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苑绿波飞。坎殿澄清奋火威。变化降升凝真象,功归。
离苑绿波飞。坎殿澄清奋火威。变化降升凝真象,功归。
上德恢弘斡妙机。
上德恢弘斡妙机。
梨枣体娇肥。玉女殷勤献紫微。香衬彩霞光日月,巍巍。
梨枣体娇肥。玉女殷勤献紫微。香衬彩霞光日月,巍巍。
无像圆明法界辉。
无像圆明法界辉。
王吉昌

王吉昌

王吉昌,生平不详,元代人,号超然子,出家学道,有《会真集》。 ▶ 1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译文: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为辘(lù)(lu)¹,吟咏作縻(mí)(gěng)²
译文: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注释:¹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²縻绠:绳索。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朝来砚汲引,依旧得清冷。
译文: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书赠同怀人¹,词中多苦辛。
译文: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注释:¹同怀人:即志同道合之人。

  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井。诗人从这个角度比喻作诗。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中的“笔砚”、“吟咏”互文见义,皆指创作活动。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起砚装置,即在井上树立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系上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汲取井水。縻绠即井绳,与前辘轳意思相同,都是借汲水的过程,喻指作诗时思绪飞动的状态。那么,既然天天要作诗,诗思会不会枯竭呢。作者认为不会,正如从井里汲水一样,虽然每天都汲,可是“朝来砚汲引,依旧得清冷”,给人的感觉仍是全新的。

  这首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该诗是赠给“同怀人”,同时贾岛是中唐苦吟诗派的砚要代表人物。尽管他曾说过“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送僧》)一类的话,但落实到作诗上,却从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气韵,而总是在费尽心思地雕章琢句,仿佛是要通过“渐修”得到作诗的真谛。这种诗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也作过论述:“贾岛同时代的人,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僧房和山野的清寂幽僻就与“清凉”和“酸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通过苦吟的手段来达到这一境界又是一些才气一般却又希望有所作为的诗人的较好方法。所以,前人认为晚唐五代是贾岛的时代不无道理。《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综上所述,就不难看出该诗尾联中的“多苦辛”。

zèngyǒurén

jiǎdǎo tángdài 

zuòshī xīnyuānfèijǐng 
yànwéi yínyǒngzuògěng 
zhāoláichóngyǐn jiùqīnglěng 
shūzèngtónghuái怀rén zhōngduōxīn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一天¹秋色冷晴湾²,无数峰峦远近间。
译文:无边秋色,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远近高低的山峦层叠起伏,一直伸到天边。
注释:¹一天:指满天。²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闲上山来看野水¹,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注释:¹野水:郊外的水。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诗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

  诗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一天秋色”,自然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于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一天”二字,又把景色无限地扩大,附合日朗气清的季节特点。秋色满眼,接下一“冷”字,就把感情锲入,把冷景转化成冷的感觉,诗意便更加浓郁了。

  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瞭望。首句是浑写秋色,这句是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笔囊括进诗,又带有浑写的性质。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晋人拄笏看山,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情山水的旨趣。上两句,一句带写了水,一句概括了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很尽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稍嫌不足。

  诗人由下往上看,看够了,就萌发了想由上往下看,好好欣赏绿水全景的念头。于是,诗人乘闲登山了。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实事,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住,放入诗中,显得是那么的有趣味。这么一写,又照实了上两句的风景:因为是秋天,水特别的清,所以说“冷晴湾”;因为晴,山才投以浓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而这些山,就是上面说过的“无数峰峦”。同时,诗以“忽”字领句,与出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永嘉四灵的山水诗就是这样空灵透脱、一波三折,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近来不少评论家说他们的诗空虚,没有现实内容,恰恰忽略了赞叹山水美本身也是现实内容丰富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209-1210页

wàng

wēngjuàn sòngdài 

tiānqiūlěngqíngwān shùfēngluányuǎnjìnjiān 
xiánshàngshānláikànshuǐ shuǐjiànqīngshān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lù)(sī)¹藏。金风²荡,飘动桂枝香。〔幺〕³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译文: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芙蓉亭亭玉立的身影,岸上菊花迎霜怒放一片金黄。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秋天的风光。白鹭躲藏在干枯的荷叶底下。秋风阵阵,飘来桂枝的幽香。在雷峰塔畔登高远望,钱塘江一望无际,湖水清澈,江潮涌起,波光荡漾。抬头看一弯新月斜挂在天上,还有两三行南归的大雁。
注释: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小梁州:曲牌名。属正宫,亦入中吕、南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诸宫调《梁州》略同。¹鹭鸶:即白鹭,一种水鸟。²金风:即秋风。³幺:即幺篇,戏曲、散曲术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⁴雷峰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妃黄氏建,遗址在今西湖南夕照山上。

  此曲描绘杭州西湖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游湖时真切的感受,展示了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心胸。全曲文笔轻松舒畅,作者准确地抓住西湖秋景的特点,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情景交织出一幅令人难以淡忘的画面。

