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节孝先生传,甚似罗城徐仲车。陇上白杨空复见,庭前翠草不曾除。
偶题节孝先生传,甚似罗城徐仲车。陇上白杨空复见,庭前翠草不曾除。
何多名士能为咏,为有佳儿好读书。西崦久违应怅望,晴云犹护旧时居。
何多名士能为咏,为有佳儿好读书。西崦久违应怅望,晴云犹护旧时居。

zhuīwǎnjiéxiàozhōuxiānshēng--língyúnhàn

ǒujiéxiàoxiānshēngchuánshénshìluóchéngzhòngchēlǒngshàngbáiyángkōngjiàntíngqiáncuìcǎocéngchú

duōmíngshìnéngwèiyǒngwèiyǒujiāérhǎoshū西yānjiǔwéiyīngchàngwàngqíngyúnyóujiùshí

凌云翰

凌云翰

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余自乙亥上元¹,诵李易安²《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zhé)不自堪³,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¹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²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³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bì)月初晴¹,黛(dài)²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³,湖堤倦暖,前度遽(jù)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译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注释:¹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²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³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⁴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⁵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宣和旧日¹,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xiāng)(zhì)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²。江南无路³,鄜(fū)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mèi),满村社鼓。
译文: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¹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²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³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⁴残釭:残灯。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30-2132页

yǒng ·yuèchūqíng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hàishàngyuán sòngān yǒng  wèizhīxià jīnsānnián měiwén zhékān suìshēng yòutuōzhīān suīqíng érbēiguòzhī 

yuèchūqíng dàiyúnyuǎndàn chūnshìshuízhǔ jìnyuànjiāohán juànnuǎn qián xiāngchénàn huádēngmíngzhòu chángshìlǎnxiéshǒu shuízhīdào duànyānjìn mǎnchéngchóufēng 
xuānjiù línānnán fāngjǐngyóu xiāngzhìliú fēngbìnsān néngzuì jiāngnán zhōujīn yòushuízhīfǒu kōngxiāngduì cángōngmèi mǎncūnshè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石室诗士施氏¹,嗜(shì)²狮,誓³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shì)(shǐ)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译文: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注释:¹氏:姓。²嗜:特别爱好。³誓:发誓。⁴是时:此时。

shīshìshíshīshǐ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shíshìshīshìshīshì shìshī shìshíshíshī shìshīshìshíshíshìshìshìshī shíshí 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 shìshīshìshìshì shīshìshìshìshíshī shìshǐshì shǐ使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ìshíshì shíshìshī湿 shìshǐ使shìshìshíshì shíshìshì shìshǐ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 shǐ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shíshīshī shìshìshìshì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白道萦(yíng)回入暮霞,斑骓(zhuī)¹嘶断七香车²
译文:大路曲折回环延伸到傍晚的天边彩霞中,骏马嘶鸣,像是要挣脱背上那用缰绳被其套住的香木车子。
注释:¹斑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²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作的车,最早现于商周时期,是西岐三宝之一,是一种法宝般的交通工具。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译文:有了春情的女子独自地能够和谁一起欢笑呢?白白地让阳城十万户人家的倾心的男子们思愁的面容破愁为欢喜了。
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
近郭¹西溪²好,谁堪共酒壶³
译文:近郊这一带西溪的风光最美,可是有谁能和我一起共同把酒消忧。
注释:¹郭:外城。²西溪:位于梓州(今三台县城)西。³酒壶:这里指饮酒。
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
苦吟¹²柳恽(yùn),多泪怯杨朱。
译文:苦吟诗句比柳恽还要入迷,伤心流泪成天像杨朱那样担忧犯愁。
注释:¹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²防:这里念fāng,相比,抵当。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译文:只能和野鹤为友追随这位飞禽中的君子,以寒松为师向这位山中大夫稽首。
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
天涯常病意¹,岑(cén)²胜欢娱。
译文:飘泊在海角天涯常常意绪恶劣,但这孤寂寥落的生活却胜过那喧闹烦嚣。
注释:¹常病意:常常意绪恶劣。²岑寂:冷清,寂寞。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伤怀之作。首联点题,并慨叹只能独游,无人相伴,即和结句“岑寂”相应。是此诗表现的主旨,可谓此诗诗眼

