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一首咏雪诗。 “丁巳岁腊月二十日”言写作时间,为明洪武十年(1378)腊月二十日。题中一个“喜”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年终岁暮见雪后喜悦的心情,颇有“瑞雪兆丰年”之寓意。
“快雪连朝遍海涯,眼明无处著尘沙。”首联说,连续几天,大雪纷飞,遍布天涯海角。眼前一片明亮,满地积雪,纤尘不染,没有一处能见得到尘沙。这是写“喜雪之积深”。“快雪”二字,说明雪花下得之急,之密。“连朝”,言雪花下得之久。“遍海涯”,说明雪花下得之广。一个“明”字,说明雪花之洁白。前句实写,后句虚写,一实一虚之间,就将雪花之积深表现出来了。大地被白雪覆盖,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腊前正欲呈三白,天下方知是一家。”颔联说,腊月当前,看这天还得再下三场大雪,到时候神州大地到处银装素裹,可谓是天下一家呀。这是写“喜雪之势大”。已经“连朝”下雪了,可是还将“呈三白”,再下三场,足以想见这场大雪雪势之大了。“天下方知是一家”,同样从侧面烘托了雪势之大,让全世界银装素裹,变成统一的样子。
“今岁连云宜宿麦,何人剪水作飞花。”颈联说,今年这雪下得大,下得多,可谓是“瑞雪兆丰年”,明年的麦子该是要丰收了。也不知道是谁,如此情趣,泼水成冰,剪出漫天雪花,送与人间。这是写“喜雪之瑞巧”。“宜宿麦”,说明诗人心中关心农事,雪下得如此之多,预示了明年的丰收年,充满了祥瑞之气。“剪水作飞花”则从侧面描写了雪花的精巧美丽,想象丰富,比拟奇巧。
“晚晴便觉春波阔,明日江头理钓槎。”尾联说,雪后的黄昏着实招人喜欢,湖水更加广阔,春波荡漾。明天去江头整理整理“我”那条小渔船,闲坐垂纶,独钓寒江雪,岂不快哉!这是写“喜雪之春近”。一个“春”字,仿佛将春风从十里湖面吹至眼前,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吹来了浓浓的新春气息。“春波阔”,一方面是雪下得大导致的,还有一方面是春意萌动,使人心情也格外阔大。“明日江头理钓槎”一句作结,充满了无限想象与希望,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期待。
纵览全诗,一幅岁暮大雪迎春图跃然纸上,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感,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是咏雪诗中的名篇佳作。
这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一首咏雪诗。 “丁巳岁腊月二十日”言写作时间,为明洪武十年(1378)腊月二十日。题中一个“喜”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年终岁暮见雪后喜悦的心情,颇有“瑞雪兆丰年”之寓意。
“快雪连朝遍海涯,眼明无处著尘沙。”首联说,连续几天,大雪纷飞,遍布天涯海角。眼前一片明亮,满地积雪,纤尘不染,没有一处能见得到尘沙。这是写“喜雪之积深”。“快雪”二字,说明雪花下得之急,之密。“连朝”,言雪花下得之久。“遍海涯”,说明雪花下得之广。一个“明”字,说明雪花之洁白。前句实写,后句虚写,一实一虚之间,就将雪花之积深表现出来了。大地被白雪覆盖,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腊前正欲呈三白,天下方知是一家。”颔联说,腊月当前,看这天还得再下三场大雪,到时候神州大地到处银装素裹,可谓是天下一家呀。这是写“喜雪之势大”。已经“连朝”下雪了,可是还将“呈三白”,再下三场,足以想见这场大雪雪势之大了。“天下方知是一家”,同样从侧面烘托了雪势之大,让全世界银装素裹,变成统一的样子。
“今岁连云宜宿麦,何人剪水作飞花。”颈联说,今年这雪下得大,下得多,可谓是“瑞雪兆丰年”,明年的麦子该是要丰收了。也不知道是谁,如此情趣,泼水成冰,剪出漫天雪花,送与人间。这是写“喜雪之瑞巧”。“宜宿麦”,说明诗人心中关心农事,雪下得如此之多,预示了明年的丰收年,充满了祥瑞之气。“剪水作飞花”则从侧面描写了雪花的精巧美丽,想象丰富,比拟奇巧。
“晚晴便觉春波阔,明日江头理钓槎。”尾联说,雪后的黄昏着实招人喜欢,湖水更加广阔,春波荡漾。明天去江头整理整理“我”那条小渔船,闲坐垂纶,独钓寒江雪,岂不快哉!这是写“喜雪之春近”。一个“春”字,仿佛将春风从十里湖面吹至眼前,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吹来了浓浓的新春气息。“春波阔”,一方面是雪下得大导致的,还有一方面是春意萌动,使人心情也格外阔大。“明日江头理钓槎”一句作结,充满了无限想象与希望,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期待。
纵览全诗,一幅岁暮大雪迎春图跃然纸上,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感,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是咏雪诗中的名篇佳作。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岁时(1333)作。诗歌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疆风情完美融合,别具艺术魅力。前两句写夕阳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气中布满乳酪的甜味。这是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写北风劲吹,沙尘似雪,帐下毡帘,这是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诗歌就在对北国草原风景、气候的变幻、民俗风情的勾勒中,描绘中迥异于中原的风情,传达出新鲜的、刺激的美感。