  作者选取了一个最长于表达出秋天的感受与印象的角度:在雷峰塔畔登高望远,把西湖的秋景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放眼望去,西湖亭亭玉立的芙蓉,静静地觅食的白鹭。菊花怒放,满目秋光,金风习习,桂香送爽。登高远望又见钱塘波涌,一派长江大河气象。湖水清澈,江潮滚动,天边已挂斜月,两三行新雁掠过天空。

  全曲短短几句,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西湖秋景的不同风格,既清新宁静,又雄壮辽阔。《小梁州·秋》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清新美丽和雄壮辽阔兼具,作为贯云石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曲清丽中有豪放刚柔相济的风格。

  此曲所择取的景物和意象,都极富秋之神韵,作者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使得情景合一,加大了情的深度与景的厚度。作者笔下的景物能够反映他的内心世界,贯云石在辞官归隐后没有惆怅、失落,而是开朗、豪放。贯云石把维吾尔族的豪爽、率真、愉快的传统融入散曲创作中,形成了与汉族作家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6-439
2、 蒋英 厉蓓蓓.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小梁州·秋》教学设计[J].语文学刊,2014(03):93-94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到绿杨曾折¹处,不语垂鞭(biān)²,踏遍清秋路。衰(shuāi)³连天无意绪(xù),雁声远向萧关去。
译文: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注释:¹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²垂鞭:放马慢行。³衰草:指秋天的草。⁴意绪:心绪;心情。⁵萧关:关口名。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不恨天涯行役(yì)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²。明日客程还几许³,沾衣况是新寒雨。
译文: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注释:¹行役: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²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³几许:多少。

  这首词写羁旅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参考资料:
1、 罗国仕,杨金娥主编.实用语文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05
2、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diéliànhuā··yòudào绿yángcéngzhéchù--lánxìng

yòudào绿yángcéngzhéchùchuíbiānbiànqīngqiūshuāicǎoliántiānyànshēngyuǎnxiàngxiāoguān

hèntiānxíngzhǐhèn西fēngchuīmèngchéngjīnmíngchéngháizhānkuàngshìxīnhán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少时陈力¹²公侯³,许国不复为身谋
译文:从小就发奋图强希望建功立业,以身许国从未想过谋取个人幸福。
注释:¹陈力:贡献才力。²希:期望。³公侯:古代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两级。这里指创建公侯般的业绩。⁴许国:为国家献身,效力。许,应允。⁵为身谋:为自已打算。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风波一跌¹逝万里²,壮心³瓦解空缧(léi)
译文:在政治风波中跌倒被贬万里之外,壮志瓦解成了未被捆绑的囚徒。
注释:¹风波一跌:指在永贞元年(805年)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的事。跌,失足、挫折。²逝万里:指被贬谪到遥远的永州。逝,去、往、迁。³壮心:雄心壮志。⁴缧囚:被拘禁的囚犯。缧,拘囚犯人的绳索。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缧囚终老无余事¹,愿卜(bǔ)²湘西³(rǎn)溪地。
译文:囚居到老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愿在潇水冉溪边上选个居处。
注释:¹余事:以外的事。馀,以后,以外。²卜:选择。³湘西:潇水西边。柳宗元诗文中常以湘代潇。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却学寿张¹(fán)敬侯²,种漆南园³待成器。
译文:学习那东汉的寿张侯樊重,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成材后制作器物。
注释:¹寿张:地名,即今山东省寿张县。²樊敬侯:指东汉人樊重,字君云,汉光武帝的内戚。封寿张侯,死后缢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³种漆南园: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器物终于做成了。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

  全诗前四句写被贬前的事情,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王叔文集团执政的时间总共半年,真正大刀阔斧改革朝政也不过两、三个月,但却有力打击了弄权的宦官和跋扈的藩镇,革除弊政,打击贪暴,选用贤能,减免赋税,“百姓相聚欢呼大喜”。这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叔文集团被称为“二王、刘、柳”,这足可见柳宗元在改革派中的地位与影响。他后来在信中自述“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书》),也充分表明了他在推动当时的改革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前两句写了年青时的抱负,渴望贡献才力创建公侯般的业绩,决心报效国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三、四句是对参与“永贞革新”遭到挫折的概写,像一只搏击长空的苍鹰,突遭险遇,“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变成了“笼鹰”,被贬到遥远的永州,壮心瓦解徒然落得个囚犯的身分。从“超取显美”的朝中命官到流落南荒的谪吏,打击是残酷的,身心都受到摧残,。然而,即使万受摈弃,名列囚籍,也“不更乎其内”,“不变其操”,这就他的胸襟和节操。

  后四句写今后的打算,“缧囚终老无馀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调子不高,先抑后扬。他喜爱这里的风光“尤绝”,“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故改“冉溪”为“愚溪”,还在溪边构建“愚堂”,并写了一系列以愚溪为题材的诗文。“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种漆南园”不过是一个比喻,不仅仅局限于种树,而包括培养人才,“复操为文”等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

rǎn--liǔzōngyuán

shǎoshíchéngōnghóuguówèishēnmóu

fēngdiēshìwànzhuàngxīnjiěkōngléiqiú

léiqiúzhōnglǎoshìyuànboxiāng西rǎn

quèxué寿shòuzhāngfánjìnghóuzhǒngnányuándài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