  以下三联均是表现诗人生活的孤独岑寂。颔联写每日里只能像柳恽那样苦吟诗歌,又像杨朱那样伤心流泪因傍徨无路而担心犯愁,写出生活的凄苦。解释这两句,历代注家所论,似均欠当。冯浩曰:“柳仲郢父子皆工诗文,而杨本胜贤而文,恳索其所作四六。此其藉欤?”如此释诗,可说是所有李商隐诗的注释者所犯的通病,殊不足取。由于李商隐之诗,每多朦胧隐晦,注家们遂不免疑神疑鬼了见有“柳”字,就疑是柳仲郢,见有“杨”字,就疑是指杨本胜。理解这两句,首先必须详细体会第二句,“谁堪共酒壶”中的“谁堪”二字,这两句即紧承第二句,落实“谁堪”二字。因此,这两句内在含义即是:有人比得上柳恽的文采,但我却怕他苦吟;有人比得上杨朱的见识,但我却又怕他过于多泪。

  颈联写只能与野鹤寒松为友,也是突出生活的孤独,从中也看出诗人对周围世俗的烦厌,诗人认为这西溪郊外的野鹤寒松远甚过那些世俗,才是自己的知己,见出诗人的孤高品性。尾联是诗人自我排解,远在天涯,人越来越“常病意”,在这样的时候,感到岑寂孤独远甚过烦嚣欢娱。关于尾联,历代往释家大抵偏于“病”字。如何焯曰:“第三句,因病废诗。”屈复曰:“天涯病客,以岑寂为佳耳。”对于本诗第七句,有必要分析这五个字的节奏:

  其一、如果将商隐看成有病,应读为“天涯多病——意”。且不要说唐人诗中极少上四下一格的句式,即使有,也不宜用在此句。因为如果变为上四下一格,则“意”字放在此句,简直毫无作用。

  其二、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有病或多病,则与第二句“谁堪共酒壶”,委实大相矛盾。唐人诗中,凡说及有病,多提戒酒,绝不可能提到无人陪伴饮酒。

  其三、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是多病,则多病正宜于“岑寂”,亦不可能有“欢娱”之事,是则第八句简直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

  其四、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是多病,则第一句“近郭西溪好”,也就毫无着落了。一个多病之人,还能出游郊外,还能欣赏西溪的景色,也是很难置信的。

  基于上述理由,此句中的“病”字不应释为名词,而应释为形容词,将“病意”二字连读,如此,则全诗脉络皆可贯通了。

  全诗写得孤傲清凉,但实际上诗人心中是悲苦已极,使全诗具有极凄苦感伤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02-303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中):岳麓书社,2000:5-8

西--shāngyǐn

jìnguō西hǎoshuíkāngòngjiǔyínfángliǔyùnduōlèiqièyángzhū

suíjūnzihánsōngtiānchángbìngcénshènghuān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zhù)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锦河西牵牛郎,锦后遂废织衽(rèn)²。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译文:天河的东面有一位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织布劳动,织成了云锦天衣,导致自己都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容颜。天帝怜惜她一个人独处,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注释:¹机杼:织布机。²织衽:指织作布帛之事。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偕记》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¹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锦牵牛。《续齐偕记》
译文:桂阳有一个成仙的人叫成武丁,常在人间居住,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的弟弟说:“七月七日,织女要渡过银河,所有的神仙都要回到天宫;我已经被召集,不能在此停留了,与你告别。”他的弟弟问:“织女因为什么渡河?哥哥什么能时候回来?”成武丁回答说:“织女要嫁给牵牛,我离开后三十年就会回来。”第二天早上,成武丁消失在他的住所。世人至今还说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注释:¹悉:全都;全部。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¹,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²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译文:很有以前,传说天河与大海相通。近世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都看见在八月有浮槎 出现,去来都很按时。有一个人有不平凡的志向,站立在浮槎上的飞阁上,带了很多粮食,乘坐浮槎去了。十多天后,在白天还能看见星月日辰,从那以后就只有芒芒忽忽,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又过了十多天,才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的样子,屋舍排列整齐,远远看见宫中有很多织妇。看见一丈夫,牵着牛在水边饮水。牵牛人很惊奇地问:“你是因为什么到这里的?”这个人将来意详细说了,并问这里是哪里。回答说:“你可以到蜀郡,访问严君平就知道。”那人于是不上岸,如期回来。后来到蜀郡,问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星。”计算年月,正是那个人到天河的时间。
注释:¹浮槎:指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²赍:携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