本诗背景广阔,具有典型的北国特色,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草原的牛儿羊儿们,身披夕阳的金辉,拖着圆滚滚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从四面八方向帐篷归拢而来。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将牛羊安顿好,坐在挂起毡帘的帐篷里,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甜甜的奶酪,同时透过栅木欣赏着外面的风光,一阵阵清风带着野草的香气徐徐吹来,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静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打乱了草原的平静,家家户户慌手忙脚,将毡帘扯下,躲进帐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风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飞腾翻滚的白沙。许多人见过鹅毛大的雪片,读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诗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时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团团的颗粒,简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风沙似雪”,只有萨都拉这样熟悉北国景物的诗人,才能描绘出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奇观。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古戍”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虎豹”指割据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四海合一,万民乐业”的理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成大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浮萍那绿色的痕迹,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来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这种情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个深邃的所在。
“岸阁浮萍绿有痕”,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声名早已被风吹散,让水涤尽;不变的是那岸边的楼阁亭榭,水中的浮萍野鸭,还有那推不开的满眼满怀的绿。即使这一切都已失落,“信脚自能知旧路”,那双在这山青绿水之间走过千百遍的脚,也是识得路的。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石湖”,就如陶潜的桃花源。它既是指范成大实在的石湖别墅,更指范成大的精神家园,是其历尽世事后的疲惫身心的修养之所,但是,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亦无迹可寻,只有他的知己姜白石寻“痕”而来,穿过“藕花”深处,深扣门扉,吱呀一声,别有洞天,原来门是虚掩着的。同道中人自是轻车熟路,如回家一样,而那趋炎附势的俗人,纵然踏破铁鞋也不得其门而入。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姜白石这样清俊雅洁的人才能悟得。
第三句写范成大的别墅远离尘世的喧嚣,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再染尘世的污秽,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体现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门开在荷花繁盛之处,既是对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对利禄之徒的婉言谢绝。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洁的人能悟得。
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此诗赞誉石湖美景,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有人说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但有的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蓦山溪》又名《上阳春》,“赠衡阳妓陈湘”又作“别意”。这是一首赠别的词。
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前者重绘形,故我绮语;后者重抒情,颇具风韵。全词运用铺叙的手法,层次分明。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似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上片首二句先写陈湘年少怀春的内心活动。鸳鸯、翡翠,皆偶禽。雄者为鸳,雌者为鸯。《说文》:“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接下来两句,以远山秋波,比喻陈湘的眉清目秀。“山明水秀”与“眉黛”、“秋波”相应,言其眉如山之明,眼如水之秀。把美人的眼比作秋波,眉比作远山,是我国古代诗文中所习见的。王观《卜算子》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即为一范例。末五句,以春花的娇嫩鲜艳,比喻陈湘的年轻貌美。妙词人不着痕迹地点染了杜牧《赠别》的“娉娉嫋嫋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含蓄而婉转地把陈湘的婀娜身段、锦绣年华勾勒了出来。又以“透”、“瘦”、“愁”三字分别写出陈湘的情窦初开、腰肢苗条和多愁善感。艳而不冶,媚而不妖,清丽纤巧,情韵兼胜,其构思之委婉曲折,低回往复,出人意表。
片前两句写结识陈湘,唯恐不早。一种急于谋面、一倾积愫的感情,溢于言表,不言倾慕,而爱恋之情自见。接下来两句,写词人对后约无期、犹恐美人已有所属的怅惘。妙他把杜牧《叹花》诗“自是寻春去太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融化里面。词人这里遥想别易会难,聚少离多,待到他们重逢的那天,恐怕是花已成泥、叶已成阴、子已满枝了。意脉上承“娉娉嫋嫋,恰近十三馀”了。感情上低回婉转,一往情深,显得更加深沉、真挚。最后五句,表现自己的着恋之深,依慕之切。“心期”,指内心深处的期望。这里是申说人生实难,事与愿违,造物是那样地捉弄人,不让人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愿望。接着又以柳的飘拂依人,比喻自己的别情无极,依恋不已。虽千里之外,犹然频频回首,寻觅那折柳赠行者的倩影。
语淡而情深,意浓而韵远,非有这种实际生活的体验,是不能道出此中的委婉曲折的。妥溜又恰切,庄重又活泼,非功力深厚之妙笔,亦不能表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