略、人民遭蹂躏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决不敢忘记这些危险,决不敢虚度自己的年华。这是作者登营远眺所升华出的报国之情。

  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的一贯思想便是“安不忘危,忘安必危”。鉴于具体的历史原因,中国古代军事家的防患对象主要针对北方和西北方的陆上敌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站在捍卫祖国和人民安宁的历史潮头,适时提出了加强海防、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的思想,这就为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正因为戚继光具有军事上的卓越见识,并率领中国浙、闽等地沿海军民浴血奋战,严惩来犯倭寇,保一方平安,所以他才能成为炎黄子孙人人景仰的一代抗倭名将。

参考资料:
1、 赵小文.中华古诗词鉴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第373页
2、 卢冀宁、汪维懋.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第233页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
《山海经》曰¹: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渊,惟²冯夷³。《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yū)、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¹⁰,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¹¹(guī)¹²¹³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¹⁴、璇(xuán)¹⁵、烛银、金膏¹⁶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¹⁷以西迈¹⁸矣。粤在伏羲(xī),受《龙马图》于河,八卦¹⁹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²⁰,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²¹²²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²³、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²⁴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²⁵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释氏《西域记》²⁶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²⁷,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nòu)达宫也。
译文:《山海经》说:南面就是从极渊,又叫中极渊,深三百仞,只有水神冯夷居住在那里。《括地图》说:冯夷经常乘坐云车,由两条龙驾着出行。黄河水又从阳纡山、陵门山流出,注入冯逸山中。《穆天子传》说:天子西征,到阳纡山,这是河伯冯夷居住的地方,冯夷即河宗氏,天子于是把宝玉珪璧投进水里礼祭河神,河伯才给天子打开图册典籍,让他观看天子应有的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神物。这些都是《河图》中所记载的。河伯以礼相待,等穆王看完图后,才引导他向西行进。所谓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命历序》说:《河图》,是帝王的基础,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河边筑坛,接受《龙图》,写了《握河记》。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龙图》。李尤《盟津铭》:浩浩荡荡的大河之水,终于流入大海汇成巨浪;它从中原经过,就是河伯献上《龙图》的地方。《淮南子》说:从前大禹治洪水,在阳纡祭祀祈祷,就是在这个地方。高诱以为阳纡就是秦薮,是不对的。释氏《西域记》说:阿耨达太山,山上有大渊水,宫殿楼台观阁非常宏大。这山就是昆仑山。《穆天子传》说: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黄帝之宫,为雷神丰隆墓葬封土。丰隆就是雷公。黄帝宫就是阿耨达宫。
注释:¹《山海经》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²惟:同“唯”,只有。³冯夷: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⁴都:居住。⁵焉:在那里。⁶恒:常,经常。⁷云车: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名。⁸冯逸之山:山名,不详。⁹河伯冯夷:河伯、冯夷是同一个人,指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冯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赐予他的封号。¹⁰都居:居住。¹¹沉:古代祭川泽叫沉,因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¹²珪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¹³礼:行祭礼。¹⁴玉果:形状像果实一样的美石。¹⁵璇珠:美玉珠。¹⁶金膏:传说道教中的仙药。¹⁷导:引导。¹⁸西迈:向西行进。¹⁹八卦:《周易》中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ɡèn)、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²⁰阶:基础,阶梯。²¹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²²坛:筑坛祭祀。²³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故称虞舜。²⁴朝宗:本来是指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周礼·春宫·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后来比喻小水流注大水。²⁵禹: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曾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²⁶释氏《西域记》:书名,不详。杨守敬认为是晋释道安的《西域志》。²⁷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即雷公。后多用作雷的代称。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解冻风¹来末上青²,解垂罗袖拜卿(qīng)³。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注释:¹解冻风:春风。²末上青:指柳枝梢头见嫩绿色。末:末梢,树杪。³“解垂”句:写柳枝飘荡,如舞袖相拜。这是拟人化的写法。卿卿:古代爱称。

  这首词名为咏柳,实是写人。

  词的首二句写冬去春来,柳枝绽出鹅黄嫩芽,低垂着如拂袖拜人。后二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为柳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为什么在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迎风飘荡,迎送行人度过自己的一生呢?词人把对风尘女子的同情寄寓在对杨柳的客观描绘之中,神情摇曳,余音不绝。汤显祖评:“《杨枝》、《柳枝》、《杨柳枝》,总以物托兴;前人无甚分析,但极咏物之致;而能抒作者怀,能下读者泪,斯其至矣。‘舞送行人’句,正是使人悲惋。”

liǔzhī··jiědòngfēngláishàngqīng--niújiào

jiědòngfēngláishàngqīngjiěchuíluóxiùbàiqīngqīngduānniǎolínguānsòngxíngrénguò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